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9 11:18
泥蜂成虫体中型至大型,体长20~50毫米。体色暗,具红色或黄色斑纹。口器咀嚼式。 前翅一般具3个亚缘室,少数1~2个。上颚发达;前胸短,向后延伸不到翅基片;并胸腹节非常发达。足细长,转节不分节,胫节和跗节具刺,以适应捕猎,后足基跗节不加宽。腹部具柄;雌性腹部末端螫刺发达,体毛不分枝。一些种类的头或体上由浓密的银色毛组成斑。幼虫无足,有些在胸部和腹部侧面具有小突起。完全变态。
泥蜂大多数为捕猎性,少数为寄生性。其捕猎性及筑巢本能复杂。 成虫捕猎节肢动物,包括昆虫、 蜘蛛、蝎子等。 其捕猎范围因属、种而异。成虫捕到猎物后,用螯针将其麻痹,然后将猎物携回巢内封贮,供子代幼虫食用。
各学者对本科分科意见不一,通常应用的是总科下分为 17科:长背泥蜂科(Ampulicidae)、大唇泥蜂科(Stizidae)、短柄泥蜂科(Pemphredonidae)、小唇泥蜂科(Larridae)、瘤腿泥蜂科(Alysonidae)、结柄泥蜂科(Mellinidae)、 异色泥蜂科(Astatidae)、角胸泥蜂科(Nyssonidae)、 滑胸泥蜂科(Gorytidae)、三室泥蜂科(Psenidae)、沙蜂科 (Sphecidae)、节腹泥蜂科(Cerceridae)、短翅泥蜂科(Trypoxylonidae)、大头泥蜂科(Philanthidae)、完眼泥蜂科(Miscophidae)、刺胸泥蜂科(Oxybelidae)和方头泥蜂科(Crabronidae)。
泥蜂大多数在土中筑巢,某些用唾液与泥土混合成水泥状坚硬的巢,有些在地上的自然洞穴内或利用其他昆虫的旧巢;少数在树枝内或竹筒内筑巢。土中筑巢的巢的结构、巢室的数量、入口处的形状因不同的属或种而异。
泥蜂筑巢后,于巢室内产卵,大多数泥蜂将猎物放于巢室内,封闭巢室,幼虫孵出后取食猎物,直至老熟化蛹;少数种类幼虫孵出后由雌蜂用猎物饲育,而且经常更新猎物。
泥蜂社会性发展较弱,大多数为独栖性,少数种类类似共同生活,即若干雌蜂共用一个巢口及通道,每个雌蜂再单独构筑自己的巢室。
泥蜂的化石最早于下白垩纪发现。泥蜂可能起源于膜翅目寄生类群的祖先。
泥蜂为重要的益虫,可捕猎各种害虫,并为植物传播花粉。但有少数种类是害虫,如大头泥蜂属捕猎家养蜜蜂的工蜂以饲育幼虫。
分布于北起黑龙江、新疆,南至四川、福建、广东、湖南。
中文名:小蜂
英文名:Chalcidoid
科属:膜翅目小蜂总科
种类:小蜂总科主要可分为以下各科:1、无花果小蜂科。2、广肩小蜂科。3、长尾小蜂科。
4、刻腹小蜂科。5、小蜂科。6、褶翅小蜂科。7、巨胸小蜂科。8、蚁小蜂科。9、金小蜂科。
体型色彩:小蜂总科的昆虫身体普遍是小型类,长1——5mm左右,最小的仅0.2mm。翅脉退化。前胸背板与翅基片之间的胸腹侧片,其形状、大小随种类的不同而变化,前胸背板背面部分常具锋锐横脊,将背片和颈部分割开。
习性:小蜂总科的昆虫从植物性到寄生性均有,完全植食性的如无花果小蜂科,植食性种类及寄生性种类兼而有之的如广肩小蜂科、长尾小蜂科以及少数金小蜂科,其他绝大多数均为寄生性。
繁殖:植物性或者寄生性小蜂,全变态,少数为过变态。寄生的阶段从寄生卵到蛹都有。寄主范围也很广泛,除昆虫外,蜘蛛纲的某些种类也是小蜂的寄主。
作用:小蜂多数为控制害虫的天敌,少数则为益虫的敌害,还有一些以植物为食加害林木、牧草及药材种子,无花果小蜂科则是这种果品的传粉昆虫。
眼蜂科
(TrichogramAmatidae)昆虫之通称.体长仅03-1毫米.前翅宽,后翅狭B细,翅面有微小的毛排列成行,翅脉退化.足有3个跗节.产卵管短.赤眼蜂多寄生于鳞翅目昆虫的卵中,是生物防治广泛利用的天敌.如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aostriniae)寄生于玉米螟及黄刺蛾卵中.松毛虫赤眼蜂(T.dendrolimi),寄生于松毛虫、甘蔗螟虫等11种害虫卵中.澳洲赤眼蜂(T.australicum),寄生于稻纵卷叶螟等卵中.中国在人工繁殖及利用赤眼蜂防治害虫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
鞘翅目瓢甲科
(Cocinelidae)昆虫的一属.体微小,背面密生绒毛.复眼前面裸露.触角11节,基部两节特别大,其余各节组成紧密的短棒.下颚须末端平截.前胸背板后缘和鞘翅基缘紧密衔接;前胸腹板前缘隆起,向前呈弧形伸出,缺纵隆线.足的腿节及胫节细长,跗节3节.腹部腹板可见到6节.食螨瓢虫主要以叶螨为食,是叶螨类重要天敌.如深点食螨瓢虫(S.punctilum),长约15m,B宽约1m。卵圆形,中部最宽.触角、口器,腿节末端、胫节及跗节褐黄色,身体其余部分黑色.捕食棉红叶螨、柑桔叶螨、豆叶螨,常能有效控制山楂叶螨在苹果树的种群.广东食螨瓢虫(S.cantonensis),和前种相似,捕食柑桔叶螨及木瓜叶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