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6 16:49
油菜霜霉病是由寄生霉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油菜上的一种病害。油菜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病害可侵染叶、茎、花、花梗和角果。发病时,叶片正面初生淡黄色不明显的病斑,扩大后呈多角形,叶背病部上长出白色的霜状霉。在茎枝上,病斑初为水渍状,后为不定形的黑色病斑,也长出白色的霜状霉,常引致茎、枝弯曲肿胀。
病原寄生霉菌(Peronospora parasitica(Pers.)Fries)属于鞭毛菌亚门,霜霉目,霜霉属。菌丝体无色,无隔膜,多分枝。吸器初为球形或梨形,后变为棍棒形,常作叉状分枝。孢囊梗自气孔伸出,单生或丛生,无色,大小为280-320微米×7.5-20微米,锐角二叉状分枝4-8次,最后一次分枝的末端尖锐,微向内弯而略呈钳状,端生一个孢子囊。孢子囊球形至卵形,无色,单胞,大小为23-28微米×15-21微米。卵孢子通常存在于油菜被害处枯死组织中,以枯死病叶的叶脉两侧数量较多,在老熟“龙头”的皮层内最多。卵孢子球形,黄褐色,壁厚,外表光滑或略带皱纹,直径24-44微米。
油菜霜霉病病害可侵染叶、茎、花、花梗和角果。子叶发病产生褪绿斑,叶片背面生霜状霉。真叶发病,初期叶面出现淡黄绿色小斑点,后扩大为受叶脉限制的多角形或不规则形黄褐色大斑,病斑的叶背面生有白色霜状霉层(病菌的孢囊梗和孢子囊),以后病部逐渐变成褐色枯斑,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该病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向上部叶片蔓延。茎秤被害后,初生褪绿斑点,后扩大成不规则形、黄褐色至黑褐色的病斑,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霜状霉。花梗感病后,有时变肥肿,弯曲呈“龙头拐”状,表面光滑,上生霜状霉层。花器受害呈畸形肥大,花瓣变绿,长期不凋落。角果被害,病部呈淡黄色,上生霜状霉层。花梗和角果严重受害时,变褐萎缩,密布霜状霉层,最后枯死。
油菜霜霉病分布于中国各油菜产区,其中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和上海郊区的冬油菜区发生普遍。
寄生病菌主要以卵孢子随病残体落入土壤、粪肥中越夏越冬,也可以混杂在种子中或以菌丝在种子内越夏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次侵染来源。次年卵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侵染油菜幼苗,引起初次侵染。条件适宜时,病部组织上产生大量的孢子囊,随风雨传播,进行再侵染。孢子囊一般在清晨大量形成,上午孢囊梗干缩扭曲,将小梗顶生孢子囊放射出去,随气流传播到寄主植物表面侵染。一般传播距离不远,主要在本田和邻近田内扩散蔓延为害。油菜成熟前,菌丝在病组织内形成藏卵器和雄器,通过有性交配后,在藏卵器内形成卵孢子。卵孢子抗逆力较强,能抵抗不良环境,是越夏越冬的重要菌态。
油菜霜霉病流行的重要条件是气候条件。在一般情况下,温度决定病害发生的早晚,而雨量决定病害的严重程度。低温高湿适宜于病害的发生。气温在7-15℃时,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和萌发﹔在16-20℃时,有利于病菌侵入。昼夜温差大,湿度高,植株体表结露多,有利于病害的发展。连续有风雨,月平均雨量在150-200毫米,一般在早晨油菜表面保持露水、水膜的时间长,有利于病菌侵染,油菜霜霉病易流行。山区因长期低温阴湿,雾多露重,适于病菌孢子囊的萌发侵染,所以油菜霜霉病较重。
裁培条件与病害流行也有密切关系。油菜连作或相邻种植,田间菌源量大,发病重;而前作为水稻,发病较轻。氮肥施用过多、过迟,植株贪青徒长,组织柔嫩,后期倒伏,株间过度郁闭,田间小气候湿度增高,病害严重。土壤粘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田间湿度增大,也会加重病害发生。一般早播的病重,适期晚播的病轻。苗期干旱, 油菜霜霉病等严重,降低了油菜的抗病力,也会加重后期油菜霜霉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