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0-14 19:27
清音,是江西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
清音是江西曲艺曲种。相传清乾隆年间即已形成。
因地区差异,又分南昌清音和九江清音两支。南昌清音流行于南昌、新建两县及宜春、上饶、吉安和景德镇等地。加上本地流行的民间小调,
传统曲目整本分回的有《玉堂春》,《宋江》、《武松传》等,小曲有《二十四枝花》、《四季相思》,《孟姜女》等。
周素珊的《清音》
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
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
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 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 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
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
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
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
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
四川清音除有专业艺人外,还有许多业余爱好者,称为“玩友”。
他们不但能唱,一般都能弹奏琵琶或月琴,有的弹奏水平还相当高。还有一些清音的玩友组织,他们为推动四川清音艺术的发展发挥了作用。
五六十年代,四川清音进入剧场,坐唱的形式逐渐被站唱所取代。改为演员自己敲击竹节鼓打板演唱,配以小乐队伴奏,乐器有琵琶、高胡、二胡、中胡等。伴奏员兼演配角并参与合唱帮腔。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很丰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断桥》、《黛玉焚稿》、《放风筝》等,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等。
加上本地流行的民间小调,
客观上促成了民间音乐的互补与融合。传统曲目整本分回的有《玉堂春》、《宋江》、《武松传》等,小曲有《二十四枝花》、《四季相思》、《孟姜女》等
南词清音在民间源远流长,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唐,因无具体记载,流入时间难以确定。
主要通过琵琶、扬琴等民间乐器伴奏,演出曲目有《牡丹采药》、《水漫金山寺》等,常在农闲季节及迎神赛会时演唱。
民国15年始有女艺人参加演唱,改变单一男人演唱的惯例,成为江西省民间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新中国成立后,由高连生等10余名老艺人组成南词清音社,曾先后两次参加省文艺调演,获得好评。
该社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解散,现农村还时见老艺人演唱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