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02 17:05
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登封法王寺塔群,位于嵩山南麓玉柱峰下,现存唐塔四座、元塔一座、清塔一座。其中最大的一座塔是四角抛物线型正方形舍利塔,有十五层,约高四十五米,全部用黄泥砖砌而成。其余三座唐塔塔铭已失,塔顶和基座已有破损,但造型俊秀、精巧。
因近年来该塔群屡遭破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为避免珍贵文物被盗流失,对法王寺塔地宫进行抢救性发掘。考古发掘工作自三月十日开始,目前二号塔地宫的发掘已基本结束,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该地宫有宫道、隧道、宫室三部分组成。第二道门墙为单体石刻,门上线刻仕女图,造型优美。宫室为平面方形直壁四角攒顶式结构,砖砌地面北半部有一坐坛,坛上有一趺坐真身坐像,虽残损严重,但彩绘袈裟依然可辨。据专家称,这是河南省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真身坐化像,国内罕见,具有极高的考古价值和宗教价值。地宫中还出土了白瓷、黑瓷、鎏金镂孔铜炉、玉念珠、珍珠、玉戒指、飞天舍利盒、开元通宝等珍贵文物二十余件。
经有关专家初步鉴定,白釉细颈瓶等瓷器为晚唐时期邢窑系产品,世所罕见。鎏金镂孔铜炉造型独特,是不可多见的文物珍品。尤其是飞天舍利盒,小巧玲珑,鸟身人首,作吹箫状,雕刻精细,极富想像力和创造力,盒内有三颗佛牙。舍利盒和佛牙的发现对于宗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出土的典型文物和地宫的建筑形制,结合塔的造型特征,专家们初步推断二号塔为晚唐时期的墓塔。目前规模最大的一号塔的发掘正在进行中。
法王寺古人称为“嵩山第一胜地”,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七十一年),为印度僧竺法王讲经处,故名大法王寺。曹魏时更名护国寺,隋代更名舍利寺,唐大历年间复名法王寺,宋仁宗时赐名“东都大法王寺”,元、明以后仍沿用法王寺旧名,是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