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3 10:59
海三棱藨草(× Bolboschoenoplectus mariqueter (Tang & F. T. Wang) Tatanov)为莎草科藨草属的植物多年生挺水或湿生草本植物。秆散生,高20-100厘米;鞘膜质,最上一个鞘顶具叶片;苞片一枚,为杆的延长;侧枝聚伞形花序假侧生,小穗卵形或长圆形,密生多数花;花果期6-9月。
多年生草本。具匍匐根状茎和须根,秆三稜形,很少圆柱状,秆近散生,高25-40厘米,通常2叶,叶片短于秆,宽2-3毫米,稍坚硬;叶鞘长,深褐色。苞片两枚,一为秆的延长,较小穗长很多,三稜形,另一苞片小,等长或稍长于小穗,扁平,基部扩大;小穗单个,假侧生,无柄,广卵形,长8-12毫米,宽5-7毫米,具多数花;鳞片卵形,长5-6毫米,棕色或红棕色,背面具1-3条脉,中脉伸出顶端呈短尖,边缘有疏缘毛;下位刚毛4条,长约为小坚果的一半,全长疏生倒刺;花柱长,花柱与子房连生,柱头2,短于花柱。下位刚毛4,雄蕊3个;小坚果宽卵形、双凸、一面稍平,大小为(3.6-4.6毫米)×(2.6-3.4毫米)表面波形网状纹饰,网眼为不规则椭圆形或近圆形,网沟较浅,外果皮为中果皮厚度的2倍,成熟时深褐色。
海三棱藨草既能适应潮水的淹没,又能适应退潮后太阳的暴晒,为旱生植物,其耐盐性和耐淹性较强,适宜在中度盐渍化土上生长。
海三棱藨草是中国的特有种,分布在浙江(瑞安(塘下))、河北、江苏、长江口诸岛屿等地。
海三稜藨草是在上一年形成的球茎在地下经历了冬季体眠期后,连接球茎的根茎已经腐烂。8月中旬以后随着温度的上升,地下球茎库开始萌发生长,其活动芽迅速伸长顶出土面,原球茎的营养物质耗尽后腐烂,新生植株在离地面之下约5厘米处的根状茎周围产生许多须根,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后,一般在须根处形成两个侧芽。两个侧芽分别向相反的方向水平匍匍生长一段距离后,先端顶出土面,地下部分形成须根,一般在根须处产生两个新的侧芽,与原匍匍茎成135°角,两个侧芽之间成90度角。如果生境合适的话,所有匍匍茎末端最近的芽所形成的侧生匍匍茎可以此方式反复生长,扩展其种群数量和生存空间。7月中旬以后,绝大多数植株的地下部分须根处开始形成新的球茎,球茎相互之间以根茎连接,形成新的地下球茎库。到次年3月通过环境筛的球茎萌发生长,开始新的生长周期。海三稜藨草的花果期是8-10月。
繁殖方法一般为种子繁殖或地下球茎繁殖。
快速繁育方法中的种子萌发培养基为:MS+6-BA0.5毫克/升+GA30.5毫克/升。增殖培养过程中的光照:选定光照时间最佳为12小时/天、光照强度最佳为2500勒克斯。
海三棱藨草具有消减波浪、固滩护堤和促进泥沙沉降的作用,其固碳能力也比较强,还为河口湾提供了大量碎屑,有利于维持河口生物多样性,亦是湿地水鸟的栖息地。海三棱藨草在长江口湿地常成大片分布,群落外貌整齐,季相明显,在生长期呈现出一望无际的绿色景观。此外,海三棱藨草的营养价值较好,可用作家畜家禽的饲料,其茎可造纸或编席,但由于面积小,一般未很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