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12 11:41
流借是货币的流通。北宋熙宁十年 (1077年),沈括回答神宗实行青苗、免役二法后致使“公私钱币皆虚”的原因时说:“钱利于流借。十室之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今至小之邑,常平之蓄不减万缗,使流转于天下,何患钱之不多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八三)。认为货币不应死藏而应不断地处于流通之中。货币流通速度越快,同量货币的相对数量越大,因而极少的货币量借助于快速流转,就可以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沈括的上述观点是世界较早出现的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流通数量关系的理论。
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刀矣。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他对货币流通速度本身的阐述不仅十分明确,而且在阐述了怎样增加货币的绝对量以后,接着就论及货币流通速度问题,足见他已十分明确流通速度对通货数量的作用。这是世界上较早出现的关于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流通数量关系的理论。
《续资治通鉴》提到宋代沈括之言:“钱利于流……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如此货币流通的相同概念,较英国学者洛克领先600年。
自17世纪以来,古典经济学家一直认为货币之于经济体系,如同血液之于身体一般,其存量的多寡、流速的快慢,对景气的荣枯影响甚钜。货币流通速度除系于景气荣枯及消费倾向外,也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西方经济史上首位注意到货币数量流通对景气影响的学者是英国哲学家洛克(John Locke),洛克除了以力斥君权神授,支持社会契约为人称道外,他同时也善于观察经济现象,著有《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一书,在这本书里,他强调货币数量对贸易的重要。
洛克说:“贸易所以需要一定比例的货币,是因货币在流动的过程中会推动许多贸易的齿轮,但一国到底需要多少货币数量?却很难确定,因为影响经济的不仅取决于货币的数量,也取决于货币的流通速度。”
洛克为让读者明白货币数量与流通速度的关联性,特别在书中进一步解释:“同一个先令,有时也许在20天里,起了支付20个人的作用,有时却一连100天都存留在同一个人的手上,这使我们很难精确地估算贸易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到底是多少。”
各国央行向来管得了货币的数量,却管不了货币的流通速度,如果货币流通的速度很慢,或是做无谓的流通,货币数量再多也难以对经济起振衰起敝之效。而货币流通速度除了系于利率、景气荣枯及消费倾向外,也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
洛克以赌场为例表示,所有的赌徒都持有许多货币,这些货币随着骰子在桌上转来转去,而从张三流到李四,李四流到王五,货币流通速度虽快,但这样的流通对经济无甚助益。
货币在赌场内流通无甚助益,但洛克认为无所事事的店主比赌徒更坏,因为他们把更多的货币揽在手中,使其无法流通。20世纪初经济学家费雪(Irving Fisher)提出“交易方程式”指出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PQ=MV,这一方程式意谓物价乘以总产量等于货币数量乘以货币流速,货币流速对总体景气、物价的影响一目了然。
沈括认为货币流动得愈频繁,所创造的景气扩散效果愈大。
然而这么奥妙的经济原理,洛克虽是西方经济史上的第一人,但却仍落后中国宋朝沈括有600年之久,沈括以《梦溪笔谈》一书享誉当代,对科学、经济、政治涉猎颇深,他于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回答宋神宗问题时,谈到有关货币对商业活动的影响时即提出和洛克同样的概念。
沈括说:“钱利于流,借十室之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今至小之邑,常平之蓄不减万缗,使流转于天下,何患钱之不多也。”
沈括所处的年代,莫说货币理论,恐怕连总体经济的基本概念也是闻所未闻,但沈括善于观察市场的变化,并且勤于抽象思考,于是当宋神宗忧心举国的货币数量太少时,能提出上述的看法,为神宗释疑。
沈括这段文字直接论及货币流动速度,认为货币数量再多,如果只是聚于一人之家,对商业活动毫无助益,如果能够流动,流动得愈频繁所创造的景气扩散效果愈大,这样一个观点与洛克几乎完全一致,显见经济问题散见于日常活动之中,只要深入观察,认真思考,即可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