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3 01:44
萧锦忠(1803年—1854年),原名衡,字黼平,号史楼,茶陵县下东人。清道光廿五年(1845年)状元及第,是茶陵科举史上的两个状元之一。
清代的状元大半出自两江,湖南在此之前,仅只一个衡山人彭浚得此殊荣。萧锦忠自幼刻苦读书。家中贫因无银钱用来买书,他就借用手抄录。他所学的经史书本,全是他一手抄成,订成册的。萧锦忠每日抄数十张纸,苦学不辍。道光十二年,萧锦忠考中举人。而后在京客居十余年,与名士来往频繁。他善长诗赋,诗文十分精妙,广为流传,大家都期望他能高中鼎甲。道光二十五年开科,萧锦忠终于考取状元,官授翰林院修撰。
萧锦忠生性孝悌。及第之后,归乡省亲。两个弟弟相继身亡,因此他上疏辞官,回家侍奉父母。赡养双亲期间,萧锦忠闭门著书,意欲成一家之言。咸丰四年(1854)冬,萧锦忠烤炭火中毒,大志未成,卒于家中。
萧锦忠词章瑰丽,文笔横扫文坛。他有不少风流韵事,柔情似水,但不狂放轻薄。萧锦忠进京赶考,路过上海时,曾与当地名妓相好,暗订私盟。后来,登科进仕,返回途中,一到上海,旧地重游寻旧欢,可惜已经亡故。萧锦忠大为伤感,曾写有一副二百多字长的挽联,缠绵哀婉,无限惆怅。
萧锦忠状元及第,道光皇帝龙颜大喜,大摆琼宴。皇宫里金碧辉煌,好不气派。他云阳山脚下的一个穷书生哪里应筹过这等场面,加之他被大殿里那些诗联迷住了,不禁有些失态。一个宦官向皇帝进言,说萧锦忠有失检点,在宴会上东张西望,两只眼睛盯着皇后一动不动。皇帝大怒,动了念头要杀萧锦忠。
第二天早朝,萧锦忠一上在殿就被武士抓了起来,萧锦忠大喊冤枉。皇上说:“你一个新科状元,行为这么不检点,在宴会上东张西望,成何体统!”萧锦忠说:“皇上,微臣出身贫寒,读书入迷又无钱买书,全靠借书。遇到一本好书,常常是一口气读完,记在心里,回到家里后再默写出来,慢慢研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一种习惯,看见什么好诗文总想记下来。昨天,我看到宫殿那么多名诗佳联,老毛病又犯了。一时间只顾记那些名诗佳联,故有些失态。请皇上宽恕。”
和萧锦忠一同及第的同科进士也上奏折为萧锦忠开脱。说萧锦忠小时候家里穷,买不起书,经常是四处借书读,一遇到好书便亲手抄下来。一次,萧锦忠听别人说杨公子有本好书,便主动登门求借。杨公子早就风闻萧锦忠是位才子,有过目不忘之功,有意试试他。说借书可以,但有个条件,我这本书借给你三天,三天之后还给我时,开一面你只要能把书上的内容全部背出来,以后你在我这里想拿什么书就拿什么书。否则,你必须在我这里做半年长工。萧锦忠听了大喜,连忙说“要得要得”。三天过后,萧锦忠来还书。杨公子信手翻开书,报了个页码。萧锦忠不假思索,一口气背了出来,一字不漏。杨公子连连拍掌说,奇才奇才。从此,两人结为文友,经常谈诗论对,研习学问。
皇上看完奏折,脸色有些缓和说:“好,果真如此,你现在把大殿上的对联当着我的面全部背出来,我就饶你一死。否则,定斩不赦。”在场的人都为萧锦忠捏了把汗。
萧锦忠不慌不忙,一口气把大殿里的诗联一字不漏的全背了出来。满堂文武都说:“奇才奇才!”皇上大喜,当即封他为翰林院修撰。
翌年,萧锦忠回乡省亲,便隐居山里,不再打算返京赴任。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弄不好官当不成,性命都会丢掉的。于是,他在云阳山为自己造了座假坟,自己则躲进云阳仙闭门读书,终老山林。
萧锦忠淡泊名利,所作《闲居即兴》一诗就是他的生活写照:
依山傍水房数间,行也安然,坐也安然。
布衣得暖胜丝锦,长也可穿,短也可穿。
稀粥淡饭饱三餐,早也可餐,晚也可餐。
无事闲游村市栈,棋也玩玩,牌也玩玩。
雨过于晴上小船,今也谈谈,古也谈谈。
夜归儿女笑灯前,饭在一边,菜在一边。
不是神仙,胜似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