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3 19:55
活化分析(activation analysis)是指用一定能量和流强的中子(包括 热中子、超热中子、快中子、冷中子)、带电粒子(质子、氘子、 3He、 4He、重离子等)或者高能γ光子轰击试样,使待测原子受激活化,然后测定由核反应生成的放射性核素衰变时放出的缓发辐射,或者直接测定核反应时放出的瞬发辐射,从而实现核素及元素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用一定能量和流强的中子、带电粒子或γ射线同样品中所含核素发生核反应,使之成为放射性核素(这个过程称为活化),测量此放射性核素的衰变特性(如半衰期、射线的能量和射线的强度等)来确定待分析样品中所含核素的种类及其含量。如用热中子活化分析砷,所用的核反应为:
n+75As→76As*+γ
或记为75As(n,γ)76As。由于76As既放出β射线,又发射γ射线,半衰期为26.32小时,因此利用核辐射测量仪器探测76As的放射性,便可鉴别有没有砷,以及有多少砷。
1934年J.查德威克和M.戈德哈伯实现了第一次光子活化分析。1936年G.赫维西和H.莱维,进行了世界上首次中子活化分析。他们用200—300毫克的Ra–Be中子源(中子产额为3×106中子/秒),借助164Dy(n, γ)165Dy核反应(活化反应截面为3,900±300靶,生成核165Dy的半衰期为139.2分),测定了氧化钇(Y2O3)中的镝(Dy),定量分析的结果为10-3克/克。1938年G.西博格和J.利文格德用加速器产生的氘束测定了纯铁中的镓,进行了第一次的带电粒子活化分析。1942年建成了可提供比同位素中子源高得多的中子通量的反应堆,1948年又研制成了NaI(Tl)闪烁探测器,这两大发明将中子活化分析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1951年,雷第考脱等人首次实现了反应堆的热中子活化分析,从而使活化分析成为当时灵敏度最高的分析方法。20世纪60年代后,由于能量分辨率比NaI(Tl)好几十倍的半导体探测器的出现,以及计算机的应用,活化分析取得了迅猛的发展。70年代以来,由于辐照设备和各种探测技术的不断完善,活化分析已经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海洋学、环境科学、生物学、医学、地球化学、宇宙化学、考古学和其他领域。中国自1958年第一座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建成后,立即开展了活化分析的研究及应用。
活化分析依赖于核反应、核性质和核谱学,因此不同于其他依赖于核外电子跃迁的分析方法(如原子吸收法、等离子体发射谱法、电化学法等)。主要优点是:①灵敏度高。活化分析对元素周期表中大多数元素的分析灵敏度在10-6—10-13克/克之间。因此,利用活化分析测试样品时,取样量可少至毫克量级甚至微克量级,这对于某些稀少珍贵样品的分析具有重要应用价值。②准确度高和精密度好。准确度表征测定值与真值的偏离程度,精密度表征测定值之间的离散程度。实践证明,活化分析在多数情况下是准确度最好的分析方法之一,因此在分析比对活动中,常被用作仲裁分析方法。③非破坏性分析。由于高分辨率半导体探测器的应用,使活化分析在许多情况下可实现非破坏性分析,这不仅避免了其他分析方法需要溶解样品而带来的困难,而且活化分析用过的样品,等其放射性衰变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供其他研究使用。④多元素分析。活化分析可在一份试样中,同时测定30—40种元素,甚至高达50种以上。⑤无试剂空白。在其他痕量分析方法中,往往需要将样品作各种形式的化学处理,由于所用试剂中混有微量杂质,这是形成分析误差的重要原因。活化分析一般在反应堆照射前不作任何化学处理,因此无试剂沾污之虞。⑥无须定量分离。即使照射后采用放射化学分离的活化分析,一般采用加载体、测化学回收率的方法进行,因此可避免痕量分析中困难的定量分离操作。⑦可测定同位素组成。这是活化分析的本征性质,不仅可实现元素定量分析,而且可给出同位素比值。
活化分析亦具有一些缺点:①分析灵敏度因元素而异,且变化很大。以活化分析中最常用的热中子活化分析为例,其对金、铱、锰等元素的灵敏度很高,但对铅的灵敏度很差。②由于核衰变及核辐射测量的固有的统计性,致使活化分析存在着独特的统计误差。③用于活化分析的设备比较复杂,且价格较贵。此外,还须有相应的辐射防护设施。
活化分析可根据不同的方法进行分类:①按照射粒子分类。可分为热中子活化分析、超热中子活化分析、快中子活化分析、质子活化分析、重离子活化分析、光子活化分析等。②按工作方法分类。可分为仪器活化分析(又称非破坏性活化分析)和放射化学活化分析(又称破坏活化分析)。前者在分析过程中对样品不作任何处理,而后者需进行化学操作。③按活化分析性分类。可分为绝对法和相对法。前者无须使用标准,因为活化分析法从其本质讲,是一种绝对分析方法,只要已知照射粒子通量、核反应激发曲线以及生成核的绝对放射性活度,就可计算出待测元素的含量。相对法是指采用化学标准、标准参考物质或内标等方法,计算待测元素的含量。
由于高分辨半导体γ射线探测器的使用,电子计算机在核分析技术上的应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各种高效的γ能谱分析及数据处理系统,可以快速、自动地对复杂的γ谱形进行解析、计算和同位素识别,促进了活化分析技术的迅速发展,并可以使分析过程完全自动化。
活化分析技术已成为现代先进痕量分析技术之一,不仅在高纯材料研究中,而且广泛用于环境科学、生物医学、材料科学、地学、考古学、法学等领域。典型例子有用中子活化分析测定拿破仑头发中砷的含量及其变化,从而推断他的死因;用中子活化法研究白垩系和第三系界线(距今约6,500万年)黏土层中铱丰度的异常,从而提出恐龙绝灭的地外物质撞击模型;用中子活化法研究大气细颗粒物中的元素丰度分布特征,从而证明大气细颗粒物质可迁移数百甚至数千千米,造成大尺度的环境污染;用中子活化法测定土壤中汞的含量变化,有可能确定古代墓址;用瞬发γ射线中子活化法可测定材料表面氢的剖面分布等。
活化分析发展的特点之一是学科领域交叉,这主要是指生命科学、地学和环境科学,这三门学科约占活化分析工作总数的80%以上。分析方法交叉是指活化分析法和其他核分析法(如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法、质子散射法等)及非核分析法(如气相色谱法、激光光谱法等)的交叉配合使用和相互验证。
为了满足固体材料改性、半导体材料和合金材料中痕量轻元素分析的要求,一些国家正在积极开展冷中子源诱发的带电粒子反应,以测定固体介质中的氦、锂、硼、氮和氧等的深度分布。
在γ射线天文学研究中,有时需将探测器发射到行星表面进行现场测定。这一工作要求探测器尽可能轻便、可靠。小型加速器和γ能谱仪联用就有可能完成这一任务。已有人进行模拟实验,利用中能氘子活化分析测定地球外物质的化学组成。
使活化分析不仅能测定样品中元素的含量,而且还能深入研究元素的分布和化学状态。例如矿物学研究中,利用不同的前处理法,可测定元素在地质样品中的分布特征;在生物学研究中,可测定元素在生物组织中的化学状态。
在活化分析中,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操作程序,可实现分析仪器自动化和样品的连续测定。例如配有电子计算机的锗(锂)γ能谱仪可同时测定几百个样品中的几十种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