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5 13:05
现位于江汉路成都军区大院内,不对公众开放,但可从两侧道路眺望。
正如武担山的来历所显示,它并不是一座山,而是一个高约20米、宽40米、长100余米的小土丘,且土质与成都平原有所不同。武担山略呈马蹄形,西高东低,占地面积680平方米。今武担山上有一六角古亭掩映在绿树丛中,系民国所建。东边有塔,六角七级,连同山体约合十层楼高,在上世纪80年代前是成都市最高的建筑物,清朝时建造,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武担山位于成都市老城区西北角的北较场内,相传为古蜀王开明王妃的墓冢。据西晋人常璩所著的史料《华阳国志》记载,“武都有一丈夫,化为女子,美而艳,盖山精也。蜀王纳为妃。不习水土,欲去。王必留之,乃为《东平之歌》以乐之。无几,物故。蜀王哀念之,乃遣五丁之武都担土为妃作冢,盖地数亩,高七丈,上有石镜,今成都北角武担是也。”也就是说武担山是因为“武都担土”的典故而得名的。而根据该记载,武担山上还有一石镜,因此又名“石镜山”。
秦汉时期,武担山就成为了当时成都的一处重要地名。《后汉书》李贤注谓:“武担山在今益州成都县北二十步”。而三国时期,武担山更因刘备在此登基而为人熟知。《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记载:“(刘备)即皇帝位于成都武担之南”,南朝宋裴松之注曰:“武担,山名,在成都西北,盖以乾位在西北,故就之以即阼。”
到了清代,武担山依然为成都的一处闻名遐迩的风景名胜。清代地图上标注有武担山街,山上有武担山寺(又名咒土寺、石镜寺),从南北朝时期开始香火绵延。当时武担山呈长形,中凹东西凸出,东西两端为东台、西台;东台有一塔,名芙蓉塔,六角七级,在当时登塔可俯瞰成都之郫、检二江及蓉城全景。而从古蜀时代流传的石镜相传在原西台暑雪轩中,到民国时期尚存。《四川通志》载:“今武担山上有石,径五尺,厚五寸,莹澈可鉴,号曰石镜。”但从清末民初开始,武担山逐渐荒芜。
1938年,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国民政府的陆军军官学校西迁到此,建了望亭于山顶,石镜为亭基所埋,今不复见。1949年12月成都解放前夕,蒋介石从北较场逃到凤凰山机场,飞往台湾。武担山遂成为了蒋介石在中国大陆最后的见证。
以后武担山依然保存于成都军区大院内,可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这一古迹名胜遭到毁坏,山上乱石成堆,树木凋残,山下杂草丛生,而取土筑房也使其面积缩小,名胜古迹已是徒有虚名。后经过成都军区第一招待所大力修缮,保护甚好,如今武担山上各处均有碑记,林木茂盛,黄葛、雪松参天,春夏杜鹃花万紫千红,秋冬有菊花腊梅盛开。武担山遗址也于1981年5月被宣布为成都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武担山的典故作为古蜀国传说之一,历来与“望帝啼鹃”齐名,再加上刘备称帝处等独特的历史地位,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骚客歌咏的对象。名列“初唐四杰”的大诗人王勃作《晚秋游武担山寺序》,极写武担山之秀丽景象,传为佳作;唐朝的一代诗圣杜甫在游览武担山时也曾以“石镜”为题咏诗有“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之句,睹物生情溢于言表。而晚唐才女薛涛在西川节度使段文昌邀她共游武担山寺时表示婉拒,并叹命运凄苦,亦吟诗曰“侬心犹道青春在,羞看飞蓬石镜中”。此外宋朝的欧阳修、陆游,清朝的赵熙等文学家都曾对武担山及其典故进行题咏。
描绘武担山风景诗作选
武担山寺
唐·苏颋
武担独苍然,坟山下玉泉。
松柏衔哀处,幡花种福田。
讵知留镜石,长与法轮圆。
武担山感事
宋·孙应时
客里愁如积,朝来意亦欣。
鸣阶无宿雨,度隙有归云。
且免泥盈尺,犹祈岁十分。
中原念淮浙,不忍话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