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队

更新时间:2022-06-26 14:58

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队是一个非营利性质的科学考察队,由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胡鸿兴教授于1999年创建并带领和指导全队开展生态考察活动。

考察队简介

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队的初创资金来源于胡老师的学生以及自己课题经费,随后还受到了其他企业的资助,它们是湖南长沙万代广场物业有限公司、北京国创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电信武汉分公司,同时还得到了校后勤集团、校团委、校学工部和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大力支持。

这种形式的生态考察队在国内是首创,其宗旨是通过考察,学习野外生态环境科考技能,拓宽知识面,培养本科大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知识创新的精神,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出成果,出人才。

考察队指导老师胡鸿兴教授,生态学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湿地水鸟专家。1999年创建武汉大学神农架及长江流域生态考察队,2002年获得 “地球奖”,2004年聘为武汉市首届“环保大使”;2005年获得第六届“福特汽车环保奖”,2006年4月续聘为武汉市第二届环保大使, 2006年9月荣获武汉市“十五”时期环境保护先进个人称号,2007年荣获 “2006年全国保护母亲河先进个人”称号、“湖北十大环保杰出人物”称号、“阿拉善-美国生态协会生态奖”,2008年续聘为武汉市第三届环保大使。

考察队2006年获得“武汉大学十大风云学子”称号。在2007年“SEE·TNC(阿拉善-美国生态协会)生态奖“颁奖典礼上,考察队选送的项目荣获二等奖。

同年还获得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和“武汉大学2006十大风云学子”,2008年获得第七届“自强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同年获得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2009年获得第十一届“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

队伍发展

人才培养

考察队历届队员都是在全校范围内宣传通知,通过自由报名,面试考察、公开答辩,体能测试,公平竞争、精心挑选出的品学兼优的学生。

通过科考,培养了队员们吃苦耐劳,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知识创新的精神,也增强了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来自全国各个省市、全校各个专业的队员走到一起,激起了他们思想的火花、创新的潜力,对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知识结构和人格的完善方面都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

建队9届共有170余名武大优秀学子成为考察队成员,从考察队走出来的学生,取得了让人骄傲的成绩。其中前三届中有3人赴德留学,8人在美深造,另有大部分队员已硕士毕业或者在国内读博士。四届以后保研比例都在50%以上,第七届队员中05级成员以及第八届06级成员保研率均在80%以上。

荣誉奖项

1、考察队获奖简介

“武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成果一等奖”(历届考察队均获)“武汉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小分队称号”(历届考察队均获) “武汉大学2006十大风云学子” 2006年到2008年连续三年获得湖北省大中专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 2007年“SEE·TNC”生态奖颁奖典礼上,考察队选送的项目“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恶化对江汉平原湖群湿地及神农架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荣获二等奖 2007年湖北省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008年第七届“自强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一等奖 2008年湖北省第七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2009年11月,考察队选送的作品“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沼泽湿地生态功能与分布研究”在第十一届“挑战杯”航空航天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

2、指导老师获奖简介

胡鸿兴教授

多年被评为“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老师” 2002年获得国内环保最高奖“地球奖” 2002年至今连续三届聘为武汉市“环保大使” 2005年第六届“福特汽车环保奖” 2006年4月续聘为武汉市第二届环保大使 2006年9月荣获武汉市“十五”时期环境保护先进个人称号 2006年获得全国“绿色卫士”称号 2007年获得“湖北十大环保杰出人物”,并作为湖北省惟一候选人被推荐参加全国“绿色卫士”评选 2008年续聘为武汉市第三届环保大使

科研成果

考察队围绕全球气候变暖和生态环境变化对神农架及长江流域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这一大课题展开,研究对象包括两栖爬行类、小型兽类、鸟类、特敏植物、高山湿地及小水电等。

1、考察队共识别和采集植物63科189种、脊椎动物34科71种,并发现许多新种。其中:

在大九湖首次发现了分布于我国北方的小黑三菱,刷新了我省新纪录植物2种 首次发现了史氏蟾蜍、海南雁、中华大蟾蜍岷山亚种、隆枕蟾蜍喜山蟾蜍缅甸蟾蜍弹琴水蛙长肢林蛙,刷新新纪录爬行脊椎动物8种

2、考察队首次采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定点法确定神农架大九湖泥炭藓分布的地理位置,计算出其面积约为64公顷,并根据泥炭藓沼泽湿地四个点的植被物种组成、泥炭藓生长情况、泥炭含水量和水质分析等数据,首次计算出了大九湖泥炭藓沼泽湿地的价值。

同时,首次就大九湖泥炭藓沼泽湿地净化污染水质进行了野外模拟实验,发现泥炭藓沼泽湿地的生物净化功能要高于非生物部分泥炭的净化功能,泥炭在湿地净化水体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盲目开采泥炭资源将破坏湿地净水功能。对此,提出了保护和恢复对策。

3、考察队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观察和采集的数据推断:神农架特敏植物箭竹大面积开花死亡是正常的生命周期现象,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即剃光头式的砍伐,箭竹因阳光强烈照射使其生长的温湿度变化而迅速死亡,气候因素等环境条件加速其生命周期。

4、考察队对短嘴金丝燕的种群动态及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了短嘴金丝燕体内同时具有光学、声呐两套定位机制。并且首次运用了正态拟合,求出相对准确的周期,为精确计算短嘴金丝燕的种群数量和制定保护短嘴金丝燕的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5、考察队采用生物监测方法对神农架水质进行了系统的、全面的分析,得出首份神农架水体水质报告,评估了小水电站对水质及水域生态的影响,并据此建议有关部门合理控制当地小水电的开发强度。

6、考察队成果被《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武汉晨报》、香港凤凰卫视等多家媒体报道,并且有多篇论文发表在相关学术期刊和报刊上。同时,通过后续对神农架林区尤其是大九湖、阳日河和当阳河等的进一步深入考察,以及与当地政府的不断沟通,逐步解决林区面临的湿地破坏问题,如遏制小水电的无序开发、杜绝黄磷厂的污染排放,使之关停并转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