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6 13:06
地下灌溉,又称“渗灌”。将灌溉水引入地下,湿润根区土壤的灌溉。有暗管灌溉和潜水灌溉。前者灌溉水借设在地下管道的接缝或管壁孔隙流出渗入土壤;后者通过抬高地下水位,使地下水由毛管作用上升到作物根系层。地下灌溉不破坏土壤结构,不占用耕地,便于管理,但表土湿润不足,不利于苗期生长。
地下灌溉系统一般由输水部分和田间灌水部分组成。输水部分可采用渠道或管道与水源连接。田间灌水部分为埋设于田面以下的渗水管网,灌溉时水沿管壁的孔眼渗出,经土壤渗吸扩散,进入根层。暗管的渗水强度应和土壤渗吸性能相适应,一般为每米管长每小时渗出水量5~20L,强度过小则灌水慢,过大则增加向深层的渗漏,浪费水量。常用瓦管、砾石混凝土管、塑料管和鼠道(土洞)等作为渗水暗管,其中塑料管容易控制灌水强度,便于埋设施工。灌溉水从管壁的孔眼渗出后,既因土壤毛管吸渗作用向四周扩散,又因重力作用向下流动。在大田作物中,一般要求向下流动而渗漏到根层以下的水量不超过20%,向上扩散的湿润锋线应接近地表,水平方向则要使相邻两管的扩散湿润圈相互搭接(见图)。管道埋深一般采用40~50cm,间距一般控制在100~150cm以内。每条渗水暗管的长度,所用管径大小,供水水头大小等,要根据灌水强度要求和农田坡降而定,以能满足田块首尾渗水均匀为准。
保持土壤疏松状态,改善土壤通气和养分状况,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比用明渠在田面灌水,还有节省占地,便于田间作业等优点。但因需要埋设很密的管道,工程造价高,在中国仍处于小面积试用阶段。一些地方实践证明,该法用以灌溉果树等经济作物效益较好。有的地方,通过较密较深的田间沟渠,使灌溉水由沟渠向旁侧和向上方浸润根层土壤,或通过使底层土壤水分饱和再向上润湿根层土壤。因它使灌溉水从地面以下进入根层,也属于地下灌溉。在某些地下水位高又有渍涝威胁的地区,还有排灌两用的地下灌溉系统。灌溉时,通过沟渠和田间暗管,抬高地下水位,利用土壤毛细管作用进行浸润灌溉。多雨时通过暗管和沟渠将田间多余水分排走,并降低田间地下水位。这种系统的暗管埋设深度、间距和管孔透水强度均较大。这种设施在美国东南滨海平原地区已有十余年的运行历史,中国江苏及上海市近年来也在试用。
1.不破坏土壤结构,上层能保持良好的通气状态,水、热、气三因素的比例协调,并能自动调节,能均匀输送水分和养分,为植物提供稳定的生长环境,增产效果显著。
2.地表含水率较低,蒸发很少,输水基本无损失,水的利用率高,比喷灌节水50%一70%。
3.灌溉水只需低压输送,一般约0.2MPa即可,且流量小,扬程低,减少了装机容量,节能效果好。
4.地表下5~10厘米厚的土壤控制在干燥条件下,不具备温湿环境,能减少病虫草害的蘖生,可减少少农药费用。
我国采用的地下渗水管主要有五种形式,陶土式、塑料式、合瓦式、鼠道式土洞。该技术一般应用地形平坦及根系较深的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