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燕诗社

更新时间:2024-09-25 12:25

海燕诗社(Haiyan Poets)为中国石油大学人文类社团,现位于中国石油大学。

发展历史

“海燕诗社”上世纪50年代于北京石油学院时期成立,文学巨擘郭沫若先生亲笔题写“海燕”二字锦旗相赠,饱含“积极进取,大有作为”的寓意。

文革期间,海燕诗社被迫解散。

1984年10月,海燕诗社于华东石油学院复社。由著名书法家李铎题写了“海燕”,著名油画家高泉为《海燕诗刊》绘制了封面画,石油大学老校长杨光华为《海燕诗刊》撰写了序言《海燕颂》。90年代以后,石油大学(华东)社团改革,成立“石油大学文学创作学会”,下设“海燕诗社”和“风华文学社”。期间共出刊了《海燕诗集》十五期。“海燕诗歌” 网站由原中国石油大学“海燕诗社”历届骨干成员自发创建,并得到中国石油大学校党委、校团委的大力支持。总策划: 犁 痕。

2011年5月,《海燕诗刊》第十六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恢复出版,取名跨时代号。然而时势已经发生变化,诗社的发展遭遇更大的困难,《海燕诗刊》不久再度中断。

2016年,海燕诗社恢复出版《海燕诗集》、海燕文学社恢复出版《海燕文学》。

海燕诗社上世纪50年代于北京石油学院时期成立,后发展为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海燕诗社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燕文学社。

“海燕”取名自高尔基著名散文诗《海燕》,由郭沫若先生题写。

文革期间海燕诗社停办 ,后于1984年于东营恢复。2010年,海燕诗社回到最初诞生的北京。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海燕诗社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燕文学社一脉同源,均为海燕文学的继承者。

发展

最初的海燕诗社

1955年11月,十几位热血青年在北京石油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成立了大学生诗社,借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名散文诗《海燕》之意,取名为海燕诗社。

1956年下学期,海燕诗社创办了自己的刊物——《海燕诗刊》

1956年2月,海燕诗社成员集体创作为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三好”积极分子大会献诗,并经著名女作曲家瞿希贤谱曲,诞生了《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

在文学与诗歌蓬勃发展的五十年代,海燕诗社曾受到众多文学大家的欢迎,并借此风力高高地翱翔了一番。然而迅猛的海风并不总是为飞行助力的,一场猛烈的风暴正在酝酿当中,它是海燕所遇到的第一个重大挑战。

1957年年底,《海燕诗刊》出版了三期后,由于编辑人员少,参加工作的同学不固定,而且政治运动逐渐增多,因此诗刊停办了。

1957年年底以后,随着“反右斗争”的进一步开展,政治运动不断增多,最早的组织者又退出了诗社,因此诗社的活动越来越少,渐渐销声匿迹了,郭沫若先生的题字也丢失了。

很遗憾,出生不久的海燕过于弱小,无力抵御这场暴风雨的袭击,它没落了。可海燕不会就这样消亡,它不会屈服,正如它的来由——高尔基的《海燕》所说的那样:“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它终将抖擞翅膀,重新飞翔起来——“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文协时期的海燕诗社

文革期间,海燕诗社被迫解散。

1984年10月,海燕诗社于华东石油学院复社。

1985年时任华东石油学院校长的杨光华为刚刚复社的海燕诗社题写了《海燕颂》以兹鼓励。

附:杨光华《海燕颂》原文

海燕颂 杨光华

你看,她飞起来了,勇敢地飞起来,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虽然她在万里苍穹中显得是那样瘦小,但是她的胸中蕴藏着酷爱生活、向往大自然的热情和与狂风恶浪搏斗的巨大的力量。

因为她是大海的女儿。

有时.她是一位活泼而又温顺的妻子,和年轻的伴侣在静静的海面上追逐、戏耍,唱着欢快的爱情小曲:有时,她是一位和蔼而又严厉的母亲,教孩子怎样劳动,怎样生活,怎样搏击风浪。她不是一只小雀,目光短浅;她是一位勇士.志向远大。飞上去,在高空中眺望茫茫大海,这时,她会感到心胸更加开阔,更懂得自己的一生不应该荒废于个人的小天地,而应该到大海、到风浪中生活。

寒流来了,来得那样突然;狂风来了,来得那样迅疾。她展开了有力的翅膀,冲进了波浪滔天的大海,向寒流挑战.与狂风斗争。她坚信,只有顽强的拼搏才不会被狂风恶浪吞噬,只有拼搏才不会在生活中沉沦。

面对着大海,她大叫了.这叫喊声就是战斗的号角。千千万万个同伴来了,她们要团结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生活在一起!难怪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怀着极大的热情赞美她,称她为“暴风雨的精灵”。的确,她的精神给人们以鼓舞,给人们以力量.给人们以奋发向上的勇气和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看,那不是她吗?在碧波万顷的海面上。是的,那是她,我们的海燕!

1985年4月15日

上世纪九十年代,学校对社团进行改组,海燕诗社与风华文学社划归新成立的文学创作协会,由郭慧军任会长。

石油大学为文学创作协会办公地点在活动中心三楼,门牌挂海燕诗社、风华文学社。柴生梁与冯闯、张传义等在1992年9月份加入,当时的主要成员有盖永华(诗社社长)、杨蕾(原主编)、贾浓铀(理事长)、张欣红(主编)、于凤龙(宣传部长)、王化平(朗诵组长)、赵翼(秘书长)等。 风华文学社原社长张卫东老师在校团委的支持下,于1991年创刊出版了《石油大学生》,编辑人员有訾士龙、梁宏贤、姚君山等人。

1992年第二期由张卫东、訾士龙主编,柴生梁参与了编辑工作,在《石油大学生》上设了《海燕诗苑》栏目,刊登了盖永华、杨蕾、斯木、贾浓铀、冯闯、丁开、张传义、柴生梁等人的诗作。1993年第三期则由柴生梁来主编,编辑人员有冯闯、石桂莲、李健、陈琳、王树礼、丁桂明、赵遐等人。办公地址也搬到了文协。

1993年初,盖永华出任文协会长,冯闯任理事长,柴生梁任主编。柴生梁借着为社科协会主编《社科简报》之便,创刊了《构造》,第一期8开4版复印100份;自第二期始改为小胶印8开,500份,刊发会员作品,多为诗作,兼有评论、小说、散文。

文协时期,我们仍按常例举办诗歌朗诵会,并参与学校的大学生文艺节活动;记得1992年冬在音乐厅举办的朗诵会上,柴生梁写的朗诵诗 《梁祝》,流传开来,在几年来的各种朗诵会上都可以听到;后被张卫东删改登在《石油大学生》第二期上。

时任石大附中教师的韩欣不得不提,也就是在他的鞭策和激励下,我们才得以向更高更深处发展。

盖永华之后是柴生梁。冯闯任副会长、石桂莲、张传义任主编、曹颂伟任理事长,李健任宣传部长、赵莹莹任文艺部长(原朗诵组)、单红梅任秘书长。

柴生梁以后是冯闯。 但冯闯的精力主要放在《石油大学生》和社团联上,他自1994年开始主编《石油大学生》第四期,把第四期办成了文学专刊。并在1994年下学期出任校社团联主任。文协的工作则由张传义主持。

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实用主义泛滥,功利性使着校园内的社科团体式微,文协所举办的各类为学活动,参入者与旁观者愈来愈少。海燕所飞翔的天空日渐寂寥起来。但我们相信,这些纯粹的精灵,永远是我们心灵的翅膀。

2004年,文学协会更名为海燕文学社。

海燕诗社复社

2010年4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恢复海燕诗社。

时海燕诗社复社策划者们怀着相同的文学情怀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诗歌,萌生了创建诗社的想法。在了解到石油大学曾经辉煌的海燕诗社并阅读了前人的优秀作品之后,他们决定重新继承起海燕诗歌的传承,将具有悠久历史的海燕诗社传承下去。

“无意间我接触到了一部书“石油的光芒”,书中作者深情的描述着对祖国对石油的热爱之情,对往昔峥嵘岁月的怀念,当读到“海燕,在历史的天空翱翔”一节时,我不禁被书中的“海燕诗社”所吸引,在石大的建校之初有这样一帮前辈们,他们激扬文字,在诗歌的天空中挥洒青春,让石油大学这个工科院校弥漫着诗歌的浪漫,文学的气息,这是多么的令人憧憬啊!清晨踏着朝阳漫步在绿油油的草坪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人生,激扬青春;傍晚在彩霞的陪伴下大家尽情的朗诵诗歌,评论文学。憧憬之余我又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不,不能让海燕只翱翔在往昔历史的天空,我们要把它建立起来,让海燕依旧可以,并且一定可以在石大的校园文化中繁荣!海燕将不再只能从书本中嗅到它的踪迹,它将继续在石大校园中活跃起来!所以诗社的成立已迫在眉睫。春风化雨,愿我们海燕诗社的成立,能像春风般感染我们诗意的心灵,能像春雨般滋润我们每个人的心田!

文章自古多咏叹,寄情言志属诗篇。

中华五千年文明,诗歌作为一种蕴藉精炼的文学形式独领风骚,多少文人墨客为其倾心一生,尽绽才华。诗歌是悲喜所寄,情感所托,书之,风花雪月;歌之,良辰美景,诗歌跨越千年而不衰,作为华夏儿女的文化积淀,代代相传。诗歌是优雅的生活方式,是大众的精神食粮。大学作为知识分子的集聚地,更应是诗歌文化发展的重镇和沃土,海峡两岸的大学校园诗社风行,便是最强有力的注脚。而我们中国石油大学更是有着深厚的诗歌文化的积淀,早在建校之初就有海燕诗社在石大的校园文化中独领风骚!几经沧桑,几度浮沉,海燕的那些前辈们用自己敢闯敢拼的性格让海燕在石大的文化中留下了光荣的一笔。郭沫若提名,李铎执笔,这对一个诗社来说是何等的荣光!而今在石大的校园海燕又将重新搏击风浪,在诗歌的海洋里翱翔!中国石油大学的魅力需要诗歌来咏唱,中国石油大学的情怀呼唤诗社来标榜!”

复社者中的一位,满怀热情地写下这些激情澎湃的文字,吹响了海燕诗社复社的号角。

这是海燕诗社1955年在北京石油学院成立之后的二度恢复建社,并且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又回到了她最初诞生的地方——北京。社长机械09级张泽文,副社长王涛,主编王洋绅,副主编高堂、王娴,指导教师刘洛夫、李晶、孙兆勇。至此,“海燕”衍生出一脉同源两所大学的两个大学生文学社团。(另一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燕文学社)

复社之后的海燕诗社,在人文气息不足的理工院校中的发展仍然艰难。作为理工院校的人文类兴趣社团,海燕诗社难以同一般社团一样维持较多的成员。但意志坚强的小海燕们并不会就此放弃,这片广阔的天空终将任我们翱翔。

2015年,海燕诗社成员通过对诗社的改进与对诗歌文化的传播等努力,将上一年仅留下十个人的海燕诗社一度发展到五十余人的规模。举办的“三行情书”征文活动得到了本校与临近学校大量同学的参与,展出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海燕诗社积极与同校人文社团交流联系,共同建设校园人文气息。同时,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海燕诗社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燕文学社恢复了联系,相互交流增加对诗歌文化的理解与人文氛围的构建。两只海燕飞回了一起,他们将会飞向更明亮的天空。

在社员的共同努力下,海燕逐渐走出低谷。我们相信它终将振奋起双翼,将文学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石油人的心中。

大事记

海燕诗社初立

1955年11月,由一名54级学生主持,十几位热血青年在北京石油学院的一间教室里成立了大学生诗社,由爱好写诗、读诗和朗诵诗的学生组成。经讨论,借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著名散文诗《海燕》之意,取名为海燕诗社。

1955年12月,海燕诗社的创始人之一林世洪被大家推举,写信给郭沫若先生求字。十多天以后,郭沫若先生寄来了他为诗社题写的两幅“海燕”,诗社研究后选用了其中一幅。

1956年2月,海燕诗社成员集体创作为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三好”积极分子大会献诗,并经著名女作曲家瞿希贤谱曲,诞生了《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3月10日,在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三好”积极分子大会上,海燕诗社成员作词的《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开始在学生中传唱。

1956年3月6日、25日,《北京石油学院报》先后两次以手写形式完整地刊发了《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之歌》歌谱,作词署名是平原。

1956年下学期,海燕诗社创办了自己的刊物——《海燕诗刊》,诗刊上发表诗社成员和全校学生诗歌爱好者的诗歌作品,诗社成员之外的作品是通过海报或者广播通知征集到的,有新体诗,也有古体诗。诗刊是十六开,铅印,每学期一期,每期二十页左右,封面色彩有红色、蓝色和黑色,是几只海燕在飞翔的图案。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海燕”二字横排在上侧较突出的位置,下面是印刷体的“诗刊”二字。

1957年春天,海燕诗社邀请著名作家赵树理来学校讲座——小说写作与欣赏。

1957 年 6 月,《海燕诗刊》编辑部调整,周体伟、林仲豪、程连亮等人成为诗刊编辑。

1957 年 7 月 23 日,《海燕诗刊》第二期出版。诗刊受到学校内外大学生的喜爱。这一期上发表了林世洪写的诗——《致海燕诗刊》(1957.7.14)。

1957年9月中旬,《海燕诗刊》第三期出版。

1956年、1957年,海燕诗社两次邀请当时非常有名的北京青年电影演员剧团来校,和同学们一起举行诗歌朗诵会,感受诗歌魅力,学习名演员的朗诵技巧。其中,黎铿朗诵了郭小川的诗歌《向困难进军》。

1957年秋天,海燕诗社邀请著名作家冯雪峰来学校讲座——鲁迅文学作品欣赏。

1957年年底,《海燕诗刊》出版了三期后,由于编辑人员少,参加工作的同学不固定,而且政治运动逐渐增多,因此诗刊停办了。

1958年 5月,五四青年节前夕,海燕诗社组织了大型的诗歌朗诵会。

1958年 5月4日,大型诗歌朗诵会又在颐和园排云殿前举行。

1958 年 5 月,北京市大学生分批参加建设“十三陵水库”的劳动,北京石油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农业学校和北京中医学院联合起来在工地编辑出版了油印的《劳动快报》。主要记者和编辑是周体伟。

1958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著名演员于是之应邀来学校参加诗歌朗诵。

1959 年 8 月 20 日,著名作家老舍应邀来学校讲座——话剧与戏曲,与学生们交流了初学写作的问题。

1957年年底以后,随着“反右斗争”的进一步开展,政治运动不断增多,最早的组织者又退出了诗社,因此诗社的活动越来越少,渐渐销声匿迹了,郭沫若先生的题字锦旗也丢失了。

…… ……

海燕诗社于华东石油学院复社

1969年,北京石油学院迁校东营,改名为华东石油学院。

…… ……

1984年10月初,许开煊联合窦同关、刘蜀敏、高忠民、高鹏翼、王雪芬、管爱玲、韩骏等热心学子,恢复成立了海燕诗社,许开煊成为改革开放后恢复建社的第一任社长,其他人成为第一批骨干。

1984年10月,学校请中国书法家协会秘书长李铎为海燕诗社题写了“海燕”,著名画家高泉绘制了《海燕诗刊》封面画。

1984年10月下旬,由许开煊主编的《海燕诗刊》改革开放后恢复建社的创刊号出版,刊登了院长杨光华博士撰写的序言《海燕颂》。《海燕诗刊》的期数编为第四期,与北京石油学院时期的《海燕诗刊》接续起来,保持了诗刊的连贯性。

1984年11月初,张海迪光临华东石油学院,窦同关作为学生社团代表陪同张海迪参观校园、到附属小学参加少先队活动。11月3日,张海迪为海燕诗社题词:“生命短促,艺术常青。”

1985年上学期,窦同关担任了海燕诗社社长(第二任),副社长刘蜀敏、高鹏翼,骨干成员王雪芬、向日忠、金成、郭英林、黄庆龙、管爱玲等。名誉社长杨光华,顾问王纯礼、李书堂、李维钧、余世诚、林世洪、刘庆华、李鹏举、杨和平。

1985年6月,《海燕诗刊》第五期出版,主编许开煊。

1985年7月20日,窦同关到大庆石油学院,与大庆石油学院青春诗社成员畅谈诗歌与石油文化并留言:同是石油战士,那么,让我们同在黑色的金子里寻觅属于我们的诗吧!

1985年10月,《海燕诗刊》第六期出版,主编窦同关,副主编高鹏翼,编辑王雪芬、管爱玲、黄庆龙,责任编辑刘蜀敏,插图郭英林。

1985年下学期,海燕诗社邀请了一些活跃于诗坛和文坛的诗人和作家如华北油田的诗人张洪波、青海油田的校友、诗人徐志宏、山东聊城地区文联的左建明等分别来学校讲座。

1985年11月9日,张洪波为诗社题词:“海燕自有自己的海域,只要你的翅膀不是软的。”徐志宏题词:“赠海燕诗社的校友们:为祖国寻找石油,为时代贡献诗行。”

1986年初,《海燕诗刊》第七期出版,主编窦同关,副主编高鹏翼,编辑王雪芬、管爱玲、黄庆龙,责任编辑刘蜀敏,插图郭英林。

1986年3月,何伯阳任海燕诗社社长(第三任),副社长韩骏、王雪芬,秘书长宋梅,社委还有范宏伟、杨经敏、高鹏翼、阎光才。名誉社长杨光华,顾问林世洪、李书堂、王纯礼、许立全、李维钧、余世诚、刘庆华、李鹏举、张锡志。其余骨干贾小莉、管爱玲、梁洁等。

1986年6月1日,海燕诗社举办的华东石油学院第二届“青春年华”诗歌大赛评奖结果揭晓,大赛共收到50多位作者的104篇诗歌作品,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和鼓励奖21名。6月8日晚,举行了第二届“青春年华”诗歌大赛授奖大会。

1986年6月,《海燕诗刊》第八期出版,这一期是第二届“青春年华”诗歌大赛特刊,主编何伯阳,副主编王雪芬、高鹏翼,编辑杨经敏、阎光才、韩骏,责任编辑何伯阳。邀请了胜利油田的诗人韦锦对“青春年华”诗歌大赛的作品进行了点评,韦锦后来成为诗社的顾问。

1986年7月,何伯阳带着《海燕诗刊》到北京大学,与北大的诗友进行了交流,交换了北大诗友编印的《未名湖诗选集》

1986年8月,何伯阳请中原油田报社的美编佐军重新设计了《海燕诗刊》的封面。

1986年12月,《海燕诗刊》第九期出版,主编何伯阳,副主编高鹏翼、阎光才,编辑张乐勇、宋梅、韩骏,责任编辑何伯阳、阎光才,审定吴文山。

1987年上学期,阎光才担任了海燕诗社社长(第四任)。

1987年11月,《海燕诗刊》第十期出版,主编阎光才,副主编张乐勇,编辑宋梅、李海涛、程文军、施生华,责任编辑阎光才、张乐勇,审定吴文山。封面设计佐军,插图张灿辉、李春东。

1988年4月,张苓担任了海燕诗社社长(第五任)。

1988年9月,《海燕诗刊》第十一期出版,主编张苓,编辑杨木琴等,封面设计佐军。

1988年9月,张卫东担任了海燕诗社社长(第六任)。副社长梁镐、金光军、薛玉志,理事长陈静,秘书长郝海燕,朗诵组长张永学、郝海燕,骨干成员还有林楠、邵佃华、邵敏、赵辉、邵伟、阎红霞、陈建兵、黄磊等。

1988年10月,华东石油学院举行三十五周年校庆,同时实行两地办学,设石油大学总校,东营校区为石油大学(华东),北京校区为石油大学(北京)。海燕诗社在石油大学(华东)。

1988年11月,海燕诗社主办了第三届大学生文化艺术周诗风大展,大展共收到诗歌作品200多份。

1989年6月,《海燕诗刊》第十二期出版,主编卲伟,编辑唐卫国、林楠、张卫东、丁开,李杰训参加了诗稿编辑工作,审定吴文山,封面设计佐军,插图蓝海峰。

1989年9月,蔡晓瑛担任了海燕诗社社长(第七任),副社长张海韵、司江伟,理事长丁开,主编邵伟,副主编李杰训,秘书长潘印惠,骨干成员还有齐美胜、徐水清、林楠、邵敏等。名誉社长杨光华,顾问李秀生、李书堂、林世洪、韦锦、刘庆华、杨雅芝。

1989年下学期,海燕诗社举办了“感情的蔓延”诗歌朗诵会。

1989年12月,《海燕诗刊》第十三期“八、九十年代跨越号”出版,主编卲伟,副主编李杰训,编委蔡晓瑛、林楠、邵敏、钟志毅,审定吴文山。封面设计李杰训,插图钟志毅。

1990年3月,谢智勇担任了海燕诗社社长(第八任),副社长邵佃华,理事长丁开,秘书长吴惠玲,骨干成员还有赵建忠、郭慧军、陈璞、张毅飞等。名誉社长杨光华,顾问李秀生、李书堂、林世洪、韦锦、刘庆华、杨雅芝。

1990年4月,海燕诗社举办了“五四未名诗人”征文。

1990年5月,海燕诗社和风华文学社联合举办演讲会。在演讲会上,开始提倡无稿演讲,开创了校园演讲的新风。

1990年5月,海燕诗社在风雨长廊里举办了“星星雨”现代诗歌展览,主要展览了校园诗坛中现代派先锋派诗歌的代表作品。

1990年下学期,海燕诗社与山东省高校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轻工学院的诗友加强联系和交流,这些诗友的部分诗稿被《南疆诗刊》的“大学生诗页”专栏采用,部分诗稿后来被编在《海燕诗刊》第十五期中的“同在诗田”栏目中。

1990年11月,海燕诗社举办海燕诗歌展览。

1990年12月,《海燕诗刊》第十四期“九十年代鸣钟号”出版,主编郭慧军,副主编陈璞,编委谢智勇、丁开、张毅飞,审定吴文山。封面设计、插图钟志毅。

1990年底,赵建忠担任了海燕诗社社长(第九任),副社长宋伟峰,理事长李斌,主编郭慧军,秘书长李燕,朗诵组长是李江瑛和王厚文,骨干成员还有邵东亮、涂宜卿、赵冀、谢霞、刘艳、査月姝、朱瑛等。

1991年4月,海燕诗社举办了第十四期《海燕诗刊》发行式。

1991年5月,海燕诗社的主力——“海燕七子”:卲伟、李杰训、陈璞、蔡晓瑛、钟志毅、郭慧军、潘印惠编印了自印诗歌合集《红月亮》。主编李杰训、卲伟,封面设计、插图李杰训,封面题字叶惠民。由于种种原因,蔡晓瑛后来没有提供作品。林世洪教授为诗集题诗《赠年轻的诗友》,刘庆华老师为诗集写了评论《六人集读后随笔》。

1991年下学期,郭慧军担任海燕诗社社长(第十任),理事长龚霖,秘书长毕彩霞,主编赵冀,副主编谢霞,朗诵组长李燕和王化平,骨干成员梁宏贤、钱立峰、许房燕、王京平、郑伟、盖永华、杨蕾、刘丽、张津林等。

1991年下学期,海燕诗社和山东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的文朋诗友进行了校际交流,互相交换了《海燕诗刊》、《风华文集》和《四月潮》等刊物。

1992年上学期,赵冀任海燕诗社社长(第十一任),副社长梁宏贤,理事长盖永华,副理事长王京平,主编杨蕾,秘书长刘丽,朗诵组长王化平,骨干成员还有钱立峰、贾浓铀、吴修利、赵欣鹛、甄亚丽等。

1992年6月,《海燕诗刊》第十五期“九一、九二年度跨越号”出版,主编郭慧军,编委赵建忠、龚霖、赵冀、谢霞、刘艳、毕彩霞、盖永华、杨蕾,审定吴文山。封面设计张丽林,封面题字长志。

海燕文学社于石油大学(华东)组建

1992年下学期,学校进行社团改组,海燕诗社和风华文学社被合并为文学创作协会。郭慧军任文学创作协会会长兼任海燕诗社社长(第十二任)。

1992年下学期,盖永华任海燕诗社社长(第十三任),原主编杨蕾,理事长贾浓铀,主编张欣红,宣传部长于凤龙,朗诵组长王化平,秘书长赵翼。

1992年11月,学校压缩了学生主办的出版物,取消了《海燕诗刊》和《风华文集》,海燕诗社第六任社长张卫东创刊出版了综合性刊物《石油大学生》,主编张卫东,副主编訾士龙。在《石油大学生》上开设了«海燕诗苑»栏目。

1992年冬,海燕诗社在文化活动中心音乐厅举办诗歌朗诵会。

1993年初,盖永华任文学创作协会会长(第十四任社长)兼任海燕诗社社长,理事长冯闯,主编柴生梁。

1993年上学期,文学创作协会创刊了《构造》文学报,主编柴生梁,编辑赵遐、石桂莲、郑振国、张传义、牟月新。

1993年6月,《石油大学生》第二期出版,主编张卫东、訾士龙。

1993年下学期,柴生梁任文学创作协会会长(第十五任),冯闯任副会长,石桂莲、张传义任主编,曹颂伟任理事长,李健任宣传部长,赵莹莹任文艺部长(原朗诵组),单红梅任秘书长。

1994年6月,《石油大学生》第三期由柴生梁主编,编辑人员有冯闯、石桂莲、丁桂明、赵遐等人。

1994年上学期,冯闯任文学创作协会会长(第十六任),他主编的«石油大学生»第四期办成了文学专刊。

1994年下学期,冯闯出任校社团联主任,文协的工作由张传义主持。

1994年,《构造》文学报停刊,创办《石大文学报》。

1994年至2001年,《石大文学报》继续出版。

2001年至2005年,《石大文学报》停办,转为出版《海燕诗集》。

2001年,管理学院诗友协会邀请林世洪教授参加诗歌座谈会,林老讲述了“海燕诗社”的历史。

2002年2月,李杰训主编的《中国石油大学生诗选》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海燕诗社历届主力社员的作品大部分被收录其中。

2004年,文学创作协会更名为海燕文学社。

…… ……

2005年,石油大学更名为中国石油大学,演化成两所独立办学的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海燕文学社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

2008年8月中旬,海燕诗社原来的主力成员卲伟、李杰训、赵建忠和盖永华在胜利油田聚会,唤起了对大学时代“海燕诗社”那段火热的诗歌生活的回忆,并谈及筹建海燕诗歌网站的事宜。9月中旬,海燕诗歌网站建立,初名为海燕诗社,后更名为海燕诗歌,搜索“海燕诗社”可以登录。

2008年8月底、9月,李杰训、窦同关、赵建忠和盖永华积极筹备,于中国石油大学55周年校庆之际,召集“海燕诗社”的历届诗歌骨干在座落于美丽海滨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相聚。

2008年10月2日至4日,中国石油大学“回忆海燕, 畅谈诗歌”校庆55周年大型诗歌活动在青岛校区举行。海燕诗社改革开放后恢复建社的历届骨干窦同关、何伯阳、李杰训、张海韵、张卫东、张 苓、邵伟、郭慧军、赵建忠、潘印惠、吴惠玲、盖永华、柴生梁、张传义、张月珍等二十余人,与诗社顾问著名石油诗人韦锦,作家、石油大学教授蒙坚,北京诗人韩欣及青岛诗人韩宗宝、邵竹君、王宏侠等,同学校有关领导一起参加了活动。10月3日,学校党委副书记纪效田教授在与海燕诗社历届诗歌骨干座谈时指出:“让理工科大学生插上人文的翅膀,在广阔的天空和蔚蓝的大海上飞翔”。

2008年10月3日晚7:00~11:00, “回忆海燕,畅谈诗歌——校庆55周年诗歌座谈会” 举行,海燕诗友们及校大学生诗歌爱好者百余人一起座谈。诗社历届骨干窦同关、李杰训、赵建忠做了主题报告,回顾了诗社历史、讲述有关奇闻轶事以及个人在学习发展中的感触。

2009年8月,李杰训、盖永华、张海韵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聚会,李杰训、盖永华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东营校区走访,拜访诗社创始人之一林世洪教授,采访“海燕诗社”的创始历史。与原团委书记王德钊、文学教授蒙坚及部分学生文友座谈研究《中国石油大学海燕诗社大事记》。

(2010年4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恢复成立海燕诗社。)

2011年,海燕文学社随学校从东营搬迁至青岛。

2013年5月22日晚,文学社成员前往瑞海花园拜谒林老先生。并献上包含“海燕”前辈们的照片还有现今我们的一些活动照片的一本精心准备的相册。其后5月31日,林老寄回一些书法作品给海燕留存,同时将海燕的历史简概和对海燕后来者的希望写成了3首《忆江南》一并寄回青岛。

2013年6月28日,在中国石油大学建校60周年之际,海燕诗社的第二任副社长周体伟、第七任主编李杰训以及其他往届骨干张苓、盖永华、柴生梁等在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海燕,一个甲子的飞翔”报告会,将刻有李铎先生题写的“海燕”木匾赠送给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3年7月22日至8月8日,海燕文学社5名成员组成的以罗丽琳为队长的“铁人”实践队进行了以“石油人的青春”为主题的走访调研,走访胜利、大庆、克拉玛依三大油田,通过采访不同油田不同岗位不同工龄的石油工人,挖掘出大学生励志故事并计划编撰成册。

2014年3月-6月,海燕文学社发布了《文海归燕》电子杂志第一期和第二期,分别由编辑部刘纯友、李敏杰和组织部马逸弘、蒲一磊主编。

2014年9月27日,海燕文学社纸质杂志印刷出刊,只作为内部刊物留存。

2014年10月2日,由海燕文学社举办的第三届第一期主题为”永恒校友,亘古灯谜“中国石油大学校友返校日海燕灯谜会如期举行。

2015年10月25日晚,海燕文学社六十周年社庆联欢暨首届石大国学联盟文化交流会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举行。

2015年11月27日12时59分,海燕诗社主要创始人林世洪老先生因病逝世, 享年83岁。海燕七子之一李杰训向《中国石油大学报》撰文《追忆林世洪先生》。

2016年3月3日,应78级校友祝庆珍邀请,海燕文学社参与校友作品征集出书活动,负责在校校友作品征集。

2016年3月22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燕文学社2016年代理社长刘怡含以社长名义向团委申请《海燕诗刊》复刊并改名为《海燕文学》,获得团委批准,并以此名义联系知名社友写复刊寄语。预计6月底,海燕文学社将在校内出版发行《海燕文学》2016年夏季刊,总第十六期,拟命名为“1955-2016甲子跨越号”。《海燕文学》将成为校内唯一由学生主编、排版,以石油大学学生为创作主体的文学荟萃杂志。

由于词条篇幅有限,具体信息请移步至“海燕文学社”词条查看。

海燕诗社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复社

2010年4月,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恢复成立海燕诗社,这是海燕诗社1955年在北京石油学院成立之后的二度恢复建社,并且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坎坷又回到了她最初诞生的地方——北京。社长:张泽文、王涛,主编:王洋绅、高堂、王娴,宣传部:王小舟、沈楠,外联部:张黎、长张政、李丹,办公室:潘睿、张小平,朗诵部:傅昱、张春怡。指导教师刘洛夫、李晶、孙兆勇。至此,“海燕”衍生出一脉同源两所大学的两个大学生文学社团。

2010年9月,海燕诗社同新生文学社,百草园书社,历史文化协会,丹青书画社在北京昌平组织第一届“石大文学交流会”。

2010年11月,海燕诗社在北京昌平同中国政法大学345诗社、北京化工大学新生文学社进行联谊。

2010年12月,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企业奖学金颁奖典礼上,海燕诗社的历届部分骨干成员李杰训、窦同关、张苓、郭慧军、赵建忠、潘印蕙、盖永华、柴生梁将刻有郭沫若先生题写的“海燕”木匾赠送给学校,学校存放在校史馆内永久珍藏。

2011年4月,海燕诗社在北京昌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举办第一届“海燕杯”三校诗歌征集比赛。

2011年5月,《海燕诗刊》第十六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出版,取名跨时代号,主编王洋绅,副主编高堂、王娴。

2011年5月,海燕诗社在北京昌平举办“诗露花语”诗歌朗诵比赛。

2011年12月17日晚,海燕诗社主办纪念一二·九运动“诗恋33天”诗歌朗诵比赛,新老社员共聚一堂。比赛结束后,评委海燕诗社老社友们向海燕诗社捐赠了由他们作词的海燕诗社社歌《海燕飞翔》,并向图书馆捐赠了图书。

2012年6月,海燕诗社完成第三届换届,社长:赵翔昊、张强、孟震江,编辑部:班传书,宣传部:姜建文、宋帅,办公室:聂帅帅、谷峪,朗诵部:高佳伦、刘鹏。

2012年12月,海燕诗社在北京昌平举办纪念“一二九”运动诗歌朗诵比赛,推举获奖者参加北京市大学生诗歌朗诵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

2013年4月22日,老社友李杰训撰文“诗文皆言志,一曲大江东——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1955级校友林世洪忆海燕诗社”在中国石油大学报上发表。

2013年5月18日下午,中国石油大学校友李杰训和张苓回到母校,与学校海燕诗社及校友联谊会等社团的同学们交流座谈。座谈会上,李杰训校友讲述了海燕诗社的成立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会后,两位校友向同学们捐赠自己所作的诗集《喧嚣之外》、《燃烧的诗意》,并为同学们签名留念。

2013年6月,海燕诗社完成第四届换届,社长:姜建文、刘鹏、张翼,策划组:邓申龙,执行组:杨国俊。指导教师刘洛夫、李晶、孙兆勇。

2013年10月,海燕诗社与石大传媒结成合作伙伴关系,海燕诗社将向石大传媒供稿,石大传媒在旗舰刊物《爱石油》上为海燕诗社开辟专栏登载作品。

2013年11月,海燕诗社与丹青书画社结成合作伙伴关系,由海燕诗社提供诗歌作品、丹青书画社书写并展出。活动持续一年,由张翼专项督办。

2014年3月,海燕诗社与历史文化协会、百草园书社协力举办宏华杯首届三社联合征文大赛。

2014年11月20日——12月20日,举行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诗歌征集大赛。

2015年4月20日——5月20日,举行“青春足迹”系列活动。5月1日——5月20日为“艺术与青春”主题原创作品征集活动;5月7日——8日与高中联络会合作“青春路上,我想大声告诉你”校园书信传递活动;5月11日,于南广场进行成果展示。

2015年中秋节,与国学社举行“中秋诗词夜“活动。

2015年10月,海燕诗社举行了第六届成立大会。由社长杨新保主持,前社长杨国俊进行了发言。主席:杨新保、邹书棋、魏阳阳,策划部:张子阳,外联部:许银龙,活动部:计朝晖,派稿部:王堃丞。

2015年11月27日12时59分,海燕诗社主要创始人林世洪老先生因病逝世, 享年83岁。他的一生热心学生工作、校园文化事业和行政管理工作,业余精修文化,出版了诗集《凡人铭》、《白山心曲》、《慨而慷集》,诗文选《卧思》、《霜叶心语》,长篇散文体回忆录《岁月箫箫》,与人合著《毛泽东诗词讲解与艺术论》等,并主编报告文学和理论著作多部,著述颇丰,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海燕七子之一李杰训向《中国石油大学报》撰文《追忆林世洪先生》。

2015年12月,海燕诗社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与中国政法大学举办了三行情书征文活动。

两只海燕的再遇

2015年12月31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海燕诗社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燕文学社恢复联系。

2016年4月5日,海燕诗社举行了前往十三陵——定陵的春游,在庄严肃穆的帝王陵寝中寻找素材与灵感,并在定陵内进行了小型的交流。

2016年4月-5月,举办主题“京华烟云·我们的大学”大型诗歌征集赛,与沙驰公益合作,得到强烈反响,取得良好效果。5月9日,“京华烟云”征文比赛决赛开始,为期一天。古典诗歌组题目为“丙申立夏后五日作。要求:请写一首近体诗或者填一首词”;现代诗歌组题目为“此刻,多么安静”。5月15日,进行“京华烟云·我们的大学” 主题征文活动的颁奖。评委老师李晶老师及孙兆勇老师对参赛作品进行了点评,并进行了有关诗歌的讲座交流。

2016年5月星期四,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人文教育教学”读书交流会,学院主讲人文通识选修课的10余位教师,以及学校人文社团中心国学社、海燕诗社等社团代表参加了交流会。会上,与会人员围绕高校人文通识教育教学的发展趋势、石大人文通识课的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人文实践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等方面进行了交流。会后,与会人员建立了网上人文读书交流平台。

2016年6月1日,海燕诗社恢复出版《海燕诗集》,由于中间间断几年于是本次不称作第几期而称作“海燕诗集六十一年”期。

2016年6月16日海燕诗社完成第七届换届,主席团:张子阳、邹书棋、王勇;文书部:宋小健、申怀明;宣传部:杨小东、吴洁琼;活动部:罗振华、伍彦松。

2016年7月2日—5日,海燕诗社的代表张子阳前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海燕文学社进行交流,并将《海燕诗集》六十一年期赠予对方,海燕文学社也以《海燕文学》作为回赠。

2016年9月15日,中秋夜,海燕诗社成员与中国政法大学345诗社成员一起交流、畅谈诗歌与诗社。

2016年9月23日晚,海燕诗社举行了第七届成立大会,指导老师孙兆勇、前社长杨新保受邀出席发表了讲话。活动结束后,向到场的社员分发了诗社老社友的著作《燃烧的诗意》与《喧嚣之外》,将前辈们的诗意继续传递与新社员。

2016年10月1日,海燕诗社代表前往中国政法大学与345诗社交流。

2016年10月,海燕诗社参与中国人民大学校报记者团《静思》编辑部举办的“那时,我们有梦”首届《静思》原创文学大赛的部分环节。

2016年10月15日——10月29日周末,海燕诗社与英语协会、正心国学社合作开展“东学西渐”中西文化知识竞赛讲座,海燕诗社参与其中10月15日与10月23日两次讲座,讲座内容分别为“古诗中‘燕’的意象”与“中西田园诗歌对比”。主讲人:张子阳、宋小健。

2016年10月16日——11月19日,海燕诗社举行情诗征文活动,将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并于11月11日将优秀作品递送给原作者要求赠予情书的人。

2017年2月,李瑾华老师替代李晶老师成为海燕诗社新的指导老师。海燕诗社指导老师:孙兆勇、李瑾华。

2017年3月5日,海燕诗社举行诗歌交流会兼海燕诗词大会试行版。总导演罗振华、主持人杨小东。

2017年3月19日,海燕诗社举行第八次诗歌交流会兼第二届海燕诗词大会。总策划:宋小健、主持人:虞松涛。

2017年3月27日——4月30日,由“蚂蚁农场”赞助,与中国政法大学345诗社合作,举办“京华烟云”征文比赛,主题“情”。分组为:A组古典诗词、B组现代诗、C组散文与短篇小说。共收到投稿九十余篇。其中4月23日——4月25日,“京华烟云”征文比赛决赛,为期三天。A组题目为1.校园四时杂咏、2.春望,在两题中选择一题;B组题目为“生活”;C组题目为“梦想”。A组评委:李瑾华老师,B、C组评委:彭超老师。4月30日,举行了颁奖典礼。

2017年4月——8月,海燕诗社在345诗社的协办下,开始了《海燕·第十八期》的征稿与制作,并于九月初出版发行,本期主题为:“大学那些事儿~”。

海燕文学社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组建

2017年6月4日,海燕诗社召开成员大会,在海燕诗社基础上重组为海燕文学社,并完成第一届换届,主席团:吴建邦、张铭洋、蒋玉莹。当日,海燕的活跃社员共同出席,并商讨了海燕以后的道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