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寿

更新时间:2024-04-11 20:37

沈寿(1874—1921),初名云芝,号雪宧,1874年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一儒商家庭,客居通州(今南通)。从小随父亲识字读书。十六七岁时成为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光绪三十年其绣品作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寿礼上贡,慈禧大加赞赏,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予沈雪芝,从此更名“沈寿”。

人物生平

沈寿(1874—1921),初名云芝,字雪君,号雪宧。绣斋名为“天香阁”,故别号天香阁主人。她生长于江苏吴县(今苏州)阊门海宏坊一个古董商的家庭。父亲沈椿,强习书史,研究盐法,曾在浙江任盐官。他酷爱文物,富有收藏,后来开了一个古董铺。母亲宋氏,生有三男二女,雪芝排行第五,从小便随父亲识字读书。家藏的文物字画,给她丰富的艺术熏陶,拨动了雪芝心灵中美的琴弦。

苏州的刺绣素负盛名。尤其是苏州城外的木渎一带,几乎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堪为“苏绣之乡”,小时候,雪芝常去那里的外婆家,对奇妙的苏绣艺术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她在姐姐沈立的带领下,七岁弄针,八岁学绣,开始了为之付出毕生精力的刺绣生涯。雪芝天资聪颖,又好钻研,学绣进步很快。起初,她绣些花草之类,主要是一些实用性绣品。后来就将家中收藏的名画作为蓝本,开始绣制艺术性作品。十六七岁,她便成了苏州有名的刺绣能手,已颇有绣名。沈寿二十岁结婚,丈夫余觉(名冰臣,又名兆熊),浙江绍兴人,后居苏州。他出身书香世家,能书善画,经济条件也颇好。婚后夫妻俩一个以笔代针,一个以针代笔,画绣相辅,相得益彰。雪芝除操劳家务外,总是闭门刺绣,从不间断。

1903年,清末著名学者俞樾在她的绣品上题下“针神”二字。1904年,沈寿绣了佛像等八幅作品,进献清廷为慈禧太后祝寿,慈禧极为满意,赐“寿”字,遂易名为“沈寿”。同年,沈寿受清朝政府委派远赴日本进行考察,交流和研究日本的刺绣和绘画艺术。回国后被任命为清宫绣工科总教习,自创“仿真绣”,在中国近代刺绣史上开拓了一代新风。

1911年,沈寿绣成《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作为国礼赠送意大利,轰动该国朝野。意大利皇帝和皇后曾亲函清政府,颂扬中国苏州刺绣艺术精湛,并赠沈寿金表一块。同时将这一幅作品送意大利都朗博览会展出,荣获“世界至大荣誉最高级卓越奖”。1914年,沈寿任江苏南通女红传习所所长。她治校严谨,教学有方,常率学生写生,观察实物,讲述仿真绣色的理论。即使在病中,也让学生围榻听讲赋色用线的道理。1915年,沈寿绣的《耶稣像》,参加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展出,得一等大奖。

沈寿定居南通。其作品多次在国际上获奖。曾先后在苏州、北京、天津、南通设立刺绣学校传授技艺,并将自己的绣艺口授张謇,由张謇执笔出版了较完整的一部刺绣理论著作《雪宧绣谱》。1920年由南通翰墨林书局出版发行《雪宧绣谱》。此书对前人的针法在理论上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总结了刺绣中常用的18种针法,填补了刺绣针法研究空白。这是首次研究西洋油画的光与影在中国刺绣上的运用,对其独创的仿真绣艺术进行了理论研究,阐述了仿真绣艺术特色

张謇初识沈寿是1910年在南京召开的南洋劝业会上,在这次大会上张謇任大会总审查长,沈寿当时是清农商部总教习专审绣品,并携我们熟知的第一幅仿真绣作品《意大利皇后像》参展。初次交往,张謇不仅敬佩沈寿深厚的艺术功力,同时更看重沈寿的人品。这为以后张謇聘请沈寿来通任教,任女工传习所所长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1921年6月18日(或1921年6月8日?),沈寿病殁于南通,终年四十八岁。沈寿作品根据沈寿生前的愿望,张謇将她安葬于南通马鞍山墓地,墓门石额上镌刻着张謇的楷书“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之墓阙”。墓后立碑,碑阳镌刻着张謇撰写的《世界美术家吴县沈女士灵表》,碑阴雕刻着沈寿遗像。

慈禧赐名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十月,是慈禧太后的七十寿辰。清政府谕令各地进贡寿礼。余觉得知消息后,听从友人们的建议,决定绣寿屏进献,他们从家藏古画中选出《八仙上寿图》和《无量寿佛图》作为蓝本,很快勾勒上稿,并请了几位刺绣能手一齐赶制,雪芝在这些绣品上倾注了很多心血。慈禧见到《八仙上寿图》和另外三幅《无量寿佛图》,大加赞赏,称为绝世神品。她除授予沈雪芝四等商部宝星勋章外,还亲笔书写了“福”“寿”,两字,分赠余觉夫妇。从此,沈雪芝更名“沈寿”,余觉也改名余福。

教育事业

慈禧后来责成商部成立女子绣工科,派余觉担任总办,沈寿担任总教习,是为中国第一所正式的绣艺学校。辛亥革命后,绣工科停办。余觉嫌沈寿不育,讨了姨太太。沈寿于1912年10月迁居天津,开办了一所自立女红传习所。

一九一四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女红传习所。沈寿应聘来到南通,担任了所长兼教习,余觉则担任了南通平民工场的经理。女红传习所起初附设在南通女子师范学校,后移到南通濠阳路,传习所第一期招生二十余人,以后逐年增加,学制也逐渐完善。所内设有速成班,普通班,美术班和研究班。

沈寿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刺绣艺术家,而且还是一位富有经验的刺绣教育家。在教学中,她主张“外师造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绣花卉,她就摘一朵鲜花插在绷架上,一面看一面绣。绣人物,她则要求把人的眼睛绣活,绣出人的精神,在沈寿的精心教诲下,南通女红传习所培养了许多苏绣人才。南通的绣品也逐步形成了“细”“薄”“匀”“净”的风格,在国内外打开了销路。

沈寿在南通“授绣八年,勤诲无倦”(张謇语),不幸积劳成疾,张謇“惧其艺之不传”,便在延请名医为沈寿治病期间,征得她的同意,亲自动手记录整理她的刺绣艺术经验。沈寿在病体稍微好一点的情况下,边回忆边口述,历经几个月,终于写成《雪宧绣谱》一书。张謇在绣谱的序言中说:“积数月而成此谱,且复问,且加审,且易稿,如是者再三,无一字不自謇书,实无一语不自寿出也。”由此可见,这本绣谱确实是沈寿四十年艺术实践的结晶。此书分绣备,绣引、针法、绣要、绣品、绣德、绣节、绣通,共八章。从线与色的运用,刺绣的要点到艺人应有的品德修养,以至保健卫生,都有比较完整的阐述,堪为我国第一部系统总结苏绣艺术经验的专门著作。

人物作品

大师已去,艺术长存,她的精美绣品长留人间,仍熠熠生辉,在北京、南京、上海、苏州、南通等地的博物馆都收藏有沈寿的绣品。

当人们看到她绣的《八仙上寿图》《耶稣像》《倍克像》《无量寿佛》《万年青》《花鸟册页》《生肖像》《观音像》《文蛤图》《柳燕图》时,无不为之倾倒,惊叹这位苏绣大师,以其超人的智慧,灵巧的绣手终于把传统的苏绣工艺提高到了更为绚丽神奇的艺术境界。

出版图书

轶事典故

状元、绣圣的情谊

1914年,沈寿应邀来到南通,虽年已四十,但由于皮肤白皙,身材婀娜,举止娴雅,性情温良。即便当时已年逾花甲的张謇在面对这位才德艺人时,也不免惊讶。后来他在《惜忆四十八截句》中写道:“黄金谁返蔡姬身,常道曹瞒是可人;况是东南珠玉秀,忍听蕉萃北方尘。有斐馆前春水生,唐家闸外暮潮平;登楼即席殊矜重,不似惊鸿始为惊。”在这里,他把沈寿比作蔡文姬,而自比曹操;把他邀请沈寿南下任职,与曹操赎回蔡文姬相比。

1915年,张謇辞去总长一职回到南通。这时沈寿开始患病,张一面延医为之诊治,同时让她从传习所宿舍迁到环境清静的“谦亭”静养,并收她为学生,亲自教授诗词。他从《古诗源》里选了73首古诗,亲笔抄写、注解,装帧成《沈寿学诗读本》。

沈寿在《垂柳》一诗中以诗明志:“晓风开户送春色,垂柳千条万条直;镜中落发常满梳,自怜长不上三尺。垂柳生柔荑,高高复低低,本心自有主,不随风东西。”

沈寿病好一些后,张謇征得沈寿同意后,请来摄影师到“谦亭”拍摄沈寿的作品,并给沈寿在亭外拍了风景照。他还赋《谦亭杨柳》诗一首:“记取谦亭摄影时,柳枝婉转绾杨枝;因风送入帘波影,为鲽为鹣那得知。杨枝丝短柳丝长,旋合旋开亦可伤;要合一池烟水气,长长短短护鸳鸯。”

沈寿写了一首《奉和啬师谦亭摄影》的诗回应:“池水漪漪岛树深,疾余扶槛恋清阴;谁知六尺帘波影,留得谦亭万古心。”

1919年,沈寿旧病复发,张謇特派专轮到上海延请著名中医师沙健庵前来医治。在征得沈同意的情况下,由沈寿口述,他本人笔录编成《雪宧绣谱》。

沈寿去世后,他写下了《惜忆四十八截句》。其中一首写道:“曾指西山有之亭,亭边割壤埋娉婷;那堪宿约成新谶,丹旐来时草尚青。”

沈寿的追悼会也是由张謇安排和主持的。灵堂上悬挂张謇亲撰的挽联和《雪宧哀辞》。挽联题的是:

真美术专家,称寿于己,寿不称于名,才士数奇,如是,如是;

亦学诗女弟,视余如父,余得视犹子,夫人为恸,丧予,丧予。

作品保护

2023年5月,根据《国家文物局关于颁布1911年后已故书画等8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的通知》,被列入1911年后已故织绣类作品限制出境名家名单,其作品一律不准出境。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