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9 11:16
海地共和国国旗(英语:The National Flag of the Republic of Haiti,法语:Le Drapeau National d'République d'Haïti,海地克里奥尔语:Drapo Nasyonal la Repiblik Ayiti),是海地共和国的国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为5∶3,旗面由两个面积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组成,上方的横长方形为蓝色,下方的横长方形为红色,旗面中央绘有白色横长方形,长方形内绘有海地共和国国徽图案,白色横长方形约占旗帜总面积的5%。
1804年1月1日,海地成为独立国家,独立伊始的海地先后采用了蓝红双色旗和黑红双色旗,此后海地境内的历代政权在这两种旗帜的基础上对海地国旗进行相应的变动和调整。
海地位于大西洋加勒比海北部,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系北美洲国家;原为印第安人居住地,1492年,航海家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在首次航行中发现了伊斯帕尼奥拉岛,1498年8月5日,西班牙人在伊斯帕尼奥拉岛上建成圣多明各城,开始对全岛的殖民统治,西班牙殖民帝国统治时期,西属圣多明各(圣多明各都督府)使用西班牙殖民当局所规定的旗帜。
1697年9月20日,西班牙和法国签署《里斯维克和约》,同意将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割让给法国,自此,伊斯帕尼奥拉岛西部改称法属圣多明各,不再使用西班牙当局所规定的旗帜,改用法国当局规定的旗帜。
1791年8月,法属圣多明各爆发了大规模黑奴起义,海地革命爆发,期间杜蒂·布克曼、让-弗朗索瓦、乔治·比亚苏和杜桑·卢维杜尔等人成为革命领袖,革命期间,底色为白色,左上方为紫、黑双色的旗帜成为革命象征;后来,起义军领袖杜桑宣布同法国革命政府(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展开合作并效忠于法国,法国任命杜桑为法属圣多明各总督,同法国合作期间,海地使用法兰西共和国国旗。
1803年5月18日,起义军领袖让-雅克·德萨林在太子港以北80公里的阿尔卡艾城举行的会议上,宣布弃用法国国旗,同时为圣多明各设计了一面新的国旗,新国旗由两个面积相等的竖长方形相连组成,左为蓝色,右为红色,旗帜上写有大写的法文“LIBERTÉ OU LA MORT ”(意为自由或者死亡)。
1804年1月1日,让-雅克·德萨林在太子港以北的戈纳伊夫城发表《海地独立宣言》,正式宣布法属圣多明各独立建国,并采用古代泰诺族印第安人(泰诺人)对岛屿的称呼“海地”(该词在印第安语中意为“多山之国”)作为国名,定都太子港,德萨林就任海地终身总督;海地成为美洲第二个获得独立的国家,同时也是拉丁美洲第一个获得独立的国家和第一个黑人共和国,之后海地采用了由两个面积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的蓝红双色旗(上蓝下红)为国旗。
1804年9月2日,终身总督让-雅克·德萨林在北部城市海地角宣布称帝,改国名为海地帝国(海地第一帝国),尊号雅克一世,帝国成立后,海地于1805年5月20日采用由两个面积相等的竖长方形相连组成的黑红双色旗(左黑右红)为国旗。
1806年10月17日,雅克一世在太子港郊区遇刺身亡,海地帝国瓦解,其后海地出现南北分治的局面,北部是以以海地角为首都的海地国政权,亨利·克里斯托夫担任总统兼陆海军大元帅;南部则是以太子港为首都的海地共和国政府,亚历山大·佩蒂翁担任总统。南北分治期间,南部的海地共和国使用独立伊始所采用的由两个面积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组成的蓝红双色旗(上蓝下红)为国旗,国旗中央绘有白色横长方形,面积约占整面旗帜的22%-23%,长方形内绘有海地共和国国徽图案;而北部的海地国自成立起使用由两个面积相等的竖长方形相连组成的蓝红双色旗(左深蓝右红)。
1811年3月28日,统治北部的海地国总统亨利·克里斯托夫宣布实行君主制并自称亨利一世,改国号为海地王国,海地王国成立后,开始采用由两个面积相等的竖长方形相连组成的红黑双色旗(左红右黑),旗面中央为海地王国国徽;南部的海地共和国国旗没有出现变动,海地共和国和海地王国依旧南北对峙。
1814年,海地王国政府对国徽样式进行了修改,海地王国国旗的样式随之进行了变更。
1820年10月8日,海地王国国王亨利一世去世,不久后,海地王国被南部的海地共和国总统让-皮埃尔·布瓦耶率领的军队所灭,海地结束了长达十余年的南北分治局面,重归统一,海地统一后,全海地使用海地共和国国旗。
1822年2月9日,海地军队使用武力攻占了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的西班牙海地独立国(多米尼加),海地共和国统一了整个伊斯帕尼奥拉岛,自此,全岛使用海地共和国国旗。
1844年2月27日,伊斯帕尼奥拉岛东部的多米尼加宣告脱离海地统治独立并成立多米尼加共和国,多米尼加独立后不再使用海地共和国国旗。
1849年8月26日,海地总统福斯坦·苏鲁克宣布不再实行共和制改行帝制,成立海地帝国(海地第二帝国)并自称海地皇帝福斯坦一世,海地帝国成立后,停止使用海地共和国国旗,改用海地帝国国旗,帝国国旗在海地共和国国旗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将国旗中央白色长方形中的海地共和国国徽替换成海地帝国国徽。
1859年1月15日,塔巴拉公爵法布尔·热弗拉尔率领的革命军攻占首都太子港,之后热弗拉尔宣布担任总统并恢复了海地共和国,海地恢复共和制后,继续沿用原1806年版海地共和国国旗(蓝红双色旗)。
1915年7月28日,美国海军陆战队登陆海地首都太子港,不久后,海地全境被美国占领,美国占领海地期间,海地在使用海地共和国国旗的同时亦使用美利坚合众国国旗。
1934年8月15日,美国海军陆战队全部从海地领土撤离,美国结束了对海地的占领,海地停止使用美国国旗。
1957年10月22日,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出任海地总统,海地进入杜瓦利埃家族独裁统治时期。
1964年5月25日,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宣布恢复德萨林时代的黑红国旗;6月14日,海地举行宪法公投,新宪法以99.9%的支持率获得通过,弗朗索瓦·杜瓦利埃出任终身总统,新宪法正式对海地国旗和国徽的样式进行了更改,国旗为两个面积相等的竖长方形相连组成的红黑双色旗(左黑右红),旗面中央为白色横长方形,长方形内为新版的海地共和国国徽,新国旗于同年6月21日起正式生效。
1986年2月7日,让-克洛德·杜瓦利埃政权垮台,杜瓦利埃家族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杜瓦利埃政权垮台后,海地于同年2月17日宣布恢复了1859年时采用蓝红双色旗,旗面中央依旧为白色长方形,长方形内为共和国国徽,但1986年版国旗的白色长方形的面积仅占旗面总面积的约5%,同时原白色长方形面积占比更大的国旗继续使用。
1987年3月29日,海地举行宪法公投,新版《海地共和国宪法》正式通过实施,宪法对国旗的样式做出了法律规定。
海地共和国国旗呈长方形,长宽比为5∶3,旗面由两个面积相等的横长方形相连组成,上方的横长方形为蓝色,下方的横长方形为红色,旗面中央有一个约占旗面总面积5%的白色横长方形(另有占旗帜总面积22%-23%的版本同时使用),白色长方形内绘有海地共和国国徽图案,国徽中下方是一座绿色的山,山顶上矗立着一棵挂有弗里吉亚帽的绿色棕榈树,树下两侧各有三支带刺刀的步枪和三面呈褶状垂下的海地国旗,树下绿地有一只黄色的战鼓,战鼓左右两侧各放有一把军号和一柄战斧,左右同时各有一门古老的火炮,每门火炮下面放有十二枚炮弹,火炮两侧是出现在海平面上的三角旗和金锚,绿地最下方有一白色饰带,白色饰带上用法文写着国家格言“L'UNION FAIT LA FORCE”(团结就是力量)。
海地共和国国旗中,蓝色象征着独立和自由的精神,红色象征着海地人民不屈不挠的英雄业绩,旗面中央的海地共和国国徽是海地国家主权和民族精神的象征,国徽中的棕榈树象征着国家的主权,国徽中的步枪、战鼓、军号、火炮和炮弹等象征着人民誓死捍卫国家独立和尊严的决心。
红黑双色版本的海地共和国国旗中,黑色象征着死亡,红色象征着自由,寓意为“自由或者死亡”。
海地共和国境内的政府机关、司法机关、立法机关、军警机构、学校和广场等公共场所需要全天悬挂海地共和国国旗,国家边境地带也需要悬挂国旗以表示领土主权,驻外机构亦需要全天悬挂国旗。在一些特定的公共节日,如独立日(1月1日)和海地国旗日(5月18日)等,公共和私人建筑上也需要悬挂国旗。
海地共和国国旗的图像可以用作海地共和国国家奖项荣誉的要素或纹章基础,以及各种官方机构的旗帜、徽章及纹章标志等。
海地共和国国旗的颜色来源于法兰西共和国国旗,1803年5月18日,在阿尔卡艾城举行的会议上,让-雅克·德萨林当众将一面法国国旗撕得粉碎,扔掉其中的白色部分,然后让其教女凯瑟琳·弗隆把蓝色和红色部分缝在一起,随后德萨林宣布蓝红双色旗为海地国旗,蓝色象征着黑色人种和混血人种,红色象征着血统,并将法文“LIBERTÉ OU LA MORT ”(意为自由或者死亡)”印在国旗上。
1937年,赞美海地国旗的歌曲《青年赞歌》(法语:Hymne à la jeunesse)发表,该歌曲又名《海地的骄傲》(法语:Fière Haïti),由作家爱德华·安托南·塔迪厄(法语:Édouard Antonin Tardieu,1913年—2001年)作词,音乐家巴斯斯特·德赛作曲。
2008年8月6日,参加北京奥运会的海地奥运代表团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运动员村举行了升旗仪式,升旗手升起了海地国旗。
每年的5月18日是海地的国旗日,无论是海地国内还是生活在国外的海地人都会举行各种活动庆祝国旗日,以纪念1803年海地第一面国旗的诞生。美国的纽约、波士顿、坦帕和迈阿密等城市的海地人社区还会在当月举行宣传海地文化的活动。
让-雅克·德萨林(法语:Jean-Jacques Dessalines,1758年9月20日—1806年10月17日),海地革命领袖,海地第一帝国皇帝。德萨林出生于黑人奴隶家庭,早年在种植园务工,1791年海地革命爆发后加入杜桑·卢维杜尔领导的起义军,后因履历战功而获得晋升,1803年杜桑去世后成为海地革命领袖,后于同年11月18日在维蒂埃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1804年1月1日,在戈纳伊夫发表《独立宣言》宣布海地独立,自任终身总督,同年9月2日称帝,尊号雅克一世,改国号为海地帝国,1806年10月17日在首都太子港附近遇刺身亡。
海地总统旗是海地总统标志和总统权力象征之一,海地共和国国旗上方、下方和右边加上金边构成海地共和国总统旗(杜瓦利埃时代在1964年—1986年所使用的总统旗同当时国旗的唯一区别是总统旗上的国徽比国旗上的国徽大,旗中央的白底国徽长度为旗面长度的二分之一)。海地民间用旗一般不带有国徽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