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08 22:22
安南,古称交趾,与中国云南、广西壤地相接,隔海与广东相望。自明英宗册封黎麟为安南国王后,虽其政局几经变化,但黎氏仍世代在安南为王,并与明朝保持着密切的宗藩关系。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平定云南,安南国王黎维禔派遣使者慰劳清朝部队官兵。
顺治十七年(1660年),安南国王黎维祺正式向清朝奉表投诚,进贡方物。在建立宗藩关系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此后,两国交往密切,安南黎氏表贡不绝。
然而安南国王以前代旧制为理由,不愿将故明所颁敕印上缴清廷,换取清朝敕印,双方发生分歧。
康熙五年(1664年)农历五月在清廷强大的压力下,安南国王黎维禧始于康熙五年(1664年)五月缴送南明永历敕命一道,金印一颗。争论即告结束。康熙帝立即遣使至安南,册封黎维禧为安南国王。康熙七年(1668年),应安南国王黎维禧的请求,贡期由三年一贡,改为六年两贡并进。贡期的固定,标志着中安宗藩关系正式确立。宗藩关系既已建立,双方就要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安南作为清朝的属国,“臣事中朝,恪修职贡”。就清朝方面而言,安南国王去世告哀,要遣使致祭,新国王即位要行册封,进贡要厚赏,以此维护安南黎氏统治的稳定和巩固。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安南阮氏篡国对宗藩体制发起了挑战。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四月,广南阮惠领兵攻入黎城,国王黎维祁出奔。其母妻、王子及宗族二百余人在大臣阮辉宿、黎炯的保护下,由高平府登舟,逃至广西太平府龙州斗奥隘对河求救,并冒死涉水登北岸。过河男妇老幼62人,没来得及渡河者尽为南岸追兵所杀。
广西巡抚孙永清得报,立即将这一情况上奏。乾隆皇帝认为,黎氏传国日久,且臣服天朝最为恭顺,今突然被强臣篡夺,不能置之不理。命令两广总督孙士毅驰赴广西龙州,询明妥办。显示了乾隆皇帝维护宗藩体制、为黎氏复国的决心。
清廷根据奏报,陆续做了如下布置:
第一、妥善安插黎氏眷属及随从人员,优给廪膳,勿使失所。并派兵保护,保证其生命安全。
第二、调兵驻守各关隘,整饬兵马、器械,朝夕操练,造成清朝不日即将出兵的声势,以此威慑阮惠,声援黎维祁,希望黎维祁借此声援,招集义兵,徐图恢复。
第三、檄谕安南高平、谅山等处镇目,应拥戴旧主。广发檄文,发动政治攻势,对阮惠营垒予以分化瓦解。
第四、阮氏逐主乱常,不许其进贡纳款,于镇南关对其贡使“大声呵斥,并谕以天朝已调大兵,分路进讨”,同时令进贡夷官归谕阮惠迅速悔罪自新,迎还故主。对阮氏政权不予承认,施加政治压力等等。希望通过黎维祁依靠旧臣拥戴,或阮氏悔罪迎还故主的方式达到黎氏复国的目的。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夏,黎维祁赴山南招集义兵,被阮惠攻逼,躲进深山藏匿起来,不能恢复势力;阮惠打听到清朝进兵的消息,退回富春,保护旧巢,不肯妥协。因此,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八月末,清廷即酝酿用兵,并为赢得这场战争做着各个方面的准备。
其军事部署为:两路出击,两广总督孙士毅、广西提督许世亨率兵一万出镇南关为正兵,担任主攻;云南提督乌大经率兵八千出白马关为偏师,配合作战。两路皆听孙士毅节制。
乾隆皇帝明确规定了这次用兵的战略目的:官兵直抵黎城,设法将首恶擒获,以期一劳永逸,确保黎氏在安南的统治者地位。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月二十八日,孙士毅统兵出关,一路势如破竹,各守隘军队望风奔遁,阮惠惟扼三江之险,以拒清军。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一月十三日五鼓,清军抵达寿昌江北岸,阮军退守南岸。清军发起猛攻,乘筏直冲。浓雾弥漫,昏暗不辨敌我。阮军于雾中自相格杀。清军乘势全部渡江。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清军进军至市球江。市球江江面宽阔,且南岸依山,地势高于北岸。阮军据险列炮,守御甚固。清军进攻受阻。为迷惑阮军,清军伐运竹木,于正面搭建浮桥作欲渡之象,同时派兵二千潜行至上游二十里处宵济。十七日,于上游渡江的清兵已绕至阮军背后,乘高大呼下击,正面清军乘势抢渡,阮军瓦解败北。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一月十九日,军抵富良江,江之南岸即为安南首都黎城(今河内)。此为黎城最后一道屏障。为阻止清军过江,在清军到达前,阮惠下令尽伐沿江竹木,并将沿江所有船只停泊南岸。清军到达后,艰难觅得几只小舟。夜幕降临,载兵百余,驶向江心,夺得战舰一只。许世亨亲自率兵乘舰渡江,复夺得小舟三十余只,更番渡兵,分捣敌营。昏夜中,阮军不辨多寡,惊慌溃逃,清军焚其战舰十余艘。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黎明,清军全部过江。黎氏宗族、百姓出迎,匍匐道左。黎城不攻自溃,阮惠遁还广南。是夜二鼓,黎维祁才走出藏身处所,赶赴军营进见孙士毅。乌大经所带滇省官兵出关后,于十二月二十一日才行抵宣光,于此料理一、二日,亦即启程前赴黎城。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两广总督孙士毅根据战前乾隆皇帝的指示,传旨举行册封仪式,代表清廷正式册封黎维祁为安南国王,并知会广西巡抚孙永清将黎维祁母妻眷属送回安南,后黎朝第二次得以复国。阮惠还派人先投书于清军营,卑辞乞降。乾隆帝为黎氏复国的战略目标达成。帝封孙士毅一等谋勇公,许世亨一等子,诸将士赏赉有差。
乾隆五十四年正月初一,军中喝酒庆贺新年,当天夜里忽报阮惠倾巢而至,清军仓促御敌。阮军人数众多,将粤兵四面密围,且以大象驮载大炮猛攻,粤兵寡不敌众,乱作一团,黑夜中自相践踏。黎维祁心胆俱裂,手抱年幼的孩子,随同他的母亲向北逃遁。滇师听闻炮声震天,知道情况有变,也退走。孙士毅突出重围,渡过富良江,人马纷纷抢渡,把浮桥踩断。于是尚在南岸御敌的提督许世亨、总兵张朝龙、尚维升等官兵血战身殁。孙士毅将大量粮械烧毁,回镇南所带兵马不及半。滇师因为有黎氏的大臣黄文通做向导,于正月二十四日全师而返。安南黎氏母子再次来投。乾隆帝派大将军福康安前往安南。
大将军福康安到安南,安南阮惠惧怕清军,叩关谢罪乞降,改名阮光平,遣其兄子光显赍表入贡,恳赐封号。并称“守广南已九世,与安南敌国,非君臣。且蛮触自争,非敢抗中国,请来年亲觐京师,并於国内为死绥将士筑坛建庙,请颁官衔谥号,立主奉祀。”又闻暹罗(今泰国)贡使将入京,恐受其媒孽,乞求天朝勿听其言。福康安先后以闻。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正月二十二日开始,阮惠一月之内三次向清朝乞降,想得到中国清朝皇帝的册封,获得合法地位。乾隆皇帝认为黎朝屡次丢国,复尔不守,已经失去人心,没有恢复的希望,便不再支持黎维祁。
于是清朝大将军福康安提出四项乞降条件
阮惠因急于得到清朝的承认与支持,及早稳定国内政局,全部接受清方条件,并陆续付诸实施。至六月初,复遣人上表、进呈贡物。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乾隆皇帝册封阮惠为安南王,将所进贡物收纳,并派礼部员外郎成林于八月一日恭捧敕谕启程赴安南黎城主持册封。十月十五日宣旨赐封礼成。
“安南之役”两国交兵,使清前期的清安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但它并未长久的影响清安关系的正常发展。随着两国政策的逐步调整,很快就驱除了战争的阴霾,迎来了两国关系发展的灿烂前景。乾隆皇帝决计不再调兵进剿安南。福康安也与乾隆皇帝的想法相吻合。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农历三月,安南王阮惠如期践约,自安南启程,赴京恭祝乾隆皇帝八十大寿,七月到达热河,受到乾隆皇帝的隆重接见。他还脱去“束发垂后、戴乌纱帽、被阔袖红袍”的汉家衣冠,换上清朝服饰,一起前来觐见的朝鲜使团,眼看“阮家新着满洲衣”,极其不以为然。八月抵达北京,参加乾隆皇帝八旬庆典,年底回到安南。
清朝与阮氏安南的宗藩关系正式确立。两国关系步重新入正常化的轨道。此后,安南与清朝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更加紧密,清前期中安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清朝方面把安南之役记入乾隆的“十全武功”。
越南方面有人称:“这是我们民族抗击北方封建集团侵略历史上最后一次伟大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