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05 20:58
汉阳古镇,位于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城南20公里。南倚龙泉山脉,北傍岷江之滨,与乐山市上下游相望,知名的平羌小三峡即在接壤部分,距乐山大佛26公里。治地汉阳坝,历史上曾是著名的商业重镇,是蜀中经由水路通往乐山、重庆及江南广大地区的重要通道和舟船停泊口岸。
岷江,像一名花样滑冰的优雅舞者,在滑过青神,流过中岩寺、德云寺之后,飘逸地回旋出一个斜斜的“U”形,将一座探入怀抱的小镇三面环抱。 据说远在汉代,一户姓阳的人家从外地迁徙到此,见岷江河泥长年淤积于此而形成平坦的地势和肥沃的土质,是落脚安居的理想之地,便落户坝上,专事农桑,养蚕缫丝。后来相继有许多沿水路迁徙的移民也落脚于此,生息繁衍,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村落、一个集镇。这座小镇也因此得名汉阳镇,又称汉阳坝。
镇北、南、东是有名的“汉阳三坝”。为桑、枯、蚕茧和手工缫丝的集中产区。“汉阳丝”、“汉阳鸡”、“汉阳花生”、“汉阳柑橘”等在历史上久负盛名。
建国前,汉阳的商业、服务业十分兴旺,尤以丝市、米市著称。“汉阳丝”以其光泽鲜亮和亮度匀净而驰名中外,远销美国市场,汉阳丝市曾与成都簇桥丝市并列为川西南“两大丝市”。汉阳依托其岷江水道和地连“3县、9乡”的地域优势,商业繁荣,经济活跃,每逢场(赶集)期,商贾云集于市面,舟船密集于码头,舟子、商贩及过往游客塞街断巷,生意兴隆,故自古素有“穷青神,富汉阳”之说。
汉阳镇现有米市街、棉花街、盐关街、翻身街、半边街、下正街、横正街、后正街等八条街道。
岁月沧桑,曾经作为蜀中水路重要通道和舟船停泊口岸的汉阳,往昔的商贾云集、热闹繁华如今已风光不在。走进小镇,旧有的街道、店铺、宅居,虽然大多还保持完整的古朴风貌,但游人只能从那些相互毗邻的四合院、那些独具特色的吊脚楼,去遐想他们承载的厚重历史;从那些高高的风火墙、那些雕刻着神鸟奇兽的古檐,去猜测他们蕴蓄的文化积淀。
除具有浓郁特色老街外,在汉阳古镇,还有佛光寺。寺前一座竖反了的石碑上,讲述了该寺的一些历史,这是道光五年(1825)立的碑。是年,当地乡绅和百姓集资重修了佛光寺,说明在1825年以前,该寺就早已存在。因此,佛光寺至少已有200年的历史。
佛光寺只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两殿之间,是一口天井。虽然规模不算宏大,但天王和佛像却是熠熠金身。
寺里一位年轻的师傅不象其它寺庙的僧尼只是一个劲地要游人抽签烧香,而是热情地向游人介绍寺庙的情况。大殿柱础上,有精美的雕刻。那些绘在墙壁上的班驳绘画,据说是建寺的工匠画上去的。大雄宝殿左壁,是一幅《咏鹤》图,题诗“高鸣常向日,低舞不迎人。自有冲霄志,独立避鸡群。”鹤象征圣洁、清雅、长寿,跟仙道和人的精神品格有着密切关系。这首题诗应该是仿清朝顺治进士秦松龄的《咏鹤》诗,原诗句是:“高鸣常向月,善舞不迎人”。右壁上画的,疑是一头四不象。
大雄宝殿的正梁上,有“署四川直隶眉州青神县正堂泸州直隶州分州兼察九姓土司事加三级纪录三次何,署四川直隶眉州青神县儒学正堂加三级纪录二次候选县杨”字样。
据了解,眉州、泸州当时是清朝四川行政区划中的“直隶州”,直隶州相当于省辖市,与府平级。但所谓“相当”也只是“大致相当”,当时眉州又属于嘉定府,因此,直隶州知州应该比知府的级别略低。“正堂”,原指直隶州的办公衙门,一般代指知州,这里指县令。“九姓土司”即九姓长官司,元初,立夷民罗氏等九人称为把总,至元初改为九姓罗氏党蛮夷长官千户所、九姓党蛮夷长官司。明朝洪武六年末(1374)改置九姓长官司,八年(1375)改属永宁宣抚司,天启六年(1626)改属泸州。清初归附,隶属泸州。乾隆五十八年(1793),九姓土司衙门迁到今天的兴文县古宋镇,道光二年(1822),改九姓土司为泸州九姓乡,隶属泸州。“儒学正堂”应该是明清时的学官,主管文庙祭祀和教育等工作。
由此大概可以看出,佛光寺是由时任青神县县令兼“泸州直隶州分州兼察九姓土司事”的何某人和青神县主管教育祭祀的“候选县令”杨某人倡议重修的。只是有点不明白的是,青神县令怎么会兼任“泸州直隶州分州兼察九姓土司事”?也许那位何大人正准备调任吧,总不能让那位候选的杨学正老是“候着”吧。
天王殿左边,还有一座火神庙。火神是中国神话中民间俗神信仰中的神祇之一,但各民族各地区祭祀的火神形象和来历是不一样的,就是汉族的火神崇拜,各地区也不相同。但汉族一般都以祝融为火神,南方又称火德星君,四川等地还以夏历四月初八为火神“生日”。据说,火神形象相貌比较凶狠,有三头六臂,酷似哪吒的形象。但佛光寺的火神没有三头六臂,只是他左手持的金圈却有点像哪吒的乾坤圈。火神满脸通红,双目圆睁,张嘴怒喝,倒是有些凶狠。虽然火神相貌不像那些佛像眉慈目祥,但他却被人们奉为恩赐光明和财富、使家族繁衍兴旺的保护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