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0 10:00
沙博理(原名:Sidney Shapiro;1915年12月23日—2014年10月18日),其中文名取“博学明理”之意,中国籍犹太人,翻译家,1915年12月23日出生于美国纽约,毕业于圣约翰大学法律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政协委员,宋庆龄基金会理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美国陆军服役,成为一名高射炮士兵。美国由于时局的需要,决定培养一批军人学习世界语言,沙博理被派去学中文和中国的历史文化。退伍后沙博理利用退伍津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中文和中国历史文化,后转到耶鲁大学继续学习。
1947年4月来到中国,1951年在对外文化联络局工作,1954年后在外文出版局人民画报社任职。
1952年开始发表译作,翻译了20多部中国文学作品。
1963年8月23日,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
译英著作有《新儿女英雄传》、《水浒传》、《家》、《春蚕》、《李有才板话》、《保卫延安》、《创业史》、《林海雪原》、《月芽》、《小城春秋》、《孙犁小说选》、《邓小平》等。著有《我的中国》、《四川的经济改革》、《中国封建社会的刑法》、《中国学者研究古代中国的犹太人》、《马海德传》等。由于夫人凤子的关系,他还拍过三部电影《停战以后》、《长空雄鹰》、《西安事变》。
1947年春天,沙博理抱着“到中国看看”的心理,带着仅有的200美元积蓄只身来到上海,之前他在美国只学了9个月的中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决定让他从此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上海落脚后的沙博理,遇到了改变他一生的女人,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凤子。沙博理刚来中国就结识了上海著名演员凤子,第二年两人结为夫妇,在那个“跨国婚姻”还很少见的年代,他们共同演绎了一段传奇的爱情故事。凤子毕业于复旦大学,早期主演过《雷雨》《日出》,是上海文艺界的活跃人物,在她的帮助下,沙博理不但更快速地学习了汉语,而且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也许是爱情的力量,也许是时代的力量,沙博理决定留在中国,投身于中国的发展,投身于一种新的生活。沙博理说:“因为凤子,我才能适应并且心满意足地生活在中国。她已成为我的中国。凤子、Phoenix、 我的中国的凤凰。我爱上了凤凰,也爱上了中国龙。”
婚后的沙博理,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开始尝试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翻译。从1956年第一本译著出版开始,几十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把中国的很多著名作品都翻译成了英文,包括《家》、《春蚕》、《小城春秋》、《我的父亲邓小平》等,使得中国的文化经脉得以在国外的土壤中继续延伸。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其翻译的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这一英文版本被认为是“信、达、雅”兼备的绝妙译作,沙老也因此赢得中国文联最高翻译奖。沙老曾经写下这样的一段文字:“翻译中国文学是我的职业,也是我的乐趣。它使我有机会去‘认识’更多的中国人,到更多的地方去‘旅行’,比我几辈子可能做到的还要多。”他通过这些翻译作品,向世界传播了中国的形象,努力让世界认识一个真实的中国。
1963年由周恩来总理批准加入中国国籍,是当时第一批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 ,并在此后经历了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历史大事件。
自1983年沙博理离休后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一直到他离世,始终积极参政议政,常到全国各地考察,对一些问题提议案,行使政协委员的权利和责任。沙博理被称为是“陪伴中国人民走过半个多世纪的真诚朋友”。
2011年是沙博理从大洋彼岸来到中国的第64个年头,在这片土地上,他与中国人民共度风雨,并肩前行,书写别样的人生。中国有句老话叫“落叶归根”,但沙博理说,中国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已深深地扎在了这里,我是一个中国人。
远渡重洋 目睹沧桑巨变
1915年12月23日,沙博理出生在美国纽约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47年4月,学习中文的他带着对东方神秘国度的向往,为“见识一下真正的中国”,远渡重洋来到上海。然而32岁的沙博理看到的中国,却充满了中世纪的黑暗和落后。“那时候我看到的中国是很恐怖的。群众非常苦,统治阶级打人、欺负人,老百姓很穷。”但很快,沙博理看到了希望,带来希望的正是中国共产党。他结识了从事革命工作的演员和作家凤子,一年后两人步入婚姻殿堂。受妻子和她的朋友们的影响,沙博理开始融入到中国革命的洪流之中。他利用自己的合法身份掩护被国民党搜捕的进步人士,为地下组织提供接头场所,帮助运送药品到解放区。做这些事虽然要冒很大风险,但他没有胆怯。他说,我在美国虽然没有加入共产党,但参加过反法西斯斗争。来到中国,看到中国共产党是进步力量的代表,我敬重他们,希望帮助他们做一点事。
北平解放时,沙博理骑着自行车到西直门迎接解放军入城。“解放军进了城门,他们很帅,衣服都是干干净净的,车辆也很新,当然都是蒋介石‘送’的,我们自己的同志开玩笑说蒋介石是‘运输大队长’。”
1949年10月1日,沙博理和凤子应邀在天安门东侧的观礼台上亲历了开国大典的庄严时刻。直到今天,他还能清楚地记得,“当时的场面很有戏剧性。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说完之后全场几十万人有几秒钟竟鸦雀无声,好像是太激动了,然后‘哗’地全场欢呼,高兴、啜泣的声音全出来了。我也非常激动。那是一个很了不起的历史时刻。毛主席不是说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吗,当时的感觉确实如此,跟旧社会是完全不同的。在旧社会,中国人有自卑感,总觉得低人一等,新中国一成立,就像变了个人,精神上也站起来了。”那时,沙博理还不是中国公民,但在人海中,他能感觉到,激情与感动像电流一样传遍全身。
译著等身 传播中华文化
新中国成立后,沙博理开始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新儿女英雄传》、《家》、《春蚕》、《李有才板话》、《保卫延安》、《创业史》、《林海雪原》……他翻译了大量中国现代和当代文学作品,其中他耗费巨大精力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的英译本堪称巅峰之作。2010年,他获得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和中国文学结缘,不仅加深了他对中国的爱恋,还把这种爱播撒到世界,让不同种族不同信仰的人通过文学的窗口认识了一个真实可爱的中国。
他从此定居在中国,满腔热情地向世界介绍中国文化,介绍新中国的巨大变化。他曾经看见过旧中国的样子,当前又看到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创造出摆脱悲惨境况的奇迹,而自己也参与了这一奇迹的创造。他说,“我一生中第一次感觉到成就感,我不仅仅需要个人的进步,还想要成为这个生气勃勃的社会的一分子,和中国一同进步”。他明白自己最想要的那种生活就在中国。他赞同共产党的主张,喜欢北京,这里有他的家,有亲人,有朋友。在中国能比在美国做更多有益的事情,于是他决定永久地留下来。
入籍中国 关心党的发展
1963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沙博理加入中国籍。从此他感到不再是一个“帮忙者”,而成为一名“参加者”。他经常在不同场合强调自己不是“国际友人”:“我是中国人,可国家对我太照顾,一直作为外国老专家给我这么好的待遇。”如今,“我是中国人”不仅成为沙博理的内心认同,更是一个骄傲的身份。在2011年4月举行的“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颁奖礼上,他的感言中充满自豪:“1947年,我刚来华的时候,有人说中国是东亚病夫,现在可能那些人害怕我们太健康了……假如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党对我的教导,我什么都办不成……只要我还活着,我一定要高兴地大喊:我是一个中国人!”
作为中国公民,沙老时刻关心着引领国家方向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他拿起桌上的一本《毛主席语录》,上面注满阅读的标记。他指着其中一段话一字一句地念道:“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他说党和群众的关系“应该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90年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正因为有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才能取得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才能取得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胜利的法宝之一,只有永远和群众在一起,为人民谋幸福,共产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010年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0年12月3日,沙博理、许渊冲、草婴、屠岸、李士俊等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06年成立的“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此前,只有季羡林和杨宪益获得过该奖。
2011年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1年,沙博理获得由凤凰卫视联合海内外十余家知名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评选的2010-2011年度“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终身成就奖。“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最受瞩目奖项“终身成就奖”获奖人为著名翻译家沙博理。这是盛典举办四届以来,首次将这一奖项颁给在华人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中国籍犹太人。此前获得这一奖项的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科学巨人钱学森和当代文豪、武侠巨匠金庸。对于获得“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沙老很开心,他说:“我热爱中国。这儿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在中国。”
“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是凤凰卫视及凤凰新媒体策划发起,中国新闻社、北京青年报、新加坡联合早报、明报、南方报业集团、新浪网、星洲日报、旺旺中时媒体集团、香港文汇报、世界日报(北美)、亚洲周刊、侨报、欧洲时报和北京大学共十余家在两岸三地、东南亚、美加及欧洲富影响力的华文媒体和机构共同主办的华人年度盛世,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华人盛典由来自主办机构的百名资深媒体人推选出本年度,身处新闻大事件核心、在不同领域成就卓著、对世界具影响力并受全世界关注的10余位杰出华人,颁授“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和“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
2011年4月2日晚,授予沙博理“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的颁奖礼——“世界因你而美丽——影响世界华人盛典2010-2011”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
随着岁月的流逝,虽然我从未失去我身上的美国味儿,但我越来越感到中国是我的国家,我的家园,我的家庭。中国社会有一种从容舒适的温暖和亲切感,我希望永远不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