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07 15:12
炳灵公,即泰山三郎,传说是东岳大帝的第三子,又称为“炳灵太子”、“雷火都元帅统摄三山炳灵仁惠帝君”,为道教重要神仙之一。唐以前传为恶人形象,骑从华丽,忏若峰王,“鲁人畏敬,过于天齐”。后唐长兴中,明宗皇帝不豫,泰山僧进药,小康,应僧之请,封泰山郎为“威雄将军”。北宋大中祥符七年封为炳灵公。
宋大中祥符七年,诏封为“炳灵公”。后来吴地有以炳灵公为火神之祖者。现在四川大足舒成岩有宋代的道教造像数龛,其中就供奉有东岳大帝,淑明皇后和炳灵太子的神像,镌刻十分精美。
宋 高承《事物纪原·灵宇庙貌·炳灵公》:“《宋朝会要》曰:庙在 兖州 泰山 下,即 泰山神 三郎也。后唐 诏封威雄将军,大中祥符 七年十月十五日,诏封威雄将军为 炳灵公。”元 无名氏《小张屠》第二折:“见神灵在空中坐,鬼使是天丁六合,炳灵公 府君神人恶。”
炳灵公又被称为“炳灵太子”或“泰山三郎”。泰山神有子,始见于《魏书》。后渐有五子、七子之说,诸子中以三郎最著名,其配偶为永泰夫人。《旧五代史》载,后唐长兴四年(933年)七月,一个泰山道人为明宗治病,道人说曾遇泰山府君,托为其第三子求个爵位,明宗遂封泰山三郎为威雄大将军。《宋史·礼志》载,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封禅毕,宋真宗加封泰山三郎为炳灵公。旧时泰山下有炳灵公庙(今汉柏院内)。后又有泰山五子即五显神之说,其中三子炳灵王,亦即《封神演义》中的黄天化。
小说《封神演义》中黄天化被封为管领三山正神炳灵公。原文如下:
子牙曰:“今奉太上元始敕命:尔黄天化以青年尽忠报国,下山首建大功,救父尤为孝养;未享荣封,捐躯马革,情实痛焉!援功定赏,当存其厚,特敕封尔为管领三山正神炳灵公之职。尔其钦哉!”黄天化在坛下叩首谢恩,出坛而去。
《水浒全传》中亦有关于炳灵公的描写:“炳灵圣公,赭黄袍偏称蓝田带”。
《醒世恒言.郑节使立功神臂弓》这样描写炳灵公:“见十数个黄巾力士,随着一个神道入来,但见:眉单眼细,貌美神清。身披红锦衮龙袍,腰系蓝田白玉带。裹簇金帽子,着侧面丝鞋。员外仔细看时,与岳庙塑的一般。”
最早记载炳灵公的文献,有:
宋代《太平广记》引录 唐代《广异记·赵州参军妻》。(《广异记》出自唐代宗大历年间)
宋代《太平广记》引录 唐代《集异记·李纳》。(《集异记》出自唐穆宗长庆年间)
《分门古今类事》引录 北宋 钱希白《小说·段弼得钱》、钱希白《小说·卢莹无官》。
这几种文献里,称炳灵公为“泰山三郎”。另外钱希白《小说·卢莹无官》,其中故事似乎承袭的《魏书·段承根传》,故事里讲的也是泰山神的儿子。
这就是炳灵公最初的起源,他是山东泰山神的儿子,属于东岳诸神之一。
可见早期的《广异记》、《集异记》资料出自代宗、穆宗年间,都晚于唐玄宗时期。唐玄宗被称为“三郎”,导致“三郎”在后来也成为一些少年神祗的美称。
到宋元年间的《水浒传》里,石秀的外号是“拼命三郎”。一说石秀可能与炳灵公有关,称为三郎,代表他有死神的属性。另一说石秀的“三郎”与杨雄有关,联系到关三郎。
从起源看,炳灵公属于泰山诸神。但《封神演义》又称黄天化为“管领三山正神”。
《封神演义》大多是以“三山五岳”代指所有山脉。直到金吒去游魂关这一节,书中似乎才点出“三山”是什么:
金吒答曰:“贫道二人乃东海蓬莱岛炼气散人孙德、徐仁是也。
关内炮声响亮,三军呐喊,开放关门,一对旗摇,金吒提剑而来。怎见得,正是:窦荣错认三山客,咫尺游魂关属周。
金吒谎称自己与弟弟来自蓬莱岛,后文金吒就被称为“三山客”。
那么,《封神演义》里的三山,指蓬莱、瀛洲、方壶海上三神山。
但北京东岳庙又认为,三山是指道教的经箓三山:龙虎山、茅山、阁皂山。经箓三山掌管三山符箓,是道教符箓三宗的圣地。
泰山是冥府,泰山诸神也是冥神、死神。
同时道教认为泰山审案、酆都施刑。炳灵公也是掌管福运、祸事、生与死的命运之神。
在早期的《集异记·李纳》、钱希白《小说·段弼得钱》、钱希白《小说·卢莹无官》几种文献里,泰山三郎是给人带来官禄、钱财的福运之神,也是审判人的冥府之神。
而在早期资料,如唐代的志怪传奇《广异记》里,泰山三郎则是恶神的形象。他抢人妻子,致其死亡。
后唐至宋代,泰山三郎逐渐被加封为炳灵公。
至此之后,他的那些早期特征逐渐消退。宋代官封后的炳灵公主要以喜爱笛子、冥界的审判者、急躁勇敢、容貌俊俏的美青年形象出现。
他被认为“赞襄阴天子专司鬼篆”,他是辅佐阴天子、掌管鬼箓的冥神。
见于明代《清平山堂话本》,元明《水浒传》,明代《三言两拍·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三言两拍·郑节使立功神臂弓》,明代《封神演义》,昆曲《一种情》等资料。
唐代封泰山神为“天齐王”,推动了泰山神信仰。考察史料,全国各郡县大多称本地的东岳庙始建于隋唐。宋真宗泰山封禅后,泰山诸神的祭祀更是被推动,发展为全国性祠庙祭祀。
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记载的山东鱼台祠庙,是官方记载的最早泰山神庙。由山东发展、河南、山西、河北等北方地区,是较早建立东岳庙的地区,在唐代即有。
南方地区的蜀地、江南、闽中,是南方建立东岳庙较早的地区,晚唐五代即有。
随着唐宋的官方推动,泰山诸神的信仰从山东波及全国。北方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为主。南方以川蜀、江南、湖北、湖南、福建为主。
宋代炳灵公受封后,其信仰兴盛于全国各地。在各地区、各传说里出现了众多新的神职。
山西长治市的庙会,是晋东南地区最大的庙会,俗称二十四神朝玉皇。
二十四神代表了二十四个节气。领头者为炎帝,其余为:大禹王、天齐王、岱阳王、崔府君、唐王、大仙姑、二仙姑、三仙姑、河神、三嵕王、华阳君、灵仙、炳灵王、五龙、朱太尉、皮疡君、东马神、西马神、城隍、雾陇、昭泽王以及护驾神关公和二郎神。
另外,山西运城的东颜村炳灵王庙《重修炳灵王庙碑记》(弘治十六年),称炳灵公“勤定国事御灾捍患”,将炳灵公视为消除灾害之神。
江浙是南方祭祀炳灵公的重点地区。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一般将炳灵公视为火神。原因可能是泰山三郎在宋代被封为“炳灵公”,炳灵二字与火有关。
清代《古今图书集成》引录《江南通志》:“至圣炳灵公庙,庙在常熟县治西北,相传为火神。”
清代《铸鼎余闻》:“吴俗以炳灵公为火祖,六月二十三日是其诞,或云是七月十八日。”
《清嘉录》:“炳灵公,东岳三郎神也。宋祥符间改封,世传为火神,道书以五月十二为炳灵公诞。”
四川也是南方祭祀炳灵公的重点地区。当地有一些其他神也叫炳灵,似乎是炳灵公信仰与一些当地神的混淆。
据王家佑所说,成都红石柱街旧有炎帝炳灵祠,有明建石坊,坊之有对联曰:“帝德被全蜀,神妙通两间”。其神炎帝即为纵目三眼。(王家佑:1926年-2009年,四川省博物馆资深研究员)。此处可见炎帝炳灵祠应建于明代。
洪雅县炳灵场镇的炳灵祠,建于明代正德年间。祠庙供奉的神,与古蜀神话里的鳖灵有关。
盐源县的百灵庙,据说祭祀纳西族的百灵太子。当地民间传说,一说百灵太子是元末人物,一说百灵庙是仿照内蒙古的清代 百灵庙所建。而清代《盐源县志》则称其为“柏林太子”。百灵是柏林的讹称,为当地的柏树神。
清代《四川通志》:“炳灵庙【在州南二里相传帝尧第十七子食邑于资为土主神】。”资中县也有炳灵庙,供的却是帝尧的儿子,名叫“资”。
以上几种神灵,按考察,其传说都晚于宋代所封的炳灵公。
有些版本认为泰山神有五个儿子,因此炳灵公受到五通神、五显神的一些影响。
陕西尧头镇的一块碑刻:
恒曰炳灵公宝山雷公神也,意以炳灵司火雷公
兄讳文魁,应嘉靖乙酉科乡荐,此庙于嘉靖乙未岁
这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块残碑,上边的碑刻视炳灵公为雷神。
道教的元帅神,也就是武将神,很多都是吸收的某地的地方神。
宋元道教崇拜中心是雷火之法。只要是武将神,通常都跟雷火有关。《太乙救苦天尊接引浮生法事》称炳灵公为“雷火都元帅统摄三山炳灵仁惠帝君”。
有五月十二日,六月二十三日,七月十八日三种说法。
《铸鼎余闻》卷一:道书云:五月十二日炳灵公诞辰。均案:吴俗以炳灵公为火祖,六月二十三日是其诞,或云是七月十八日。
《炳灵公宝诰》:志心皈命礼:灵分三炁,质托九阳。木火相生,乃化成于本始。乾坤配位,育秀气于灵根。体性炎炎,降福降吉降福祉。正心耿耿,广文广武广仁慈。遵父威权,体天行道。大悲大愿,大孝大仁。东岳上殿太子,至圣炳灵仁惠王尊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