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3 20:39
《武侯庙》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悼念诸葛亮。前两句描写武侯庙内外景色,描写山之空寂,也暗示诸葛亮一生的志业早已随岁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后两句以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道出了诸葛亮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境遇和心情。全诗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言简意赅,节短韵长。
武侯庙⑴
遗庙丹青落⑵,空山草木长⑶。
犹闻辞后主⑷,不复卧南阳⑸。
⑴武侯庙:指祭祀诸葛亮的庙。其庙有多处,如襄阳、成都、南阳、夔州等地都有武侯庙。这里指夔州武侯庙,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西。武侯,诸葛亮于蜀汉后主建兴元年(223),封为武乡侯,省称武侯。
⑵丹青:指庙中壁画。泛指绘画用的颜色。落:剥落,脱落。
⑶空山:指白帝山。
⑷辞后主:后主,指三国蜀帝刘禅。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诸葛亮出兵汉中,实行伐魏,临行上《出师表》,向后主刘禅辞行,告诫后主要亲君子,远小人,表明自己的一片忠贞之心。
⑸南阳:郡名,今河南南阳。南阳,《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于陇亩”注引《汉晋春秋》:“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武侯庙中的壁画由于年代久远而早已脱落,整座白帝山一片空寂,只有草木徒然茂长。
此处似乎还能听到诸葛亮辞别后主的声音,但是他壮志难酬,再也无法回到故地南阳。
这首诗当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当时杜甫正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夔州西郊的武侯庙,是他足迹常到之处。他来到武侯庙,看到一片破败荒凉的景象,不禁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咏怀五绝诗。此诗与《八阵图》当作于同时。
杜甫创作了多首悼念诸葛亮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此诗前一联写眼前武侯庙的景象,后一联写当年诸葛亮的事迹。
前一联诗中,“遗庙丹青落”句,写庙内景;“空山草木长”句,写庙外景。上句一开头以“遗庙”二字点题。诗人写这武侯庙而曰“遗庙”,含有其庙尚存、其人永逝的无穷感慨,吊古之情已见言外。接着,更以“丹青落”三字描写庙宇之古老衰败,为“遗”字染上一层悲怆的色彩。下句则把诗笔从庙内转向庙外,以“空山”二字显示庙宇的坐落之地。一个“空”字,既是描写山之空寂,也暗示三国纷争的历史、武侯一生的志业早已随岁月而消逝,回首往事,一切皆空了。后半句再以“草木长”三字把这座“空山”点染得更加荒凉。这两句诗合起来看,虽然写的是今时之景,而今中自有昔在,景中自有情在。有了这两句渲染环境、烘托气氛,下面所要写的内容已经呼之欲出了。
后一联诗以短短十个字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诸葛亮本以布衣躬耕于南阳(今属河南南),因刘备三顾之于草庐中,遂佐备建立汉,与魏、吴成鼎足之势。备卒后,辅后主刘禅,前后六次出师伐魏,在其辞后主北伐时曾两上《出师表》,最后死于军中。他是一位壮志未酬、遗恨千古的悲剧人物,他的一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中语)的一生。“犹辞后主”句,写其北伐之事;“犹闻”二字表达的是瞻仰武侯遗像时所产生的精爽犹存、音容宛在之感。“不复卧南阳”句,写其自出佐刘备后,即放弃早年隐居南阳的生活而终身尽瘁国事;“不复”二字道出了武侯当年以身许国、义无反顾的境遇和心情。
这首诗言简意赅,节短韵长,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写武侯庙的荒凉破败,寄托着诗人对诸葛武侯身后凄凉的哀惋,也为后两句的抒怀作铺垫;后两句触景生情,感叹诸葛亮大业未成,而长眠他乡,诚如诗人在《蜀相》诗中所写:“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这首诗可以说是融情于景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杜甫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之五、《八阵图》等追怀武侯的诗中,或惋惜其出师未捷,或比之于伊尹、吕尚,或推崇其奠定三分局面的盖世之功,独有这首《武侯庙》诗,前半只刻画庙宇内、外之景,后半只叙述辞别后主、不归南阳之事,未下任何评语,也未作任何赞辞。通篇看似平平淡淡写来,有案无断,而字里行间一唱三叹,隐藏着无限痛惜和景仰之情。
在杜甫的绝句中,前、后两联全用对仗的占一定比重,而这种形式的绝句往往失之于板滞。这首《武侯庙》也是一首两联皆对的绝句,却并不显得板滞。这要归因于后一联是流水对,虽系偶句,而无对仗痕迹;更重要的是:其诗情、笔力足以运转全篇,且四句间自有其内在联系,因而一气贯注,意会通,在厚重中见流宕之美。
宋代张戒《岁寒堂诗话》:此诗若草草不甚留意,而读之使人凛然,想见孔明风采。比李义山“猿乌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之句,又加一等矣。
明代梅鼎祚、屠隆《李杜二家诗钞评林》:刘云:上句想望其风采犹在,下句则伤其已死。
明代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格韵高雅“犹闻辞后主”句,武侯多少忠贞,尽在衷怀。
明代王嗣奭《杜臆》:“辞后主”,谓《出师》二表,至今神采如生,岂真作南阳卧龙哉。……昔人诗:“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小儒乱道。
清代卢元昌《杜诗阐》:瞻仰武侯,犹闻其辞后主而出师,自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首南阳,草庐尚在,不复更向南阳而高卧,其始终为汉何如也。
清朝徐增《而庵说唐诗》:子美感公之忠,悲公之志深矣。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若少陵《武侯庙》诗:“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扰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其气象雄伟,词旨判切,则又高出诸公矣。……朱鹤龄曰:此诗后二句,人无解者。武侯为昭烈驱驰,未见其忠,惟当后主昏庸而尽瘁出师,不复有归卧南阳之意,此则云筲万古者耳。曰“犹闻”者,空山精爽,如或闻之。
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后二语隐括两《出师表》而出之,诗中字指后主者,表上于后主时也。朱氏分别两主,疏解尽忠之说,多少痕迹!其疏“犹闻”二字:“空山精爽,如或闻之”,却有味。
清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唐仲言曰:刘会孟谓落句“惜其已死”,其说平平,读者多以为是,殊不知庙既古矣,尚论其人之存否耶。意子美必无此语。
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十字中包括武侯一生行迹,不涉议论,弥淡弥高。
清代李锳《诗法易简录》:通首一气流宕。“落”字、“长”字作势,转出“犹闻”二字,最有力,后二句谓其死犹未已,是加一倍写法,方写得武侯之神,奕奕如在。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