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3 10:58
沈庆之少年时便以勇武闻名,不到二十岁便随宗族抵抗孙恩、卢循的乱军,保卫乡里。
义熙七年(411年),孙恩之乱彻底平定。但三吴一带由于连年战乱,土地荒芜,民生凋敝。沈庆之便留在家乡耕作,以勤苦自立,直到三十多岁仍旧籍籍无名。当时,沈庆之的兄长沈敞之在雍州刺史赵伦之麾下为征虏参军,随其镇守襄阳。沈庆之一次到襄阳探望兄长,得到了赵伦之的赏识,因此被赵伦之的儿子竟陵太守赵伯符征辟为宁远中兵参军。
沈庆之在竟陵(治今湖北钟祥)期间,常年与境内作乱的竟陵蛮作战,为赵伯符出谋划策,屡破蛮兵,因此在南朝宋建立后,于永初二年(421年)被授为殿中员外将军。赵伯符也由此号称良将,后来其独自征讨西陵蛮,无功而返。
元嘉七年(430年),宋文帝刘义隆先后命到彦之、檀道济督军北伐。但宋军作战失利,最终于次年(431年)败回。沈庆之起初亦随赵伯符参战,后因赵伯符患病南返,改隶檀道济麾下。檀道济后来对刘义隆盛赞沈庆之,称其“忠谨晓兵”。沈庆之得以充任禁军领队,防御东掖门,后又领淮陵太守,由员外将军转任正员将军,期间一度出镇钱唐新城(在今浙江杭州)。
元嘉十七年(440年),刘义隆欲收捕领军将军刘湛及其党羽,连夜召沈庆之入宫。沈庆之认为皇帝“夜半唤队主”必有所图,故此戎装进见。刘义隆果命其收斩吴郡太守刘斌。不久,沈庆之调任后军行参军,加员外散骑侍郎。
元嘉十九年(442年),雍州刺史刘道产病逝,境内蛮族乘机作乱。征西司马朱修之率军镇压,却连遭失利。刘义隆遂以沈庆之为建威将军,前去协助朱修之。不久,朱修之因军纪败坏,夺职下狱。沈庆之遂独自负责征讨事宜,大破缘沔诸蛮,俘获蛮民七千。他随后进讨湖阳蛮,又俘获蛮民万余。
元嘉二十一年(444年),沈庆之被调入北中郎将府,在随王刘诞幕下担任中兵参军,并兼领南东平太守,后又调往武陵王刘骏的抚军将军府,仍任中兵参军。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沈庆之因刘骏调任雍州刺史,随其移镇襄阳。当时正逢群蛮作乱,阻塞水陆交通。刘骏也被阻在大堤,无法继续前进。沈庆之出兵大破蛮兵,终于使得刘骏顺利进入襄阳。他又统兵讨平驿道蛮、郧山蛮等蛮族,前后俘获近十万。后来,沈庆之再次担任北中郎中兵参军,并加建威将军、南济阴太守。
元嘉二十六年(449年),雍州再次发生蛮族叛乱。沈庆之随刘诞移镇襄阳,并统领柳元景、宗悫等将领,进剿沔北诸山蛮。他在茹丘山下大会诸军,命诸军八道并进,鼓噪登山,直攻蛮兵心腹要地,占据险要。蛮兵震恐不已。宋军乘机围攻,打得蛮兵四散溃逃。不久,沈庆之又命柳元景率部前往南新郡,镇压蛮帅田彦生叛乱。他随后由茹丘山出兵检城,在诸山大破群蛮,斩首三千级,俘获、招降蛮民五万余口。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沈庆之又督军进剿幸诸山犬羊蛮。犬羊蛮所据之地险峻难攻,而且防御颇有组织。沈庆之在山下扎起连营,命诸军各自在营内掘池取水,以防蛮兵火攻。犬羊蛮果于夜间下山,欲火烧宋军营寨。宋军用营中池水扑熄大火,更乘机以弓弩反击,逼得蛮兵只得撤走。沈庆之命诸军开路攻山,但因山高路险且正值暑雨,遂于山下修筑六座戍堡,将犬羊蛮困死在山上。犬羊蛮被困日久,粮食匮乏,最终只得下山归降。不久,沈庆之因功升任太子步兵校尉。
主词条:元嘉北伐
同年(450年),刘义隆发动第二次元嘉北伐,三路并进。其中东路军以辅国将军萧斌为统帅、宁朔将军王玄谟为前锋。沈庆之虽反对北伐,但仍被任命为王玄谟的副手,随王玄谟攻打碻磝(在今山东茌平西南)。碻磝守将弃城而逃。萧斌进驻碻磝,亲临前线指挥,并命王玄谟率部西攻滑台(治今河南滑县)。沈庆之则被萧斌留在碻磝,授以辅国司马之职。
王玄谟围攻滑台两个月,始终未能破城。不久,北魏皇帝拓跋焘亲自南救滑台。萧斌遂命沈庆之率五千人前去支援王玄谟。沈庆之认为兵力过少,对战事并无助益,但因萧斌坚持,最终只得从命。沈庆之尚未出军,王玄谟已由滑台兵败逃回。萧斌见前锋已败,打算死守碻磝。沈庆之却力主放弃碻磝。萧斌遂退守历城(治今山东济南西),命王玄谟留守碻磝。
沈庆之随萧斌退守历城,不久便驰返京师,途中又接到刘义隆诏命,让他北返救援王玄谟。但当沈庆之行至彭城(治今江苏徐州),却因拓跋焘已率大军逼近,无法继续北上。江夏王刘义恭当时正于彭城节度北伐诸军,遂将沈庆之留在彭城,授为太尉中兵参军。刘义恭给沈庆之三千兵马,让他到卯山抵御魏军。沈庆之却以“虏众强,往必见擒”为由,不肯前去。
魏军很快便攻至萧城(治今安徽萧县),距彭城仅有数十里。刘义恭因彭城兵多粮少,打算弃城南逃。沈庆之认为历城兵少粮多,建议移镇历城。但刘义恭在沛郡太守张畅的力谏下,最终还是决定坚守彭城,以避免军心动摇。沈庆之随刘义恭一直坚守到元嘉二十八年(451年)二月北伐结束,又奉命将数千户彭城流民迁往瓜步(在今江苏六合)安置。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刘义隆不顾沈庆之力谏,再度北伐,并以“立议不同”,未让沈庆之参战。不久,西阳五水一带(在今湖北黄冈)爆发蛮族叛乱,自淮水、汝水以至长江、沔水都深受其害。刘义隆命沈庆之为主将,督军征讨五水蛮。豫州、荆州、雍州都奉命出军参战,均由沈庆之节制。
元嘉三十年(453年),宋文帝命刘骏兵进五洲(在今湖北浠水西南),总领诸军,征伐沿江群蛮。沈庆之也自巴水(在今湖北蕲春)赶到五洲与刘骏会合,商讨军情战略。就在这时,太子刘劭密谋发动政变,弑杀刘义隆,篡位称帝。南中郎典签董元嗣当时正从建康返回五洲前线,将刘劭弑逆的消息告知刘骏。刘骏遂谋划起兵,准备讨伐刘劭。
刘劭篡位后,因刘骏手握重兵,对其非常忌惮。他密谋致信给沈庆之,让沈庆之杀死刘骏,夺其兵权。但沈庆之却根本无意帮助刘劭。他求见刘骏,将刘劭的密信呈上。刘骏误以为沈庆之是要杀死自己,哭着请求在死前能与母亲诀别。沈庆之向刘骏表明心迹,表示是要“辅顺讨逆”。刘骏连称“家国安危,在于将军”,让沈庆之召集军队,进行军事部署。
主簿颜竣得知刘骏欲举兵讨逆,认为此时起兵并非良机,建议先联合四方藩镇,结果遭到沈庆之的厉声呵斥。刘骏忙斥退颜竣,命沈庆之继续安排起事。沈庆之整备军队,不到十天便将起事之事全部安排妥当,时人都认为是有神兵相助。不久,刘骏率军返回江州,顺江东下,向建康进发。沈庆之被任命为征虏将军、武昌内史、南中郎司马,亦随大军东讨。
刘骏一路长驱直进,很快便逼近建康,并接受沈庆之、柳元景等诸将的劝进,于新亭称帝,史称宋孝武帝。他大封功臣,以沈庆之为领军将军、散骑常侍。不久,刘骏攻破建康,擒杀刘劭,讨平刘劭之乱。沈庆之因功改任使持节、都督南兖豫徐兖四州诸军事、镇军将军、南兖州刺史,出镇盱眙,并进封南昌县公,食邑三千户,后又移镇广陵(南兖州州治,今江苏扬州)。
孝建元年(454年),荆州刺史南郡王刘义宣联合江州刺史臧质、豫州刺史鲁爽,起兵叛乱,同攻建康,朝野震动。刘骏忙召沈庆之入朝,让他率部屯驻武帐岗,守御京师六门。当时,鲁爽驻军大岘(在今安徽含山)。左军将军薛安都渡江征讨鲁爽,却因历阳太守张幼绪怯战,失利而回。刘骏遂命沈庆之赶赴江北,统率诸军总督战事。
鲁爽本欲与臧质会师,但却一直没有等到臧质,以致粮草匮乏。他听闻沈庆之北上督战,决定退守根据地寿阳(豫州州治,今安徽寿县),遂拔营撤退。薛安都率轻骑追击,最终在小岘(在今安徽含山)将鲁爽斩杀。不久,沈庆之督军攻取寿阳,讨灭江北叛军,因功进拜镇北大将军、都督青冀幽三州诸军事,并获赐鼓吹一部。
刘义宣此时已与臧质联军东进,攻至鹊头(在今安徽铜陵)。沈庆之将鲁爽首级送到刘义宣军中,极大地打击了叛军的士气。刘义宣、臧质都是骇然失色。就在当年的六月,刘义宣、臧质兵败于梁山洲(在今安徽和县南),相继被杀。声势浩大的刘义宣叛乱至此彻底平定。刘骏论功行赏,加授沈庆之为开府仪同三司。沈庆之上疏力辞,又被改封为始兴郡公。
孝建二年(455年),沈庆之以“年满七十”为由,上表请求致仕。刘骏改授沈庆之为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但沈庆之不肯接受任命,前后数十次上表推辞,都被刘骏拒绝。不久,沈庆之自广陵入朝,向刘骏当面请辞。他援引张良退隐的例子,再三要求致仕,情绪激动时更是涕泪横流。刘骏无奈,只得免去沈庆之的所有官职,以郡公的身份还居私第。
大明元年(457年),刘骏又打算起复沈庆之,但仍被沈庆之所拒绝。
大明三年(459年)四月,竟陵王刘诞在广陵叛乱。刘骏忙起复沈庆之为使持节、都督南兖徐兖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南兖州刺史,让他率军赴江北平叛。刘诞听闻沈庆之北上,因门客沈道愍与沈庆之同宗,便让沈道愍去劝降沈庆之,并赠沈庆之玉环刀一口。沈庆之却将沈道愍赶回,并历数刘诞的罪行。他继续向广陵进发,很快便抵达广陵城下。不久,沈庆之抵达城下,刘诞上城对沈庆之道:“沈公年纪这么大了,还来干什么?”沈庆之回答道:“朝廷觉得你愚昧狂妄,没有必要劳动年轻人,所以才让我前来。”
沈庆之担心刘诞叛投北魏,便将军队驻扎在广陵十八里外的白土,以切断其北逃之路。当时,兖州刺史沈僧明遣军助战。豫州刺史宗悫、徐州刺史刘道隆也相继率部赶至,将广陵城重重包围。刘诞见朝廷大军云集,果然率步骑数百人弃城北逃。但部众刚刚行出十余里便不愿再走,沈庆之部将武念也率部追至。刘诞只得退回广陵,继续坚守城池。
刘骏为了尽快平叛,又将右卫将军垣护之、左军将军崔道固、屯骑校尉庞番虬、虎贲中郎将殷孝祖由宋魏前线调至广陵,皆受沈庆之节度。沈庆之随即进逼广陵,驻于洛桥西,但因正逢大雨而未能攻城。刘诞仍想拉拢沈庆之,遣人送粮草给他。沈庆之拒而不收,全部焚毁。刘诞又从城上投下函表,让沈庆之转呈刘骏。沈庆之仍不接受,并重申自己“奉诏讨贼”的决心。
沈庆之在城外填平沟壑,整修攻道,备好行楼等攻城器具,随时准备对广陵城发起进攻。他还在西南方的桑里修筑三座烽火台,并与刘骏约定,一旦破城便举烽火传讯。但当时正逢雨季,每日阴雨不断,沈庆之始终未能组织起攻势。刘骏见战事毫无进展,指使御史中丞庾徽之奏免沈庆之官职,一面又下诏表示不予追究,以此激发沈庆之的斗志。
沈庆之直到当年七月方才组织起攻势,率诸军攻破了广陵城,将刘诞杀死,传首于建康。当时,刘骏欲尽屠尽城中百姓,因沈庆之力谏,改为“五尺以下全之,女口为军赏,男丁杀为京观”。不久,刘骏进拜沈庆之为司空,因其力辞,又依照西晋密陵侯郑袤的旧例,允许他“朝会位次司空,门施行马”,以示尊崇。
大明四年(460年),西阳五水蛮再次叛乱。刘骏又将平叛重任交给沈庆之,让他以郡公的身份统领诸军。沈庆之经过一年多的攻战,将叛乱悉数平定,俘获蛮民数万人。
464年(大明八年),孝武帝驾崩,命沈庆之与柳元景等担任顾命大臣,并留遗言道:“如果有大型军事征讨之事,都要交托给沈庆之。”太子刘子业继位后,赐沈庆之几案、手杖、三望车,他都推辞不肯接受。
465年(泰始元年)八月,柳元景等人因刘子业继残暴昏庸,密谋废黜刘子业,改立刘义恭为帝,并将此事告诉沈庆之。沈庆之与刘义恭素来不和,便向刘子业告发。刘子业诛杀刘义恭、柳元景等人,进封沈庆之为侍中、太尉。同年九月,刘子业亲自渡江征讨义阳王刘昶,并命沈庆之统领众军。
起初,沈庆之因告发柳元景等人有功,很得刘子业信任。但是后来,沈庆之多次进言劝谏,刘子业很不高兴。沈庆之担心祸事,便闭门在家,不见宾客。后来,蔡兴宗劝沈庆之废帝,沈庆之回答道:“这种大事不是我所能干的。”沈庆之的侄子沈文秀也进行劝说,沈庆之仍然不肯。
同年十一月,刘子业诛杀宁朔将军何迈,知道沈庆之会前来劝谏,便关闭清溪诸桥,不让他进宫。沈庆之得知此事,果然前来,无法进宫后只好作罢。当日,刘子业命沈庆之之侄沈攸之送药赐死沈庆之。沈庆之不肯服药,沈攸之便用被子将他闷死,终年八十岁。
沈庆之死后,刘子业对外宣称他是病死的,对其赏赐十分丰厚,追赠为侍中、太尉,谥号忠武公。沈庆之还未下葬,刘子业便已被废杀,宋明帝刘彧继位,追赠为侍中、司空,谥号襄公。471年(泰始七年),宋明帝又追改沈庆之为苍梧郡公。
领军将军刘湛曾欲拉拢沈庆之,道:“你在台阁任职已经这么久了。我一定要推荐你,让你得到提拔。”沈庆之正色道:“下官在台省十年,自然应该有所调动,不敢因此劳烦您。”
沈庆之因患有头风病,经常戴一顶狐皮帽子。他在雍州期间,威震诸蛮,被蛮人称为苍头公。蛮人只要一看见沈庆之的军队,就会惊慌失措的喊道:“快跑啊,苍头公又来了。”他们每见沈庆之,都要行稽颡之礼。
第二次元嘉北伐时,沈庆之极力反对,力陈前番到彦之北伐失败的教训,认为王玄谟难当领军重任。宋文帝不以为然,还让文臣徐湛之、江湛诘难沈庆之。沈庆之道:“治理国事就像治理家事一样,农耕之事当问男奴,纺织之事当问女婢。陛下如今要出兵讨伐一个国家,却和一群没有打过仗的白面书生商议,怎能成功。”宋文帝大笑。
王玄谟滑台兵败,差点被萧斌以军法处斩,因沈庆之力救而获免。宋文帝后来曾询问沈庆之,为何要搭救王玄谟。沈庆之答道:“凡是战败逃回的将士,没有不害怕获罪的。王玄谟若因败归而被诛,诸将战败后,还有谁敢回来?况且魏军大军压境,也不宜斩杀战将以削弱自己的实力。”
元嘉北伐时,萧斌因前锋兵败,打算死守碻磝。刘义隆也派使者传诏,不许诸将退兵。但沈庆之始终坚持撤退,并道:“国门以外的事情,将领可以独自作主,皇帝的命令是从远处来的,形势已经不同了。”萧斌和在座将领都笑道:“沈公现在大有学问啊。”沈庆之大声回答道:“你们虽然在书中读到过古今之事,但还不如我“耳学”所得。”后来,刘义隆也认识到沈庆之的意见是正确的。
孝武帝曾大宴群臣,席间令人赋诗。沈庆之虽然不识字,但颇有口才,孝武帝便逼他作一首诗。沈庆之道:“臣不认识字,就口述一诗,让颜师伯代我书写。”孝武帝同意了。沈庆之便赋诗道:“微生遇多幸,得逢时运昌。朽老筋力尽,徒步还南冈。辞荣此圣世,何愧张子房。”满座之人都称他这首诗非常好。
沈庆之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有个人给了他两匹绢,并道:“此绢足度。”沈庆之醒后,对别人说:“老夫今年免不了一死了,两匹就是八十尺,足度就是没有剩余,意思就是说我最多能活八十岁。”当年,沈庆之被赐死,刚好八十岁。
刘骏:沈庆之、柳元景、宗悫、徐遗宝、沈法系、顾彬之,或尽诚谋初,宣综戎略;或受命元帅,一战宁乱;或禀奇军统,协规效捷,偏师奉律,势振东南。皆忠国忘身,义高前烈,功载民听,诚简朕心。
李延寿:沈庆之以武毅之姿,属殷忧之日,驱驰戎旅,所在见推。其戡难定功,盖亦宋之方、邵。及勤王之业克举,台鼎之位已隆,年致悬车,官成名立,而卒至颠覆,倚伏岂易知也?诸子才气,并有高风,将门有将,斯言得矣。
王士祯:古今武人诗,如沈庆之、曹景宗辈,犹有文士之风。
王夫之:① 沈庆之缚绔以入而收刘斌,斥颜竣而决诛逆劭,何其决也!及子业昏虐,柳元景首倡废立之谋,而庆之发之,蔡兴宗苦说以举事,沈文秀流涕以固请,而庆之终执不从,坐待暴君之鸩,又何濡輭不断以自毙也!呜呼!六代之臣,能自靖以不得罪于名教者,庆之一人而已。② 庆之三朝宿将,威望行于南北,扶孝武以诛元凶,位三公而冠百辟,将吏皆出其门,扑子业之洊凶,以解朝野之焚溺,此乃乘时以收人心而猎大位之一机也。向令独夫已殄,众望聿归,且有骑虎不下之势,宋太祖所谓黄袍加身不繇汝者,刘氏之宗祜,且移于沈而不可辞。庆之虑此,而忍以其身为莽、操乎?进则帝矣,退则死矣,决之于心,而安于抱忠以死,故曰抱孤志以质鬼神,六代之臣,庆之一人而已。
金植:古之武将,能诗者李都尉第一,次则杨处道(杨素)、霍去病、卫青。其诗皆大将语也。后如朱虚行酒之歌,景宗竞病之句,斛律金之勅勒,沈庆之之南冈,皆仓卒矢口,匪学而能。
蔡东藩:沈庆之以累朝元老,不能行伊、霍事,反害义恭及柳元景,寻亦被杀,愚忠若此,何足道焉!
《全宋文》收录有其文三篇:《弃彭城南归议》、《铸四铢钱议》、《与南郡王义宣书》。
沈庆之出身于吴兴沈氏。
表格参考资料:
《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三十七》
《南史·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