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29 17:19
太极桩是指在无极桩站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经腹部内气较前段时期充盈,配合束肋合腹,小腹的关元、中极二穴共同内敛纳气,冲震命门穴。与此同时,利用肩部和肘部的松垂动作,催动两臂自下而上画弧缓缓抬起,高与胸平。
由于双肩松脱、内卷里合,锁骨下沉相合,心气与横膈膜向小腹中极穴沉降,以助内部气息团聚,向命门穴冲震,使两臂内侧(阴经)微微内缠向身体外侧撑住劲,构成内撑外掤、内圆外方、负阴抱阳的太极状态。两手指松直向内,十指尖左右相对相照,指甲缝的气机含互相渗透和相吸相合之意,同时注意鼻准头的吐纳气与印堂穴(上丹田)、膻中穴(中丹田)、中极穴(下丹田)及三心(头心百会穴、手心劳宫穴、足心涌泉穴)的吐纳气一致,并将气纳入中脉(上通百合穴,下达会阴穴一线串之)之轨道,以助中气潜转。同时下闭谷道,气方不向下泄,构成呼气时使气由内达外,劲贯梢节,气贯指(趾)肚;吸气时退藏隐密,气结中宫,循环无端。久而久之,体内会出现一种轻灵景象,气机运聚之意象,皆由心发,中气之潜转,上下不停。如能将此意象融会于拳架之中,与动作、劲路结合起来,身体内外就会化生出一种浑厚灵敏、韧性极佳、有弹性的混元气布满周身。正如拳谚所云: “学者若会混元气,哪怕他人有全功。”
千百年来,传统武术在漫长的历史流传的过程中,从零星闪烁的远古,到群星光芒的如今,形成了当今的众多的门派。能够使他们延续、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内功。内功是传统武术的精华所在,而内功的具体修炼是以站桩功的方式来完成的。
站桩功是传统武术内练能力的基础。习练者在站桩中,通过思维意识的运用,而进入意识相对的静止状态,从中实现人体的阴阳平衡、开通经络、调和气血、补养元气,达到培本固元地目的。通过在桩功中的锻炼,才能使体内的真气运动自如,通过心法的应用才能进入静定的状态,才能达到天地人三合一的境界。
在众多的桩法中,首当典范的是太极桩,在很多的门派中都有太极桩之名,然而,名虽相同,而实质的内容却各有所别。一般的太极桩强调:在站桩过程中,要调身型,使肢体放松,消除体内僵硬之劲。
(1)“太极桩”具有现代“仿生学”的鲜明思想特征。 “太极桩功”模仿了外静内动的“树”,它强调“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及内外协调”。
(2)“太极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保健作用。
(3)“太极桩”是一种有氧静止的耐力运动,有利于新陈代谢及气血通畅,对膝关节有明显保健作用。
(1)使初学者做好学练太极拳的心理准备。“体松心静,专心致志”,是学好太极拳和取得太极拳锻炼效果的首要心理条件。在学练太极拳之前先练“太极桩”功,可以在克服腿部肌肉酸痛的过程中,使之做好学练太极拳需付出艰苦努力的思想准备。
(2)使初学者尽快适应学练太极拳时腿部的“静力性用劲”方式。学练太极拳时,双腿几乎总要处于弯曲的半蹲状态。这种“静力性用劲”方式,对于初学者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才会习惯。“太极桩”对腿部“静力性用劲”的要求程度高于太极拳的动作和套路,可以直接提高腿部“静力性用劲”的能力,缩短初学者的适应期,尽快达到练习太极拳时“平稳如山”和“迈步似猫行”的要求。
(3)使初学者尽快适应练习太极拳的“形态要求”。练习太级拳时,上肢和躯干要求保持一定的形态(术语称之为“身型”),如“沉肩”、“坠肘”、“含胸”、“敛臀”等等。这些上肢和躯干的姿势,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无意识和不经常出现的。要使之成为有意识的,并能在练习中保持体态,“太极桩”是很好的方法。因为站桩时身体姿势相对静止,可以有意识地体会和保持这些特殊体态,为学练和掌握太极拳的正确姿势与动作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