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5 08:45
开元寺初名“莲花寺”,后改名“兴教寺”“龙兴寺”,直到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9年),才改为现名——开元寺。相传“守恭梦僧欲化其地为寺,辞曰:‘待桑树生莲花乃可。’不数日桑树尽生莲花,守恭神之,即舍为寺。”因此,开元寺得名“桑莲法界”。
开元寺始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原是黄守恭的桑园,初名“莲花寺”。长寿元年(公元686年),改名“兴教寺”,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又更名“龙兴寺”;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国各州建一座开元寺,遂改现名——开元寺。
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据《泉州开元寺佛殿碑记》记载,开元寺发生火灾,佛殿、经楼和钟楼等大部分建筑均被烧毁,唐大中十二年至天复四年(公元858-904年),泉州刺史王审邦奉朝廷命令重修开元寺,泉州当地官员出资捐助开元寺的重建,这也是重建后的开元寺带有官式建筑特点的原因之一。唐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文偁禅师在开元寺内修建木塔,命名为“镇国塔”。
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由于当时禅宗盛行,泉州太守下令将开元寺内的粥院改为禅院,此外,开元寺内重要建筑之一的甘露戒坛,是据传因僧人行昭在此地挖了一口甘露井,并在井上设立戒坛,后被朝廷赐名为甘露戒坛。僧人敦炤认为戒坛不合规制,通过考证《南山戒坛图经》后改名为五级坛。到了南宋时期东西双塔遭受火灾,僧人守淳将东西双塔在原址上由木塔改为砖塔,后来又经过人本红、法权、天竺等将砖塔改为石塔。
到了元代,随着开元寺内不断修建新的支院,里面也集合了佛教众多宗派,有禅宗、净土宗、律宗等,这些支院原本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涉的,直至元二十二年(公元1285年),僧人请奏将所有的支院合为一个寺,诸多寺庙被一同管理,并被朝廷赐名为大开元万寿禅寺,形成了“千人共住”的盛况。
元末时期(约1357年),由于波斯人在泉州兴起兵乱,开元寺也不能幸免于战乱,当时盗贼并起,寺内许多建筑被毁,寺庙盛况不再。明初时,皇帝下令重整开元寺,重新修建法堂、戒坛、西塔等,逐步恢复开元寺的原有建筑,至明代中期,战火蔓延,开元寺被强制占有成为制造军火的工厂,大量建筑遭到了损坏,只保留了少部分的原有建筑。
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开元寺的释通楫、释通全等僧人和陈实、赵用赞等人,请求黄文炳出面,呈报观察使杨乾铭,要求驱出泉州开元寺寺中的军匠及其家眷。杨乾铭“毅然独断”,遂下令驱逐出军匠及其家眷。于是,便开始了重建开元寺的历程,虽在此后近五十年时间里,泉州地方官员和僧人、百姓多次对开元寺进行修建,但泉州开元寺已不能完全恢复旧貌,相比以前的“支院百区”,也只“仅存十一于千百之间而已”。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泉州以东的海域发生八级地震,泉州及临近地区均遭受严重破坏,东塔从南面坍塌的顶盖榱石有两块,从东南面坍塌的有八块,颓倒下来落在各个台阶以及周边所在之处的榱石都坍塌了。释通全、释弘督和释真晓等募集善缘来修缮该处,詹仰庇等官员、世家大族以及愿意施舍的人,估量材料、召集工匠,修补损坏之处、整治破败之地,总计更换榱石一百零二块,捐献银子一百九十五两多一点。修缮工程在万历丙午年正月开始,在八月完工。
明崇祯十年,郑芝龙重修大雄宝殿,殿柱悉易以石,共立石柱九十四根。此外,释广轮,“为僧开元寺羼提庵,尝董建开元大殿廊无(庑)露台。(在崇祯元年和如祐一起)(三至)江南,拜请藏经数万本贮之。(甘露)戒坛寺有藏经由此始也。”“到崇末年,泉州开元寺殿堂存者“十之三,支院二十余”。
清代康熙年间,修复开元寺内的东西禅堂、祖师二祠、甘露井、甘露戒坛等建筑,嘉庆十四年,开元寺内的大殿、后殿、廊坊等均进行翻修,开元寺焕然一新。从嘉庆至民国年间,开元寺一直在进行修整,无扩建工程。
抗日战争期间,开元寺曾遭到日军的轰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开元寺内的紫云大殿,东西塔等建筑得以陆续修复,1981年后,在海内外信仰民众的支持捐助下,翻新重修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和藏经阁等建筑。2000年后,又增建了安养院,并将准提禅寺改建为泉州佛教博物馆和弘一大师纪念馆。
1962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开元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宣布,开元寺免费向社会开放,不再收取门票。
初唐时期的开元寺,也就是当时的莲花道场,采用四合院式布局,演变成“前塔后院”的布局。开元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主轴线(纵轴线)上依次是紫云屏、山门(天王殿)、拜庭、大雄宝殿(紫云宝殿)、甘露戒坛、藏经阁、檀越祠等建筑,拜庭东西两侧则是高耸的东西双塔。主轴两侧还有放生池、泉州佛教博物馆、弘一法师纪念馆、安养院等。拜庭与大雄宝殿之间用回廊相连接,中间面积约为3000平方米,两旁种植了八棵古榕树,树下布置有石五轮塔和石经幢,共十余座建筑小品,整体空间严谨且富有秩序。
泉州开元寺建筑的特点首先要从闽南文化对当地建筑风格的影响开始着手。寺内殿堂建筑主要分为官式建筑、皇宫起建筑、中西合璧建筑三类,反映了佛教的教义与规矩制度,体现了中原、海外对开元寺建筑风格的影响,展现了本土文化的个性,迎合了当地的居住、审美和精神需求,呈现出世俗化的特征。
开元寺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上,是寺内重要的建筑物,具有官式建筑特征。大雄宝殿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痕迹,重檐歇山顶,两层檐下都有斗栱,上层檐下悬有“桑莲法界”的匾额。其主体为木结构,平面为九间九进,副阶周匝,也被称为“百柱殿”。但为了空间内能够放置佛像,因此省去两排柱子,实则为八十六柱,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又将殿内所有木柱改为石柱。大殿前面有石砌月台,檐下有走廊,屋角朝天空方向延伸上翘,用卷草纹作修饰,整体风格舒展又平缓。
大雄宝殿的结构极为复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特点是“插梁式”结构,将承重的一端或者两端插在金柱上,既结合了抬梁式又结合了穿斗式大木结构形式。
“皇宫起”建筑是闽台部分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类型,以中厅为主轴,左右有对称的护厝,建筑内部均有天井、回廊。外墙是具有本地特色的红砖与白石,远远望去屋脊向下略微凹陷,屋角呈燕尾式指向天空。
开元寺内有数座皇宫起建筑,如天王殿、安养院、五观堂等,其中以天王殿(山门)为代表。山门是开元寺的主入口,坐北朝南,初建于唐垂拱三年(公元687年),原为三间三进,在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重修,期间又重修数次,直至公元1924年,增加了东西两翼梢间。天王殿整体构架保留了明初的样式,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北面连接着拜庭,保存有数根石柱。
泉州开元寺内的藏经阁就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藏经阁坐北朝南,面阔五间,整体使用的是从海外带来的水泥,修建成两层仿木结构,外墙是闽南典型的红砖白石,“白石”也就是当地的花岗岩,“红砖”则是烟炙砖,红砖在高温下砖内部分氧化铁被还原为四氧化三铁和亚铁,变成黑红相间的烟炙砖。红、白、黑三色对比强烈使外墙看上去十分醒目却不会突兀,黑白两色调和了大面积的红色,使得建筑极具韵律感。藏经阁下层是僧人念经的地方,上层则是收藏了各类经书共3700多卷。上下两层楼南面均设有外廊,二楼围有西方特色的宝瓶栏杆。外廊满足了遮阳挡雨的作用,同时可以通风,使内部不会潮湿也不会长期暴晒在太阳之下。
天王殿俗称三门或山门,坐北朝南,为开元寺的主入口。其原始建筑已毁坏,经过多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主体建筑修建可追溯于1925年,呈现出三间三进呈方形的“悬出式”建筑形式,面积共427.7平方米,天王殿内设有密迹金刚与梵王,与其他寺庙雕塑的四大金刚有所不同,被称为“哼哈二将”,殿内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为梭柱,殿内棂门栏额之上悬挂着“大开元万寿禅寺”匾额,两侧柱子上有弘一法师所书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藏经阁位于甘露戒坛后侧,原是法堂,建于元代,至正十七年(1357 年)毁于火灾,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僧人正映重建,但在元、明时期多次重修,在民国十四年(1925 年)被元瑛和尚改建为水泥仿木二层楼阁建筑,留存至今。藏经阁作为寺庙重要的建筑之一,一方面是保存重要书籍资料的地方,另一方面也要体现佛教的教义礼制,在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佛教礼制的冲突和融合过程中,藏经阁同时具备了复合功能性和文化多样性。
大雄宝殿又名紫云殿、百柱殿,是全寺的文体建筑,正面重檐中间有“桑莲法界”横额。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构架复杂,风格独特。通高20米,九开间进深,占地面积1387平方米,由近100根大石柱支撑屋盖。石柱造型多样,殿内前儋柱正中二根,外檐柱正中四根,后檐柱正中有二根十六角形青石柱,屋顶构架大致由柱网、斗拱及屋盖三部分构成,重梁叠架。佛像前上方两排石柱和桁梁接合处,有木雕24尊飞乐伎,或执管弦丝竹等各种闽南古建筑杰作佛坛正面有泥塑丈八金身的五方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据传为唐玄宗御赐佛像),东侧为东方阿弥陀佛、南方宝石生佛,西侧阿弥陀佛、北方成就佛。五方佛旁还塑有胁侍观音、普贤、梵王、帝释护法神等。殿后朝北正中供奉观音,两侧则为姿态各异的十八罗汉。殿外前面筑有宽大的月台,高1米,台座为须弥座式,左右及蹭的束腰嵌有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是明代重修时从废圮的印度教寺中移来的。
甘露戒坛在大雄殿后面,唐代此处火毁,明建文二年(1400年)重建,以后历代均有维修。现存规模为清初仿宋建筑,五重檐八角攒尖屋顶,五开间六进深,面积645平方米。坛顶采用无梁藻井结构,如意斗拱复杂奇巧,斗拱间雕饰飘带乐伎24尊,手持南音各种乐器,作吹奏状,造型优美,别具一格。入门正中坛一木雕千手千眼观音,雕工精巧。中坛呈圆形,分为五层,最高一层台高3.7米,奉卢舍那佛坐像,像高1.8米,为明代檀香木雕,底座莲花,花瓣千片,每片刻有上佛像,称千佛莲座。其余四层拾级环围而上,各塑泥彩纭护法金刚及其它神将立像。
开元寺东西两侧各有一塔,与大雄宝殿成“品”字形布局,两塔均为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东西塔宗教意味浓厚,塔身一共刻有160尊造像,须弥座上还有许多佛传图,动物、植物造型的雕刻造型丰富、生动有趣,显示了当时人们对佛的崇拜和娴熟的雕刻技术。塔按照内部结构划分通常分为空心塔和实心塔两种,东西塔则属于前者。塔内结构比较复杂,内建有阶梯方便人攀登。随着东西双塔建成,塔身高度令人瞩目,发挥着传播教义的作用。
东塔名为“镇国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东侧。该塔建于唐咸通年间(公元860年-公元874年),初为九层木塔,东塔在南宋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被大火焚毁后在原址重建为砖塔,在南宋时期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的花岗岩为建筑材料,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东塔建于南宋嘉熙二年至涥祐十年(公元1238年-公元1250年)。多次修建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也反映了当时泉州经济的繁荣与实力。
西塔为“仁寿塔”,位于寺内大雄宝殿西侧。五代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初为七级木塔。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西塔被大火焚毁后在原址重建为砖塔,在南宋时期就地取材,并采用当地的花岗岩作为为建筑材料,改为现存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石塔。西塔建于南宋绍兴元年至嘉熙元年(公元1228年-公元1237年),曾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多次修建,这也反映了当时泉州经济的繁荣与实力。
在开元寺中轴线的两边,还有一些建筑群:东有由迦蓝祠改建的檀樾祠 ,纪念施主黄守恭。黄氏五安(南安、惠安、同安、安溪、诏安)后裔及海外紫云家族无不以此为荣。有俗称“小开元寺”的准提禅林,原供奉天台宗的准提菩萨;西有尊胜院,现已开辟一部分为弘一法师纪念馆,有水陆禅寺,以供寺僧栖息。
2000年后,开元寺修建安养院。2011年,为缓解开元寺游客众多造成的停车不便,交通堵塞等问题,有关部门决定将附近的泉州线厂改造成开元寺的停车点,同时完善配套旅游公厕,商贸建设和餐饮等服务设施。第二年,新建设的弘一法师纪念堂竣工并举行剪彩仪式,展厅分为三个部分,全方位地展示弘一法师的生平事迹,于2012年6月18日开馆,供游客参观纪念。
1997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发布公告,多渠道筹集资金,修复开元寺现有建筑并完善相应配套设施。2007,福建省地震局抗震中心的专家对位于福建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进行初步检测,以鉴定东西塔的抗震性能。于11月初制定出开元寺东西塔保护方案,2021年,开元寺施行预约制祭祀,减少人员聚集,倡导文明祭祀,减少焚烧纸钱的行为,呼吁人们多采用瓜果、鲜花等素品祭拜。
泉州开元寺的檀樾主黄守恭,为轩辕黄帝子有熊氏之后。据《江夏紫云黄氏大成宗谱》记载,黄守恭为黄姓一世祖第一百一十二世子孙,生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卒于先天元年(公元712年)。黄守恭为官泉州(另说,黄守恭家中种桑养蚕,为泉州最早的桑蚕业开拓者),成巨富,有地三百六十庄。有僧名匡护禅师,向黄守恭求地建寺,黄不给。匡护禅师遂朝来暮往,殷勤日久。
黄守恭对匡护禅师说:“若欲吾地,待吾后园桑树开莲花。吾将舍地给你。”匡护禅师欢喜而去。第二天,匡护禅师又来,对黄守恭说,你后园的桑树开了莲花,请去欣赏。黄见花,颇不安,欲拂前言。僧飘然而去,并无踪迹。公即染病,三年不愈,桑树三年开花不绝。公(按:黄守恭)叹曰:此僧人非常人也。乃榜贴各街寻之。僧忽自至。公拜曰,前言已发,故所愿也,但未知地要几许?僧曰,一袈裟影足矣。公许之。僧以袈裟抛至半天,三百六十庄地尽行遮荫,黄守恭献地造寺,于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开始,先后建成莲花寺、兴教寺、龙兴寺(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改名开元寺)。
因其处常有紫云盖地(另说寺的大殿建成后,忽然天降“紫云盖地”,致使殿前大庭一千三百余年众草不能繁殖),大书“紫云”二字揭于山门。开元寺的土地是黄守恭献的,寺内建檀樾祠,专奉黄守恭的禄位,遵奉黄守恭及其子孙为檀樾主。
1962年秋季,文学家郭沫若先生游览开元寺时,曾写下《咏泉州》:刺桐花谢刺桐城,法界桑莲接大瀛。石塔双擎天浩浩,香炉独剩铁铮铮。亚非自古多兄弟,唐宋以来有会盟。收复台澎今有届,乘风破浪待群英。
最早来开元寺拍的电影是1957年香港华文电影制片厂的《胭脂记》。开元寺频繁出现于电影中,是上世纪80年代初。1980年,福影厂投拍首部故事片《小城春秋》时来到开元寺。紧接而来的有泉州籍的香港人杨吉爻和他的香港海华电影公司,其投拍武打片《忍无可忍》,其中有一组镜头直到现在还为泉州人屡屡提及——武林人士从塔下“飞”到塔上。除了跳东塔,开元寺的两边长廊、西塔下的冬青丛等等,都被摄入片中。《忍无可忍》后,又有《南北少林》。“武僧在西塔、戒坛边练南拳与长棍。”黄先生说。然后又有《海囚》《仇侣》《台岛遗恨》《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等。
1988年是吴子牛的《阴阳界》,在《阴阳界》中,为表现泉州特有的风物,泉州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开元寺在片头出现。1995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来泉州开拍《佛问春秋》,此片表现了中国佛教协会第一任会长、泉州大开元寺方丈圆瑛法师抗日救国的事迹。开元寺为此片的主要拍摄地。到了2004年春夏,又一部表现开元寺史上著名人物的影片《一轮明月》在寺内开拍。《一轮明月》由濮存昕出演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1880-1942),俗名李叔同,出生于天津,祖籍在山西洪洞。1930年,弘一法师到开元寺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教僧人写字,并在空闲时间整理古经并编撰目录,1933年,弘一法师到开元寺为僧人讲律,1942年,弘一法师到达开元寺宣传抗日救国并书写佛法、弘扬佛法,为开元寺书写楹联“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
1961年4月12日,开元寺被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列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2年,开元寺国务院评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开元寺被国务院列为确定和开放的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1986年,被评为福建省“十佳”风景区之一。
2001年1月5日,泉州市开元寺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点)。
2004年,开元寺被群众部门和专家评选为“泉州十八景”之一。
2021年7月,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文化遗产项目,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开元寺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之一。
“东西双古塔,南北一长街。”这句诗是泉州古城的真实写照,双古塔就是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其格局体现了佛寺格局变革早期的特征,后世并未推广,具有标本性价值。
泉州开元寺不用预约,开放时间为6:30-18:00。
开元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
从2015年2月开始,泉州开元寺终于结束37年售票史,可以免费进入。
6路 ; 26路 ; 33路 ; 41路 ; 601路 ; K602路 ; 古城旅游2号专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