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22-12-09 22:45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中心主任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担任。

中心概况

综述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中心主任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教授担任。

人居环境科学(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在传统的城乡建设各学科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一个综合性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社会、经济、文化和工程技术等各方面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

师资力量

清华大学人居环境各学科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威望较高的学术带头人和较完整的学术梯队,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博士生导师25人,教授45人,副教授50人,讲师和助教30人。

院士风采

吴良镛,教授, 1922年5月7日生于江苏省南京市。

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学士。1950年完成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的学习,获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硕士。现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并先后受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联邦德国卡塞尔大学和香港大学城市与城市规划研究中心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

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为培养建设人才和师资队伍做出了杰出贡献,多次获得国内外嘉奖,1996年被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

此外主持参与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和科研课题,如北京图书馆新馆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广西桂林中心区规划、孔子研究院规划设计、中央美术学院规划设计、京津冀北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基本理论与典型案例研究、滇西北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规划研究、东北亚地区城市化发展新途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重点项目--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建筑环境的保护与发展研究等。

其中主持的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获1992年度的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2000年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布的首届“梁思成建筑奖”。

先后出版了《中国古代城市史纲》(1985,西德英文版)、《城市规划论文集》(1986)、《广义建筑学》(1989)、《北京旧城与菊儿胡同》(1994和1999,中英文版)、《迎接新世纪的来临》(1996)、《建筑学的未来:世纪之交的凝思》(1999)、《人居环境科学导论》(2001)、《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中英文版)》(2002)、《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2002)等著作以及近200篇学术文章。

参与创建了中国建筑学会等多个全国性专业学术团体,担任副理事长、理事长等职,并担任建筑和城市规划专业杂志和刊物的主编。并被美、日、英等国的建筑师学会聘任为荣誉资深会员、俄罗斯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并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国文化艺术骑士勋章。2002年被荷兰克劳斯亲王基金会授予2002年度克劳斯亲王奖(Prince Claus Funds Award),以表彰在文化和发展领域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建设目标

建设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总目标,是要通过理论研究与建设实践的努力,探索一种交叉的多学科群组,融贯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中与人居环境相关的部分,形成一个新的学科体系----“人居环境科学”。在建立学术框架与科学的方法论前提下,以整体与联系的思想,推动规划设计理念、方法与创新,改善建设人才的培养,以促进国家和地区的人居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清华大学组建人居环境研究中心的目的,是要充分依靠学校多学科的资源优势,承担国家的综合性和试验性的人居环境科学研究项目,努力把中心办成一个新型的教学科研基地和对外交流窗口。在借鉴世界人居环境科学发展的同时,要更好地组织跨学科的学术研究,促使校内外各相关专业在合作承担科研项目的基础上,将人居环境学的研究、教学与实践工作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对中国人居环境学的创造性开拓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清华大学从事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院系主要有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环境工程系。

组织机构

GIS实验室

清华大学人居中心GIS实验室成立于1995年,主要由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经济管理学院等相关实验室组成。

实验室的目标是在发展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城乡和区域规划中应用的同时,办成一个全校性的人才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在条件成熟时争取成为国家级实验室;力争在系统的应用水平上与国外一流大学同步发展。

科研成果

综述

北京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简介

结合北京城市的轴线布局特点和自然地理特征,在继承发展城市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十字轴的基础上,强化政治、文化与首都经济发展的职能;在其外围构建“东部发展带”和“西部生态带”。“两轴”是北京城市的精髓,应结合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的延伸,全面实现保护与发展,从空间布局上体现首都政治、文化、经济职能的发挥。“东部发展带”北起怀柔、密云,重点发展顺义、通州、亦庄,东南指向廊坊、天津,与区域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应主要承接新时期的人口产业需求。“西部生态带”与北京的西部山区相联系,既是北京的生态屏障,又联系了延庆、昌平、沙河、门城、良乡、黄村等,应实现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调整改造,各级城镇主要发展高新技术、高教园区等环保型产业,为北京建成最适宜人居住的城市奠定基础。“多中心”是指在市区范围内建设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承担不同的城市功能,以提高城市的服务效率和分散交通压力,如CBD、奥运公园、中关村等多个综合服务区的设定。在市域范围内的“两带”上建设若干新城,以吸纳城市新的产业和人口,以及分流中心区的功能。

完善“两轴”、发展“两带”、建设“多中心”,形成“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新格局。完善“两轴”,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强化“东部发展带”,疏导新北京产业发展方向;整合“西部生态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构筑以城市中心与副中心相结合、市区与多个新城相联系的新的城市形态。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基本结论可以归纳为:旧城有机疏散;市域战略转移;村镇重新整合;区域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