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25 21:13
日本净土宗祖,讳源空,法然是其房号。1133年(长承二年)四月七日诞生于美作国久米南条冈庄(今冈山县久米郡久米南町诞生寺)。
法然上人是八百年前的东瀛高僧,被当时佛教界誉为智慧第一,传说是大势至菩萨的应化身。上人的门人弟子,继承绍隆净土法门者,主要有幸西 (一念义)、圣光(镇西义)、隆宽(多念义)、证空(西山义)、长西 (诸行本原义)等。传说在他诞生之际,有紫云降白幡两条落于庭中椋树之瑞异。幼名势至丸。父名漆间时国,母秦氏,为当地之豪族。其时,父担任久米郡维持治安职务的押领使。
上人九岁时,父不幸遭遇稻冈庄预所(派出所)明石定明之夜袭,因负重创。父临终嘱上人勿将仇报仇,不然将永无了期矣。上人乃投菩提寺(冈山县胜田郡奈义町高丹)依叔父法觉观修业,聪慧非凡。
1145年(天养二年)上人十三岁,持其叔父所书的《进文殊像一躯》的介绍信,登上佛教重镇的比睿山延历寺。先投北谷持法房源光,继依西谷功德院皇圆为师(《扶桑略记》的撰著者,关白藤原道兼之五世孙),1147年(久安三年)于延历寺戒坛院受戒,学习天台三大部教典。1150年(久安六年)人睿空之门,遁居于西塔北谷之黑谷(青龙寺),时上人十八岁,由睿空上人赐房号法然,并将比睿山最初之师源光与自名各取一字,命名源空。
上人于修行佛道中,深察由戒定慧三学进道之难,以“非三学之器”自居,致力求索简易稳便之修行法门。其时,黑谷有于别所(静室道场)隐居专修念佛二十五三昧的“隐居圣” (即如俗谓“老修行”),此法由源信僧都所倡导,源信有《往生要集》之述作。上人受持披诵,顿觉相契,遂决定修持念佛法门,矢志往生弥陀净土,终生不易。
上人二十四岁时,下比睿诣嵯峨,参笼于释迦堂(此时奉有东大寺沙门然于987年,宽和三年由宋请来之栴檀释迦佛像,倍极庄严,为道俗钦崇,至今犹盛)。继而行脚佛教初盛地之南郡(奈良),接触到与天台净土教有所不同的净土教,元兴寺有肇自智光的三论净土教,东大寺有永观、珍海相传的净土教等,愈益加深了对净土法门的体会。同时,复于黑谷悉心钻研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
1175年(承安五年),上人四十三岁时,基于观经疏散善义:“一心专念弥陀名号仗佛愿力往生净土”之要义,偏依善导一师,开宗立教。降比睿山,先居广谷游莲房,寻移居于东山大谷之吉水。时值源平战乱,天灾人祸频仍,上人所倡厌秽欣净,简便易行之念佛法门,遂应运而行,广为社会上下人等所信仰,上人之德誉广被于东海、北陆诸地。
1186年(文治二年),天台宗显真为发起人,邀招上人于洛北之大原,集诸方知识大德——光明寺之明遍,笠置之贞庆,东大寺劝进之重源,天台之智海,证真等三百余人,举行论辩,讨论上人所倡之专修念佛法门,此即有名的“大原谈义”。盖法无高下,契机为贵。犹药无贵贱,对症为佳。经过这一番议论,不仅专修念佛之真义,普为佛教界所闻知,而上人之德望,亦随之光大。
当平氏全盘时期处于失意状态的九条兼实,随着源赖朝登上政治舞台而显达起来。1186年(文治二年)由右大臣擢升为摄政,越三年又兼任太政大臣。他于此时皈依上人,成为上人热心的护法者。其后,兼实虽因建久政变(建久七年)而失官,仍为上人得力之外护。迨其晚年,终依上人为戒师而得度出家。上人重要撰着《选择本愿念佛集》(建久九年撰),便是应兼实之请而撰写的。由是专修念佛之净土法门,遂迅速晋及于全国各地。
1204年(元久一年)延历寺僧徒,以法然别树一帜,诉于天台座主真性,要求停止专修念佛。时以法然为天台宗之僧侣,议定应由本宗处理。是年十一月,上人于京中集合门人实行“自肃自戒”,制订“七个条之制诫”,门下包括亲鸾(绰空)等,由一百九十人签名(原件现存京都小仓山之二尊院),申述对阿弥陀佛以外的佛、菩萨之轻谤,对念佛以外的修持圣道门诸余行者之方争论,对淫酒食肉之劝诱,将守持戒律者目杂行等。皆所禁制。将此进上天台座主,以证实无违背之意。
1205年(元久二年)九月,南都兴福寺僧徒,将“九个条奏状”上诉于院,告发上人无敕许而立念佛之新宗,专修念佛与日本诸神相背反等“过失”。然以兴福寺为氏寺之藤原氏中,甚有支持上人者,加以专修念佛一法已广行世间,实不可得而轻率禁止,院之审议,一时未行。可是,1206年(建永一年)末之时,上人门徒住莲、安乐二人,将善导大师的“六时礼赞”谱以哀婉之调,颇流行于一时。当后鸟羽上皇离院巡幸熊野山时,院之女史二人依投住莲、安乐出家为尼。于是,当院以兴福寺奏状为口实,弹压下来,九条兼实此时亦无能为力。追究责任及于上人,被判刑配流于四国地方,此时上人已臻七十五岁高龄了。
上人被配流之所,原先定为土佐国,因兼实从中斡旋,改配于九条氏领地之赞岐国(香川县)。兼实对上人这一叵测之遭遇,心情沉痛异常,相送上人出京后,遂即西逝。上人泛舟下淀川,过摄津经之岛、播磨高砂、室津,经盐饱岛抵四国。沿途之中,随缘垂教,扬化颇多。一般民众渔夫农民,乃至游女(艳装弹唱于舟间之伎女。当年曾受上人教化之游女元祖名友君者之墓及塑像,今仍存于室津之净运寺)皆无不受教。于当年内,虽蒙赦免离去四国,然犹未许入京,上人乃隐栖于摄津之胜尾寺,经四年之久。
1211年(建历一年)末,蒙准归京,仍居东山大谷吉水草庵。翌年正月示疾。正月二十三日,作为顾命之遗训,写下楷定一宗要旨以防后世曲解师意的三百余字的著名《一枚起请文》(原件今存大本山黑谷金戒光明寺,为一宗独一无二的法宝)。1212年(建历二年)正月二十五日,上人所作已办,安详西逝。时年八十岁。
由上人开宗立教的净土法门,受到僧俗群众的广泛崇奉。即修行圣道门之他宗大德对上人亦亟尊崇,如圣觉、明遍、重源等。
上人入寂后,其东山大谷墓堂成为专修念佛者皈依之中心地。墓堂建成后,由信空管理。上人灭后第十五年,即1227年(嘉禄三年),比睿山延历寺僧徒掀起所谓“嘉禄法难”。专修念佛指导人物的隆宽、空阿弥、幸西三人,遭到配流之刑。天台山门徒众,欲掘出上人遗骸放流于鸭川。由于信空事前谋虑,趁夜将上人遗骸奉迁至嵯峨,时为1227年(嘉禄三年)六月二十二日之夜。更于翌年正月二十五日于粟生野荼毗,奉遗骨安葬于嵯峨二尊院境内之雁塔。其后,于东山大谷,修复了上人墓堂。作为上人之遗迹,知恩院的完成,则是由此以后又经过约二百年的事情。
上人之父姓漆间名时国,奉朝廷命管领一部落,母秦氏。父母尝慨叹年满四十,未有子嗣,于是夫妻沐浴,前往寺院祈求,七日夜念诵不懈,满七日之夜,非梦非觉间,见一老僧携一把剃刀让她吞下,从此怀孕。时国便预测必生男子,且将出家,为一代宗师。此后秦氏自然心常柔善,身无恼苦,深归三宝,不食荤腥。
诞生时有白幡两首,自天而降,悬于庭前椋树,铃声鸣空,光彩夺目,因而此树名为两幡椋。
上人头顶圩而有棱,眼睛重瞳,黄而有光。幼年时动辄向西钦敬,又自称‘势至’,故父母为其取名‘势至丸’。四、五岁以后,见识如常人。九岁时,父亲被敌人杀害,交待前‘势至丸’说:‘这是我的宿业,绝对不可怀恨敌人,以怨不能止怨,如怀报复之心,将生生世世在在处处,互相争杀,导致轮回,无有穷已。我伤我的痛,别人也伤他的痛;我惜我的命,别人也惜他的命。人同此心,回想我身,便知他人。人生在世,必杀物命,后生必又受其报应。愿断绝今生之妄缘,忘彼怨敌,若不忘怨敌,则何生何世,能断生死之绊。汝若成人,祈往生极乐,思自他平等之利益。’遗言交待完后,便向西方,高声念佛,如眠而终。 上人是菩萨之权化,幼稚失父,亦是化导之方便,正所谓世间无常,人生是苦;且少年便发向道之志,深厌世间名利,亦是不忘慈父最后之遗言。
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断,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这一年上人投当地之菩提寺观觉法师处受学,慧解敏利,有一闻千悟之识。观觉法师惜其器量不似凡人,不忍埋没边地,便将上人送至京都佛学重镇之比睿山,投于源光法师座下。途中偶遇法性寺之忠通,忠通特别下车致敬,连随从都觉惊讶;忠通说:‘此童目光射人,知其必非凡流。’既登比睿山,不久源光法师说:‘此是良骥,不是朽索所能羁。’于是再送至天台宗之哲匠;皇圆阿舍黎处。阿舍黎一见上人神情拔群,知是大法器,便很高兴地说:‘我昨夜梦见满月入室,岂非先兆吗!’于是便纳为弟子,登坛受戒,这一年上人十五岁。不到三年,禀受天台教理,晨夕熏练,究彻壶奥。皇圆法师以天台宗之栋梁期之,而上人不念荣名,坚心出离。十八岁遁足迹黑谷,师事睿空法师,空法师是一乘圆戒和尚,三密泻瓶大阿舍梨,见其虽然年少,但出离之心,无人策动,‘法尔自然’而发,深加赞叹,便以‘法然’为上人之号,而以‘源空’为名,即取最初之师源光之‘源’,与后师睿空之‘空’,从此禀受圆顿大戒,嗣其正统,又传瑜伽秘法。
上人好学不疲,一切经律论,钻研忘眼;自他宗章疏,展览无倦。此外遍读中国、日本两朝传记,及古今诸德秘书,又访各宗洪才,面谈义理、探诸家奥旨,皆蒙印可。上人曾说:‘我读书三遍,义趣自彰,不用劳思。’故诸宗经论,不从他问,皆自得旨。上人阅读藏经共计五遍,益增神智。不唯精内典,旁及诸子百家之书,博学强记,独步当代,故举世尊称为‘智慧第一’。上人不只深明诸宗教理,修行亦多有证验。曾限三七日修‘法华三昧’,感普贤菩萨乘白象来证明。又感山王大权现,现形护卫。
又于披览《华严经》之时,有小青蛇蟠机案上,法弟信空看了很害怕,把它抓到外面去,回来看它还在原处。当夜信空梦一大龙来说:‘我是守护《华严经》的龙神,请你不要再害怕。’
又每入真言密观,常感连华、羯摩、宝珠之瑞相。
又曾夜间读经,虽未点灯,室内明亮,弟子觉得奇怪,见室内全无灯火,而从外面看进去,光明彻照,深觉不可思议,而流随喜之泪。
又曾读书,额前放光,不用灯照。夜间室内,无灯自明,犹如白昼。如此之事,常常有之。《观经》云:‘大势至菩萨又名无边光,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上人是势至应身,故常现光明,也是自然的。但是上人心犹未洽,独于善导大师之《观经疏》尤所仰信,更重读三遍,忽然悟弥陀超世愿意,谓‘罪重乱想凡夫,以弥陀本愿力为强缘,决定可得往生报土。’欢喜踊跃,犹如暗夜遇大明灯,立即舍弃从来所习圣道,专宗净土,念佛往生,以为通津。一夜尝于梦中感善导大师来谓:‘我是唐善导,汝能弘通专修念佛,故来证明。尔来弘法无塞,遍至四远。’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合于佛意,故来证明。
上人四十三岁离开黑谷,驻锡洛东吉水,开创净宗,盛弘专修念佛,远近四众,感服归投,犹如百川之朝大海。 高仓天皇闻上人道誉,特加崇尚,诏入宫中讲授净宗要旨,至于妃嫔、公卿、百官之属,都来受教。一日西太后请上人于西门院说法七日,有蛇蟠于门扉上不去,作听法姿势,至法筵圆满日,此蛇忽然死去,蛇头裂开,大众有人见其神识彷佛似天人,飞腾冲霄而去。应是乘闻法功德,脱畜牲之报,直生天上。
当时首相藤原兼实,笃敬上人,曾请上人于月轮殿咨决净宗要义。讲毕辞出,行至殿前桥上,兼实下拜于地落泪不能仰,不久才向左右侍从问说:‘上人顶上现金色圆光,足踏莲华,离地而行,貌如大势至菩萨,你们见到吗?’有人见到,有人没见。因而此桥号为‘圆光桥’,而以上人为生身之佛,尊崇益笃。
又曾于灵山寺举行二十一天之佛七,第五日夜半,有一、二人见大势至菩萨跟随大众经行念佛,于是向前顶礼,瞻仰良久,菩萨之形才转成法然上人之相,而更加精进。 又公胤僧正曾梦见上人前来说法,其中有一首偈说:‘源空本地身,大势至菩萨,教化众生故,数度来此界。’ 上人暗泻本地密因,随机不同,但以大势至菩萨之应化身,其证最多。弟子胜法曾画上人之像,并请上人亲自题赞,上人不假思索便写《势至圆通章》之‘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之文与之。
又在赞州生福寺时,上人手刻势至像,作一偈密藏着。偈中有‘法然本地身,大势至菩萨,为度众生故,显置此道场’之句。 又弟子直圣,曾在熊野山犯病,但因怀念上人,想要赶回京都探望,梦大权现向他说:‘汝命将不久,不宜归去,法然上人为势至菩萨应身,汝勿虑也。
上人于八十岁之二月二十五日正午往生,往生前数日向弟子们说:‘我前身在天竺为声闻僧,常行头陀;今来本邦学天台宗,最后开净土门,专弘念佛。’弟子势观问:‘声闻僧中之那一位?’上人答:‘是舍利弗。’又有弟子问:‘师今往生极乐世界否?’上人答:‘我本是极乐之人,自然还归极乐。’ 舍利弗是释尊十大弟子中之‘智慧第一’,佛说《阿弥陀经》时,呼叫舍利弗三十六次,以他为对告众。舍利弗尊者既是大势至菩萨所应化,势至菩萨又是弥陀智慧的显现,故同称‘智慧第一’,同禀‘净土法门’,也是法尔自然之事。今法然上人亦然:‘势至再来’、‘智慧第一’、‘开净土门’,可谓前圣后圣,其揆一也。诸弟子设弥陀像请上人瞻视,上人以手指上空说:‘更有佛现真身,你们见到了吗?我十几年来常常看佛菩萨真身及净土庄严,而绝不向人说,今已将临终,莫妨告诉你们。’
二十二日弟子们都去休息了,只有弟子势观一人在,有一贵妇人乘车而来,请求单独与上人见面,叙话很久。回去时势观颇觉奇怪,尾随其后,尚未去远,忽然不见,回来问上人,上人回答:‘她是韦提希夫人。’
自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高声念佛,结缘道俗,满庭合音。到了二十五日正午,披僧伽梨,头北面西,诵:‘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之偈,怡然而寂,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六。
寂之前五日(二月二十日),紫云??。覆于房上,颜色鲜明,状如图绘佛像,道俗贵贱,远近缁素,见者流感泪,闻者叹奇异。弟子们说:‘已有紫云之瑞,师往生之时近了吧!’上人说:‘善哉!令见闻之人,增长信根。’
二十三日洛下传言:‘东山有紫云瑞。’
二十四日紫云大起,覆于西山,樵夫十几人都看到。
又有某尼师前往广隆寺,路见紫云,便将此奇瑞告诉大众。
往生后十六年,弟子们开启遗体之石龛,全身俨然,面容怡悦,奇香芬馥。缁白千余人护送遗骸。移至西郊荼毗,时异香熏发,紫云垂于松树,因而号为‘紫云松’,建堂于此,长行念佛,光明寺是其遗迹。
法然上人往生时彩云的奇异,荼毗时遗骨的胜相,略如上述;而平生灵瑞,灭后感应,尤其难以尽记。凡此瑞应,在在显示法然上人不是随业受报的生死凡夫,而是倒驾慈航的大权菩萨,为怜愍五浊凡愚,以无边光力,不来而来娑婆,开净土门,示‘一向专念’之义,明‘恶重凡夫决定往生报土’之理。如同释尊八十年应化已毕,头北面西,诵‘光明遍照’之偈,不还而还归净土。
建历元年(一二一一)十一月十七,有归洛之敕许,中纳言藤光,亲奉纶命到胜尾。因同月二十日,师还洛东大谷。缁白奔走,如逢父母,悲喜交流。
同二年(一二一二)正月二日,少觉四大不愈,从来所患不餐之气转增。自尔唯语往生一事,不复余言;高声念佛,宛如平生;虽睡眠间,唇舌尚动。又比年老病相侵,耳目稍衰;大限已近,反复聪明,不亦奇乎!
同三日语诸弟曰:我前身在天竺交声闻僧,常行头陀;今来本邦学天台宗,竟开净土门,专弘念佛矣。诸弟问曰:师今往生极乐世界乎? 答曰:极乐吾本邦也,盍归去乎!
同十一日辰刻,起坐合掌,高声念佛,殆过于平时,闻人皆零泪。乃告诸弟曰:汝等高声念佛,今阿弥陀佛来。
因为赞叹念佛功德。少时又曰:观音势至及海会圣众来,汝等见不?诸弟对曰:不见。曰:汝等至心念佛,必得见之。又诸弟乞安佛像于前,手系五色线,以为临终引接之助标。师笑而指空曰:此外又有佛乎?吾十余年来,念佛功绩,三昧成就,频见彼土佛菩萨及诸庄严;于予何用假助标乎。
同二十日当坊上紫云起,云中更有彩云,色甚鲜明,状如画佛,诸人见之,随喜感叹。弟子白曰:已有紫云之瑞,师往生其近乎?师曰:善哉!令见闻之人,增长信根者。
同日未刻,师仰首见空,自西至东者五六度。诸弟问曰:师见佛乎?曰:佛菩萨来迎接于吾也。
同二十三日,洛下传言,东山有紫云瑞。
同二十四日午刻,紫云大起,覆于西山,樵夫十余人皆见之。又有尼某者,诣广隆寺,路见紫云,以相传诸人。
师自觉期迫,愈力念佛。自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高声念佛,或一时或半时,歇又勤无断时,其勇进也过于平生。弟子数辈更相助音,结缘道俗,满庭听之。
二十五日午刻,被着慈觉大师传来僧伽梨衣,头北面西,诵光明遍照四句之文,已如入禅定而化。
世寿八十年,为僧六十六夏。实建历二年(一二一二)壬申正月二十五日也。都下道俗,竞来哭泣,连日如市。
非中国、日本诸智者所言观念之念佛;
亦非学文悟念心之念佛;
为往生极乐,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无疑,思决定往生而称念之外,无别事也。
但,所谓三心四修者,皆含于称南无阿弥陀佛,决定往生之想念中。
此外若存深奥,则外于二尊之怜愍,漏于本愿。
欲信念佛之人,纵使能学一代之法,亦成一文不知、愚钝之身,如同无智之辈,勿现智者之相,唯一向念佛。(《大正藏》八三、二三六)
不顾妄念余念,不谓散乱不净,唯口称名号。
若常称名者,以佛名之德,妄念自止,散乱自静,三业自调,愿心自发。
故愿生心少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散心增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妄念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善心生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不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清净之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欠缺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具足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现起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三心成就时亦南无阿弥陀佛
此即决定往生之方便也,纳于心腑莫忘失。
《法然上人全集》的内容亦可说完全在于阐释善导大师的本愿思想,现将善导大师本愿思想的大纲选择几条如下,使读者一目了然,得其精要;易持易记,容易掌握领解:
一、若我成佛,十方众生,愿生我国,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乘我愿力,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二、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三、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四、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
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
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五、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
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六、一切凡夫,不问罪福多少,时节久近,但能上尽百年,
下至一日七日,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定得往生。
七、言“弘愿”者,如《大经》说:
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
八、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由此可知,善导大师对释尊一代教法的总结论是:“虽说定散两门之益(一代教法);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本愿念佛)。”
故“一向专称”是弥陀本愿、释尊本怀;是佛法精华、佛教结论。
因此,法然上人也以善导大师之“观经流通释文”而建立净土宗,以显明“散乱凡夫,但称佛名,则乘佛本愿,必生弥陀报土”之宗义。
以此明知:信有弥陀,信有极乐,信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必得往生;如是信受愿生而念佛者,则不论何时、何地、何人,无不往生极乐。
亦即“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定得往生”,即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本愿)之宗旨,简表如下:
法然上人是大势至菩萨所应化,目的在于开创净土宗,若不别开净土宗,而永远依附在其他宗派之下作为寓宗或兼宗,则净土之教理被混淆,宗旨不明,方针不知;欲修净土之人,不免多歧亡途,杂信杂修,甚或求渡无津,望洋兴叹。然若建立净土宗,则净土之教行信证:亦即目标与方法,了如指掌,朗然不紊;不致误导方向,如盲走迷。
法然上人的所有撰述,既然不另外主张新义,而完全在于阐释善导大师的净土宗义,则凡欲了解善导大师之净土精髓者,若虚心细读《法然上人全集》,便是一个快捷的方法。
净土法门以善导大师之弥陀本愿思想最为纯正,而忠诚虔敬专一无二的传此思想,加以纯粹不杂、简明精要、踏实稳健的开展,令人如日朗照、心开意解、欢喜信受的奉行者,即是法然上人。
故此《法然上人全集》,是净土教理的精华,他力行人的龟镜;篇篇直指弥陀肝心,句句显露救度本怀。
是本愿的骨髓,信心的腑脏,念佛的咽喉,往生的目足。
亦是三界暗室的明灯,六道苦海的慈航;饥者的佳肴,贫者的宝珠;歧路的指标,浪者的归宿。
恐惧的人有福了,此书能够给予大安心;
空虚的人有福了,此书能够给予大满足。
浊世恶机:欲于今生往生,直入报土,速证佛道,不可不阅。
末代愚人:欲于断疑,彻底安心,永除恐惧,不可不读。
此书蕴含无尽法藏,取之不竭,读之不厌;其味无穷,常看常新;佛恩横流,法喜四溢。
此书是弥陀真意,释尊本怀,诸佛护念之书,有缘得之,宜珍重恭敬,信受奉行。
又,善导大师与法然上人,同是弥陀势至应化,同是现生证入三昧,同是才学智慧高迈;同以净土法门为专宗,同以弥陀本愿为根源;故其净土思想,是净宗正脉、净宗标准。若后之学者、善知识,或任何人,其著书立论,与此二祖相背,则弃而不依;因为此之学者、善知识等,仍是凡夫,未证三昧,智行未具,其所言论,若不全依祖师(善导、法然),则难免所谓“别解别行”,而别立新义,是故不可依循。
又,善导大师《观经四帖疏》等“五部九卷”的净宗宝典,于唐武宗灭法浩劫后,不幸大多失传于中国,然而却原封保存于东瀛。但,若无法然上人慧眼见真,特别依之开宗立教阐释弘传,则不只宝典埋没,乏人问津,吾人今日亦不能得蒙弥陀救度;是故,法然上人之恩,不可言喻!
净宗根源之第十八愿(本愿),弥陀示现的善导大师有很简明扼要的解释,此解释是原则、标准,依此释,信解之,实践之,列表于后:
第十八愿之文:
设我得佛 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 欲生我国
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善导大师于《观念法门》解释云: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愿生我国 称我名字
下至十声 乘我愿力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又于《往生礼赞》解释云:
若我成佛 十方众生 称我名号 下至十声 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 在世成佛 当知本誓 重愿不虚 众生称念 必得往生
故知:愿生极乐,专称佛名,即是乘佛愿力,必得往生。
故净宗宗旨即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应信而行之。
法然上人云:
“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此文应常称于口、浮于心、寓于目。
阿弥陀佛成就本愿,庄严极乐世界;
以佛眼十方遍览,有否念我名号之人;
以佛耳昼夜倾听,有否称我名号之人。
是故,一称一念之人,阿弥陀佛无有不知;摄取光明,不舍其身,临终来迎,无有空过。
此文者:四十八愿之眼也、肝也、神也。结为四十八字者,此之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