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三日闲行

更新时间:2023-08-31 03:04

《正月三日闲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人用“东西南北水”“三百九十桥”写出了苏州城市的独特景观:水多、桥多,而且红栏绿波相映,十分美丽。再加上杨柳多、鸳鸯多更使锦上添花。这首诗字词清秀,风格淡雅,与《钱塘湖春行》一样,都是诗人描写苏杭美景的名篇。

古诗原文

正月三日闲行

黄鹂巷口莺欲语1,乌鹊河头冰欲销2。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3。

鸳鸯荡漾双双翅4,杨柳交加万万条。

借问春风来早晚5,只从前日到今朝6。

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1、黄鹂:坊名。苏州街道的巷子名称。

2、乌鹊:河名和桥名。乌鹊桥,是苏州城中最古的石拱桥,与阖板城同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原位于“子城”正门前直街,因春秋时吴王在此建乌鹊馆而得名。销:融化。

3、三百九十桥:原注:“苏之官桥大数。”意谓五百九十是苏州桥梁的大致数目,并非实指。

4、鸳鸯:一种古神话的鸟。

5、早晚:什么时候。来早晚,即什么时候来的。

6、前日:原来的日子。

白话译文

黄鹂巷口的黄莺叽叽喳喳,乌鹊河河面的冰将要融化。

河里的带着春色新绿的浪花翻滚着,苏州的桥梁上都有红色的围栏,很漂亮。

鸳鸯戏水,荡漾着翅膀,新绿的杨柳千万条交织。

试问春风什么时候来,日子一天天走着,从过去到现在,很逍遥。

创作背景

诗写在唐宝历二年(公元826年)白居易苏州刺史任职时。诗人自京城外放苏州任职,内心有些许失意,且年已半百,诗人看到春天的景象,触景生情,故作诗抒发诗人的精神状态特别闲适之情。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莺声欲动,冰面初销,正是春天就要来临的迹象,扣题中“正月三日”,而从黄鹂巷说到乌鹊河,则已有闲行之意。两句都是信口道来,心到笔到,不加雕琢,两个“欲”字犯重,前一个还不合平仄,懒懒散散,正是闲适之意。三四句写闲行所见。“绿浪”“红栏”,色彩已觉鲜艳喜人,何况更有“东西南北”之广、“三百九十”之多,一路慢慢看来,赏心悦目之意更不待言。虽只是写“闲行”之意,却觉得仿佛春天已在眼前。两句互相对仗,却用的是自对句,“南西南北”自对,“三百九十”也是自对,既工整,又活泼。“十”字平仄又误,则是不以辞害意了。

前四句只是写闲行,写正月初三日,写春天欲来未来之际。五六句,鸳鸯成对,杨柳千条,却分明已是春天。才说春天欲到,谁知已经到了。诗人惊喜之下,不禁自问:春天是什么时候来的,猛一想,原来就是这两天到的,正月初一,一年之始,正是一春之始。想到来得这么快,不知不觉。“双双翅”“万万条”,写得风情毕现,春意尽出,而末二句自问,惊喜之意,更是溢于言表。

这首诗体现了典型的白居易诗风,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用白描手法精心摄入,而且具有“诗史”的意义,具有经典的价值,说其乃白居易的代表作,应该是当得起的。

名家点评

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陈伯海《升庵诗话》:“唐人诗句,不厌雷同,绝句尤多,试举其略,如……白乐天诗:‘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刘禹锡云:‘春城三百九十桥,夹岸朱楼隔柳条。’”

清代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此亦乐天纯熟之境,然效之易成一种浅薄敷衍之格。”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年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