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27
江苏海洋大学(Jiangsu Ocean University),简称江苏海大(JOU),坐落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是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江苏省主管的全日制本科高校,是江苏省首批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该校被遴选为“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储备院校,是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高校、农业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高校、全国涉海高校教务联盟理事高校。
1919年,北洋政府农商部与江苏省合办的海州渔业技术传习所成立,并建造木壳重油引擎实习船一艘,船名“表海”。
1921年,海州渔业技术传习所呈准农商部,建造钢壳渔轮一艘,作为海洋调查之用,定名“海鹰”。
1924年,“政局屡生变动”,传习所停办。
1931年,江苏沿海渔业保护会议决议在江苏省立东海师范学校(今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开设“渔村师范科”,校址设在墟沟镇北固山原海州渔业技术传习所。以养成渔村小学师资为目的。
1932年,江苏教育厅决定将“渔村师范科”划出,单独建校,定名为江苏省立简易渔村师范学校,专重水产课程。
1934年7月,学校更名为江苏省连云初级水产科职业学校,由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支援建设。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校舍大部被毁,残存机器设备、图书仪器转移灌云临时办事处,几经展转,经郑州、武汉,进入四川,学校停办。
1939年春,为了维持水产教育,国民政府教育部决定在国立第二中学添设水产部,设水产普通科。
1943年秋,国立第二中学水产部改组为国立四川水产职业学校,增设制造科、养殖科。
1945年春,国立四川水产职业学校增设渔捞科。抗战胜利后,根据江苏省教育厅的指示,继承前江苏省立水产学校,学校奉命迁往上海或连云。
1947年2月22日、3月22日,连云市(今连云港市)临时参议会两次致电江苏省政府恳请令饬江苏省立连云初级水产职业学校迁回连云复课。
1958年9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新海连市(今连云港市)在原江苏省连云初级水产科职业学校旧址的基础上重建新海连水产专科学校。由上海水产学院(原江苏省立水产职业学校,今上海海洋大学)支援筹建学校。
1962年,学校更名为连云港水产专科学校。
1964年初,在国家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下,江苏省水产局、江苏省高教局根据当时的情况,决定将学校改为中等专业学校,更名为江苏省连云港水产学校。
1971年7月,由江苏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决定,将江苏省连云港水产学校撤销。
1978年7月,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恢复连云港水产学校。
1997年6月26日,连云港水产学校和淮海工学院合作办学,“淮海工学院水产专科部”在连云港水产学校正式挂牌。
1999年7月8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将连云港水产学校并入淮海工学院,同时撤销连云港水产学校建制,学校成建制划归淮海工学院,成立淮海工学院海洋与水产学院。
1958年,根据上级批准,淮北盐务管理局决定整合当时猴嘴盐业中学、新浦化工学校的教学资源作为基础,在新海连市(连云港市)创办新海连制盐工业学校,同时挂牌“新海连市盐业技术学校”。校址设在“大浦久大公司”搬迁后留下的房产院内。
1960年,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创建“江苏省制盐工业学校”,校址设在原新海连制盐工业技术学校内,两者合校办学,一套领导班子,设制盐工艺专业。
1961年3月,新海连市化工学校并入江苏省制盐工业学校,同时学校迁址至新浦原新海连市化工学校校址办学。
1962年,在国家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下,因国民经济困难,学校停办。
1964年,经国家第一轻工业部批准,在原大浦镇校址办起“淮北盐务管理局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采取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一周课堂教学,一周生产劳动。
1965年,学校由大浦迁至猴嘴。
1968年,因“文革”爆发,学校停办。
1978年,经江苏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学校恢复中等专业学校,并定校名为“江苏省制盐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隶属于江苏省淮北盐务管理局。
1980年1月,经江苏省轻工业厅批准,将“江苏省制盐工业职业技术学校”更名为“江苏盐业学校”。
1993年,经江苏省盐务管理局研究决定,将原创办于1987年的“江苏省盐业技工学校”并入“江苏盐业学校”,校址由猴嘴迁至宋艞开发区原“江苏省盐业技工学校”内,原猴嘴校址作为分部。
1995年,江苏盐校等五单位列入加碘盐国家级培训中心(其它四校分别为天津轻工学院、广东盐校、湖北盐校、四川盐校)
1998年5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江苏盐业学校,成建制并入淮海工学院。并在原江苏盐业学校基础上建立公办民营机制二级学院——“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
1958年6月,经化工部批准,在江苏锦屏磷矿建立“锦屏磷矿技术学校”,校舍暂定锦屏磷矿蚂蝗涧将军崖下。
1959年3月,学校由蚂蝗涧迁入工人村南新址;同年6月,化工部人事局决定,将“锦屏磷矿技术学校”更名“锦屏矿业学校”。
1963年12月,化工部决定,“锦屏矿业学校”更名为“化工部锦屏矿业学校”,教学计划、基本建设计划和主要领导划归化工部管理。
1969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化工部锦屏矿业学校下放江苏省。
1970年8月,江苏省革委会决定,锦屏矿业学校下放于连云港市;同年12月,连云港市革命委员会决定改“锦屏矿业学校”为“连云港市锦屏机械厂”。
1975年,石油化学工业部致函江苏省委员会,要求恢复连云港市锦屏矿校,并改为矿山工人大学。
1976年5月,连云港市根据石油化学工业部指示精神,建立化学矿山工人大学。
1980年5月,教育部通知,经国务院批准,在锦屏磷矿技术学校和化学矿山工人大学的基础上兴办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
1992年4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
1998年3月,在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中,化学工业部撤销,学校交由江苏省教委管理,在管理体制上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
2002年3月8日,教育部同意将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并入淮海工学院,并撤销其建制。
1984年9月1日,在关于“积极提高苏南,加快发展苏北”的战略措施指导下,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苏北地区的连云港创建一所“以应用工科为主,理、工、文、经、政、法等应用学科兼优的省属综合性大学”,校名定为“淮海大学”,并列入江苏省“七五”计划的重点项目。同年10月18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为淮海大学题写校名;同年11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关于创办淮海大学的报告》报请原国家教委批准。
1985年4月18日,江苏省高教局批复,转达省政府决定,淮海大学校址选定为连云港市开发区平山;同年5月15日,原国家教委下发《同意筹建淮海大学和重庆商学院》。批文指出“为适应苏北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意筹建综合性的淮海大学,校址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淮海大学由江苏省人民政府领导,所需基本建设投资和办学经费由江苏省负责解决。”同年7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淮海大学顾问委员会”建立。时任北京大学校长丁石孙教授担任顾问委员会主任,时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王梓坤教授、美国驻华大使馆新闻文化顾问张沧江先生、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高履端先生、南京大学——约翰逊.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美方主任斯里昂博士和中方主任王志刚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驻华主任代表与东亚研究所所长简慕善教授、加拿大国籍开发署官员加拿大和中国政府水电联合公司甲方联络官张肇泌担任顾问;同年8月2日,经江苏省高教局批准,由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东南大学)、中国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苏州大学、无锡轻工业学院(江南大学)、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工学院(江苏大学)、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江苏省内12所高校对口援建了学校首批12个本科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系、工业与民用建筑、管理工程、工业会计、机械设计与制造、铸造、英语专业、日语专业、应用中文、无机化学、应用数学、电子工程);同年9月15日,为贯彻执行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以省为主、省市协调、四市(连云港市、淮安市、盐城市、徐州市)联办”的建校方针,“淮海大学董事会”成立。由时任副省长、省教委主任杨咏沂同志兼任董事长,“四市”分管教育的领导同志兼任董事会董事,并制定了董事会章程;同年9月26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淮海大学新校址——新浦部队农场(新滩农场,苍梧路北侧)校址方案。
1986年1月,淮海大学在新校址(新滩)动工;同年9月1日,淮海大学校园启用。
1989年7月29日,国家实施国民经济调整,受当时学校规模等条件限制,原国家教委在筹建淮海大学的基础上批准建立淮海工学院;同年9月29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复,在筹建的淮海大学的基础上批准建立淮海工学院,由江苏省领导,院址设在连云港市。
1993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原国家教委学位委员会批准淮海工学院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1998年5月、2000年1月、2002年8月,江苏盐业学校、连云港水产学校和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先后并入淮海工学院。
2007年4月,学校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
2009年3月,学校通过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评审。
2010年11月,学校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江苏省教育厅批复,筹建省级大学科技园。
2013年8月,学校正式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2015年3月,学校在原淮海工学院东港学院基础上成立淮海工学院应用技术学院,成为学校最大的二级学院。办学地点在淮海工学院宋艞校区。
2007年11月,“在淮海工学院的基础上建设江苏海洋大学”被列入江苏省“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规划。
2016年3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将依托淮海工学院建设江苏海洋大学列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
2017年11月,学校创建江苏海洋大学通过教育部发展规划司高等学校设置规划论证。同年7月3日,经江苏省学位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学校成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同年8月,学校更名江苏海洋大学被列入《江苏省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和设置“十三五”规划》。
2018年1月,学校入选教育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建设院校。
2019年1月15日,江苏省教育厅专家组对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同年2月28日,连云港市委市政府召开江苏海洋大学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专题研究申报更名筹备工作;同年3月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正式行文商请教育部同意淮海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同年3月9日,连云港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支持淮海工学院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4月11日,学校接受全国高校设置委员会专家组进校考察;同年5月17日,学校更名工作在教育部第七届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党组会议高票通过;同年5月2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2019年拟批准设置高等学校的公示》,淮海工学院拟更名江苏海洋大学;同年6月10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淮海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的函》;同年6月22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下发《省政府关于淮海工学院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的通知》;同年7月6日,学校由淮海工学院正式更名为江苏海洋大学。
2020年9月29日,学校成为全国高校海洋类学术期刊联盟理事单位。同年12月26日,学校加入长三角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联盟。
2021年5月17日,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和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合作设立江苏海洋大学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成为学校获批的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同年6月2日,江苏海洋大学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2023年5月,江苏省海洋资源开发研究院——数智低碳院和江苏海洋大学镇江技术转移中心在镇江市润州区举行揭牌。同年8月12日,学校与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合作共建的江苏海洋大学开发区附属小学(苍梧小学开发区分校)正式揭牌。同年8月17日,江苏省人民政府印发《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支持江苏海洋大学创建博士培养单位。
2024年7月14日,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遴选为2024年江苏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设有20个学院,学科专业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文学、农学、法学、经济学、艺术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十个学科门类。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1700余人,专任教师139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572人,具有博士学位637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1人,江苏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江苏省双创博士(世界名校类)37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江苏高校青蓝工程、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省部级人才工程232人次;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5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及人才团队11个。1位教师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100余位教师被国内外高校聘为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和硕士生导师。学校聘请了蒋兴伟院士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担任学校兼职教授。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有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海洋科学为江苏省优势学科,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生物工程、药学等4个学科被列入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建设计划;工程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8个专业入选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7个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6个专业入选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建设点;建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7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6门。建有江苏省重点教材33部,5部教材入选首批江苏省本科优秀培育教材。
近5年,学校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二等奖5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10项。学生龙舟队4次蝉联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3次夺得世界大学生龙舟锦标赛冠军。5年来,学校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等各类排行榜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奖项623项、省级奖项1662项,获奖学生6000余人次。
2013-2015年,学校共有700多人次在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国家和省各类竞赛中获奖。
有近千名学生入选“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苏北计划”和江苏省“村官计划”。
1人荣获团中央颁发的“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1人荣获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
2016-2017年,学校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5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70项,获“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省赛奖项5项、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省赛11项、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国赛2项、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16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9项,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700多人次。
截至2024年5月,学校坚持以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为突破,努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交流搭建高端平台。学校目前已与多所国外高校签署教育与科研合作协议,与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国数十所高校保持友好往来。与乌克兰马卡洛夫国立造船大学合作,共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江苏海洋大学马卡洛夫海洋工程学院。学生海外学习项目运作良好,来校留学生规模稳步提升。
截至2024年5月,学校有省级研究院、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省军民融合发展智库及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29个。2021年5月,江苏海洋大学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
截至2024年5月,学校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项6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学技术奖2项。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0年,是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海洋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主要刊登专家、学者和高校教师较高水平的理论学术成果,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法律、文学、文艺理论、语言、艺术、经济与管理、新闻与大众传媒、社会学、历史与文化、村官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其它相关学科,主要特色栏目有“马克思主义与现当代中国”“西游记研究”“‘村官’研究与实践”等;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期刊,是《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高校学术文摘》资料库的收录源之一。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85年,是由江苏海洋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自然科学综合类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较高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内容涉及数理科学、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工程、化学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食品工程)、土木工程、测绘工程以及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该刊是《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电子科技文献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刊,是《CEPS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是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剑桥结构数据库》(CSD)、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期刊源刊。
截至2024年5月,江苏海洋大学图书馆由本部馆、通灌分馆与宋艞分馆组成,馆舍总面积23154平方米,馆藏中外文纸质图书190余万册,中外文期刊1000余种;电子图书102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4.3万种,博硕士学位论文656万篇。购置了ScienceDirect、SpringerLink、EBSCO、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读秀知识库、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软件通视频数据库等数字资源,自建海洋专题数据库。
江苏海洋大学校标以海蓝色为主色调,由中英文校名、帆船、齿轮、太阳及波浪等图案组合而成的同心双圆形标志,凸显了学校“综合框架、工科主体、海洋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也表明了学校围绕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为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校名的“江苏海洋大学”字体,采用繁体毛笔字,表明学校的名称;英文“JIANGSUOCEANUNIVERSIT”字样,表达了学校是一所具有国际化视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多科性普通高等院校和努力建设高水平应用研究型海洋大学的奋斗目标。
校徽为印有“江苏海洋大学”字样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佩戴的为红底白字,本科生佩戴的为白底红字,研究生佩戴的为黄底红字。
严谨 求实 团结 献身
严师尊道、明德至善
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爱岗敬业、团结奋进
5月15日为江苏海洋大学校庆日。
江苏海洋大学有苍梧校区、通灌校区、宋跳校区和墟沟校区4个校区。
该校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苍梧路59号,坐落在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西游记》文化发源地花果山西麓,总占地2193.83亩,校舍面积65.71万平方米。
该校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通灌南路108号,校园面积约200亩。校区内有完备的教学、生活设施,并备有计算机房、语音室、多媒体、学生食堂、清真食堂、体育馆、塑胶田径场等办学所必需的基本设施,总建筑面积94382㎡。
该校区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昌生路2号。
文达楼是江苏海洋大学地标性建筑,也是苍梧校区的主楼。江苏海洋大学的学子们称之为“火箭楼”。该楼设有教室和一些二级学院的办公场所。
通灌校区最具标志性的建筑至善楼。至善楼和明德楼之间相互联系,形成了一小片建筑群。作为通灌的最高建筑,至善楼设有电梯,一到四层为学生提供临时借用的活动教室,许多大型会议也是在此处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