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07 21:24
丰泽区东海街道浔埔社区,位于泉州市区东南部,距城大约十几里远,距东海街道办事处也有7.5里。此社区古称前埔村,明清时浔埔顺济宫时逢妈祖娘娘(即林默娘)生日,晋江南岸洋埭村村民联合敬奉一幅锻面彩帐,错把前埔写成浔埔。当地村民不以为怪,却认为此地盛产红鲟,正是本渔村特产,遐迩闻名,用浔埔作村名,更加符合村中实际,从此就不改自改,一直沿用下来。 浔埔地处晋江北岸,内海系晋江下游与东海接壤的突出部,是咸淡水的交界处。前有涛涛晋水,后依新兴滨城,是一个以渔业为主、工商业并举的沿海社区。古时,此地是泉州湾的出海口,为泉州东南海防门户。由于本身地势的重要,再加周边从泉州海丝以来所处的独特地位,以浔埔为中心涉及周边的金崎、东梅,长期逐渐形成一种与东海一带大不相同的独特民俗,特别明显是妇女,具体表现在:“鹧鸪姨与浔埔阿姨”、“发式与发饰”、“服饰和装束”、“婚礼时间的差异”、“蚵壳厝”等诸方面。
浔埔妇女与各地显然不同的特色,这里见不到封建社会强加在妇女身上的一道枷锁——缠足,老少因劳动的需要,都有一双自然的天足。为了生活,浔埔妇女天天下海抓鱼虾,上滩涂敲蚵,挑海味贩卖等与男子一样的强体力劳动。因此,浔埔女在持家与下海搬运和讨海都可说是强人。
浔埔女名称繁多,主要称她为“鹧鸪姨”、“浔埔阿姨”。这因浔埔东北有一鹧鸪山,明天启七年置铳台(即枪城)在鹧鸪山上,到了清康熙从祥芝移迁来的巡检司在浔埔,又命名为“鹧鸪巡检司”。因此,所在地的妇女,便称为“鹧鸪姨”。?
浔埔妇女温柔谦逊,生儿育女后,不是教儿女叫自己“阿母”、“妈妈”,而是要儿女称自己为“阿姨”(本来儿女称自己母亲同辈姐妹为“姨”,现母亲自己降级却要儿女叫她为“姨”)。早年,年轻浔埔妇女最讨厌同龄或年纪比自己大的男子称自己为“浔埔阿姨”,以为这是有意侮辱她;可是长期以来很多外界不明底蕴的人,普遍认为“阿姨”是尊称,因此,浔埔妇女不得不改变过去的看法,初期有人称她“阿姨”只一笑了之,现在却习以为常而成为“尊称”了。
中国人对发式的态度,曾是非常慎重和严肃的,甚至把它纳入礼法统辖的范畴。清末民初的泉州女发式,幼女留双短辫,沿两耳后边垂下;少女梳单长辫,扎红头绳,垂于背后;成年妇女挽发髻,别簪子,小型“包髻”“螺旋髻”,套发网。其中以东海浔埔妇女的发髻最有地方特色。
浔埔妇女把长发梳成一串后,即把这串长发盘成几圈髻子,中间横插一根象牙或塑料筷子,两端外伸,就轻而易举地干脆利索地完成。据世代口碑相传,当时有一队官兵到这里围剿,当地老百姓慌成一团,到处乱窜,特别是妇女拖儿带女并随便带点生活用品,慌乱中头发散乱,严重影响逃生。为了求生,在慌忙中把头发随便卷几圈,就地拿起鱼骨或猪羊骨甚至墓中的人骨,往头髻横向一插,果然很实用。
后人把这根横插发髻的材料换成象牙或塑料,但仍沿用传统称谓“骨格”,并以 “骨格”横穿发髻两端大小一样或一头大一头小,表明夫妻双双对对健在,或夫已亡故守寡。此俗在访问中说法不一,姑提出待大家或知情者予以补充。
爱美是人之天性,特别是女性更是天性使然。浔埔妇女创造了既简便又牢靠的独特发髻,经过长期使用后,逐渐感到必须在美上下功夫,除横窜的“骨格”从随地取材到采用贵重象牙或塑料制成外,花是女性装饰重要必需品,而东海的花色品种为泉州一带之冠。这因宋末元初,回人蒲寿晟(时泉州守将蒲寿庚之兄),曾隐居在东海法石云麓村,在自己的别墅——云麓花园,广种各地花卉,特别是来自阿拉伯各国的名花,其中有洁白高雅的白茉莉花,有“六月雪”美称的素馨花,有含苞待放的鹅黄色的含笑花,有球状的粉红色的粗糠花……,这些名花随着时间的推移,也逐渐流入民
间。浔埔妇女便用花苞或花朵,用麻丝把它缀成一串串碗口大小的花环,然后在发髻四周围拢起来。平时只用一二串就够,每遇喜事时则围上四五环之多,有的还可再选一二朵美丽的鲜花,用镀金珠子针插在头髻上,使整个头髻花团锦簇,美丽而芬芳,形成浔埔妇女在头饰上一大特色。与头饰一样,耳饰也是妇女的特色之一。在头髻上还较难区别浔埔女的老、中、青辈分,但在耳环上却有明显的区别。未婚女子仅戴耳环,不加耳坠;结婚后即需在丁勾耳环下加上耳坠,特称为“丁 香”坠;做奶奶后,就改戴“老妈丁香”坠。这是外人区分浔埔女辈分的重要标志。
为了避免在生产中受风吹日晒,年轻妇女又在头上围一条花头巾,老妇人同样也在头上罩上一条红头巾,这也是海边妇女为防风日而形成的另一特色。?
服饰与人类形影相随,关于服饰的起源和形成问题,比较复杂,大概最初出于御寒,出于保护身体的需要,后发展到生活,生产的实践方便。浔埔男人服饰,与泉州沿海一带渔民所穿染柴汁酱黄色斜襟掩胸大裾粗布衣,无什么明显的差异。而浔埔妇女的服饰,却与周边各地有很大的差别,除了要考虑到浔埔女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外,更要考虑到浔埔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浔埔女的服饰也很特别。上衣是藏青色或蓝色斜襟掩胸的大裾衫,裾是圆形,乍一看,与惠东女的特点有点相似,其实有很大差别。惠东女的特点是“衣短露脐”,极易引人注目。而埔妇女是衫不露脐,不带腰饰。至于裤都是清一色黑色大筒裤,裤头为腰部的两倍宽。她们一劳动就腰缠围巾,卷起裤筒,赤着双脚,行走迅速。?
浔埔这个地方长期以来,男女为了生活,都有明显的分工。男的一大早就赶海去了,他们驾着船,在海上捕鱼或经营运输业,或经营些工商业,一直到下午潮涨后返回。而妇女则在家织鱼网,带小孩,敲蚵,开蚵,在古代还为商人搬运货物。在近代和现代,许多浔埔女还经常到城里各农贸市场贩卖海产品。
短袖、斜襟、圆裾、围巾、大筒裤等,这些都是生长在海边,为了适应当地的生活的浔埔女,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创造出有利于海上操作的服饰,因此,可以说这是劳动创造一切的奇迹。
解放前,浔埔女出嫁和周边乡村一样,在白天举行。可是到1956年或1957年却改在夜间举行,规定在前一天晚上12点后,在当天天亮前,由父母亲亲自送女儿(即新娘)到新郎家,说是为了禁生肖相冲,再往下追根就说不出其所以然。
早期,浔埔一带是一片荒芜的海滩,要在这里落户,就必须披荆斩棘,利用当地已有材料,盖起简陋住所。当时利用海滩上取之不尽的蚵壳,盖起蚵壳厝。现在原始蚵壳厝仅剩不到十座,浔埔和东海一带的“蚵壳厝”,大多是利用蚵壳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形成与周边不同、独特的装饰品。如果没有见过,初一看,确有另一番风韵,可以到这一带开开眼界。
蚵壳厝一般有以下四种:第一种是地基以上,四周砌红砖框,整堵墙均嵌以白色蚵壳。这种“蚵壳厝”墙体如片片鱼鳞的蚵壳,构筑错落有致、简朴大方,属于明清时期的建筑;第二种是“出砖入石”式。在地基以上,砌成双勾形条石或乱石至窗底下,墙角用方石砌柱,然后配以红砖方框,再饰以蚵壳至滴水檐下,具有实用性外,还有很强的装饰效果;第三种是滴水檐以上,屋檐以下的三角区,嵌饰蚵壳,有的还用红砖砌圆窗,这种属于现代建筑;第四种是用 “条石”砌墙体至窗底下,再用红砖砌成窗,然后以蚵壳装饰“蚵壳厝”,在滴水檐下红白相间,鲜艳夺目。不仅具有浓厚的民俗气息,而且包含着丰富的美学和工艺学知识,具有很强的现代感。
综上可见,浔埔民俗确与周边乡村有其明显独特之处。早期乡民因生活奔波,无时间顾及
到发掘、研究,长时间默默无闻。原来惠东女、湄洲女与浔埔女,并称为福建三大渔女,享誉海内外。惠东女、湄洲女,解放以来,经过发掘、加工,成为远近闻名的一朵奇花,而浔埔女却尚在沉睡中,无法与各方见面。浔埔女应急起直追,社区中应组织专人抢救,使浔埔女能够不落人后,与惠东女、湄洲女相媲美,真正成为福建三大渔女
历史沿革:
浔埔村早在唐宋时已开始开发,已有千余年历史。明代这里曾设鹧鸪巡检司(如派出所一样的机构),又置铳台,以御由海入江之倭寇,而保郡城之安全。浔埔村地处泉州湾晋江下游出海口,泉州两江(晋江、洛阳江)的突出部,依山临海,前有涛涛晋江,后依新兴滨城,是一个以渔业经济为主,工农商并举的沿海渔村。全村90%以上的人口从事渔业有关的活动,包括海洋捕捞、养殖、水产加工,海产买卖生意等。妇女主要承担滩涂养蚵和市场经营,男性则大多从事海洋渔业。这是一个有1635户,总人口有6166人的自然村。浔埔村于2003年改为社区。现浔埔社区设七个居民小组,(片区)组长由黄玉华、张琴、黄秋明、黄应、谢里、黄章招、黄竹卿等担任。党支部党员有79人。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共11人。现社区内拥有社区办公大楼壹幢,有小学、幼儿园、卫生所等三处文教卫生设施。社区现有海洋机动渔船450艘;滩涂养殖面积达7000多亩;有对台贸易码头一座。社区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浔埔顺济宫)。
浔埔村杂姓聚居。浔埔村是汉族聚居地,但亦有人怀疑不属汉族,而是其他少数民族(此问题待考证)。村里主要姓氏有黄、郭、蔡、庄、谢、郑、许、王、吴、杨、陈、翁、施、苏、洪等15个姓氏,其中黄姓所占人口最多,约70%。浔埔现居住台湾的台胞约1000多人,都是解放初期在海上捕捞,被国民党巡逻舰连船带人牵往台湾。他们先是当兵,后做苦工,于是在台成家立业、传子传孙。
民国时期浔埔曾设三保、三十甲。解放初期设若干个互助组,公社化时候设渔农两个大队,分为十四个生产小队,同时设两个渔业队(分内、外海)和一个海上运输队。
解放初期,浔埔第一任村长为黄泉明,文革至九十年代村长先后为郭瑞国、黄文灶、黄荣和、黄允俊担任。临海党支部书记为黄金该。1958年大跃进期间渔业公社曾与乌屿、金崎合并,书记由陈德才担任,社长由杨厚衍担任。
现浔埔社区主任为黄苞,党支部书记为黄允俊。
浔埔村水陆交通便捷,从泉州到后渚的沿海大通道亦经浔埔村而过。
经济建设:
旧社会,浔埔人民穿着百补衣,过着牛马不如的极其艰苦的生活。有一首浔埔民谣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村民贫困的穷苦生活:“乌衣短裤去捕捞,一日三餐蕃薯糊。男儿三十没娶某,女子远嫁再受苦。”
社会浔埔经济非常落后,人民生活极其困苦。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浔埔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发展。浔埔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
浔埔村是泉州市三大渔港之一(另两个是崇武、深沪)。村里有外海捕捞渔船100艘(其中钢质渔轮15艘),渔业年产量:36.98万担,产值1.58亿元,内海以流刺蚵株养殖为主,著名的“?埔蚵”深受泉州广大市民喜爱,“?埔蚵”久负盛名,是泉州地区的特产,经济价值高。浔埔的海产品辐射全市各个市场,同时兼种紫菜、海带等,为繁荣泉州城乡商品市场做出了贡献。渔业生产历来是?埔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总产值占全村工农业产值的47%。
社会事业
解放前浔埔村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非常落后,解放后各项事业得到了大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教育方面:
现临海小学的前身为“普德学校”,当时校长是庄红杨。正式创办临海小学是1930年,校长为陈建民,学校设在浔埔、金崎交界处,学生来自附近10多个村落,即?埔、金崎、后渚、北星、东梅、石壁、后埭、宝山、双坪等村。学校有学生300多人,教师7人,经费来源小部份为学生学费,大部分为大普公(圣姑娘娘庙)香客的香资。解放前临海乡没有中学,学生小学毕业后都到泉州晦鸣中学就读,村里当时也没幼儿园。
临海小学学生有近1000人,教师43多人。浔埔还设有幼儿园,学生有200多人,幼儿教师20多人。
医疗卫生方面:
解放前医疗卫生事业极差,村里没有医疗所,真是“病无医药,死无草席”,寻医治病非常难。有病一定要到泉州市内看病。村里的街道又脏又臭,行人走路都难受。原街道很狭窄,长不足百米,宽仅三块石砖;现村里小街长400米,宽10多米,街上还有路灯,高楼大厦林立,一派欣欣向荣好景象。
体育方面:
过去浔埔男人捕鱼、摇船,而女人织网破蚵,谈不上体育活动和竞赛。村里有健身房。春节有排球赛。村里还涌现出现任教于甘肃兰州大学的长跑健将黄腾达,任教于养正中学的体育教师黄钟瑜(已故),他教练的学生郑宝珠(河市镇残疾人)曾两次在世界残疾人运动会上荣获了铅球、铁饼世界冠军。
特色风味:
“蚵仔煎”是闽南著名的风味小吃。一提起“?埔阿姨”及“?埔蚵”,人们便联想到种海蛎。浔埔人把山上的条石,杂石抬到海滩上,二条、三条架成一株,过了一段时间,石上会附生出海蛎来。(如万安桥就是利用海蛎固基法造桥的,至今仍可看见桥南渔民到那里削蚵)。由于浔埔处于山海交汇的泉州湾入海口,水中微生物丰富,所以出产的海蛎特别肥美,著名的闽南风味小吃——“蚵仔煎”,就是以浔埔蚵作为最佳原料的。
人们只要走进?埔村,便可见家家户户门口,头戴鲜花的“?埔阿姨”,老、中、青、少妇个个腰系围巾,坐在板凳上,敏捷地用小铁锥撬开海蚵壳,一只只水灵灵的海蚵就剥出来了。他们把刚剥的海蚵,拌上鸭蛋(鸡蛋)、蒜叶、姜末、葱头、韭菜、薯粉,用花生油一煎,把香喷喷的蚵煎捧到客人的面前,还有那个客人不乐开怀呢?
浔埔人杰地灵,这里英才辈出,人才济济,现仅录如下:
古代:
刘公志盛,生平未详,但顺济宫里有一碑文可略见其生平事迹:在大清顺治十七年间,刘公志盛任泉州镇水师都师于本村时,为政清廉,严以律己,命士兵不许扰民,保护桑梓、渔佃,资助献地,支持重修顺济宫,对开拓水师门路,发展经济促进海外交往,起过一定作用,深受群众爱戴,生员、居士、里老特立此碑为念。
现代:
翁连福,解放前随蒋介石部队到台湾,军人出身。原是蒋介石之子蒋经国的私人秘书。现已故。
黄丙丁:留日医学博士。抗日战争前被日寇杀害,后追认为烈士。
陈敬聪:曾任鲤城区委书记、洛江区委书记,现任泉州市政协副主席。
黄国富:现任南安市副市长。
吴新闻:现任洛江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
黄钟瑾:南京大学化工系教授,已退休。?
黄 螺:原广东军区医院团级干部,转业任鲤城区卫生局局长。
陈坤扬: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工程师。原任泉州市供电局副局长,已退休。?
郭细全:厦门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曾任沈阳大学机电学院政治部主任。现已退休。?
张臻顺:50年代毕业于西安地质学院,曾在新疆地质部门工作,任领导要职。已退休。?
吴剑毅:(吴新闻之子)现就读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王锡玉:厦门大学法律系毕业,现市检察院任职。?
黄明转:华东石油学院毕业(钻探专业),后留美,现供职于美国。?
黄单向:陕西石油学院毕业,现任丰泽区民政系统党委副书记。
黄培茹: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07级行政管理硕士。
勤劳、勇敢、聪明、能干的?埔人民胼手胝足,在千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曾经创造出?埔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埔人民在团结、开拓、务实、求真精神的指导下,为家乡经济的崛起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大力拼搏,创造出优异的成绩,一个崭新的富裕的闽南渔村正崛起在人们的眼前。
浔埔,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临海背山的优势,大力开发渔、工、贸各种产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并且积极发展民营企业和旅游业。在党的领导下,浔埔人民正齐心协力奔小康,努力创造着未来更美好的幸福生活。居民的收入年年在提高,浔埔村正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变得越来越新,越来越富裕。一幢幢新的居民楼正成排成行不断地屹立起来,宽敞的水泥马路在村里不断延伸着发展着。美丽的沿海大通道正从村旁穿过。勤劳能干的浔埔人民正把握时机,抢抓机遇,努力发挥渔村的自然优势,大力发展各种产业,将把浔埔建设成为泉州湾晋江北岸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浔埔,这一著名的历史文化渔村正在大踏步向前进,正如大海的波涛,一浪超过一浪,乘风破浪,奋勇向前。浔埔人民必将再创辉煌,再获佳绩!
每年浔埔都会有不少的民俗活动!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妈祖的出巡活动了,妈祖出巡当天也是妈祖的生日。人们都把那天当成一个盛大的节日!在当天浔埔女都身着特色的`大支衫`头上戴满漂亮的鲜花手举大香和旗子迎接妈祖的生日!在当天晚上还会有文艺演出。可能是唱高甲戏也可能是闽南语的演唱会!在当天晚上老老小小齐到妈祖庙前观看演出!在平时浔埔也有不少的民俗活动!浔埔的风俗文化不仅有特色而且更有利于全民团结和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