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堂

更新时间:2024-07-13 09:10

1902年河南大学堂创建,作为河南第一所官办的新式高等学堂,河南大学堂可以称作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和源头。

简介

此后,河南大学堂改名河南高等学堂、河南高等学校。河南高等学堂先后培养出中国动物学奠基人秉志,中国西方哲学第一人傅铜,教育家、政治家李敬斋、张鸿烈、王毅斋等人。

创建背景

河南大学堂创建的时代背景是始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清末新政。清末新政又称庚子新政,是清朝末年清廷为挽救统治危机而进行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

当时清廷迫于国内外双重压力,宣布改革,实行新政,教育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清廷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14日颁布《兴学诏》,要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在此背景下,全国很多省份相继兴办了大学堂。“至京师大学堂成立以后,大学教育规模始粗备焉。时清廷通谕各省切实通筹认真举办大学,各省大学遂有风起云涌之象。陕西就味经、崇实两书院合并为宏道大学堂;山西设晋省大学堂,并将教案赔款所办之中西大学堂归并山西大学堂,作为西学专斋;河南筹办河南大学堂;湖北就两湖书院改为两湖大学堂,湖南就新设求志书院改为湖南大学堂;广东就广雅书院改为广东省大学堂,江苏就江阴南菁书院改为江苏全省南菁高等学堂;浙江亦就求是书院改为浙江大学堂。此为光绪二十七八年之间,可谓为我国大学教育运动普及全国之始。”

在此背景下,河南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省会开封筹建河南大学堂,成为河南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历史沿革

1902年河南大学堂创建

1901年,清廷迫于国内外双重压力,宣布改革,实行“新政”,而教育改革是其重要组成部分。9月14日,清廷颁布了“兴学诏书”,要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行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很多省份因此相继兴办了大学堂。

1902年3月7日,河南巡抚锡良和学政林开谟向慈禧、光绪上奏。奏折主要内容是:奏为遵旨设立学堂,谨将筹办情形,恭折具陈,仰祈圣鉴事。筹设河南大学堂,额定学生200名,内附客籍五分之一;聘总教习一人,中西教习12人;委派延祉、胡翔林为总办。3月25日慈禧、光绪在该奏折上朱批:“着即督饬认真办理,仍随时考察,务收实效。”

据当时的官方刊物《学部官报》及《河南教育公报》记载,河南大学堂的开学时间为7月6日。于光绪二十八年也就是1902年创建的河南大学堂,成为河南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河南大学堂改为河南高等学堂

1902年8月,清末《钦定大学堂章程》颁布,该章程规定:“今定省会所设学堂曰高等学堂。”河南大学堂因此于1903年改为河南高等学堂。民国教育部编著的《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记载:“自光绪二十八年下半年钦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后,除京师大学堂及山西大学堂因有特殊情形继续存在外,其余均遵照章程改为省立高等学堂。”河南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编撰的《清代晚期(1840.6~1911.12)大事记》中也指出,1903年“河南大学堂改为河南省高等学堂,以翰林院编修王安澜为监督。名额250人,年经费银2.84万两。”

河南高等学堂改为河南高等学校

1912年1月19日,民国教育部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该办法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开封市教育志》记载,1912年各级各类学堂改称学校,河南高等学堂改称河南高等学校。

河南高等学校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1912年,教育部公布的学制系统规定,大学预科必须附设于大学,不得独立,大学只在几个全国中心城市设立,其它地方可设专门学校。河南高等学校(河南大学堂)当时有中等和高等教育,但高等教育属于预科性质,因此必须停办。因为清末各高等学堂实际上是大学预科性质,由河南高等学堂演变而来的河南高等学校也是如此,所以无法继续独立开办。面对这一局面,河南高等学校校长时经训向河南提学司请示,提议设法“变通”改办,其理由是:“查专门学业农工商并重,而设学之初应就地方情形审择所宜。中国自古以农立国,而黄河领域农业发达尤早……河南土宜人性最与农业相宜。惟新学不讲,旧法是泥,致令水旱听之天,丰啬任之地,大利委弃良足慨惜。河南农业不求改良,无以植工商之基础,即难与世界列国相竞争。”时经训还提出了具体的“改办”措施:“现拟就本校改设农业专门学校,以旧有之高等第一类、第三类学生暂附属于农业专门学校,至民国二年终两类毕业为止。而以所有附属之甲乙丙丁四级中学生仍用高等学校旧款,改为省立中学校。”

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档案显示,河南高等学校校长时经训将学校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提议,获得河南提学使陈善同和河南都督张镇芳的支持,由张镇芳以“陆军上将衔河南都督”的名义于1912年11月3日具文咨请民国教育部查照立案。11月15日民国教育总长范源濂、教育次长董鸿祎、司长林棨等共同签署公文,咨覆河南都督:“高等学校改办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并安置旧有各生办法,应准立案。”

河南方面根据河南省情,决定河南高等学校改办高等农业教育,合并原有的中等农校,成立河南农业专门学校(今为河南农业大学),校址移往开封城东南郊繁塔寺中州公学(原明道书院)。原河南高等学校的中等教育部分在原址成立河南省立第一中学。河南省立第一中学后来改为开封高中,培养出杂文家柏杨、中国材料学会理事长李恒德、中国伦理学会会长罗国杰等优秀学子。

通过对民国教育部专字第895号档案的解读,参考当时的新闻报道和名人回忆,可以看到河南高等学校改办为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的双重原因:那就是既迫于民国教育部学制改革的压力“不得不变通办理”,也是因为河南省情、民生和发展的需要。

河南高等农业教育由此肇始。

公立学校农业大学

改办后的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

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1912年发布招生广告,1913年3月开始招生。据民国二年五月十三日《自由报》载:“日昨(5月12日)为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始业之期。教育内务实业各司长均莅该校。首由学生向国旗、校旗行三鞠躬礼,次向各司长、校长、职教员行一鞠躬礼。校长吴一鲁君致训词。各司长亦各致训词。礼毕摄影。校内布置整齐,生徒亦均气象活泼。所致各训词内勉励学生无微不至。中州将来农业之发达不卜可知矣。”

自1913年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招生,到1927年合并为中山大学农科,办学14年,共毕业学生397名。

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三校合并成立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称中山大学农科

在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开封政治分会委员们的提议下,在河南教育界人士一致要求下,开始筹设“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经过多次磋商,河南省政府决定将河南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中州大学、河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合并成立国立开封中山大学。1927年7月,国立开封中山大学宣告成立,设4科,即农科、文科、理科和法科。农科下设农艺系、森林系,学制4年。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 农科改称农学院

1930年8月,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校务会议决定,将校名改为河南大学,呈民国河南省政府核示。同年9月7日,河南省第三届议会议决,批准将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改名为河南大学。新成立的河南大学,将过去农、文、理、法、医5科改为5个学院,共16个系。河南大学农学院下设农艺系、森林系、园艺系、畜牧系,并有农事试验场、农业推广部等附属单位。农学院院部设在开封繁塔寺。

1949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河南大学。1950年3月,河南省人民政府派河南省农业厅厅长刘潇然兼任河南大学农学院院长,河南大学任命吴绍骙教授为河南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吴绍骙同时兼任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1950年4月,由原河南大学农学院全体师生、工学院水利系全体师生、理学院生物系教师及设备,以及由理学院、法学院转来的学生14人,组成河南大学农学院。

独立建校后的河南农学院

1951年8月24日,河南大学向中南军政委员会上报《呈报本校医农两学院改为独立学院、河南大学改为地方性大学及其组织机构请批复由》。1951年12月19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农林部联合批复同意农学院独立。经协商决定,由中南农林部与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领导。1952年8月,中南局和中共河南省委决定,河南大学农学院与医学院、行政学院分别从河南大学分离出来,独立建院。

1952年,河南农学院成立以后,教学活动以开封禹王台为中心。1955年元月7日,学校提出在郑州建校的建议。1955年11月25日,中央高教部向国务院第二办公室请示,将河南农学院迁郑州建校。1956年5月14日中央高等教育部与中共河南省委员会下达了国务院第二办公室的决定,批准河南农学院迁至郑州市。1957年2月迁校至郑州市文化路现校址。

河南农学院改名许昌农学院

文革时期,河南农学院同全国所有高等学校一样饱经磨难,受到空前的破坏。

1971年8月,河南省革委会决定河南农学院迁至许昌办学。1975年搬迁工作基本结束。1975年3月25日,省委豫发[1975]4号文通知:“河南农学院改名为许昌农学院,党的领导和行政管理统交许昌地委。从1975年起面向许昌地区招生。”

河南农学院的恢复

1977年7月4日,省委宣传部向省委呈送《关于恢复河南农学院的报告》。7月28日,省委批复:“省委同意你们关于恢复河南农学院的报告,具体问题请和有关单位研究办理。”1979年4月4日,省委下发了《关于河南农学院搬回郑州的通知》(豫文[1979]6号)。河南农学院迁回郑州市文化路原址。

河南农学院改名河南农业大学

根据国家对高等学校培养多层次、高质量人才的要求和河南省经济发展对农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于1984年3月27日学校向省教委专题上报了《关于申请将河南农学院改名为河南农业大学的报告》(院字[84]第007号)。1984年12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豫政[1984]116号)文件,批准学校改名为“河南农业大学”。近年来,学校综合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在郑州和许昌两地同时建设新校区,拓展了办学空间;主动开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区域试验,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2009年11月,学校成为全国第一所农业部与省政府共建的省属农业大学,学校事业发展迈上了更高、更广阔的平台。

筚路蓝缕,栉风沐雨,自创办于1902年的河南大学堂到今天的河南农业大学,我校走过了百余年的办学历程。百年沧桑,铸就辉煌,我校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所以生命科学为先导,以农科为优势,学科覆盖农、工、理、经、管、法、文、医、教、艺十大门类,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百年积淀,薪火相继,河南农业大学正向着创建全国高水平农业大学的目标奋力迈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