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2 13:18
河南农业大学(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简称河南农大,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省政府共建高校,是河南省省属重点大学,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入选国家“2011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河南农业大学源自1902年创办的河南大学堂,1912年,河南高等学校校长时经训提议改办农业专门学校,河南都督张镇芳呈请教育部要求改办河南高等学校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咨文,于11月获准立案。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由此肇始。1913年3月开始招生,1927年与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称中山大学农科。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开封政治分会委员们的提议下和河南教育界人士一致要求下,开始筹设“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经过多次磋商,河南省政府决定将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1927年7月,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宣告成立,设4科,即农科、文科、理科和法科。农科下设农艺系、森林系,学制4年。
1930年8月,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校务会议决定,将校名改为河南大学,呈民国河南省政府核示。同年9月7日,河南省第三届议会议决,批准将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新成立的河南大学,将过去农、文、理、法、医5科改为5个学院,共16个系。河南大学农学院下设农艺系、森林系、园艺系、畜牧系,并有农事试验场、农业推广部等附属单位。
1949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河南大学。1950年4月,由原河南大学农学院全体师生、工学院水利系全体师生、理学院生物系教师及设备,以及由理学院、法学院转来的学生14人,组成河南大学农学院。1956年5月14日中央高等教育部与中共河南省委员会批准河南农学院迁至郑州市。1957年2月迁校至郑州市文化路现校址。1971年8月,河南省革委会决定河南农学院迁至许昌办学。1975年搬迁工作基本结束。1975年3月25日,省委豫发[1975]4号文通知:“河南农学院改名为许昌农学院,党的领导和行政管理统交许昌地委。从1975年起面向许昌地区招生。”
1984年12月20日,学校改名为“河南农业大学”。2009年11月,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农业部与省政府共建的省属农业大学。2009年成为农业农村部与地方省政府共建的第一所省属农业高校,2021年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工程高校。
2000年,河南农业大学获得一级学科博士授予学科,成为河南省第一个获得一级博士学科的高校;2009年9月,第七批博士后流动站审批结果公布,新增“林学,畜牧学,农林经济管理”三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河南农业大学共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办公布第十一批学位点申报结果,河南农业大学获得兽医学,农业工程,林学三个一级学科博士点,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建筑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四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21年5月15日,成为高等农林院校课程思政联盟理事会员单位;9月,入选河南省“双一流”创建高校。11月,河南农业大学畜禽生物育种行业学院、植物医养行业学院获批立项为2022年度河南省特色行业学院建设单位。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21个学院和许昌校区,开设89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10大学科门类。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7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作物学、兽医学学科入选省“双一流”创建工程,有作物学、兽医学、林学、农业工程4个优势特色学科群,1个省特需急需特色骨干学科(群)。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和3个学科在河南省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成效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3个学科被列入教育部优先发展学科名单。2022年以来,学校新增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累计达到7个。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在职教职员工2623人。其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979人,博士学位14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各级各类人才123人。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国家精品课程7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6门,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8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4个,河南省特色专业18个,河南省精品课程18个,河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
截至2024年5月,学校与美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和荷兰等50多个国家的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开展学术交流和技术合作,与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新西兰、波兰等国家的十余所高校签署交换生协议,学生在河南农业大学就读期间可申请赴协议高校交换学习。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建设有神农种业实验室、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等2个河南省实验室,8个国家、国际科研平台,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1”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等。
2022年9月,河南农业大学蒋士君/崔江宽研究团队联合河南农业大学学术副校长、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汤继华教授系统开展了河南玉米作物线虫危害损失和监测预警的相关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学校先后主持完成了小麦、玉米、烟草、能源、泡桐、畜牧、农业科技开发等重大科研项目,推出一大批适应经济建设急需的重大科技成果。其中,康相涛教授领衔的家禽研究团队主持的“地方鸡保护利用技术体系创建与应用”获奖,这也是该团队继2008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后,再次摘得国家科技奖。
图书馆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50余万册,电子图书260余万册。南农业大学图书馆有两地三校区三馆舍,分别是1985年建成的文化路校区图书馆、2012年设立的许昌校区图书馆及2021年投入使用的龙子湖校区图书馆。三馆馆舍总面积近6万平方米,阅览座位共5900余席。建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形成了以农业、生物文献为主体,兼有经济、理工、人文、社科等多类型、多载体的馆藏体系,是河南省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的农学文献中心。
博物馆
截至2024年5月,博物馆收藏有植物标本10万多份,涉及近200个科、1200属、4000多种植物,种类数量占中原地区植物种类的70%以上;收藏有昆虫标本15万余号,涉及26个目、近400个科、5000余种,种类数量占中原地区已知昆虫种类的60%以上;收集有动物标本3000多件,其中鸟类标本110余种,占河南已知鸟类的60%;收藏有土壤标本400多个类型;收藏有农业文物和校史资料、图片等1万多件。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是河南农业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1960年创刊,前身为《河南农学院学报》《河南农学院科技通讯》《许昌农学院科技通讯》《河南农学院科技通讯》,1985年以后更名为《河南农业大学学报》。主要刊登作物学、兽医学、农业工程、林学、畜牧学、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农业资源与环境、食品科学与工程、风景园林学、生态学、植物保护、园艺学和烟草学等学科领域稿件。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为《化学文摘(CA)》来源期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入编期刊(2023年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23—2024年度)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农林核心期刊(A类),中国科协农林领域高质量科技期刊,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高等学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建设示范案例库优秀科技期刊”“中国农业期刊精品期刊”“中国农业期刊优秀团队”“中国农业期刊最具传播力期刊”“河南优秀出版奖期刊奖”“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河南省优秀高校学报”和“河南省一级期刊”等荣誉称号。
河南农业大学校徽为正圆形,主色调为绿色,与学校办学特色、校园文化和谐统一,象征着生机勃勃、开拓奋进的发展活力和河南农大人纯洁、包容的胸怀;校徽中央由金色的麦穗、白色伸展开的书本和白色三角塔型图案构成,代表勤奋学习、丰富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书本放置于左右对称的麦穗根部,寄以植根沃土,用科学知识推动农业发展,富足人民生活的美好寓意,书本上被麦穗环绕的三角塔型图案,更被赋予河南农大人勇攀高峰、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中心绿色圆形与校徽边缘绿色圆环间白色底纹上,河南农业大学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均匀排布,其间以红色五角星相连,庄重大气,严肃认真,展现了学校厚重质朴的内在品格。
明德自强 求是力行
1924年,时任校长常志箴先生提出了“奋发自强求实力行”的校训,经过不断丰富和完善,演变为“明德自强求是力行”。
“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自建校伊始,农大人就辛勤耕耘于中原沃野,与大地最为亲近,孕化出大地般的浩然明明之德。这“明明之德”包含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守诺重信、脚踏实地;弘农爱国、奋发有为等等丰富的内涵,是河南农业大学以及农大人最为鲜明的特质。“自强”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百年农大成长之路曲折蜿蜒,饱受磨难,唯立志以强国、服务“三农”以报国的自强精神激励着农大人矢志不渝、不屈不饶。“明德自强”其意就在于倡导农大人要立德修身,修明胸怀天下之浩荡精气,弘扬奋发图强之壮阔正气,坚忍不拔,勇担重任,富民强国。
“求是”源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求”是人自觉能动性的表现,是人自己对价值、理想或规律的主动追求和探索,“是”是事物的本质、本源和应有的运行规律。“求是”就是探究事物规律,把握事物本质,发现真理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农大人持有的治学和做事态度。“力行”语出《论语》:“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力”是努力去做,“行”是行动,是实践,是亲身体验。农业教育对实践和动手能力的要求很高,“力行”即陶行知先生讲“知行合一”。因此,“求是力行”蕴含的是农大人遵循规律、探究真知的治学精神,因材施教、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理念,尽职守责、实事求是的行事准则和不尚空谈、躬身实践的务实风格。
团结 勤奋 严谨 求实
“团结”二字其核心讲的是包容、友善、奉献、集体精神;“勤奋”一词其核心讲的是拼、韧、坚三个字。“严谨”、“求实”二词其实为一个意思,即以严肃谨慎、脚踏实地的态度去探求科学真理、治学教学。中国玉米育种奠基人之一、的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河南农业大学老教授吴绍骙先生历来推崇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其在世界上首先在田间证明作物育种“杂种优势”、开创中国“南繁北育”先河的丰硕成就也由此而来。
弘农爱国 厚德质朴 求真创新 包容奋进
“弘农爱国”是河南农大精神的内在本质。“厚德质朴”是河南农大人鲜明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品质。“求真创新”是河南农大学术精神的精髓。“包容奋进”是河南农大精神的状态和风貌。“包容”蕴含的是宽阔的胸怀和气魄,其字面的意思宽容、容纳,实质是“仁”,是爱人,是要用心去爱每一个人。包容是和谐的前提,是大爱之源,是良好环境氛围的内生动力。“奋进”,原意为向前奋进,现引申为振奋向前、奋勇前进、奋斗进取,表示河南农大人积极进取向上的精神状态。
截至2024年4月,河南农业大学建有郑州文化路校区、龙子湖校区和许昌校区,占地面积264.83万㎡,形成了两地三校区互联、全方位覆盖的信息网络环境,以及数字化校园综合应用信息共享平台。
河南农业大学郑州文化路校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农业路63号。,位于郑州市金水区文化路与农业路交叉口,总占地面积约为220390.1㎡(330.6亩);农大第一生活区,位于金水区文化路河南农业大学东,占地面积约为53756.0㎡(80.6亩);农大第二生活区,位于金水区信息学院路与农业路交叉口西北角,占地面积约为7387.3㎡(11.1亩);农大第三生活区,位于金水区东风路丰庆路交叉口东南角,占地面积约为41359.8㎡(62.0亩)。
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平安大道218号,总用地面积1287847.1平方米,建设用地面积1046298.1平方米,设计总建筑面积70多万平方米,是最晚入驻龙子湖高校园区的学校,于2011年10月15日开始启用。龙子湖校区是满满的欧式建筑风格,大门借鉴凯旋门的设计创意。校内的建筑也是欧式风格,借鉴白宫的设计创意,大气恢宏。
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位于许昌市建安区苏桥镇永宁街与劳动北路交叉口北500米,占地1200余亩,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许昌校区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财务管理(大数据财务决策)、农林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经济)、城乡规划(美丽乡村方向)、社会工作(城乡社区工作)等6个本科专业,均具有保研资格。
截至2024年4月,河南农业大学在学术界、党政界以及商业界均有优秀知名校友,如学术界的吴绍骙、张改平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