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5-01 17:16
当时,此土山像五只形态各异的梅花鹿,又像一条长龙,因此取名沙麓山。《辞海》记载:“五鹿即五鹿墟(大土丘)又名沙鹿,在今大名东。”这沙麓山婉蜒起伏几十里,耸立在马陵西北部。在马陵村的东部有一山岳村,该村历来没有姓山和岳的住户,因有山峰,故叫山岳村。具当地群众传说:过去有六个山峰,山岳村距今马陵村只有六里之近,这就证实了马陵在东西两山之间的位置。马陵也就自然形成了南北长20华里的一个大甬道,故名马陵道。
大名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之地的广袤平原上,与山东省冠县、莘县、河南省南乐县接壤。二千六百多年之前,历史上著名的沙麓山,曾经在这里巍峨矗立。沙麓山起自大名县东北部,向东南绵延伸展,五道近似平行起伏的山梁婀娜多姿,酷似五只梅花鹿,因而得名。《穆天子传》记载:周穆王携其爱女叔㛗游历沙麓山,猎得白鹿,遇到美人盛姬。第二次周穆王登沙麓山时盛姬病故,叔㛗思念盛姬伤心不已,就居住在沙麓山中,死后也葬 在沙麓山,后人建庙纪念她,这就是郦道元《水经注》卷五所记沙丘堰,现为石家寨村,此庙被当地人称为东土山奶奶庙,两千多年香火不断,吸引着周围数百公里的游客慕名而至。沙麓山高大巍峨,矗立于古黄河东岸,西麓为黄河渡口,人口聚集,沙麓邑出现。《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四年》记载:“沙麓者何?沙上之邑也。”《管子小匡第二十》记载:“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杜丘、以卫诸夏之地,所以示权于中国也。”沙麓山的神奇全在于其地理位置,沙麓山耸立于太行山之东,恰如北方部落民族与中原活动区域的门户和咽喉。齐桓公看重沙麓山,在此筑五鹿城,与别的山岭不同,沙麓山不是石山而是土山,不断出现山体滑坡。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农历八月的一天,沙麓山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一道道山峰突然崩塌,地面抖动塌陷,五鹿城全部陷进地下,最后沙麓山竟变成了土丘杂乱,沟壑纵横的沙麓墟,大名县东部有前后现城,当地“现”与“陷”同音,传说原五鹿城就在这里,距大名县城东约45华里。因沙麓墟是东西必经之路,所以就在原五鹿城西北重建。
追根溯源,当我们注意到两三千年之前河北的自然地理状况,就可以看出:由于太行山和沙麓山的对峙和扼制,限制了中原对北方的进攻,因而利于北方民族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今河北一带;今河北省南部便成为决定南北征战胜负的战略要地,双方不能不在这里拼死争夺。
几十年之前,大名县东半部有很多起伏连绵、大大小小的土丘,有的高达数丈。现在,均为平整的田地,土丘已无踪影。而在2600多年之前,历史上著名的沙麓山,就在这里巍峨矗立。
关于沙麓山,河北省大名县解放前的诸本县志均记载有名。它的主峰起自今大名县东北部,向东南绵延伸展。《穆天子传》卷六,即东晋郭璞《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记载:周代,周穆王和其爱女叔㛗曾两次来到山上。由于叔㛗曾在沙麓山居住,还有传说叔㛗死后葬在沙麓山,所以建庙纪念她。这就是郦道元《水经注》卷五所记沙丘堰,现为石家寨村。在大名县城东25华里。
沙麓山不但高大巍峨,而且矗立于黄河东岸。西麓的黄河渡口,乃东西往来必经之处。不但行人越来越多,而且有人在沙麓山上聚集居住。古代称人们聚集为邑,沙麓邑出现在沙麓山上。春秋时期,齐桓公看重沙麓山,在沙麓邑修筑了城郭,名为五鹿城。与别的山岭不同,沙麓山不是石山而是土山,不断出现山体滑坡。而五鹿城外的一道高峰被森林覆盖,尚相当稳固。但是,公元前646年农历八月,这道山峰突然崩塌,地面抖动塌陷,五鹿城陷进地下。从此以后,五鹿城便有了“袭邑”之称。袭邑者,陷于地下也。现在,大名县东部有前后现城两个村庄,当地“现”与“陷”同音,传说五鹿城原来就是这里。
商民族的发祥地
无怪乎沙麓山有如此神奇的色彩,它所处之地理位置实在极为重要。当时,今河北省中南部,西是太行山,东临大海,形成南北走廊。而沙麓山耸立于太行山之东,使今邯郸市东部恰如这个走廊南端的门户和咽喉。这道大门往北,主要是北方部落民族活动的区域。由此往南,就是上古五帝活动的中心区域——中原。上古五帝,黄帝之后,颛顼的首都在今河南省濮阳市。颛顼之后是帝喾,也把濮阳作为首都。濮阳尽管距离邯郸市区只有150公里,距今大名县城仅75公里,但由于沙麓山和太行山的扼制,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北方民族在今河北省中南部的活动。
4000多年前,商王朝的兴起正是得益于河北的地理形势,利用了这里的自然资源。商在哪里?实际上就在今邯郸市东部。那时,漳河从太行山和沙麓山对峙的夹谷中自南向北流过。据成安县水利志有关资料,漳河在今成安县漳河店之西转而东流,在漳河店之东旋而向北。古代视东西流向为横流,便把漳河店一带称为衡(横)漳。古代,“商”字通“章”。对于商的地望,北京大学教授孙淼在1987年出版的《夏商史稿》中作了透彻的考察分析。他认为,商是滳的同音字,商在滳水流域。他从滳水的流向等特点出发,断定滳水就是漳水。甲骨文中有“滳水”而无“漳水”,现在有“漳水”而无“滳水”。滳水之名废,漳水之名兴,“滳”字被“漳”字代替了。今天的漳河,古名就是滳水。既然商地之名本于漳河,则商在漳河岸边。孙淼说:“无论从天文学、考古学和文献记载几方面进行考查,情况都是一致的,所以把商的起源地定在漳水流域,还是比较合适的。”
商地的中心在何处?因无史证,不能妄下结论。疑是“衡漳”,即今漳河店一带。仅从石家庄台西殷商贵族遗址发掘判断,在整个商代,今石家庄、邢台、邯郸沿太行山麓一带经济发达,技术先进,是商朝的贵族居住区。当然,对此尚未进行全面发掘。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先商的生活区域究竟在哪里,在秦之前的文献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契“封于商”,也未说明商在何地。到了东汉,郑玄说“契本封商,国在太华之阳”。太华之阳指今陕西省商县一带。这个说法,长时期得到广泛认可。20世纪70年代末,对商县一带的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发掘考古,证明陕西地区的古文化和商文化根本不是一个系统。于是商族起源陕西说被否定了。商族的起源地还有东北说,说在辽水流域。对其文化遗址进行鉴定,证明并非商文化遗址,东北说也被否定。有人以为商就是今河南省商丘市。实际上,在西周之前,直至西周初年,商丘市一带从来不称商,史籍上都称其为“宋”。西周初年,把微子启封在宋地,今商丘市才成为殷商一支的活动中心。早在东汉时期,贾逵就反对商在今商丘市的观点,说:“商丘在漳南”。但贾逵并未具体指出商到底在何处。
到了现代,史学界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先商生活在太行山的东麓。1935年,丁山提出“契居蕃”之蕃就是河北省平山县的蒲吾村。郭沫若则考证,昭明所居之“砥石”在汦水流域,即今石家庄市元氏县境内。除了孙淼的阐述,更有力的证明,是最近在石家庄、邢台、邯郸一带越来越多地发现了一些古文化遗址都属于商文化。看来,商族起源于太行山东麓(今河北南部)是可信的。研究分析一下沙麓山崩塌之前的地理形势,对于商族兴于河北就更容易理解了。
沙墟仍为东西枢纽
殷商的发祥已经有力地说明,沙麓山的存在为北方民族造就了生存和发展的有利条件。追根溯源,当我们注意到两三千年之前河北的自然地理状况,就可以看出:由于太行山和沙麓山的对峙和扼制,限制了中原对北方的进攻,因而利于北方民族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今河北一带;今河北省南部便成为决定南北征战胜负的战略要地,双方不能不在这里拼死争夺。沙麓山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河北的历史文化中,战争总是浓墨重彩。
当然,沙麓山崩塌之后,河北一带继续生动地书写了丰富的战争篇章,这显然不能说沙麓山仍然是决定因素。但是,沙麓山存在之时所奠定的相当重要的基础,对后世的影响则是不应抹杀的。
沙麓山崩塌之后,再无昔日的巍峨险峻,控扼南北的威势大减。但是,沙墟之上土丘起伏,沟深林密,而且,西边就是黄河渡口,仍然是控制东西之枢纽。《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四年》: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沙鹿者何?河上之邑也。此邑也,其言崩何?袭邑也。沙鹿崩,何以书?记异也。外异不书,此何以书?为天下记异也。
这说明,公元前646年农历8月28日沙麓山崩塌之前,黄河从它山脚下流过。到北魏郦道元写《水经注》时,黄河“东北迳元城县故城西北,而至沙丘堰。”郦道元所说黄河故道在今卫运河之东,在大名县境内几乎与卫运河平行,最近距离不足500米,遗迹仍依稀可见。
可以说,在郦道元之前,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黄河基本都是从沙麓山(沙麓墟)西麓流过的。可以想象。黄河滚滚北流,使这里成为东西要冲。无怪乎史籍多次记载,从卫国等中原之地去齐国,都是经沙麓山到莘野(今山东省莘县),然后向东。沙麓山崩塌之后,西边的黄河大渡口是仍然存在的,沙麓墟依然是东西必经之路。所以,很快就在原五鹿城的西边,选新址重新建起了五鹿城。南面和东南面又出现了沙(琐)、马陵等城邑。关于新五鹿城(郦道元所说元城县故城)的位置,当地人传为今大名县张集乡固城村,东距前后现城村(原五鹿城遗址)15里。按照《水经注》所说与沙丘堰的对应位置,是可信的。
战国时期,战争连续不断,沙麓墟的战略地位仍然相当重要。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得到这块宝地。魏武侯在位期间,封其子公子元食邑于此,五鹿城更名为元城。到了魏惠王,著名的齐魏马陵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带。由于沙麓墟逐渐被填为平地,后来人看不到山陵也看不到深沟,难免产生怀疑。《东周列国志》的作者好像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生动描绘马陵之战时,写明了沙麓山。
笔者以为,马陵的地望应在今大名县,在现在6个马陵村这一带。马陵道是一条道路,应与马陵有关,或者起自马陵,或者经过马陵。至于长度是多少,现在已经不能考证。但是,马陵道应是沙麓山崩塌形成的地貌,马陵之战的战场应在沙麓山东南麓及其附近,应与今大名县马陵一带相关连。
在新农村建设中,大名县以“新面貌、新风尚、新队伍、新气象”为目标,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实施五项工程,为农民营造美好生活家园。“洁面工程”,改善村容村貌。该县把建设新农村确定为一规五化+文化,即整体规划、道路硬化、处处绿化、庭院净化、街道亮化、整体美化加繁荣文化。去年以来,该县完成乡村道路硬化500公里,主要街道硬化300公里,植树400余万株,村庄绿化60个村,沙地造林3500亩,对3000多个农户庭院进行了综合改造。深挖新农村建设内涵,把历史文化资源融入新农村建设是该县新的亮点。大街村借助宋朝陪都所在地,投资10万元修建古文化休闲广场和文化一条街;北沙窝庙村利用沙麓山文化修建了沙麓山公园。
沙麓山是“青龙日奔、玉带腰缠”的风水宝地。先后出过汉孝元皇后王政君和新朝皇帝王莽,明代孝洁陈皇后。河北大名古称“麒麟城”,即由“沙麓山中藏五鹿,黄龙岗上埋麒麟”而来,传说曹操是麒麟再世,北宋王安石也相信“疑冢”之说:“青山为浪入漳州,铜雀台西八九丘。蝼蚁往还空垄亩,麒麟埋没几春秋。功名盖世知谁是,气力回天到此休。何必地中馀故物,魏公诸子分衣裘。”
据《魏书·武帝纪》记载:公元192年春,太祖军顿丘,毒等攻东武阳。太祖乃引兵西入山,攻毒等本屯。太祖曰:“孙膑救赵而攻魏,耿弇欲走西安攻临菑。使贼闻我西而还,武阳自解也;不还,我能败其本屯,虏不能拨武阳必矣。”遂乃行。毒闻之,弃武阳还,太祖要击眭国,又击匈奴于夫罗于内黄,皆大破之。
在河北历史文化区域之内,邯郸一带有其独特之处。起初,由于处于这一区域的南端,更便于吸收中原文化。所以,在禹贡九州之时,邯郸一带处于冀州的首要位置,冀州首府在今临漳县之邺城。后来,作为先商封地之商地,对商朝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华北平原的不断向东拓展,沙麓山又于公元前640年崩塌,邯郸一带失去了河北走廊雄关锁钥的优势。这似乎是天不予便,但人的因素凸现出来。较早注重利用文化资源,成为邯郸历史文化突出鲜明的特点。
此后的历史如此生动,战国时期,便上演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赵武灵王的改革思想源于对先进文化的吸收。中原文化一经结出魏国改革之果,赵国便仿效学习,初期便进行了治国、治军、治吏、治理经济的一些改革。到了赵武灵王,他少有民族偏见,注意学习吸收北方民族的长处,于是力排众议,力主改革。胡服骑射的改革,既是对陈腐落后文化的摒弃,又是对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觉学习和吸收。这次改革,不但大大加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而且破除了夏商周三代形成的歧视少数民族的偏见,带动了赵国对各种先进思想文化的吸收、先进生产技术的引进。于是,较为开明的政治统治在列国之中率先实现,顾全大局、爱国爱民、惟才是举、不畏强暴、英勇抗击外侵形成氛围,忠臣良将接连涌现。赵武灵王扮作使者潜入秦廷,表明赵国不但敢于同强秦抗衡并有袭击秦国、吞并列国之志。农业、手工业、商贸迅速发展,使邯郸一带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一直到汉代,邯郸仍然是富庶之地。西汉时期,除长安是全国的中心商市之外,还有洛阳、邯郸、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为全国最大的中心商市,从此,邯郸便被称为“五都”之一。数不胜数的成语典故充分表明赵国文化之灿烂,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可以称之为赵文化的最高升华和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