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满族中学

更新时间:2021-11-23 13:35

沈阳市满族中学,我国唯一的一所城市满族中学。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380年前的明末清初的爱新觉罗氏子弟学校(宗室觉罗学堂)。

历史沿革

沈阳市满族中学建校原址曾是清初爱新觉罗氏子弟学校(宗室觉罗学堂),距今约380年

清初太宗天聪五年(1631年)皇太极颁布《读书令》(即《劝学令》)下诏要求诸贝勒大臣子弟就学读书,“使之习于学问,讲明义理,忠君亲上”。此诏一颁,促成了就学热潮,此为满洲贵族宗室子弟教育的开始。

崇德元年(1636年),盛京满族教育规模有所扩大,建立学校,考取儒生,凡八旗满洲、蒙古、汉军子弟皆入学。为盛京八旗官学之始。

康熙三十年( 1691年),正式设立盛京官学,在盛京城八旗驻防左右翼各设一学。到雍正十年(1732年),每翼官学又增加盛京内务府学生30名。康熙皇帝来东北祭祀三陵,驻跸盛京(沈阳),召见了官学的学董、学监和有功名的教习,并亲书“天潢维城“大字匾额赐给八旗官学。维城二字取自《诗经.大雅》中的“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天潢“取自曹植文中的“分支若水,疏派天潢“。用“天潢“代表皇族,“天潢维成“代表皇族无论远门近支都是国家的屏障。 高宗乾隆二年(1737年),盛京宗室觉罗(从太祖努尔哈赤父亲塔克世辈份开始算起,然后按嫡旁亲疏,分做“宗室”和“觉罗”两大类。凡属塔克世本支,即努尔哈赤及嫡亲兄弟以下子孙,统统归入“宗室”;塔克世叔伯兄弟支系的以下子孙,统称 “觉罗”。)由于皇族子弟不断增加,于是,于天佑门外(今小南门外,五爱服装城)设立宗室觉罗官学,因入学学生均为皇族,又简称宗学(群众称之为皇学),宗室觉罗共为一学,凡20岁以下,10岁以上愿入学者,分清、汉书肄业,兼习骑射,不限额数。后改设宗室学一所,觉罗学一所,二学共用房42间。每学额设学生10名肄业。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因兵事宗室觉罗皇学停办。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盛京将军赵尔巽奏请清廷在其地改办学堂,清廷诏准,并取康熙 “天潢维城”匾额“维城“二字命名,定名为官立维城两等小学堂,九月十六日开学,招高初等学生共四个班,全为皇族子弟,供给颇优,堂内规律及其严整,称为诸校之冠。

民国元年(1912年)清政府灭亡,作为清朝皇族子弟读书的官立维城两等小学堂,被改为奉天省公立筹边学校。

民国四年(1915年)袁世凯颁布《七项教育宗旨》,提倡尊孔读经奉天各校恢复中小学读经一科,这期间,官立维城两等小学堂也由筹边学校正式改为奉天省立第四中学。

民国八年(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在北平爆发,奉天地区师生和爱国人士及市民奋起声援,奉天省立第四中学的部分师生也加入这一爱国行动行列当中。这一行为,引起政府的极大不满,并遭到镇压。同年九月,奉天省立第四中学被迁至大东门外甲等农业学校旧址,并改名为高师附中,十二月被迫停办。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出兵攻占沈阳,继而占领东三省,建立伪政权。

康德元年( 1934年)八月十四日,由部分爱新觉罗家族人士发起,伪满皇帝溥仪,大臣熙洽、吉兴等以个人名义捐资,在原盛京宗室觉罗学校舍恢复奉天维城学校,董事长溥杰,副董事长宝熙和吉兴,校长庆厚。

伪康德八年(1941年)十二月,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奉天第七国民高等学校、维城学校和大同实业学院等学校的一些教员,因有“反满抗日”思想而被捕。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初,日本帝国主义者推行“教育一体化”,维城学校奉命改为维城国民高等学校,不久又强行将奉天维城学校与南邻大同学院(系日本人办的私立学校)合并,成为伪省立第十二国民高等学校。至此维城学校结束。

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1949年3月在沈阳小南门外维城中学的校址成立沈阳市第九中学,学生有满族、汉族以及其他民族,在此之前,上溯到清朝初年,这里一直是满族学校,学生都是满族人。

1962年沈阳市第九中学迁出,沈阳市第八中学迁入。

1988年11月,沈阳市民委和沈阳市政协部分代表向市政府提出建议,建议在原奉天维城中学的校址恢复成立沈阳市满族中学。1991年8月30日,关于恢复成立沈阳市满族中学的建议得到正式批复,沈阳市第一六四中学与市第八中学互换校址后(两校址南北并邻,现两校址均被占建成为五爱市场服装城),根据市教委[1991]42号文件 ,第一六四中学编号撤销,改名为沈阳市满族中学。

同年在操场东侧新建五层教学楼,于1992年竣工投入使用,建筑面积 2966平方米。

1991年建校时有教职工99名,定编87人,其中任课教师55人,校级干部4人,中层干部7人,行政工作人员18人,勤杂工人3人。赵仲元任校长。

1994年3月,区政府决定满族中学搬迁至南关路122-1号,在新校址新建六层教学楼。于1995年3月投入使用。当时配套设施还不完全。1995年4月起陆续建成宿舍楼、体育馆、生活用房等,1996年全部竣工。新校址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操场面积5000平方米, 建筑面积12745平方米,其中教学楼6000平方米,实验楼2000平方米,学生公寓3000平方米,体育馆1000平方米,其他745平方米。

1999年3月,由于招生政策的变化,民办公助学校改变原来的体制,由原来的校中校变为独立办学,与公立学校脱钩,维城高中搬迁至第八中学的校址。新沈阳市第八中学撤销,全校学生和教师并入满族中学。

1999年秋季,沈河区教育局同意沈阳市满族中学可以在全区范围内招收满族籍学生,学校满族学生比例不断提高。

1999年10月国家民委教育司领导到沈阳市满族中学视察,听取了校领导的民族教育汇报,对学校逐渐提高满族教师和满族学生比例表示满意,对学校的工作给予了肯定。

校园文化

校训

学校从《康熙庭训》中提炼出体现民族精华的“勤、慎、精、敏”作为校训,并结合时代的发展赋予它新意。勤即勤劳俭朴、勤勉好学;慎即诚实守纪、谦虚谨慎;精即钻研求真、精益求精;敏即敏锐果敢、开拓创新。

校徽

学校发动全体师生共同设计满族中学特色校徽标识,标识悬挂在教学楼的上方。标识的主体是满文的“满族”字,变化成龙的造型,在龙的两侧伸出一对羽翼,象征满族中学的腾飞;标识底部采用绿色圆盘制作,代表希望,代表绿满校园;标识正中是“满族中学”四个字的汉语拼音缩写;整个标识采用四种颜色,象征满族的八旗,充满浓厚的满族特色。学校标识图案已收入沈阳市七年级美术教材中,并于2012年成功注册为国家专利标识。

教学条件

沈阳市满族中学占地面积12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2745平方米。学校共有94名教职工,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4名,中学高级教师39名,中学一级教师37名,中学二级教师8名。

满族中学数字化校园于2012年底初步建成,实现了校园网络畅通,无线网络在校园全覆盖,教室之间实现了云上班班通,建设了20间多媒体教室,教室内配备了电子白板,大屏幕电视、无线音频和无线网络等,配备了现代化的录播教室,实现了自动录制、自动编辑、现场直播等功能,配备了数字化美术教室,数字化实验室,实现了理化模拟实验数字化。完善了学校的校园安全监控网络,真正的实现了校园内外无死角。学校还建设了自己的FTP,实现了数字资源的存储和共享,校园网站的搭建,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平台和窗口。

为创建校园温馨的读书环境,学校在每班教室和走廊东厅设立开放式图书角,所有图书供师生自由取阅。阅读桌椅分为红、黄、蓝、白四种,代表着满族八旗的四种颜色。2013年,沈阳市满族中学与辽宁省图书馆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决定在沈阳市满族中学建立流动图书站,由辽宁省图书馆无偿为沈阳市满族中学提供500本图书供师生们阅读。如今,学校正在进行整体改造,2014年将建成700平米现代化图书馆。

沈阳市满族中学以创办优质民族学校为目标,坚持“为每个学生创造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活动。

特色教育

一是开展学生选修课活动,培养学生多种才能。为提高学生组织能力,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相互合作意识,学校开展丰富多采的选修课。学校已开设的科目有扬琴、琵琶、古筝、竹笛、二胡、中胡、中阮大阮、笙、电子琴、剪纸、美术压杆笔、篮球、足球、羽毛球、珍珠球、满语等十四种课程。

二是开展读书活动,创建书香校园。满族中学与辽宁省图书馆签订“流动图书阅读”协议,省图向满族中学投放500余册图书,供师生阅读。同时完善班级图书角、校园图书角,开展学校及班级的读书评比活动和读书讲座,为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习兴趣进行了有益探索。

三是开设书法课,提升学生国学素养。满族中学开设每周一节软笔书法课。学校安排专任教师进行授课,使书法这种中国文化精粹得以发扬和传承。学生在学习书法的同时,感受到方块汉字独特的线条美和构造美。

四是以珍珠球运动为抓手,深入开展民族特色活动。满族中学充分利用“沈阳市珍珠球培训基地”这一特色,大力开展珍珠球活动。学校的珍珠球活动案例在国家教育部组织的阳光体育案例评选中获得最高荣誉优秀案例奖,满族中学也是沈阳市唯一一所获得这个奖项的学校,同时姚江宁校长代表沈阳市满族中学在国家教育部阳光体育大会上做现场经验介绍;在辽宁省体育局组织的体育传统学校的评选中,沈阳市满族中学被评为2012—2015年的辽宁省体育项目传统学校,体育教研组被评为辽宁省优秀体育教研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