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靺鞨绣

更新时间:2023-03-27 23:32

渤海靺鞨绣起源于距今1300年前的渤海国靺鞨刺绣针法,传承千年的渤海靺鞨绣是流传在东北满族,是以牡丹江为中心的东北地区满族刺绣品的总称,它是靺鞨、女真、满族刺绣的民间艺术,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该工艺从传承到开发融入了东北独特的山地文化,将现代摄影技术与传统的东北三角针技术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传递出一种粗犷豪放的艺术特色。

历史沿革

渤海国在中国历史上绚极一时,曾是我国唐朝时期地方民族政权,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在当时,经济富庶程度仅次于唐王朝,史称“海东盛国”,它的手工业、刺绣业相当发达,渤海靺鞨绣作为“国宝”,除内地的官私贸易外,还与日本等邻国也有贸易往来,并形成水路交通干线东海丝绸之路。1300年前的大唐时期,传承的丝绸文化为满族祖先带来一种叫做东海丝绸的工艺,使得这里的人开始养蚕制丝。

渤海靺鞨绣是根植于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满族祖先的传统民间手工刺绣。唐代渤海国都城上京龙泉府(即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所属宁安市渤海镇)史称“海东盛国”,它以粟末靺鞨族为主体,有较先进的手工业、北柞蚕丝业、刺绣业等社会生产门类, 1975年出土的“舍利函”丝织品已经印证。渤海国的后裔牡丹江流域的满族人继承了古代百姓使用的传统刺绣针法鸡爪针,现发展为“三角针”, 针脚比较大, 针法由大到小,四至八层叠加,丝线并股参色,形态类似五角星所刺绣出来的艺术作品细致精巧、色彩艳丽、景色逼真,即有江南刺绣的柔美又具北方人粗犷豪放,大气磅礴的性格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工艺,作品制作技艺精良考究,制作风格散发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惟妙惟肖,观者如林奇境被誉为刺绣中的油画,是中华民族刺绣大家园中的一朵绚丽奇葩。

刺绣特点

渤海靺鞨绣起源于距今1300年前的渤海国靺鞨族针法,是早期满族百姓使用的针法,现称为三角针。它的针法类似三角形,形态类似五角星,与传统刺绣针法相比,用其刺绣而成的作品立体感极强。

靺鞨绣采用的原料是东北特产的柞蚕丝,这种丝比桑蚕丝粗一些,所以染色之后在绣品上显得更加艳丽,加上靺鞨绣采用的是4到8层的叠加形式,更加厚重和立体,赢得了“刺绣中的油画”的美名。

渤海靺鞨绣有两个突出特色。特点之一为原料独特,渤海靺鞨绣所用的蚕丝为我国北方特有的天然纺织原料之一的柞蚕丝,在东宁等地的养蚕基地,为刺绣提供了优质的底料。特点之二为针法特殊,距今1300多年的渤海国靺鞨族针法,是满族早期渤海国百姓使用的传统针法,当时叫做鸡爪针,针脚比较大,形态类似鸡爪。第四代承传人孙艳玲在承传过程中改良了针法,现称为三角针,针法类似三角形,形态类似五角星,针法由大到小,四至八层叠加,丝丝并股参色,使其呈现立体感极强的刺绣艺术作品。作为传承针法的三角针尤其适合油画的刺绣,因此渤海靺鞨绣也被称为“刺绣中的油画”。

鉴别技巧

形态传神

辨别一幅刺绣的好坏,关键看画中人物的脸,是不是有传神般的神态。如果一幅画绣活了,就可以称之为工艺品,同时也具有收藏价值。

与十字绣的区别

十字绣是在已经画好的网格上作绣,线色、绣法都是提前配好的,学起来比较容易。这种刺绣拿到手上时,只是一块画布,画布上会打印上你所要绣的油画图案,至于找色、找线,全部要靠自己去搭配,刺绣的针法有百余种,常用的就有5种。绣娘需要把这幅画深深地记在脑子里,再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力,用不同的感觉去诠释她绣出的作品。也许很小一部分,就有可能要用几十种颜色来制造出其淡进淡出的效果。

代表人物

龙泉府传承人孙艳玲祖辈是原满族正黄旗,她自幼跟着外祖母于张氏和母亲于秀英学习渤海靺鞨绣,是渤海靺鞨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在传承渤海靺鞨绣刺绣技术基础上,以东北冰雪景观为主题创新发展了渤海靺鞨绣艺术。孙艳玲把传统刺绣“排比其针,密接其线”的方法创造成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分层掺色的技艺,并独创“三角针”,其绣出的人物生动传情、风景立体真实,花鸟风姿绰约。和苏绣细腻如水、小家碧玉的风格比较,此种刺绣色彩艳丽、大气磅礴、把东北人那种粗犷豪放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刺绣价值

文化价值

2013年12月26日,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组委会第一次会议和省区市参展会议在中国贸促会召开,经中国贸促会研究,渤海靺鞨绣入选2015米兰世博会,这也是继2010年入选上海世博会后第二次入选世博会。

2014年6月22日至7月7日,中国将首次以国家名义参加在美国华盛顿国家大草坪举办的第48届史密森民俗文化节。届时,中国将在华盛顿国家广场展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牡丹江渤海靺鞨绣名列其中。

经济价值

渤海靺鞨绣已成为牡丹江非文化物质遗产之一,举办渤海靺鞨绣培训班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靺鞨绣的历史渊源与基本知识。据了解,林口县柞蚕丝的产量很高,通过靺鞨绣可以带动该县柞蚕丝产业;其次,渤海靺鞨绣可以解决该县无业妇女的就业问题。同时,靺鞨绣也可以作为收藏品与纪念品,开拓旅游市场。

为了保证渤海靺鞨绣“原料”的充足,在牡丹江已经有了专门养殖柞蚕的企业、养殖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条。在黑龙江牡丹江地区,现有1000多名绣娘从事渤海靺鞨绣工作,一年创经济效益1500万元以上,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当地部分就业问题。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