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4 20:55
洣江书院位于湖南省茶陵县,始建于公元1504年(明弘治十七年),是茶陵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官办书院。书院位于茶陵州狮子山(现湖南省茶陵县第一中学校园内),历代书院的山长都是名望之人如清末状元萧锦忠,翰林曹诒孙、经师尹学周、廉吏尹占寅等都曾在此执教,2010年6月茶陵县启动洣江书院复建工程,2012年5月竣工。
洣江书院创建于公元1504年(明弘治十七年),至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书院位于茶陵州狮子山(现湖南省茶陵县第一中学校园内)、文江和洣水之滨。书院旁建有“吸秀亭”,与云阳山的“吸秀园”遥相呼应。最初书院有21间房舍供学子藏修,是茶陵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官办书院。书院建筑系仿古风格,采用中轴递进,左右对称的空间格局,内设主敬斋、行恕斋、修德斋、大讲堂、大成殿、御书楼、崇道祠、山长室等,共计房舍二十一间。
历代书院的山长都是名望之人,或知州或名儒,清末状元萧锦忠,翰林曹诒孙、经师尹学周、廉吏尹占寅等数十位先贤,都曾在此执教,为国家培肓了大批济世良才。
书院在延续茶陵文化风气、培养经世人才、促进道德教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元1503年春(明弘治十六年),福建人林廷玉任茶陵知州。他是程朱理学的忠实信徒,上任伊始就提出要兴建州立书院,以整饬民风士习。第二年9月,在学宫(西郊狮子山)左罗氏一块空地上,洣江书院动工兴建,建筑构造模仿了宋代书院。有端教化、善风俗二坊,另有多贤祠、讲堂、吸秀亭及“主敬”、“行恕”、“修德”、“凝道”等四列号房,并撰记教诸生“由言语文字之末,钩深索赜,以求精微奥妙之理”。后废为民居。清乾隆六年(1741)知州张廷琛重建于南关内,有前后中3栋,计19间。置学田146.8亩,年收租156.85石,以供膏火。“举行修经明者为教学长”,招士子“日给其廪,月课其能,俾朝夕讲肄其中,养其心体,习其恭让”,“与其所可进,戒其所不率,务使人人复其性”。二十九年知州戴保豫改建于城南。三十七年知州陈廷柱谕令各都捐置田亩共600亩。五十九年知州王润迁建至西郊。清朝嘉庆十三年(1808),知州鲍炳礼,将西郊狮口山洣江书院扩建改造。在保留原主敬、行恕、修德、凝道等四斋房基础上,增设讲堂、御书楼、大成殿、院长宅、崇道祠等建筑,
使书院规模更为宏大,并刊刻江西白鹿洞书院学规。道光二十九年(1849)监生周杨烈独力重修。咸丰二年(1852年)、咸丰五年(1855年)多次遭遇战火,书院被毁。咸丰八年(1858)知州刘如玉免征院田钱粮,并捐廉为奖赏之资。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官立小学堂。1934年改为茶陵、安仁、攸县、酃县四县联立乡村简易师范学校。1941年省立二中迁入,1952年秋改为茶陵一中,1982年书院房舍全被拆除改建教学楼。
洣江书院由山长主持日常工作。曾任山长者有举人谭植青、龚福焘、周仰山、尹任秋,秀才刘开甲等。主讲者,或知州(县)、或名儒。知州林廷玉,聚生徒讲解儒家经典,风雨无阻,寒暑不辍,讲到兴致时,常掀髯而长歌,忘其身为官吏。洣江书院以儒家经籍为教学内容,方法以个别钻研、相互问答与集众讲解相结合。月有课考,对学优者奖以膏火金。
为更好地发掘茶陵书院文化,茶陵县于2010年6月启动洣江书院复建工程。据了解,洣江书院复建工程属于仿古建筑,采用中轴递进,左右对称的空间格局。工程总用地5054平米,工程概算投资1000万元。预计2012年5月份工程完成对外开放。
2011年11月茶陵县洣江书院布展工作领导小组举办洣江书院楹联有奖征集活动,面向全国公开征集楹联,2012年3月,茶陵县洣江书院陈列布展工作领导小组对外公布了洣江书院楹联有奖征集的结果,来自辽宁省建平县的杨晓雁以一副“励志欲拿云,且邀来四壁琴书,五更灯火;求知图报国,莫辜负窗前立雪,座上吟风”的楹联夺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