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女真

更新时间:2024-05-11 11:09

海西女真,又称扈伦四部,为女真三大部之一。明代时期对居住在松花江大屈折处及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女真人的统称。因松花江大屈折处在元代称海西,故名。明中叶后,各部南迁,形成乌拉部哈达部辉发部叶赫四部。社会经济有较快发展。从事农业辅以畜牧、狩猎业。有专业铁匠,能将输入铁器加工制成兵器或生产工具

族名来源

海西女真的名字源于海西江。根据《辽东志》的记载“海西江源不咸山长白山)湖中,北流经南京(吉林省延吉市城子山),与灰扒江(辉发江)合,至海西与混同江(松花江)合,东流入于海。”海西江就是今松花江的一段,即是流经今黑龙江依兰县以西的一段。

但是后来明朝称其为海西女真,并不是其发源地的原因,前面说过明朝是按地域划分女真人,在今俄罗斯远东库页岛一带的女真人被称为“东海女真”,即是野人女真,而生活在他们西边的女真人自然也就成了海西女真。

海西一名始见于元代:即今松花江。元朝曾设置过“辽东海西道提刑按察司”、“海西、辽东鹰坊万户府”等。明人因居地故名。海西女真的族源,有“挹娄夷种”、“黑水裔”、“金辽遗种”等不同说法,表明了一个一脉相承的源渊关系,即汉魏号挹娄,唐称黑水靺鞨,辽金曰女真。今松花江(时亦称混同江)中下游流域为元代水达达女真的主要分布区,《元史》载,“立海西辽东提刑按察司,按治女直、水达达部”。

由于在建州女真南迁的同时,原分布松花江中游,作为海西女真主体的女真人也先后南迁,至16世纪初形成了哈达、乌拉、叶赫、辉发海西四部,并成为与建州女真并列的一个强大的联盟集团,因而后人讲海西女真,常指分布在今辽宁开原以北至松花江大曲折处的海西四部而言。

略地海西

海西女真应是元朝时的水达达女真,且似与元初所设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三个万户府的女真人源渊关系比较密切。然从明代文献和后人的考证看,明初,主要是指居住在今松花江大曲折处,下至松花江口一带的女真人。

洪武十六年海西右丞阿鲁灰遣人至辽东愿内附。洪武十八年海西来降。洪武二十年纳哈出归附,被封为海西侯,明朝开始略地海西。洪武二十年诏取辽东官军曾往海西、野人地面及纳哈出之境历涉劳苦者二百六人赴京各赐文绮罗衣钞锭有差。洪武二十一年命俺得迷失等往辽东海西等处招抚夷民各赐衣物。洪武二十一年海西宣慰司同知剌八蒸等一千馀人自辽东来降。遣徐玉率游骑往旧信州罗戍,建州卫帝三后入燕王府,明朝加快经略速度,置兀里卫吉林船厂开原海西驿站、远三万户府。二十七年,敌入辽东,命宋晟率兵讨之,遇战诺尼江,获其众千馀,马倍之。二十八年周兴庄德率吉林船厂舟师东征。“洪武初有讳武云者,率其子满哥秃孙、可你、亦失哈慕义来归。太祖高皇帝嘉其一门敬顺天道,尊事朝廷也,赐姓武氏,授田宅,给饩廪,恩养甚厚。”新资料的墓主武忠是洪武初“率其子满哥秃孙、可你、亦失哈慕义来归”的武云之孙。他家先世为“海西木里吉寨人”,其本人是可你之子,即亦失哈之侄。亦失哈在洪武初随父武云归附明朝,其后“入内廷为奉御,历升太监,镇守辽东”。

开原镇守

从15世纪初开始,明朝洪武永乐宣德时期对东北北部地区女真人的招抚征讨,在西边,于海西地区设立兀里等卫,以其为中介,招抚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女真人。因此,明代中期所说的海西女真,也包括了黑龙江以北广大的居民,这就是《明实录》中将置于黑龙江上游和下至黑龙江口的卫所,前皆冠之以“海西”的由来。如称设在今俄罗斯结雅河流域的脱木河卫为“海西脱木河卫”,称置于黑龙江下游阿纽依河流域的扎真卫为“海西扎真等五卫”。被誉为“辽海藩篱”。辽东镇守太监驻地辽阳,开原镇守太监驻地开原。内官亦失哈、阮尧民等亦主要在以开原为后方的辽东边外活动,不受镇守太监王彦节制,因此《明会典》所记,当为“辽东、开原”二地。明初开原疆场极广,明人冯瑗开原图说》记载:“国初开原幅员甚阔,西路四站直接广宁广宁卫),东路九站直通朝鲜(建州卫),北路九站径达海西(兀里卫)。”《辽东志》记亦失哈为“分守(开原)内宦”,阮尧民为“镇守(辽东)内宦”。自永乐之初即有大批内官在北疆活动——备御、出使、采办,领军征进及开设卫所。一些内官,如辽东之王彦、亦失哈等,他们长期经营一方,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掌握一方统治,即便无镇守之名,亦有镇守之实。

海西特区

据《明实录》永乐十二年九月戊子条载:“上闻弗提斤六城之地肥饶,命指挥塔失往治弗提卫城池,命军民咸居城中,畋猎蘖牧,从其便,各处商贾欲来居者亦听。”又据宣德五年八月己巳条载:“庚午敕遣都指挥康旺王肇舟佟答剌哈奴儿干都司抚恤军民(护印军),又敕谕奴儿干海东囊阿里、吉列迷、恨古河、黑龙江、松华江、阿速江等处、野人头目哥奉阿囊哈奴等令皆受节制。”明代朱皇帝在松花江中下游及黑龙江部分地区设置的“经济特区”。六城,指的是托温城、弗思木城、弗踢奚城、考郎古城、乞列迷城、莽吉塔城,即今天的汤原至扶远间一片广大地区。当时的商业往来主要是易货贸易,各地女真人带着自己的貂皮马匹地方特产,与来自河北、山东与辽南的商人交换铁器、农具、丝绸布匹、瓷器等生产生活物品,由于商业繁荣促进了城市建设,弗提斤城的繁华在黑龙江流域可谓无与伦比。史料表明,这座城市的城主———弗提卫的头目们,矢志不移地效忠明朝。因此,弗提斤城还是明朝经营奴儿干地区的重要据点和中转站。这个卫的头目大概跟亦失哈私交不错,亦失哈巡视奴尔干的时候,曾经多次跟随亦失哈。这份荣誉或者说是信任,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这种易货形式的商业活动,延伸到今天的俄罗斯境内黑龙江下游及萨哈林岛(库页岛),衍生了东北亚地区民间贸易的发展,出现了以后的“山丹贸易”。

海西断层

正统十四年脱脱不花汗随也先南下,负责大辽东线“海西野人女直之有名者,率死于也先之乱,朝廷所赐玺书,尽为也先所取。”明提督辽东军务左都御史王翱朝鲜通事通报情报说:“脱脱兵三万,于腊月二十三、四日间到海西,执不剌吹杀之。其部落降者不杀,不顺者皆杀之。指挥刺塔以下一、二百逃奔黑龙江松林等处。建州李满住闻脱脱王杀掠海西人,奔窜山林。脱脱不穷追,还于海西。今海西、建州等处一空,未闻向朝鲜也。”高能亲身经历的情报:“脱脱领人马,自松花江起,直抵脑温江,将兀者等卫一带头目寨子,都传箭与他,著他投顺。中间投顺了的,著车辆装去,不肯投顺的杀了。亦有走了的,寨子俱放火烧讫。有考郎卫都指挥加哈,成讨温卫指挥娄得的女儿,都与了脱脱儿子做媳妇。脱脱到白马儿大泊子去处,将都督剌塔、伯勒哥、指挥三角兀及野人头目约有三、四百人,尽数都杀了。脱脱身上得了浮肿病症,又害脚气,乘马不得,只坐车回还。留下五千人马,在木里火落等处喂马,要去收捕建州等卫都督李满住、董山等。”“收了野人女真等处大小人口约有四、五万,内精壮约有二万”。洪武永乐宣德三朝对海西的经略付诸一炬,三朝旧人皆战死,辽海藩篱尽消撤。海西财产的损失事后可以弥补,但海西旧人战死,投顺脱脱不花而活下来的海西众人通过对明初二帝北伐建立起的“天朝上国”无敌的政治形象的破灭,在事后除非重现明初的武功,否则是怎么都无法挽回的政治损失。连皇亲建州三卫都跑了,他们海西诸卫也不能抗衡,从土木堡之后海西女真对明朝表现出明显的轻视、怠慢的姿态。明朝内部开始以边衅攻击对手,导致朝臣不敢言边事,此种情况亦被瓦剌间谍所利用攻击发现者和各边名将。

海西四部

明英宗北伐失败后形成的海西四部在明人著述中,又按其居住地区分为山寨夷和江夷两部分,哈达、叶赫为山寨夷,乌拉、辉发属江夷。史载,“开原北近松花江,曰山(寨)夷;又北抵黑龙江,曰江夷”。这一分布区域,是海西四部未完全形成前的住地。

乌拉部

乌拉亦作兀喇、兀拉,以居乌拉河得名。原居松花江下游,其始祖纳齐卜禄时迁于今呼兰河流域。在速黑忒率塔山左卫南迁后,速黑忒弟古对珠延率领塔山卫部民亦向南移动,至其孙布颜时,因不堪西部蒙古族侵扰,再南迁,避居乌拉河滨,“尽收乌拉诸部,率众于乌拉河洪尼处筑城称王”(遗址即今吉林永吉县乌拉街满族自治乡北之乌拉古城)。

布颜称王时,哈达部正强盛,听命于王台。至布颜孙满泰、布占泰先后为王时,乌拉部始强大,范围所及,拥有今吉林省中部,北至东流松花江南,南到盘石县一带,西达德惠双阳县一线,东抵图们江上游,即今延边和龙县一带。布占泰称王后期“暴虐”,属部纷纷叛归努尔哈赤,乌拉部终于在1613年(万历四十一年)为努尔哈赤所破。

辉发部

辉发一作灰扒,因居辉发河得名。始祖星古礼,姓益克得哩,尼玛察部人,原居萨哈连乌拉(指今第一松花江下游)地区。

1409年(永乐七年)三月,明在忽儿海(今牡丹江)地区置忽儿海卫,辖地包括第一松花江下游地区。同年五月,明改忽儿海卫为弗提卫,以塔失为指挥。后恼纳、塔失叔侄发生“争印事件”,明廷为平息纷争,将卫一分为二,以恼纳领忽鲁哈卫,以塔失掌弗提卫。弗提卫以今牡丹江口以下以今富锦县为中心。至星古礼为弗提卫首领时,率部分部众南下至呼兰河流域扎鲁(渣鲁)地方,后投纳喇氏噶扬噶图墨土(居璋地),2人杀牛祭天,遂改姓纳喇。七传至旺吉努(王机砮)为首领时,南迁至辉发河地区,筑城于呼(扈)尔奇山(今吉林省辉南县辉发山),始称辉发部。时叶赫、建州女真正强盛,受强邻挟制。旺吉努死,孙拜音达礼杀叔7人,自称王。1593年参加叶赫部组织的9部联军,与建州女真结怨。

1607年(万历三十五年)拜音达礼为努尔哈赤所杀,辉发部亡。

哈达部

以居哈达河得名。属纳喇氏。其先人本居扈伦(一作胡笼、呼伦、忽喇温)河(今呼兰河)一带地区,1406年(永乐四年),明王朝在这一地区置塔山卫,以塔刺赤为指挥同知。1446年(正统十一年),塔山卫都指挥金事弗刺出,以所管人民颇多,“声息驰报未便,请设卫给印”;在呕罕河卫都督同知你哈答保奏下,明廷同意析塔山卫另置塔山左卫。自纳齐卜禄六传至速黑忒(即克锡纳)为塔山左卫首领时,或称之为“塔山前卫左都督”。

吉林省洮南县境出土了“塔山左卫之印”,说明至迟在速黑忒时,塔山左卫已由塔山卫东迁至塔山卫之南,约分布在今吉林省扶余农安两县和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一带。速黑忒为明嘉靖(1522—1566)初海西女真中的大酋,“诸部畏之”。约在1533年,速黑忒为族人巴岱达尔汗所杀,子孙逃散。次子旺住外兰(即王忠)率部分部众逃至广顺关外的哈达河(今辽宁西丰县小清河)地区,称部长,成为哈达部的创建者。广顺关又有“南关”之称。长子之子万(即王台),逃至“锡伯部绥哈城”,在今吉林市西。

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王忠又被叛乱的部人所杀,其子博尔坤为报父仇,至绥哈城迎堂兄王台来主哈达部事。王台为部长后,采取“远者招徕,近者攻取”策略,使哈达部比速黑忒时更强盛,遂自称哈达汗。时叶赫、乌拉、辉发及建州女真所属之浑河部,“尽皆服之”。说明哈达部奠基于速黑忒,形成于王忠,至王台时达鼎盛。但王台在晚年,贪财受贿,不察民情,反曲为直,“下效尤甚”,民不堪其苦,往往叛投叶赫部,“国势渐弱”。1582年(万历十年)王台死,诸子争权,至子孟格布禄(蒙骨孛罗)主部事时,众子不服,骨肉相残。时叶赫部建州崛起,哈达部不仅失去昔日霸主地位,而且终于1599年(万历二十七年)被努尔哈赤兼并。

叶赫部

因居叶赫河得名。源出1406年(永乐四年)二月明朝所置之塔鲁木卫,包括蒙古土默特氏和女真纳喇氏各一支。叶赫部也是在逐步南迁过程中形成的。据《清太祖实录》卷六和《满洲实录》记载,叶赫部始祖星根达尔汉(又名打叶)是蒙古土默特氏人,原居忽喇温(今呼兰河)以北地区,后率部众南迁至女真纳喇一支所居之璋(张)地(今松花江大曲折处)。代之为主,因纳喇氏一支人居多,为随俗而治,遂改姓纳喇氏。到16世纪初,四传至楚(一作竹、祝、主)孔格(又名捏哈)为塔鲁木卫都督佥事时,南迁至叶赫河(今上游称寇河,下游称清河)流域,部始有叶赫之名。或说楚孔格为叶赫部始祖。叶赫部居地近明镇北关,又称北关。初依附哈达部,六传至清佳努(逞加奴)、扬吉努(仰加奴)兄弟二人为首领时,叶赫部强大。各据一寨(均在今吉林省梨树县叶赫镇境内),皆称王。

16世纪中叶后,哈达部衰落,叶赫部遂成为海西四部中的强部,是明末与建州女真争夺女真族领导权的劲敌。清佳努子布斋(卜寨)、扬吉努子纳林布禄(那林孛罗)各继父职后,见建州女真势力日趋强大,对己造成威胁,于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联合蒙古3部(科尔沁、锡伯、卦勒察)、长白山2部(珠舍里、讷殷),结成九部联军,进攻建州女真,惨败而归。八传至锦台石(金台石)、布扬古(布扬武、白羊骨)时,于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叶赫部为努尔哈赤所降服。

历史影响

从海西四部的形成和居地变迁可以看出,作为海西女真主体的海西四部,原住地都在今呼兰河至松花江口一带,四部是在逐渐南迁中形成的,前后经历了约七八十年之久;其成员,在四部形成、发展过程,有蒙古人和女真别部人加入,特别是后者为数很多;哈达部虽曾一时成为女真诸部的霸主,叶赫部在明末也曾成为与建州女真抗衡的劲敌,但四部后来均被努尔哈赤兼并,成了以后构成满族的主要成员,叶赫纳喇(那拉)氏成为清代满族中的著姓。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