更新时间:2024-09-23 08:02
椎牛,亦称“吃牛”,也叫还大牛愿,就是苗族祭祀活动中最盛大、最隆重的一项还愿仪式。古时候,苗家人患重病或中年无子,认为是牛鬼作祟,需许椎牛大愿,病愈或得子后还愿。宣恩小茅坡营苗寨还大牛愿,始于清乾嘉时期,盛行于清末民初,大约民国二十年(1931年)后直至2003年12月3日这段时间,一直没有举办这种庆典活动。 则“吃牛节”是苗家最隆重的祭祀古俗,从追溯它的根源可以明白,这个节日与其说是“祭神”,倒不如说是在向“神”挑战,检阅人们征服“神”的力量。
【词目】椎牛
【出处】
《说文》:“椎,击也。”
《史记·张释之冯唐传》:“五日一椎牛。”
《后汉书·冯衍传》:“椎秦始皇博浪之中。”
【示例】《东周列国志》第一百零八回:“王翦休士洗沐,日椎牛设飨,亲与士卒同饮食。”
“椎牛”一词的最早面世是在战国时期。《韩诗外传》载:“曾子曰:‘椎牛而祭墓,不如鸡之逮亲存也。’”“椎”当“击”解,包括刺杀、捶打、刀劈等多种含义。秦汉之际仍有椎牛作祭见载于典籍。而至三国以后,类似的记载难以见到了。
“椎牛”,发端于父系社会初期。它以崇苗祖祭苗魂为主要目的。请的先师是苗巫。以群体“独乐”(跳鼓)为娱神手段。按习俗,主家必邀请一群漂亮的苗女,舅辈亲一方必请一批英俊的苗男,汇聚鼓场,歌舞娱神,并重演当年群婚习俗。“男女各有赠馈,甚至乘夜偕赴林间,为桑中濮上之行亦不较”。
苗语叫‘家聂虎锷’译成汉语意为吃牛合欢古朴的传统宗教习俗。古时苗家为了消灾灭病,生活安康,家道兴旺,才祈求神灵保佑,许下椎牛心愿。许愿有许一年、二年、三年的,但许愿后就要按照年限进行,不能失信。一般小户人家是用一头大水牛,大户人家除用一头大水牛外,还要二头黄牛和二头肥猪。古时椎牛一般为期三天第一天上客,第二天椎牛,第三天散客。
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握着梭镖的杀手迅猛地向那水牯刺去。祭牛倒地,属于同舅辈叔伯亲便瓜分牛肉,数百乡民跳鼓对歌通宵达旦。这就是苗族的椎牛祭,苗语叫“弄业”(即吃牛或“吃牯脏”)。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祀长达十四个昼夜。迄今,全堂法事仍有二十余堂,“剽牛”只是其中的一堂。其目的是迎接祖神,请他们回到苗寨与子孙团聚,禳灾赐福。所祀主神为盘瓠。 按仪式程序先后有:敬雷神、祭蚩尤,祭主家祖先;敬大舅爷、二舅爷茶酒;杀鸡祭天;献九杯酒九碗肉给玛媾;跳鼓;敬神农;敬盘瓠;求财等节目。 苗族有“奶夔玛媾”(汉语为“神母狗父”)的古老传说。玛媾并非史书《述异志》所描绘的“五彩斑斓的狗”,而是以狗为图腾的父系氏族的酋长。他与奶夔生下七个儿子。这些儿子长大了要找自己的生父,水牛告以实情,说是生父玛媾,不管自己的孩子。儿子们憎恨父亲,杀父逃遁。母亲奶夔气愤地追杀儿子,要拿他们七条命抵父亲一条命。同时,请来孩子的舅父舅母临场作证,在舅父舅母苦劝之下,才同意以七头牛代替七个儿子赎罪。于是,一场隆重的“椎牛祭”便由此产生。椎牛场上竖起七束白吊,由寨民扮演大舅爷、二舅爷,由母族青年子侄接矛轮椎。花垣、泸溪县境内尚留有“盘瓠庙”、“辛女庙”等遗址。
苗家人许愿后,一旦愿实现,就择黄道吉日,准备水牯牛、黄牯牛和猪各一头,公鸡一只,然后请苗老司还大牛愿,即椎牛会。椎牛的会场设在一个宽敞的院坝内,院坝门前设神台、摆法案,法案前竖两根“将军柱”,将军柱上刻有十八个菱形和三十三道环形图案,表示下十八重地狱,上三十三重青天。将军柱上各套一个大篾环,将水牯牛和黄牯牛套在一根将军柱上,把牛角和鼻子捆在篾环上。“巴得”(苗语,即苗老司)手执竹筒和铃铛,边敲边念,这叫做法事。身着号衣的四个大花脸枪手各立一固定位置,右手执梭镖,随着巴得法事进程,交替刺杀水牯牛,任其吼叫狂奔,绕将军柱数转后,待巴得法事做完,四枪手大力刺杀,将水牯牛刺死。这时,屋里出来一帮人抢牛,四枪手将牛往外拉,这一帮人将牛往里拉,拉扯一阵后,四枪手终于败阵。然后由枪手将黄牯牛锤击而死,把猪杀死用以待客,公鸡归巴得所有。随后由巴得再做送牛上天的法事,以祭祀阿普蚩尤尊神。
还大牛愿前后要进行十天,前七天由巴得做法事,第八天举行椎牛仪式,从此进入了大型的椎牛庆典活动。庆典活动首先举行拦门对歌。一苗族歌手站在大门口,等待来参加椎牛会的亲朋好友中的歌手对歌,如果遇到唱歌高手,往往要对唱老半天。歌对完后,来自四面八方的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乡亲蜂拥到椎牛会现场参加各种活动。但见场内摆八仙桌数张,上置煮熟的猪肉、牛肉、烧汤等饮食。另悬大锣和大鼓各一面,化装成猴儿的舞者,鸣锣击鼓,跳跃其间,名曰猴儿鼓舞。能歌善舞的亲朋好友,也雀跃参加。他们一边吃肉喝酒,一边踩着鼓点,摆动双手,有节奏地尽情歌舞,场面壮观,气氛浓烈,规模宏大。其间,还要表演上刀梯、踩铧口等民间惊险节目。在方兴未艾的吃、喝、唱、舞中,宏大的椎牛盛会就结束了。
还大牛愿要有雄厚的物质基础,一般人家是办不到的。宣恩苗寨小茅坡营自1931年冯达远得子还大牛愿后,由于种种原因,70多年来一直没有举办这种盛大的庆典活动。直至2003年12月3日,值建州20周年之际,才举办传统的庆典活动——椎牛,再现了苗族人民坚强、勇敢、团结、拼搏的民族精神。
解放后苗族人民一般不进行椎牛活动,主要为保护耕牛,但为了保持民族习俗,往往当地人民政府统一安排椎牛活动,一年一次或二年、三年一次,场面则更热烈,声势也更加浩大,常常吸引许多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
传说古时候,苗族领袖蚩尤战败,被轩辕黄帝杀死后,由大将夸佛率领苗人向南转移。苗人且战且走,战斗中夸佛又中箭牺牲,人们忍痛把蚩尤和夸佛埋葬。埋葬时人们吹起号角,敲起战鼓,以驱赶虎豹豺狼,让死者的灵魂得以安息。谁知夸佛的战马听到鼓角震天,以为又要出征,挣断了缰绳跑来,见主人已死,便长嘶数声,流着眼泪卧在地上,不饮不食,几天后便死去。人此后苗族有人死之后。家人便椎牛代马殉葬,既表示托牛将主人的灵魂引到祖先哪里去团聚,又表示送头牛给死者在阴间使用。
苗族人有的到今天还遵从这一风俗。
在12月29日,湖北省惟一的苗族聚居村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高罗乡小茅坡营村的470多名村民,聚集在该村的苗家院落,举行苗族的盛大节日――椎牛节。椎牛节是苗族祭祀活动中最盛大、最隆重的一项还愿仪式,整个活动始于清乾嘉时期,盛行于清末民初,集苗家舞蹈、歌曲、鼓乐演奏之大成,是苗家人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欢庆盛会。
一块坪地之中,五彩神柱之下,一头水牯环绕突奔,一群握着梭镖的杀手迅猛地向那水牯刺去。祭牛倒地,属于同舅辈叔伯亲便瓜分牛肉,数百乡民跳鼓对歌通宵达旦。这就是苗族的椎牛祭,苗语叫“弄业”(即吃牛或“吃牯脏”)。雍正七年“改土归流”之前,祭祀长达十四个昼夜。迄今,全堂法事仍有二十余堂,“剽牛”只是其中的一堂。其目的是迎接祖神,请他们回到苗寨与子孙团聚,禳灾赐福。所祀主神为盘瓠。
按仪式程序先后有:敬雷神、祭蚩尤,祭主家祖先;敬大舅爷、二舅爷茶酒;杀鸡祭天;献九杯酒九碗肉给玛媾;跳鼓;敬神农;敬盘瓠;求财等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