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寺西亭夜饮

更新时间:2024-07-03 17:09

《法华寺西亭夜饮》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诗。此诗首二句皆用佛语,次二句对仗工稳,写景如画,末二句互相宽慰,借酒消愁。全诗写出了柳宗元心中难得的一种有如陶谢情怀的豪放之概,对研究柳宗元的情怀心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品原文

法华寺西亭夜饮⑴

赋得酒字⑵

余既谪永州,以法华浮图之西临陂地丘陵,大江连山,其高可以上,其远可以望,遂伐木为亭,以临风雨,观物初,而游乎颢气之始。间岁,元克己由柱下史亦谪焉而来。无几何,以文从余者多萃焉。是夜,会兹亭者凡八人。既醉,克己欲志是会以贻于后,咸命为诗,而授余序。

祗树夕阳亭⑶,共倾三昧酒⑷。

雾暗水连阶⑸,月明花覆牖⑹。

莫厌樽前醉⑺,相看未白首⑻。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法华寺:清雍正《湖广通志》卷八〇永州府零陵县:“高山寺在城内东山,即唐法华寺。唐柳宗元有《法华寺新作西亭记》。”

⑵赋得:唐人宴集,常以分韵方式赋诗,所得之韵例加“赋得”字。

⑶祇(qí)树:即孤独园,为释迦往舍卫国说法时暂居之处。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〇:“祇树,梵语也。或云祇陀,或云祇洹,或云祇园,皆一名也。”此代指法华寺。夕阳亭:即永州法华寺西亭。

⑷三昧:佛教语,即除杂念、宁心神之谓。佛教的重要修行方法之一。《大智度论》卷七:“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⑸水连阶:本意指池水漫涨,连接西亭的台阶。实意是坐在西亭中,一眼望去,潇水绕城而过,远接天际。

⑹牖:窗户。

⑺莫:不要。厌:厌恶、害怕、担心。樽(zūn):古代盛酒的器具。

⑻未白首:还未老。作此诗时柳宗元三十七岁。陈景云《柳集点勘》卷四云:“尔亭之西临池,故有‘雾暗水连阶’之句。”

白话译文

我被贬谪到了永州,住在法华寺的西方,那里有池塘和山丘,大江和高山紧密相连着,那里,可以登高望远,因为这个原因,就在那里开始伐取树木建造亭子,以此来沐浴风雨,欣赏万物,让自己的思想在山间景色中游荡。几年之后,元克已从柱下史的职位被贬谪到了永州。不多时,因为文章和我在一起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有一天晚上,我们有八个人在这里聚会,当时每个人都喝醉了。克己有记录下这次聚会的想法,以此给后人留下,让我们都要赋诗,由我来作序。

夕阳斜照着幽静的法华寺的西亭,我们抛开心头的杂念而开怀畅饮。

朦胧的雾色里池水漫上西亭的台阶;皎洁的月光在窗上投下了美丽的花影。

何须担心害怕今夜樽前沉醉,看头上的青丝就不必为悲苦所幽禁。

创作背景

法华寺西亭建于元和二年(807),柳宗元有《永州法华寺新作西亭记》《构法华寺西亭》等文章。《法华寺西亭夜饮赋诗序》云:“间岁,元克己由柱下吏亦谪焉而来。无几何,以文从余者多萃焉。是夜,会兹亭者凡八人。既醉,克己欲志是会以贻于后,咸命为诗,而授余序。”元克己于元和四年(809)谪永州,柳宗元于元和五年(810)五月移居愚溪侧旁,则此次宴集当在元和四年,诗即作于此时。

作品鉴赏

从总体上看,《法华寺西亭夜饮》在柳宗元诗歌中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堪与《江雪》《渔翁》相并提的脍炙人口的佳作。在这首诗中赋与比、象与兴应用得如同羚羊挂角,天衣无缝。在其平淡而简朴的文字里,隐藏的却是他那翻滚的思绪和那难以平静的激情。

诗先从“法华寺西亭”写起,用“释迦往舍卫国说法时暂居之处,即祇树给孤独园”来喻法华寺,其意有二,一是指出了西亭在夕阳下的幽静;二是道出了他们这些贬谪之士南来永州,如同释迦讲法于舍卫国一般,属于生命的一种过程。于是,相互勉励道:人生于世,得抛开一切烦恼,举杯把盏,开怀畅饮。因此,“共倾三昧酒”短短五字,可谓是畅快洒脱,仿若将贬谪之痛、前途之忧置之九霄云外,淡忘得个干净,全然一股李白式的“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的豪迈。

人常言:酒逢知己饮,话向故人说。柳宗元与元克己这样一群落难异乡而不得志的文人墨客,有缘相聚在这幽静的西亭,酒成了他们唯一排遣郁闷麻醉神经的最佳言语。柳宗元与元克己等人对酒当歌,不觉天色渐暗,月上梢头,醉态朦胧中从西亭望去,只见那暮色中的池水漫上西亭的台阶;皎洁的月光在窗上投下美丽的花影。于是,柳宗元笔锋一转,像电影画面一样地由室内的叙谈与把盏切换到了对窗外景色的描摹:“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通过两组特写镜头将朦胧的暮色与漫涨的池水、皎洁的明月与窗外的花影这些远近大小不同的景物联系在一起,构筑成了一幅鲜活生动、幽静典雅、清丽柔美的画卷。此时,作者已从逃逸规避的心态上升到了与自然融合的境界。

距离上由远而近,时间上由昼而夜,最后在阑珊的灯火下,相互对视,发现依然青丝满头、风华正茂,于是,不期然地得出该诗中的最蕴深意的旷达之句:“莫厌樽前醉,相看未白首”。

“莫厌樽前醉”中的“莫厌”二字,用得厚重而富有张力,它不仅与首联的“共倾三昧酒”遥相呼应,抒发了一种内心深处的豪气,也为结句“相看未白首”作了恰如十分的铺垫,使全诗浑然一体,豪气云霄。此外,“相看未白首”之句,隐约地指出了前途的光明与希望的存在,说明了柳宗元并没有沉湮在悲愤哀怨的泥潭之中,而是在以旷达之情正视着当下的处境。

于此,有的学者认为该诗的尾联写得甚为凄婉。因为在“未白首”的年龄,本正是为国为民贡献青春与作为的大好时机,而在这样的时机却沉迷于樽中之酒而致使光阴虚度,对大智的柳宗元而言,显然是一种无奈的悲愤,是一种痛苦的挣扎,是一种无声的哭泣。诚然,作为一说,这种理解也无可厚非。

但是,阅读这首诗时,还有一点值得一提,就是在柳宗元所处的中唐时代,五言、七言的律诗绝句都已相当成熟,而柳宗元在此没有遵守律诗绝句的规则,以六句成诗,较之绝句多了两句,较之律诗则少了一联,像这样的非绝非律类诗,在柳宗元诗集中共有四篇,即《独觉》《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渔翁》《法华寺西亭夜饮》。其实,这是柳宗元文风中一以贯之的一种对当下主流文化的反叛与背离,对古体诗歌文体的一种光大。因为在柳宗元的四首六句诗中,皆以仄声字入韵,明显地带有古体诗的风味,而在古体诗中是没有句式句数的限制与约束的。从这里可以看到柳宗元对古文运动的执著与文学样式的创新。

曾氏《笔墨闲录》云:“又‘雾暗水连阶,月明花覆牖’,其句律全似谢临川。”(《新刊增广百家详补注唐柳先生文》卷四三王俦补注引)何焯云:“三、四工在次第如画。”(《义门读书记》卷三七)此诗为在法华寺西亭与朋友夜饮分韵赋诗所作,故首二句皆用佛语。三、四对仗工稳,写景如画。因为都是不得志之人,末二句互相宽慰,借酒消愁。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世称“柳河东”。贞元进士,授校书郎,调蓝田尉,升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批判时政,尖锐有力。寓言篇幅简短,笔锋犀利。山水游记文笔明丽峻洁,写景状物,多有寄托。工诗,风格清峭,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有《河东先生集》。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