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台

更新时间:2024-09-29 11:12

清凉台是汉明帝少时读书乘凉之处,后为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译经之所,在白马寺的最后一个大殿毗卢殿就在清凉台内,一组庭院式建筑。两位高僧一直在清凉台修行直到去世,在白马寺山门内东西两侧分别有摄摩腾和竺法兰的墓,以示纪念。

信息介绍

清凉台亦称北海的风景窗,有黄山第一台之称,是观云海的理想之地,住在北海的游客,一般也都在这里观看日出。

清凉台纵横丈许,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绕以水泥栏杆,游人可凭栏远眺。台前为峰云变幻的后海,台下是十八道弯的石级盘旋而上,右侧上方排列着犬牙般的石笋,远望可见惟妙惟肖的“十八罗汉朝南海”,皆可尽收眼底。另外,这里还有“猪八戒吃西瓜”等奇石。

汉明帝永平年间,印度传教者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中国,并住在当时明帝在洛阳城西雍门外为他们建起的精舍,即洛阳白马寺里。此后,佛教便在中国广泛流传,此间在思想上也曾经也引起了较大的争论,但就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调融,终于汇入中国文化的巨流,同时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并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白马寺清凉台,这是一个特别的所在,这里是中国佛教文化的出发点。

清凉台是个砖砌的高台。这个看上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的地方,有着很多的内涵,它把译经这段重要的历史内容浓缩在了这里。

相传,清凉台原是汉明帝刘庄小时候避暑、读书的地方。后来两位印度僧人摄摩腾、竺法兰来到洛阳,被安排在此居住并译经传教。第一本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就是在清凉台上译出的。两位印度僧人在清凉台上的译经工作,奠定了白马寺作为中国第一译经道场的地位。

印度高僧殿位于清凉台上毗卢阁前东西两侧。东侧为摄摩腾殿,西侧为竺法兰殿。分供摄摩腾、竺法兰之泥塑像。这两位大师,永远留在了中国佛学史上。

一千九百年后的今天,在白马寺山门之内,东西两厢围墙之下,苍翠茂密的柏树林中各有一座用弧形青石围砌起来的圆冢。东边圆冢的墓碑上刻着“汉启道圆通摩腾大师墓”,西边圆冢的墓碑上刻着“汉开教总持竺法大师墓”。“启道”、“开教”,这就是后人对两位高僧的评价。

清凉台相会

东汉以后,清凉台成为白马寺的藏经之所。在白马寺“六景”中,清凉台高居首位。清凉台的中心是毗卢阁。在毗卢阁周围,环绕着配殿、僧房和廊庑等。清凉台在白马寺整个古建筑群中自成格局,被人誉为“空中庭院”。

毗卢阁是白马寺的最后一重大殿,为明代重修。毗卢阁内佛坛上中间主尊为摩诃毗卢遮那佛,简称毗卢佛,意为“大日佛”,象征着光明普照,佛法广大无边。毗卢佛是佛教中一个重要教派——密宗(也叫真言宗)所尊奉的最高的神。

毗卢佛的左侧为文殊菩萨,右侧为普贤菩萨。这一佛二菩萨,合称“华严三圣”,均为清代泥塑像。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逐渐走向兴盛。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佛教宗派。这些宗派之间互相联系,互为影响。这些宗派中比较重要的有禅宗净土宗密宗律宗等。作为“释源”和“祖庭”的白马寺,对于佛教的这种历史现象有明显的反映。

宋元之后,白马寺虽为禅宗寺院,但寺内的接引殿阿弥陀佛主要是净土宗的内容,而毗卢阁及毗卢佛,则又主要是密宗的内容。

清凉台的东西两侧,分别新建藏经阁、法宝阁各一座,其中供奉着泰国佛教界赠送给白马寺的中华古佛和印度前总理拉奥赠送的释迦牟尼铜像。

佛教文化

摄摩腾、竺法兰之后,安世高在汉桓帝时来到洛阳白马寺。安世高在白马寺共译出佛经95部150卷。据《开元释教录》载:从东汉至西晋,先后出现译师34人,译出经书700多部1400多卷。这些成就基本上都是在洛阳白马寺取得的。

从东汉到清代,有许多人先后加入到翻译佛教典籍的队伍中。汉译佛教典籍的数量之大,品类之多,实为世所罕见。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开始于洛阳白马寺。 三国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佛教界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这一年,印度和尚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僧祇戒心》一卷。根据这部佛经的内容,昙柯迦罗主张僧众应遵佛制,守戒法,并请梵僧立羯磨法在白马寺建坛传戒,开中国传戒先河。其后不久,安息和尚昙谛来到洛阳,译出《昙无德羯磨》,并根据戒律的规定举行传戒仪式。

如今,这样的传戒大会,在白马寺依然举行。1989年、1990年、1992年、1993年和1996年,白马寺先后五次传授三坛千佛大戒。1993年的传戒大会上,受戒者达到了创纪录的1800余人。据统计,这些受戒者来自全国各地和日本、美国、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

中国人出家,有人说始于东汉末的严佛调(安世高弟子),但也有人说,严只是居士,并未出家。如果后一说是准确的话,那么最早出家的名人,应该是三国魏时的朱士行。朱不只是最早出家的,他还曾西行求法。朱士行研究般若,但中土经典有限,于是在魏末(公元260年),他前往西域寻求佛法。在西域,他得到《大品般若》数十万言,于西晋初年命弟子送回洛阳,他后来一直没有回来。

有了戒律的规定,出家人开始逐渐增多,据说到西晋时已有僧尼三四千人,当时仅洛阳、长安就有僧寺近200座。这个时期也有不少人西行求法,著名的有宋云和惠生。他们到达西域许多地方,取来不少经论,并著书记录西行的经过(《洛阳伽蓝记》卷五专记此事)。

后来,经过中国化的佛教由我国东传到高丽、百济、新罗和日本。这些国家都有不少僧人来长安学习佛法。

翻看历史的时候,抑或是翻看野史演义的时候,我们都不能不特别喜爱唐代。唐朝时经济文化都很发达,佛教也处于鼎盛时期。

唐代最著名的佛教人物莫过于玄奘。历史上的玄奘,绝对不是电影电视里那般懦弱和窝囊的样子,他是个对佛教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人物。玄奘于唐太宗贞观三年出发,经西域到印度,往返17年,取回佛舍利150粒、经论657部、金檀佛像7躯。无论是在取经、译经方面,还是在佛学成就方面,玄奘都高居同时代出家人的首位。

实际上,玄奘只是唐朝众多西行求法者的一个。据《大唐求法高僧传》记载,仅唐朝初年,西行求法的就有60人。

以白马寺《四十二章经》为开端、以唐朝洛阳为代表的佛教译经,成为博大精深的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唐朝文化的传播,这些汉译佛教经典远及日本、朝鲜等地,为佛教文化在东亚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黄山清凉台

清凉台又名“法合石”,位于黄山风景区北海景区狮子峰腰部。自曙光亭西行约200米,即至一岔道口,继续西行20余步,便是清凉台。

地形特征

清凉台方正平削,纵横丈许,突出在三面临空的危岩上。1954年原址以水泥重修加固,宽3米,长5米,四周围以水泥栏杆,游人可凭栏远眺。清凉台前为峰云变幻的后海,台下是十八道弯的石级盘旋而上,右侧上方排列着犬牙般的石笋矼,矼上展现着惟妙惟肖的“十八罗汉朝南海”,登临清凉台这些皆可尽收眼底。

清凉台亦称北海的风景窗,是观云海、日出的理想之地。清人胡俊有诗曰:“纤尘飞不到蓬壶,至此方知热恼除。胜地借将居士号,灵山藏遍上清书。风生天籁开琼宇,月出林梢走玉蜍。恍在琉璃仙世界,较他歌舞复何如。”

附近景点

猴子观海 250米 步行 5分钟

曙光亭 200米 步行 3分钟

梦笔生花 500米 步行 8分钟

始信峰 1500米 步行25分钟

黑虎松、连理松 1000米 步行 20分钟

云谷索道上站 2000米 步行 35分钟

附近住宿

以离清凉台距离的远近,分布着北海宾馆,狮林大酒店,西海宾馆,排云楼大酒店等酒店,清凉台到最远的排云楼大酒店步行需要25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