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30 20:55
洪围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坑梓街道老坑社区西坑村,因其后有洪围山而得名,也称洪田围或老祠堂,是深圳市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客家宗祠与住宗合一的围龙屋,由坑梓黄氏开基始祖黄居中于清康照三十年修建,清道光十年(1830年)翻修。据传,最初只有中间祠堂和两边横房,防着财富的增加和家族人口的增长,围屋不断扩大,最后建起四角碉楼和较大围墙,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二进三开间,朝向东北,前有禾坪和月池。
坪山区坑梓现有23个姓氏,而黄氏就占了当地总人口的80%。洪围是坑梓黄氏家族二世祖居中公所建,刚建时只建了中间祠堂和两边厢房,随着居中公财富的增加和家族人口的增长,围屋不断扩大,最后建起了四角的碉楼和较大的围墙。虽然居中公的先人是以行医为主,但到居中公这一代已购置了大片耕地,世代过着朴素的田园生活。农耕文化在坑梓黄氏家族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在黄氏家族的一些客家围屋中,牛的符号随处可见。牛在黄氏客家人心中代表了吉祥,代表了一种神圣的力量。
大门石额上刻“黄氏宗祠”四个大字,旁有落款小字“道光拾年季春月吉旦重修。三大房同立”。外墙与角楼均用三合土筑成,国内厅、堂、屋用砖砌筑,天井、水沟铺以花岗岩条石,屋、门均较低矮。1996年重修时,虽将一角楼进行改建,但仍保留清康熙年间的形制与风格。屋顶的红色琉璃瓦保留完整,中间房屋顶榆采用牛角造型。洪围大门贴有对联“绩著循良第一;家传孝友无双”。进洪围大门,穿过厅堂即为黄氏家族祠堂。祠堂内置黄姓先人牌位。每逢重大节日,祖籍该村的黄姓后人会从惠州、东莞,甚至东南亚地区回乡祭祖。
洪围虽被定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但记者发现,围屋两边的四个厢房已经倒塌,只剩下半截土墙,园内长满了野草,望着这残垣断壁,让人不禁唏嘘岁月的无情。平日里,洪围并无专人负责管理,村民及外来人员可随时出入,除因年久失修已被定为“危房”外,还能看到不少人为破坏的痕迹。
其实,新区辖区内完整保存下来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不多,新区政府和相关部门虽大力加以保护,但更需要广大人民参与,珍惜这些客家迁徙历史、客家农耕文化艺术和家族变化过程的“见证者”,使其得以更好地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