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更新时间:2024-10-17 11:14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5年7月1日,位于泗洪县东南,洪泽湖西北部,地处南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包括部分湖面、滩地及溧河洼,湿地类型主要有浅水湖泊湿地、浅滩沼泽湿地河流湿地等。

历史沿革

1999年5月泗洪县人大常委会决定设立泗洪县杨毛嘴生态湿地自然保护区。

2001年11月13日江苏省政府批准成立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宿迁市政府成立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设立管理处。

2004年3月泗洪县政府出台了《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明确了管理范围。

2006年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6年10月,完成了申报国家级保护区所需软件材料,江苏省政府已向国务院正式提出建设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申请。

地理环境

位置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江苏省泗洪县境内,地理座标为东径118°13′9″~118°28′42″,北纬33°20′27″~33°10′40″。

地形地貌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形为四周高、中间低的盆地,其几何形态极不规则,东北-西南向的拦洪人工石坝,距湖心15公里,其余为天然湖岸,岸线弯曲,岸坡平缓。

土壤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以潮土黄棕壤紫色土砂礓黑土4种土类为主。

水文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淮河中游地区,淮河在洪泽湖以上的流域面积为15.8万平方公里,全源水域由成子湖湾、溧河湖湾、淮河湖湾三大湖湾组成,淮河来水是洪泽湖的主要水源,但淮河水量年内分配不均,以夏秋季淮河流域汛期时,雨量集中,入湖水量最大,冬春季入湖水量最少,过去每适汛期时,常有洪涝灾害发生。

气候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受东亚季风环流影响,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多年平均气温为16.3℃,冬春季12月至3月平均气温为5.3℃,年均降水量为925.5毫米,汛期6~9月降水量为605.9毫米,占年总量的65.5%,由于受湖泊水域的影响,降水量高于同纬度的其它地区。

区域范围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洪泽湖西北部,包括部分湖面、滩地及溧河洼,湿地类型主要有浅水湖泊湿地、浅滩沼泽湿地、河流湿地等。保护区总面积49365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6663公顷,缓冲区面积17579公顷,实验区面积15123公顷。保护区管辖区域涉及原杨毛嘴湿地为中心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湖滨珍禽鸟类保护区、生态森林公园(休闲度假区)、生物多样化科普区、万亩水产养殖生态示范区和万亩无公害稻蟹立体养殖示范区六大功能区。

保护目标

内陆湿地生态系统

洪泽湖湿地是中国重要的内陆淡水湿地。保护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保存十分完好,分布有三个大类8个亚类湿地系统,即:沼泽湿地(草丛沼泽、禾草沼泽、杂草沼泽)、河流草丛湿地(浮毡型湿地、挺水型湿地)和湖边水生植物(浮水植物草塘、浮叶植物草塘、沉水植物草塘)湿地。

湿地生物多样性

洪泽湖湿地所在地的植被区划属于泛北极植物区、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平原亚区。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生物资源丰富,截至2011年6月,共有维管植物69科162属217种,其中,调查记录到4种中国特有植物,分别为水杉(栽培种)、侧柏(栽培种)、乌菱和野菱。

截至2012年,洪泽湖鸟类共有194种,隶属14目40科76属,约占全国鸟类总数的16.3%。其中,候鸟有100种(夏候鸟41种,冬候鸟59种),旅鸟有51种,留鸟有43种。

洪泽湖是长江淡水鱼类和水生生物重要的繁衍地,同时也是长江鱼类重要的洄游场所。2011年,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共发现鱼类67种,分别隶属于7目11科;两栖动物7种,共4科6属,其中金线蛙黑斑蛙属省级保护动物;爬行动物14种,属2目8科;哺乳动物15种,分属5目6科;另有浮游生物91种,底栖动物76种。

珍惜濒危动物

据调查,平均每年到洪泽湖湿地越冬的水鸟总数在50万只以上,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的鸟类有大鸨东方白鹳黑鹳丹顶鹤等,国家Ⅱ级保护鸟类26种:小天鹅、鸳鸯黑耳鸢雀鹰苍鹰游隼红隼等。其中列入IUCN红色名录的受威胁鸟类有12种。

地层剖面化石

下草湾标准地层剖面结构完整,含丰富的化石动物群,属古脊椎类动物有70多种,其中三种灵长类化石被命名为:双沟醉猿江淮宽齿猿和江苏古猿泗洪种。因此,下草湾标准地层剖面,特别是泗洪古猿化石和下草湾新人的发现,对人类起源与区域分布的研究,提供了新的依据,是研究人类区域环境历史演变的重要区域。

水质安全及区域生态安全

洪泽湖是南水北调东线面积最大的湖泊。洪泽湖湿地对区域气候的调节与稳定,减轻区域内的洪涝灾害,维护区域生态安全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当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管理措施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2008-2020年)已通过环保部批准实施,并成功申报了以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二期工程建设项目;此外,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向环保部申报了湿地保护与恢复的建设工程项目。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了研究所,与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共建了两个科研实验室,即南京大学湿地生态系统分析实验室和南京师范大学湿地环境演变实验室,建成了湿地管护中心和湿地博物馆,以及包括防火隔离带、动物救护站、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管护点及警务站、监测瞭望塔、管护码头、水文、水质监测点、常规气象观测站、疫源疫病监测点等基础设施,实施了缓冲区移民安置和围网拆除工程,恢复水生植被2300公顷,滩地湿生植被655公顷,滨岸林草带建设295公顷,封禁保护8000公顷,并已开展湿地资源的日常监测,重点对鸟类、鱼类和水生植物进行了调查。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国家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发挥湿地生态服务功能,是湿地保护的重要目标。1994年中国政府制定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将“江苏泗洪及洪泽湖湿地”列入了“在生物多样性迫切需要保护的地区建立新的自然保护区”的优先重点名录。建立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既是落实国家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内容。

开发利用

旅游开发

洪泽湖湿地公园

洪泽湖湿地公园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大生态休闲基地,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位于江苏省泗洪县洪泽湖西畔,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学实验区内。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省最大的淡水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全国内陆淡水湿地中排第11位,华东地区第2位。

洪泽湖湿地博物馆

洪泽湖湿地博物馆于2006年7月底在泗洪县破土动工,馆址位于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侧的湿地开发区。湿地博物馆占地面积80亩,总投资1200万元,于年底竣工,是江苏省第一个湿地生态博物馆。

洪泽湖水族馆

洪泽湖水族馆是湿地生态水景苑的一大亮点,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建有98个鱼类展示池,共展出鱼、虾、蟹、贝等各种水产品110多种。它与水上长廊、垂钓中心、美食渔村、鱼类保种培育池、水生植物观赏池等建筑

千荷园

千荷园又称荷花科技园,坐落在洪泽湖湿地公园西南部的一个小岛上,通过一座桥梁登上被柳树、白杨围合的岛屿,你会发现岛上中部地带有一大片长满荷花的池塘,形成了湖中有岛,岛中有湖的独特景观。主要由左侧的“洪泽湖水生植物繁育基地”、中部的千种荷花园、右侧的珍稀禽鸟救护站三部分组成。

科学研究

2009年4月8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组汪建国研究员、刘力副处长和梁威博士一行三人,进驻洪泽湖开展洪泽湖典型区域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标志着洪泽湖渔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研究站已进行实质性运作。

生态价值

湿地有“地球之肾’’之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其主要作用有五点:一是净化水体,二是调节气候,三是蓄洪抗旱,四是维护生物多样性,五是保护区域生态平衡。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设立提供了研究渔业资源与环境的新场所,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同时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湿地保护宣传教育的天然博物馆。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整个洪泽湖地区中湿地生态系统保存最为完整的区域,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较为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于调蓄长江洪峰,减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交通情况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外交通以高速公路为主要联系方式。南北纵贯泗洪县域的宁宿徐高速公路,将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主要城市的紧密相连。

交通形式主要有三种:陆上电瓶车,水上电瓶船,岛与岛之间通过栈道串联。

江苏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周边区域的水上交通也较为便捷。区内河道纵横,汴河等内河航道与洪泽湖航道相连,并与长江航道相通,因此保护区对外交通的可达性较好。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