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8 13:10
海蟑螂(学名:Ligia exotica)是海蟑螂科、海蟑螂属甲壳动物。海蟑螂身体平扁,呈长椭圆形;身体背面为棕褐色或黄褐色,中间色浅,身体表面具颗粒;头部短小,前缘为半圆形;复眼大,无柄,在头部两侧;尾节的后缘中央外突,呈钝三角形。因貌似蟑螂而得名。
因貌似蟑螂而得名。
海蟑螂是陆生等足目中个体最大、最原始的类群。在进化关系上,一般认为陆生潮虫是由一个海蟑螂样的祖先种向内陆迁移适应形成。考古学证据显示,这一过程可能发生在晚古生代时期周围密布森林的近海盆地附近。
身体平扁,体长椭圆形,身体背面为黄褐色或棕褐色,中间色浅,身体表面具颗粒。体背中轴勾结淡。雌体长28-28.8毫米,宽9.5-10毫米;雄体长26-28.5毫米,宽10-10.2毫米,头部短小,前缘弧形,后缘略向前凹。复眼1对,无柄,在头部两侧。黑色,斜向列生于头部前缘外侧。第1对触角不发达;第2对触角长鞭状约25-30毫米;雌体鞭部为37-38节,雄体鞭部为36-39节,向体后方弯曲。颚肢5节,每节内缘密生细刺。胸部7节,第1-7节的左右后侧角渐次加强而尖削。每节有1对胸肢,适于爬行。雄性第1胸肢的前节腹缘末端有1个突起,第7胸肢细长,腕节和前节的内缘列生细刺。腹部6节,第1-2腹节小,第3-5腹节的后侧角尖削。腹肢具有呼吸功能,雄性第1腹肢外肢是不等四边形,内肢较小,阴茎呈细长锥形;第2腹肢较小,阴茎呈细长锥形;第2腹肢外肢近似肾形。尾节后缘中央呈钝三角形。尾肢细长,原肢长度约为宽度的4倍,末端分出的内外肢,细长呈锥刺状,内肢长于外肢,且左右长度亦不相等,在雌雄性亦有明显差异。
海蟑螂为半陆生种类;大多数种类栖息于高潮间带区域的岩礁石缝中,是潮间带生态系的重要成员,仅少数种类生活在山地溪流附近。冬天常躲在岩石缝里,喜欢生长在肮脏的地方。常在岩石岸、码头、船坞、破旧船等处成群出现。在中国北方沿海各省,冬季气温在6℃、水温在4℃以下时,海蟑螂多蛰伏在高潮带以上海浪浸湿不到的岩石缝内。
海蟑螂分布于中国、朝鲜、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也门、苏丹、坦桑尼亚、墨西哥、巴拿马、古巴、巴西、智利、美国(加里福尼亚、夏威夷群岛)等沿海地带。在中国分布于河北、山东、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沿海各省。
海蟑螂的耐旱能力较差,短时间处于缺水干燥的环境下就会脱水死亡。海蟑螂适应了陆地生活,主要以腹肢外肢上的类气管状特殊构造呼吸空气,在水下则以腹肢内肢的枝鳃呼吸,长时间浸没于水下会因缺氧死亡,尤其是在水下游动时对氧的消耗量增大,从而限制了其通过水体长距离主动迁移。
一般皆成群活动,每群由10-30个个体组成。潜伏深度约10-30毫米不等。4月中旬以后当水温7-8℃时开始活动,5月份水温达12℃时全部离开蛰伏的石缝。海蟑螂反应灵敏,爬行迅速,鲜少在海中活动,但遭遇危险会逃入海中。海蟑螂是食腐动物,主要食物为海岸礁石上的大型海藻和硅藻,其他如有机碎屑、动物残肢以及泥沙等也常常能够在肠道中被发现。
海蟑螂与其他陆生等足类相同,海蟑螂的生长与蜕皮交替进行,每次蜕皮之后身体在短时间内迅速长大。蜕皮分两个阶段进行,首先蜕掉身体的后半部分,间隔几天时间,再蜕掉身体前半部分。
蜕皮过程可分为4个期,即蜕皮前期(premoult)、蜕皮内期(intramoult)、蜕皮后期(postmoult)和蜕皮间期(intermoult)。蜕皮前期,身体后部的钙逐渐转移到前部腹面贮存起来,外观可见明显的白色区域,这一过程需要几天时间;蜕皮内期,钙重新由前面转移到后部,用于形成新的外壳。旧壳逐渐由背部开始隆起脱离新壳,在第四、五胸片的连接处断裂。通过10分钟左右的翻滚抖动,整个腹部连同第五、六、七三节胸片一起脱落。此时由于新形成的胸肢尚不够坚硬,海蟑螂只能用前面的胸肢行走。再经过几天时间,前部的外壳松动脱离体表,通过30-40分钟的翻滚抖动,头部和第一至四节胸片脱落;蜕皮后期,海蟑螂会吃掉蜕掉的外壳以补充损失的钙;蜕皮间期则正常觅食无蜕皮活动。
海蟑螂雌体在繁殖前的一次蜕皮,完成育卵囊的发育,之后停止摄食,直至繁殖结束。雌性海蟑螂步足内侧有复卵片,各个复卵片组成了育卵囊,卵就产在其中,一只雌虫可育数百只小虫,繁殖率高。海蟑螂属于直接发育者,营体内受精。雄性第二腹肢的内肢特化为一对具有沟槽的棒状交接肢,交配过程中将精液注入雌性体内。雌性胸肢的外肢向内扭转成为育卵板,左右共5对育卵板在腹侧相互叠盖,与胸部腹甲共同形成育卵囊。受精卵在育卵囊中直接发育成幼体,从育卵囊中爬出营独立生活,因为缺乏浮游幼体生活阶段,故不能随海流长距离被动扩散。
在中国南方沿海地区,渔民常用海蟑螂治疗跌打损伤和小儿疳积等症,已被列入药用动物中。
渔民也会时常将海蟑螂作为钓鱼的饵料,尤其是钓捕一种俗名称为石膜的松鲷,效果显著。
海蟑螂又名海岸水虱,俗称海蛆,喜食紫菜、海带菜、海藻等经济藻类。海蟑螂肆虐,在部分地区成群活动,密度很大,对海藻养殖业造成很大的危害。
海洋生态环境资源是宁德发展的生命线,加快海上养殖污染整治,对于推进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和保护内海生态环境十分必要和紧迫。有关专家建议,宁德沿海各市县应从实际出发,编制本市县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规划,实施生态化养殖示范工程,组织推广无公害、标准化养殖技术。在养殖密集而环境容量较小的区域实行定期休养制度。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和给予相应的补贴,扶持引导龙头企业、个体养殖户由内海养殖向外海养殖转移。相关部门要联合执法,规范养殖用药,对海上养殖实行编号管理,从源头上管控非法用海,严禁新增养殖、严厉打击非法养殖。探索建立有偿用海机制,按照不同的养殖类型,建立向养殖户收取海域使用金、养殖污染费等的办法,以收费的方式疏理高密度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