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内家拳

更新时间:2024-08-08 18:52

武当内家拳是一种集武术、养身为一体精妙的传统拳法,有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四两拔千斤,后发先制的武术特点,亦有动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刚柔相含,含而不露的武术风格。更有发人潜能,开人智慧,充人精神,壮人体魄,去病健身,益寿延年的独特功效,实不愧为是中华武术之晶体,东方文化之瑰宝。

简介

作为优秀的武术拳种之一。武当内家拳是在古老的阴阳学说五行八卦学说的启迪下形成,是集攻防,养生为一体的内家拳术。它以太极哲学为基本原理,通过阴阳辨证关系来指导拳法运动,它源于自然,法于自然,合于自然,严格地遵循拳法自然的创拳原则和“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的本性学说。又将道教的气功炼养之旨融入拳法之中,使其独具贵柔尚意的特点。同时强调心息相依、运行匀缓、意到气到、动静自如、以柔克刚、灵活婉转、莫测端倪的行拳要领。武当内家拳由两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是一套从初级到高级、由外至内、由动至静、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完整功法。

起源

道教以修炼养生为主,故特别重视内外兼修。如张三丰首创“武当内家拳”就深受世人崇尚。但对其渊源,虽然研究者不乏其人,而众说纷纭,仍无定论。“武当内家拳”的创始人张三丰,是众所公认的。但因宋、明两代皆有“张三丰”的史料记载,所以对首创内家拳的时代发生质疑。针对这一问题,笔者翻阅了有关史籍,微有所得,特提出就教于方家。

明清之际,有宋张三丰别少林为外家而自创内家拳的史料记载。黄宗羲《南雷文定·王征南墓志铭》云:“少林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而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犯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外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得进,夜梦玄帝(真武)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三丰之术,百年之后流于陕西,而王宗为最。温州、陈州,同从王宗授之,以此教其乡人,由是流传于温州。嘉靖间张松溪为最著”。黄宗羲之子黄百家在《内拳家法》中的记载同黄宗羲的说法基本一致。他说:“张三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足以胜少林。

黄百家所言“内家拳”,即今之“太极拳”。其用法是听人之劲,随机应变,本无定法。内家拳不光限于武功,而且还与道教内功(即静功)紧密联系。其“外家拳”与“内家拳”不同。“外家拳”从实击实践到总结出技击炼法,“内家拳”从养生到技击,以柔克刚。黄氏记载宋张三丰不仅会武功,而且还是武当“丹士”这就自然与“内家拳”相互融合。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说:“术士服食之,寿命得长之”。“术士”就是丹士。练内功须和动功相结合,因为“太极拳”起辅助“静功”的作用,作为一个丹士,为帮助他的内功修炼而创“太极拳”是完全有可能的。

以上北宋张三丰的史料记载,不仅能说明内家拳是张三丰所创,同时还描述了内家拳自张三丰之后的传授脉络。至今在浙江一带流传有绪,每代常存几位传人,记有名字。到明末清初传人王征南诸线。至今流传下来的有武当松溪派“内家拳”第二十代传人王维慎。雍正《宁波府志·张松溪传》载:“松溪,邹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丰”。

另外,还有三丰见鹊蛇之斗而感悟太极之说。据南房国师文进之编著的《太极拳剑推手各势详解》一书称:一日,有鹊急鸣院中,张氏(张三丰)闻之,由窗中窥见树土有鹊,其目下视,地上蟠有长蛇,其目仰视,二物相斗,历久不止。每当鹊下飞击长蛇时,蛇乃蜿蜒轻身摇首闪避,未被击中。三丰以此摸拟,悟出太极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之理,因仿太极变化而命名,即“太极十三势”。

北宋张三丰生卒年月不详,但从多方而史料看,当时确有其人。明徐祯卿《异林》谓,宋代华州椽张刺达从太守来华山拜褐陈希夷先生,遇先生友吕纯阳。纯阳从袖中摸出三枣,一红、一白、一青,以红自食,以白授陈希夷,青者与太守。太守不识吕纯阳为仙人,以对已不逊而厌之,即随手给了张刺达吃了。自此,

张刺达亦得道成仙。刺达即是张三丰。这虽然是一段故事,但却也反映了张三丰其人的所在时代。

对于张三丰创“内家拳”来说;不管夜梦神授也好,还是研磨太极阴阳之奥蕴或观鹊蛇之斗也好,却都是他创“内家拳”的具体说明和凭证。当某一个人苦心钻研一门学问或突破某一难关之前,他总会时时思索、观察,甚而做梦也想着。如三丰观鹊蛇之斗对他的启发和夜梦神授使他灵机的顿悟,这都说明了他首创太极拳的渊源。张三丰为武当丹士,为宗教借仰者,梦受神拳并非不可思议。并且他所创拳法,流传至今是完全有可能的。因在当时,武术在宫观是不可缺少的护卫之术,有着严密的传承流派,以至今日也是我们强身健休的重要项目,所以它并非是昙花一现。武当“内家拳”流传至今口,其条件是完备的,证据是充足的。

明朝张三丰,据《明史》有关资料记载:

张三丰,辽东游州人(今辽宁彰武西南),生于元定宗二年(1247)四月初九口,又名均实,全一,道一号玄玄子,因不修边幅,人又号张邋遢。据称读书过目成诵,精通三教经书,寒暑只一纳一蓑。乃能前知,医术高明,能写会画,好道善剑。初寓宝鸡金台观修炼,后入蜀转楚。明初人武当,在信士中有很高的威望。著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使求之,不得。明永乐初,成祖亦遣使屡访,皆不遇。成祖在赐三丰诏书中说:“皇帝敬奉书真仙张三丰先生足下:肤久仰真仙,渴思亲承仪范,常遣使致香奉书,遍诣名山虔请。真仙道德崇高,超乎万有,体道自然,神妙莫侧,肤才疏庸,德行非薄,而至诚愿见之心,夙夜不忘,敬再遣使谨致香奉书虔请,拱侯云车凤驾惠然贵临。以副联拳拳仰慕之怀”(见《太和山志》卷五),三丰避而不见,并在武当山南岩留诗一首。其中云:“三丰隐者谁能寻,九室云崖深更深;玄猿伴我消尘虑,白鹤依人引道心;笑披皇冠超富贵,并无一个是知音”(见《张三丰全集》)。明成祖朱棣未请到张三丰,反更崇敬,于永乐十五年(1417),为三丰救建宫殿庙宇二百九十间,赐额“遇真宫”,现存三丰铜铸姿金坐像,神态潇洒自若,头戴牛笠,脚穿草鞋,栩栩如生。据清康熙年问版本《张三丰先生全集·拳技》记载:“拳勇之技,少林为外家,武当张三丰为内家”。《道藏渊流》记;明之张三丰“好道善剑”。明《道藏》所记张三丰其人,基本同于《明史》所记。

据以上史料,张三仁在宋代和明代皆有其人。宋之张三丰“以绝技名于世”。《明史》所记张三丰是“道德崇高,超乎万有,神妙莫侧”。明显的看出明之张三丰齐名于北宋之张三丰,甚而超越。有人认为宋、明所言的张三丰乃为一人。提出明代所说的张三丰,只是因当时的政治原因而假托。我以为两位“张三丰”在宗教、技术、声望都相同,但是时代不同。《明史》记载虽有些夸张,但要以此说明无其人,恐怕与事实不符。

明初,当时的燕王朱棣发动以“清君侧”为名的靖难之役,攻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燕王即位为永乐皇帝,恐建文逃亡号召起事,故派遣特使于海上和内陆寻找。《明史》本传中记:“惠帝之崩于火,或言遁去,诸旧臣多从者,帝疑之。荧颁御制诸书,并访仙人张退遏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乡荧以故在外最久,至十四年乃还”。这里胡荧虽没有访到张三丰,但这说明明代确有张三丰其人其事。又,明代张三丰所创“蓬菜派”(邋遢派),现传至十三代“蓬”字号,其“蓬莱派”传程序为:“园通智敏用,是清修觅真,丹体蓬莱会,保定练成金”。道教派别代代相传,足见明代有三丰其人。

综上所述,武当山在北宋和明代均有张三丰其人,并且均从事内家拳技,北宋张三丰首创内家拳,明代张三丰对其有所创新和发展。在李春照所撰《陈氏太极拳·跋》中写道:“太极拳法,溯源河洛,援引内经,多本先儒成说”。“河洛”指宋初邵雍所出河图洛书,“先儒”即宋代理学之新儒,也把太极拳法溯源到北宋,于宋代张三丰创太极拳时代相合。清代浙江武举考试前预修的拳械中就有:“内家拳”、“内家斧”的记载。清初王士祯(渔洋)在《聊斋志异·武技》的评注中,就引用内家拳,是当时人对该拳的记载和承认。流传至今的是“武当松溪派内家拳”,传人为二十代王维慎(此派曾在八五年《物理》杂志上刊登“武当松溪派内桩功函授招生”广告,系上海文史馆馆员)。

分类

两仪拳

两仪拳,又称玄武拳,两仪点穴术,两仪点穴拳。用来练习手、眼、身、步法及混元功(爆发力、反弹力)的一种拳术。其风格是:快慢相兼,刚柔相济,有行如龙、坐如虎、闪如电、发如雷的特点,有后发先制的实战效果,是太极一门中的必练拳技。道曰:“阴阳和合为太极,分开曰两仪。”此拳或快或慢,或刚或柔,阴阳各见所长,故曰“两仪”。

两仪拳是一整套完整的功法,按套路分其主要有:一路两仪二路两仪(两仪拳三十六式),六路先天八卦,二路后天八卦,二十四操手,七十二破手,十二大劲点打三十六大穴,一劲点三穴,点穴,解穴。 按十二劲法分:捞劲,灵劲,寸劲,钉钉劲,里钩劲,外背劲,切背劲,篡劲,颤抖劲,根根劲。

两仪器械分:两仪棍术(起手棍,应手棍,六路棍,十八棍)。两仪刀术(大刀,四路大刀,六路小刀,大刀进枪,小刀进枪)。六路螳镰。两仪暗器(流星子、飞刺)。

两仪拳三十六式是传统初级套路,内家拳中独有颤抖劲身法、劲法,此拳与一般拳法套路风格特点有所不同,它既有形意的刚猛沉稳,内外六合,快攻直取的特点,又有着丰富的柔中取胜的技巧,见招生力,柔内含刚,一动一静,瞬息间能产生穿透性极强的爆发力,同对方交手时发力用抖劲,拳速极快,对方很难避闪,身法更是轻捷灵活,功架朴实无华,实用技击性强,是两仪门经典的入门套路。

两仪拳又称“神拳”、“过气拳”,两仪拳集天地日月之精华,会阴阳二气于一身,内蕴太极虚实之玄,外呈两仪八卦之机,宗法自然,招法奇特,疾如暴风,迅若闪电,至刚至柔,变化莫测。

两仪点穴更是神奇,汇阴阳二气,聚无限能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以不同力度击中对手任意穴位、阻断不同经脉而呈现不同症状,且无药、无法可解。而点穴者可一掌解穴迅即复原。制人而不伤人,有一拳制人之威,又有一掌复原之能,堪称武林一绝。

两仪点穴功夫:是中华武术中最讲实用的内家功夫,始终保持着古典武术朴素实用的特点,没有故弄玄虚。

太极拳

太极十三势:十三势是由起势、抱球势、单推势、探势、托势、扑势、担势、分势、云势、化势、双推势、下势、收势等功防意识较强的十三组动作组成,其中内含吐纳导引、采补混元桩等三种道家内修养身功法,然十三势动作亦是根据锻炼人体八脉的需要所编,而八脉又内连五脏,整个套路内含五脏八脉,外有五步八法,兼之功防十三组合,容合道家养身丹术,故谓“太极十三势”。

其动作要领是:虚灵顶颈,含胸拨背,沉肩坠肘,舌顶上腭。练习时要求形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神合,六合之中,神形具妙,动作之中,绵绵不断,如行云流,松沉自然;动静之中如绵里藏针,刚中带柔,柔中有刚,刚柔相含,含而不露;呼吸之中,开合自如,升降自然,深细长匀,息息归根。

太极十三势内含丰富,意义深远,自古为武当镇山之宝,秘传之法。三丰太极拳是第二代内家拳,有一百单八式,相传为三丰真人门下弟子根据太极十三势演化而来,虽没有明显地表现五步八法攻防精要、五脏八脉养生特点,但暗含太极十三势精要。其动作要领、练习要求与太极十三势相同。三丰太极拳亦能通经活络,益寿延年,历来为门下弟子普修的拳法。

无极拳

素闻太极生於无极,无极生於道。无极功,是一种炼精化气,炼气化神,修炼精气神人身三宝的道家静态丹法(内丹功),能发人潜能,开人智慧,是修练太极拳法的最高境界。太极拳中,习练两仪,以壮其彪,修炼无极,以培其本;三者同修,能使其拳,如龙乘云气,虎借风威,相依相托,相辅相成。此三者,是武当内家拳法的整体,为武当武术的正宗。

无极拳修炼有二宗:一为玄门、二为俗家。此法乃俗家一脉。无极拳行功有十八诀,即起式为“朝”,收式为“晦”。前后分“托、摩、揉、搓、丝、困、缠、绕、点、按、拆、卸、顺、旋、流、合。”根据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总结无极拳之精义,把地球自转看成是人体百骸机能。其拳诀中包含十六种自然景象,二十七种脉象,三十种人体形骸。蕴于内者二十种劲即为:“冷、弹、脆、快、硬、沉、长、绵、柔、巧、活、缓、轻、灵、抖、含、虚、粘、连、随。”表里相合,内外相应。出乎神奇,变化莫测,以稳、准、虚、灵而求快是为诀窍。其功讲求以“混吨虚空”为精义,采先天之气,调后天纯阳之精,返本还原,凝神返虚,而达无形无象境界。主张形骸操练不以形,“有形而破体,无形则居气”。

无极拳十八字诀中包含十六种自然景象,即:风、寒、暑、湿、燥、火、雾、雷、闪、电、雨、雪、冰、霜、虹、露;二十七种脉象,即: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洁、代;三十种人体形骸,即:头颈、肩肘、腕胯、膝腿、指掌、足踩、腰胸、筋骨、气血、皮肉、心肺、肝胆、脾胃、肾膀、胰脐。修炼此拳可达修心、养性、强身健体,以天炼人,与宇宙相合,是防身自卫的一种高级拳种。

发展

据记载,三丰真人当时所创之内家拳,为太极拳法,后,历代传师祖传人,从中分解演化发展出诸多流派,其风格特点,亦大同小异,而武当山一脉相传,始终以太极、八卦等拳法为主,其如:形意八仙八极玄功等各内家流派武功,均为后世门人相继带入武当,流传至今。

太极拳法,并非是指现今所见单纯的太极拳套路,而是由两仪、太极、无极,三种不同层次的拳术、功法组合而成的一套由外至内,由动至静,从初级到高级,动静结合,内外兼修完整的修炼功法。

武当内家拳是道士为悟道采用的一种方法,把自己对道的理解而产生的一种传统拳术。在实战中去更好的体会道的意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