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永女书文化

更新时间:2024-01-03 14:47

江永女书是现在世界上唯一存在的性别文字----妇女专用文字,是汉语方言的音节文字。它的发展、传承及其为符号承载的文化信息构成了女书风俗。女书记录的语言是女书流行与众不同的永明土话女书”在第四届妇女大会上呈现,震惊世界。

女书的产生

历史上主要在中国湖南省江永县及其毗邻的县地区的妇女之间流行、传承的神秘文字,男人无法了解这些文字的意思。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的文化水平提高,女书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境地,女书只是在一些农村老年妇女中使用,濒于失传。 1982年,武汉大学宫哲兵标记语言和手段奇特,流行的地区、社会功能和传承历史也很奇特。女书流行在湖南省江永县潇水流域,至今仍在一些高龄妇女中使用。关于女书的起源,当地有几种说其中之一说:自古以来,江永潇水流域的妇女喜欢聚在一起纺织布绣花。她们不能上学读书,学习男字(她们称传统方块汉字为男字),为了把自己的苦难经历记下来,她们便在织布绣花图案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这种文字。女书脱胎于方块汉字,是方块汉字的变异。

《江永“女书”之谜》作者谢志民先生指出“女书”记录是汉语江永方言上江圩一带的土话。

特点介绍

女书文字的特点是书写呈长菱形,字体秀丽娟细,造型奇特,也被称为“蚊形字”。今天搜集到的有近2000个字符;所有字符只有点、竖、斜、弧四种笔画,可采用当地方言土语吟诵或咏唱。

与汉字不同的地方是:女书是一种标音文字,每一个字所代表的都是一个音。关于“女书”文字的记载,至今最早能见到的是太平天国(清朝咸丰年间)发行的“雕母钱”。该钱背面用“女书”字符铸印有“天下妇女”、“姊妹一家”字样。经证实,出现刻有女书的那枚铜币是假的。“雕母钱”是在铸造钱币前经过细腻打磨后用于高层观摩审核的。

2005年9月,在湖南省东安县芦洪市镇斩龙桥上首次发现一块刻有女书文字的石碑,打破了对女书材质、流传地域、男女界限、时间年代等的传统认识。

起源的猜测

关于女书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根据当地妇女赛祠的花山庙兴起在清代中期,结合目前发现最早的“女书”实物,推测“女书”起源于明末清初。比较认同这种观点。

有人根据“女书”中大量与出土刻划符号、彩陶图案相类似的字符,认为其起源的时间、空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形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之后。

有人根据甲骨文金文借字在“女书”字汇明显存在的特征。认为女书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变种。

也有人认为现代“女书”是古越文字的孑遗和演变。

女书形式

旧时当地不少才情女子采用这种男人不识的女书互通心迹,诉说衷肠,将其刺绣、刻划、戳印、书写于纸扇巾帕女红。搜集到的近20万字的“女书”作品,绝大部分为歌体,其载体分纸、书、扇、巾四大类。形式包括女书书法、纂刻、激光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书提包等。

女书作品内容

女书作品主要内容是写婚姻家庭、社会交往、幽怨私情、乡里逸闻、歌谣谜语等。

女书的传承

中国女书合集》赵丽明主编中华书局收资料占所能见到的女书原始资料的90%以上。

江永女书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中南民族大学“女书”文化研究中心是我国最主要的女书研究机构。

多年来,她一直坚持“女书”的传承、保护、抢救和弘扬:创办了首家“女书”馆、第一家“女书”网站,设计了全球首套“女书”个性化邮票,创作了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女书”仕女书画长卷,编写了《女书英汉字典》,与他人合著了《女书习俗》。其“女书”书法、绘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大型展览,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外友人及热地等国家领导人和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民族图书馆等多家单位均有收藏。中央电视台、近十家省电视台和《中国民族报》、《民族论坛》、德国《世界报》、英国《泰晤士报》等200多家国内外媒体广泛报道,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道被《潇湘晨报》评为湖南2006年度十大智者。

女书的发现

1982年,由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县发现。宫哲兵随即在1983年3期《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全世界第一篇介绍女书的学术论文《关于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报告》,并在1983年第16届国际汉藏语言学会议(美国)上发表了论文《湖南江永平地瑶文字辨析》,将女书介绍到国内外。

1983年,江永发现“女书”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后,引起轰动。 海内外专家学者纷纷深入江永考察、学习、发掘。永州积极实施抢救和保护女书文化工程,通过兴建女书文化村,建立女书博物馆组织开发女书工艺品,发展女书文化产业,使女书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

女书的保护

就在“女书”在最后只有少数老年妇女才能阅读和书写,从20世纪末开始,通过一批学者努力,这种罕见的女性字符才被世界所了解和认识,并引起了海内外的浓厚兴趣和广泛关注。作为一种独特罕见的文化遗存,中国政府也开始重视保护女书。集研究基地与旅游于一体的“中国女书”村已于2003年底落户宜昌

2001年5月18日在中南民族大学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学术研讨会提出“中国女书文化抢救工程”。

2004年9月20日,阳焕宜——女书的最后一位自然传人谢世了。

女书研究的意义

“女书”是一种独特的文化“化石”,对研究人类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女性文化和民族的起源以及文明的发展历程等方面,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语言学、文字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各个领域,都有重要价值。 江永“女书”的流传,史书不载,方志不述,当地族谱碑文,可说无一蛛丝马迹,外界少有知晓。 关于女书文字的史料记载,至今最早见到的是太平天国发行的“雕母钱”。该钱背面用女书字符铸印有“天下妇女”、“姊妹一家”字样。史载太平天国曾过江永北上。1931年《湖南各县调查笔记》的《花山》条中,有“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全县男子,能识此种字者,余未之见”的说法。“女书”文字记录的是江永土话基础上的妇女群体语,一般人认为它属汉文异形字。但它是否属“汉字文化圈”,则有分歧。有人以“女书”有近半数字符是从汉字蜕变而来为据,认定它是借源于方块汉字的一种“变异”的系统再生文字。女书”究竟源于何时?何地?海内外众多学者的探索勾起人们久远的联想。有人根据当地妇女赛祠的花山庙兴起在清代中期,目前发现最早的女书实物在咸丰年间,推测女书起源于明未清初。有人根据女书中大量与出土刻划符号、彩陶图案相类似的字符,认为其起源的时间、空间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形成于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之后。根据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书”字汇明显存在的特征,还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与甲骨文有密切关系的商代古文字的变种。还有学者认为,他们认定现代“女书”是古越文字的孓遗和演变。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江永女书”以“最具性别特征的文字”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是湖南省向国家推荐申报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女书习俗已入选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女书习俗”的国家级传承人何静华,今年已80岁,她创办了“静华女书院” 传承女书文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