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2 08:19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下设二级学院,前身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创办于1946年10月;1988年成立建筑学院,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系;2001年4月,原暖通空调专业从热能系并入建筑学院,组建建筑技术科学系;2003年成立景观学系。建筑学院设有4个系,即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建筑技术科学系。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创建于1946年,经过了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累计有5,000余名毕业生完成学业,成为活跃在国内外建筑前沿领域的专业帅才。按照学科思想的演变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前三十年以建筑学院的创办者梁思成先生提倡的建筑“体形环境论”为特色,后三十年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提出的 “人居环境科学”为指导,建筑教育学科领域不断拓展,始终引领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
1946年:国际同步高起点
1946年夏,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先生接受梁思成先生的建议,在清华大学建立建筑系,聘请梁思成为系主任,吴良镛为助教,首期招生15人,学制四年。办系之初,梁思成先生即明确提出“体形环境”的思想,并据此把课程分为五个类别,即:文化及社会背景、科学及工程、表现技术、设计课程、综合研究,其国际视野为清华大学建筑学科的国际同步高起点奠定了基础。
2000年,中国政府为了纪念梁思成先生做出的巨大贡献,设立代表中国建筑学科领域最高荣誉的 “梁思成奖”,便以梁思成先生命名。
1950年代:联系实践搞创作
1950年代,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建筑教学与中国建设实践紧密结合,于1952年开始实行六年制学制。那个时期,梁思成先生主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清华大学建筑系师生组成工作小组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等国庆十大工程的方案设计,培养出一大批熟悉大型工程的建筑大师和专业人才。
1958年,清华大学增设土木建筑综合设计院,为建筑系的师生提供了教学联系实践的平台,开创了中国建筑院校设立建筑与规划设计研究院作为教学实践基地的先河,“理论结合实践”、“教学结合工程设计”成为清华大学乃至中国建筑教育的一大特色。
1980年代:人才培养立体化
1978年,清华大学恢复建筑学专业招生,当年招收本科生78人,硕士研究生21人;其中,本科生教学实行五年制学制,研究生教学实行三年制学制。1981年,建筑系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1988年,清华大学在原建筑系的基础上成立建筑学院,下设建筑系和城市规划系以及若干专业研究所。
这个时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积极探索立体化、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阶段设立建筑学一个专业,毕业设计设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四个方向的专门化;研究生阶段则按上述四个专业招生,以培养相应专业的专门化人才。
1990年代:专业学位促发展
1992年,中国开始实行建筑教育评估制度。当年,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本科教育以优秀级首批通过评估。1993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开始授予建筑学学士学位;根据专业学位的要求,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增设了建筑师业务基础知识、建筑经济等课程。
1995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教育以优秀级首批通过评估,开始授予建筑学硕士学位。
1998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教育以优秀级首批通过评估,开始授予城市规划硕士学位。
21世纪:人居环境新方向
1999年,国际建协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通过《北京宪章》,集中体现了吴良镛先生的“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人居环境科学注重“建筑-规划-景观-技术”四位一体的知识结构,强调人文、管理、艺术、环境、工程等相关学科的融贯与交叉,成为清华大学建筑学科新的发展方向。2001年和2003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先后增设建筑技术科学系和景观学系,由此形成“一院、四系、多所”的多元化架构,体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理念。
2003年,中国教育部进行建筑学教育排名,清华大学建筑学科获得第一名,2008年再次获得第一名。
2012年,进行的第3轮全国学科评估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全国第一名、城乡规划学全国第一名、风景园林学全国第二名的一级学科排名成绩。
截止2011年6月5日,学院有4个系:建筑系、城市规划系、景观学系和建筑技术科学系;9个研究所: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建筑设计研究所、建筑历史与文物建筑保护研究所、住宅与社区研究所、美术研究所、景观园林研究所、资源保护与风景旅游研究所、建筑技术科学研究所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研究所;作为学院规划设计实践的基地和对外窗口,有具有甲级资质的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安地建筑设计顾问公司;此外,跨院系成立的科研综合体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依托在建筑学院。
截至2012年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有在职教师111人,其中教授44人、副教授54人、讲师13人、博士后46人。教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吴良镛(两院院士)、关肇邺、李道增、江亿。聘任的兼职教授中另有院士5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50人,占48%,具有在国外学习和工作经历者54人,占52%;学院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好,理论基础和基本功扎实,重教学、重教书育人、重团队精神,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教风,学院又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活力,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坐落于清华园清华大学内,学院附近绿化面积大,环境怡人,交通便捷,适合学习休憩,是莘莘学子的天堂。
自1946年创建以来,学院一直从梁思成先生为之终身奋斗的理想――“居者有其屋”,到吴良镛先生孜孜以求、不断实践的目标――“安得广厦千万间”;从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体形环境论”,到吴良镛先生开创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走过了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60年文化底蕴,使建筑学院愈加深沉迷人。
建筑学院设置两个本科专业: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学本科每年招收3个班,约90人,学制5年,授建筑学学士学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科每年招收1个班,约30人,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建筑学院与全校一样,同时实行6年本硕统筹学制,一部分学生通过6年连续学习,可取得硕士学位。
1 一个基础、两点关注、三项结合
21世纪是中国建设事业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建筑学科与建筑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坚持“专业帅才”的培养定位,确定了“一个基础、二点关注、三项结合”的办学思想,即以人居环境学科为基础、关注国家建设前沿和学科发展前沿、教学科研和实践三结合。
2 一个基础: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
1946年,梁思成先生创办清华建筑系,提出“体形环境论”作为清华建筑教育的指导思想。1980年代以来,吴良镛先生继承和发扬了梁思成先生的“体形环境论”思想,提出了符合新时代要求并具有前瞻性的“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21世纪,清华建筑教育逐步确立了“立足人居环境,探索中国特色,跻身世界一流”的办学思想和发展目标。
3 两点关注:关注国家建设需要,关注学科发展前沿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密切结合中国建设的需要和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培养既了解学科前沿、具备国际竞争力,又了解中国国情、符合国家建设需求的专业帅才(professional leadership);这是清华建筑教育的特色,也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注重中国城乡建设的重大课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科发展的前沿课题,探索新的理论体系与方法。同时,全面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4 三项结合: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
清华建筑教育始终坚持教学、科研和实践相结合,强调以教学为核心,将科研与实践通过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的设置全面渗透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随着建筑教学改革的深化和拓展,在延续学院传统的同时,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和实践的结合,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活动,鼓励教师结合科研与实践进行教学。
建筑学院在7个二级学科上设硕士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景观规划与设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美术学,授建筑学硕士学位(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工学硕士和文学硕士(美术学硕士点)。建筑学院还招收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
建筑学院具有建筑学一级学科学位授予权,设建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涵盖5个二级学科;同时设有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二级学科)博士点。授工学博士学位。
建筑学院设有建筑学和土木工程专业博士后流动站,截止2005年末在站博士后有20人。
1992、1995和1998年我国相继实行建筑学本科、建筑学硕士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制度,建筑学院的建筑学本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硕士点和城市规划与设计硕士点均以优秀级首批通过评估。2002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在全国高校中首批通过专业教育评估。
1988年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两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2001年这2个学科再次被评为全国重点学科,同时,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被评为该学科第一个全国重点学科。
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进行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建筑学院获得建筑学一级学科评估第一名。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三个二级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建筑学院也是清华大学实施国家“211工程”、“985工程”的重点建设单位。
清华大学每年通过全国统考,择优录取高中毕业生,在全国各省市高考招生中的录取分数线一直名列全国前茅,2009年招收各省份文理科状元44名,占全国状元总量的1/3强;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本科录取分数线在清华大学各专业中长期排名前列,近五年来则始终保持第1或第2的位置,且录取本科生中有各省状元18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通过全国统考和免试推荐两种途径录取研究生,录取率为5%左右;同时,每年约50名在读本科生因学习成绩优秀,通过免试推荐进入建筑学专业研究生学习阶段。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本科生系统有丰富多元的学生组织,涵盖了学生学习和课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三个重要的学生组织分别是学生素质指导中心、学生会和学生科协,分别侧重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提升、课外文体活动的开展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三类工作,通过提供广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服务。3A协会主编的学生刊物《思成》杂志为本科生学习与学术活动提供展示与交流的媒介。该刊物为清华大学图书馆特藏室与档案馆收藏,在国内其它建筑院校也有一定的影响力。
建筑学院研究生系统的学生组织可概括为“一会一刊一网络”。“一会”指研究生会, “一刊”指研究生刊物《四月》, “一网络”指“建筑学博士生校际网络(DA-Network)”。建筑学博士生校际网络(DA-Network)于2009年10月17日由全国十四所建筑院系倡导并自发成立,秉承 “扩大交流、促进学术进步”的宗旨,通过学术会议、定期书面交流、杂志设立专栏等方式,促进全国建筑学博士生之间各种层面各种方式的交流,达到最终促进参与各院系博士生的学术进步为目的。
此外,建筑学院学生活动丰富多彩,参与度高。文艺方面,每年一度的建筑学院学生节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排练,以丰富多彩的节目形式感悟专业生活,展现班级风采,是增进学院内部交流的大舞台。体育方面,学院的泳队在十年间取得了五届全校团体冠军,女子排球队在最近的两年中蝉联校团体冠军;2008年学院男子足球队、女子足球队在这两项最重量级的赛事中双双夺冠。社会服务方面,建筑学院本科生在读期间平均每人参加3次以上社会服务;学院每年组织各类实践支队50多支,平均参与学生达到400余人。学院在册本科生志愿者309人,占本科生总人数半数60%,服务活动包括北京2008奥运会志愿服务、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支援贫困地区教育、北京城市规划展览馆义务讲解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建筑学专业招收留学生。建院60年来,共培养留学生近300人,分别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或完成进修学习。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有注册留学生69名;其中本科生21人,硕士研究生26人,博士研究生15人,专业进修生7人,分别来自,美、德、法、瑞、韩等国,留学生占在读建筑学专业学生总数的比例约为10%。此外通过国际合作教学,每年有超过100名的国外学生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参加联合设计课程。
建院60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累计培养毕业生5000余名,包括本科毕业生3614人、硕士毕业生1358人、博士毕业生224人。大批毕业生活跃在国内外的各个建设领域,成为建筑界的专业帅才。其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约占建筑领域院士总数的50%;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6人,约占全国总数的20%;
国内外建筑学院院长(系主任)33人;
大型国有设计单位的院长、副院长68人,总建筑师、总规划师79人;
中央政府各部委部长4人,副部长5人,司长、副司长11人。
各省建设厅厅长6人;
各市市长和副市长11人;
各地规划局局长和副局长30人;
国家级专业学会负责人11人。
此外,还有众多毕业生活跃在房地产、杂志出版、媒体宣传等多个相关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内外人才交流的不断发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进入世界知名建筑院校学习。如2009年,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录取了15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毕业生。部分学生在留学期间表现优异,受到所在学校的嘉奖;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进入世界知名院校和设计机构任职,并担任重要职位。
六十年中,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中国古代建筑理论及文物建筑保护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北京菊儿胡同新四合院设计实践、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设计、广义建筑学理论、人居环境科学、《北京宪章》等,已经成为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成果乃至世界建筑界的标志性事件。
建筑学院承担并完成多项重要的纵向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人居环境的基本理论与典型范例研究”、“住区微气候环境中的热物理问题研究”、“空气有机挥发物和微生物去除新方法”、“动态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的基础研究”和“乡村建筑热环境和节能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国家“ 十五”重点攻关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项目课题“建筑节能设计方法与模拟分析软件开发”、“室内空气化学污染控制和改善”,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空气VOC/SVOC介观散发和控制机理研究”、863项目“太阳能建筑储能材料研制、性能和应用研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重点项目“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区城乡空间协调发展规划研究”,科技部和北京市科委项目“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研究”,北京市项目“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学科群建设”等;近五年承担了18项重要国际合作项目。
教学成果获奖
近5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国家、北京市和清华大学先后获得各类教学奖励约10项,这些奖励体现了学院教师在教学中的大量探索性和创造性工作,为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其中,吴良镛教授于1999年获得UIA建筑教育奖,并于2005年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2006年,秦佑国教授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奖,陈志华教授和高亦兰教授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2008年,赵炳时教授、栗德祥教授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教育特别奖。
课程及教材建设获奖
近十多年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先后有12门(次)课程获得清华大学、北京市、乃至国家级精品课,包括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原理、理性建筑和住宅精细化设计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编撰的教材多次获得各类相关奖项,并有《城市规划原理》、《区域规划》等11本教材入选国家级“十一五”计划指定教材。
学位论文获奖
自1978至2008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指导完成博士论文224篇,硕士论文1667篇。迄今为止,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建筑学领域共有三篇优秀博士论文入选,其中有两篇出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分别是方可的《探索北京内城居住区有机更新的适宜途径》、单军的《建筑与城市的地区性——一种人居环境理念的地区建筑学研究》,导师均为吴良镛教授。
学生作品获奖
作为大力促进多形式国际化教学的重点策略之一,建筑学院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建协(UIA)、国际风景师联合会(IFLA)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ISCO)、美国建筑院校联盟(ACSA)等举办的国际设计大赛,以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鹿特丹国际建筑双年展等,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HUA·青年设计师国际交流基金奖项
HUA·青年设计师国际交流基金是由国内多家设计院发起设立的专项奖学基金,用于奖励从事景观、建筑、城市规划的青年高校优秀设计人才,其中不乏在校本科生、研究生。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一直非常重视本科生教育,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2014年8月,卓信成、韦智宇等6名学生获得了2014年度HUA·青年设计师国际交流基金。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也是中国建设事业迅猛发展的黄金时代,建筑学科与建筑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面对未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战略目标的总体部署下,制定了建设兼具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建筑院系的发展计划。
第一,在广义建筑学和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从科学和文化两个方向深入探索新时代建筑规律,力争在理论建设和创作实践两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使学院成为未来建筑发展的“智库”和高端建筑人才的培养基地;
第二,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技术与设计、建筑历史理论与文物建筑保护、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领域均衡发展,保持特色、积极进取、多出成果,使学院成为一流的教学和科研示范案例;
第三,以解决中国建筑文化和城乡建设的重大问题为目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以创建中国特色建筑教学、科研和创作实践为发展方向,全面提升学院在世界建筑舞台的空间和影响。
2021年12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特殊场所新冠病毒传播研究团队被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拟表彰为“ 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