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0 14:15
江右四君子是指吴与弼、邓元锡、刘元卿、章潢四人,四人均是明时期万历年间,江西理学兴盛,省内涌现的王学学者,《明史》载:“自吴与弼后,元锡、元卿、潢并蒙荐辟,号江右四君子”。此四人被世人称之为“江右四君子”。
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崇仁县人。学宗程朱,注重“静时涵养,动时省察”, 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贫而乐”。胡居仁、陈献章都出自他门下。他所作诗文,皆淳实近理。著作有《康斋文集》十二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吴与弼六岁入学,七岁学对句,八、九岁在乡学读书时,即已崭露头角,对文学、天文、律历、医卜均有所学。十六岁学诗赋,十八岁习以科举之业。业永乐已丑年,他年方十九,赴京侍奉时任国子监司业的父亲,得拜明代“三杨”之一的冼马杨溥为师。其时,在其父任所获读朱熹所编之《伊洛渊源录》,自谓“睹道统一脉之传”,“于是思自奋励,窃慕向焉,而尽焚当时举子文字,誓必至乎圣贤而后已”。谢绝与人交往,独处小楼二年,专心攻读《四书》、《五经》和洛学(以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颢兄弟为首的学派)、闽学(以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为首的学派)两个学派的语录,无意进入仕途,决心以讲授理学,传播程、朱哲学思想为己任。
字汝极,号潜谷,抚州黎川县人。十五而孤,为诸生,游罗汝芳之门。从邹守益、刘邦采等硕儒讲学。居家三十年,数辞当道荐,专事著述。后征授翰林待诏,有司敦促上道,甫离家而卒。乡人私谥文统先生。元锡著有《潜学稿》十二卷,及《五经绎》、《函史》等,均《四库总目》并传于世。
邓元锡从小敏颖好学,志向高远,少就读于县城凛山精舍、正宗书院。年十三,从黄在川学,喜观经史,人以为不利举业,在川曰:“譬之豢龙,随其所嗜,岂必膏粱耶?”年十七即能行社仓法,储粮备荒,赈灾扶困,深得乡人钦佩。闻罗近溪讲学,从之游。后又游学吉安学于诸先达,拜各地有名望的学者为师。嘉靖三十四年(1555)中举后,便杜门谢客,潜心著述,认为“浮世功名”是和做学问相背驰的,从邹守益、刘邦采、刘阳等人为学,互相切磋。自号“潜谷”,历寒暑30载,因其学识渊博,见解深奥,终于成为当时知名的学者,被人称为“潜谷先生”。
他一生嗜学好古,隐德勿曜。休宁人范涞任建昌知府,特别器重邓元锡,后为南昌知府时,于万历十六年(1588)入朝述职中,荐举邓元锡。南京祭酒赵用贤,御史王道显,巡按御史秦大夔、韩国祯等都先后荐举他入朝,他却极力推辞。在《乞放归田疏》中,陈辞恳切,执意坚诚。最后,因朝廷特准其免予部试,以“翰林侍”诏征召,吏部专人持诏催促他起程,并责其限日赴任,才勉强从命。动身前前往生母墓祭辞,不幸病故于墓所,年六十六。乡人私谥他为“文统先生”。
字调甫,号旋宇,一号泸潇,萍乡莲花县人。其理学思想,在江右王门学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刘元卿逝世后,《明史》为他立了传,明朝名流邹元标为他撰写墓志铭,赞其“流风余韵,百世犹师”。
刘元卿从小发奋读书,隆庆四年(1570年)在江西乡试中夺魁,后来在他人的推荐下,带着向朝廷的上书和文卷参加会试,但因“五策伤时,忏张居正”,未获取录,还险遭杀身之祸。隆庆六年(1572年)他创立复礼书院。万历二年(1574年)再次参加考试,又没有被取录,于是绝意功名,回到家乡,研究理学,收徒讲学。
万历七年(1579年)神宗诏毁书院,全国大多数书院被迫停办,而刘元卿把复礼书院改名为“五谷神祠”,仍
聚众讲学如故。后来学禁解除,复礼书院又恢复原名,此后名声更大,“道日益隆,誉日益广”。复礼书院有严密的学规,且教育质量好,以致湖南、湖北等省的有志之士都不远千里来此求学,海内学者对刘元卿的学识非常钦佩,誉他为“泰山北斗”。刘元卿还创办了识仁、中道、一德等书院,至此,他与当时省内名流吴康斋、邓潜谷、章本清齐名,被人们称为“江右四君子”。
随着知名度扩大,不少官员多次上书朝廷,推荐刘元卿,称刘元卿为“负迈俗之志节,蕴济世之经纶”。皇帝非常重视,授他为“国子博士”、“阶承德郎”衔,特别下旨叫刘元卿去京城做官。但刘元卿悉心讲学,不肯去做官。后来皇帝又再次派员催他赴任,刘元卿再三推辞不掉,只好应召入京。不久,即升礼部主事。在朝三年,他提出了许多有利于封建王朝的举措,在《请举朝讲疏》、《节制贡吏疏》、《直陈御倭第一要务疏》中,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对于革除弊政、安定边陲、抵御外侮都是非常有利的。可惜刘元卿的这些政治主张,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他称病辞归,告老还乡。
字本清,南昌人。明代理学家、易学家。自幼好学,建此洗堂于东湖之滨聚徒讲学,尚主白鹿洞书院讲席,立《为学次第》示学者,参予江西诸多讲会之会讲活动,为其时南昌一带王门学者的领军人物之一。与意大利人利玛窦结交,并请利氏登白鹿洞书院讲堂,宣讲西学,以荐授顺天训导。
章潢著有彰显西学的《图书编》,并助范涞总撰《南昌府志》叙澹台祠书院事。万历乙巳(1605年)以荐授顺天府学训导,时年已七十九,不能赴官,八十二岁卒于家。易学著作有《周易象义》十卷(清修《四库全书》列入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