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

更新时间:2023-11-04 14:53

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创办于1984年。这所学校是改革开放时期,为提高我国计划系统干部文化素质,加强计划系统干部队伍建设,以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而建立的。作为全国计划系统唯一的干部学院,自1987年开始招生到三校合并组建湖北经济学院前,为全国10多个省市共培养(训)了万余名在职干部,对提高宏观经济管理领域干部队伍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简介

(1984.9~2002.8) 这所学校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适时调整办学方向,1993年对外联合开始普通本科教育,199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获得独立开展普通高等教育资格,走出了一条成人高校改革创新的道路,并以其十年普通本科教育的探索历程积累经验,为湖北经济学院的组建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具体信息

第一节 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的建立

一、成立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中央要求加快实现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以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对干部的教育和训练显得极为重要,抓紧干部培训工作已成为加强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重要措施和保证。1980年8月,国家计委联合教育部、财政部发出《关于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举办干部专修科和干部培训班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在可能条件下,承担中央、国务院各部门和省、市、自治区委托举办干部专修科或干部培训班的任务,提高各级干部的科学技术水平与管理水平。

1983年,中共中央召开全国干部培训工作座谈会,对干部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国家计委按照中央指示制定下发了全国计划干部培训规划,要求各省市、各部门计划系统的业务干部,到1985年具有大专、中专毕业文化程度的比重达到80%左右;到1990年,基本达到相当大专毕业文化程度,要求各省、市、自治区计委采取不同形式建立培训基地,负责培训各级计委、有关厅局和企事业单位的计划干部。湖北省计委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培训工作的指示,落实全国计划干部培训规划,积极筹建计划干部培训基地。1983年3月,湖北省计委向国家计委提交《关于申请建立计划管理干部基地经费的报告》,请求建立一所省计委直接领导的计划管理干部学校,作为全省计划干部培训中心,主要解决计划干部工作3年、学习半年的问题。国家计委同意湖北省计委筹建干部培训中心(计人[83]878号),并拨款60万元予以补助。当年5月至1984年1月,省计委党组多次研究筹建培训基地问题,对培训基地的规模和建筑面积进行了2次调整。

1984年1月,省计委党组决定建立“湖北省计划委员会干部培训中心筹建处”。2月上旬,筹建处正式开展工作,一手抓校园基本建设,一手抓师资储备和培训。

省计委对全省计划干部队伍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全省计划系统在职干部中,具有大专、中专文化程度的只占24%左右,系统学习过计划经济专业知识的不到12%,专业对口的经济管理干部则更少。经过分析研究,省计委认为原定的“计划干部培训中心”规模太小,职能单一,难以承担计划干部学历教育、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任务。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到1984年全国工交、财贸、金融等各系统均已建立管理干部学院,唯独全国计划系统还没有建立管理干部学院。计划系统干部的实际状况决定只有建立规模适当、功能齐全的管理干部学院,才能适应计划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湖北地处全国中部,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在湖北建立一所计划管理干部学院,不仅有利于湖北计划系统和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干部培训,而且可以为全国计划系统干部培训发挥重要作用。省计委党组决定将培训中心改建为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并多次向省政府和国家计委汇报、请示,得到了省政府和国家计委领导的大力支持和高度重视。

1984年9月1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复湖北省计委(鄂政函[84]78号),同意建立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并规定学院属于大专性质,任务是培养全省计划、统计、物价系统的具有高中毕业文化程度的在职干部,设国民经济计划、统计、物价管理3个专业,在校学生规模暂定500人,学制2年,学习成绩合格者,国家承认其学历。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归属省计划委员会领导,教学业务工作接受省教育厅指导,招生纳入全省成人高等教育计划。

根据国家教委《管理干部学院设置暂行条例》关于管理干部学院办学规模的规定,一般应逐步达到千人以上,同时考虑到国家计委多次函示,省计委向省政府申请适当扩大学院办学规模。1986年6月,省人民政府函复省计委,同意学校按在校生1000人(含短训)的规模进行规划。为此,省计委确定学院建筑面积由27369平方米增加到45490平方米,总投资2613万元。

二、选址建校,设置机构

1984年2月,计划干部培训中心筹建处成立后,即按照省计委党组的决定,开始了紧张的选址工作。为了建立一所正规的学校,并考虑到建立后的发展前景,省计委党组书记、主任肖全涛,党组成员、副主任夏文彬带领省计委领导班子成员以及筹建处工作人员,从1984年2月中旬到5月中旬,在省委、省政府所在地水果湖周围5公里范围内进行了地形勘测和选点工作,最后选定东湖之滨的东亭苗圃场为建院地址。

院址确定后,学院立即着手开展征地与规划设计工作。筹建办公室立即着手抓紧拆迁、移民和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工作。省计委党组1984年10月6日正式批准成立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筹建办公室,由省计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吴裕生和副主任叶景哲分管具体组织工作。同年12月,抽调12人组成工作班子,开始筹建的具体工作。

1986年8月12日,筹建处全体工作人员从水果湖省计委办公楼搬迁到学院工地办公,以加速学校筹建工作的开展,为招生办学做好全面准备工作。至1987年9月底,包括1号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两栋乙型职工宿舍楼、两栋丙型职工宿舍楼、车库和单身宿舍楼、幼儿园、教工食堂和浴室在内的第一期工程全部完工,为当年正式招生提供了保障。

在基本建设紧张进行的同时,学校迅速着手建立机构,调配干部,引进人才。根据国家教委“关于管理干部学院实行筹建和正式建立二段审批制度,筹建期限不少于一年,但最长不得超过三年”的规定,学院筹建办公室于1985年3月向省计委党组申报调整学院筹建机构。从1985年3月到12月,省计委先后三次为学校机构设置行文。3月26日,省计委同意学院在筹建阶段设置办公室、基建办公室和教务处3个处室。11月,省计委同意学院增设人事处、培训处、总务处、党委办公室。12月26日,省计委行文确定,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设立党委办公室、院办公室、人事处、教务处、培训处、总务处、基建办公室和国民经济计划系、统计系、物价管理系,并启用学院印章。同时,省计委党组任命了学院各处室及国民经济系负责人。

学院筹建初期党员人数较少,1985年6月成立筹建办公室党支部,任寿和任党支部书记,隶属于省计委机关党总支。1986年1月1日,省委办公厅正式颁布、启用学院党委印章。4月至6月,中共湖北省委、省委组织部行文,正式成立中共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委员会,吴裕生任院党委书记,高威华、陈福骈任副书记,叶景哲兼任院长,尚希林、许其立任副院长。1987年1月,省计委同意学院建立纪律检查委员会,省委组织部任命陈福骈兼任纪委书记。

在组建机构的同时,学院积极组织报批机构编制。经省编委“鄂编(86)063号”、“鄂编(87)036号”文件两次批复,确定学院初创阶段事业编制为140人。

1989年,刘利华、毛学明任副院长,院长叶景哲免去省计委副主任职务,来院全面主持行政工作;吴裕生任省政协常委,免去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职务,由陈福骈主持党委工作。1991年11月,省委任命张小顺为院党委副书记。

第二节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时期

一、专业设置与招生

1984年,省人民政府批准学院设立国民经济计划、统计、物价管理3个系。1986年10月中旬,学院向省教委递交了《关于正式建立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和申请招生的报告》,并向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呈送了备案报告,同时,院党委书记吴裕生、副院长许其立专程奔赴北京,分别向国家教委、国家计委汇报工作。同月,湖北省教委向国家教委呈送报告,建议学院1987年招生。

1986年11月,省计委向国家计委报告,请国家计委将审查意见转告国家教委,准予将学院纳入1987年招生计划。11月29日,国家计委副主任徐青亲临学院视察,对学院建设予以肯定,认为在中南地区建立一所管理干部学院非常有必要,并表示支持学院申报招生。国家计委在接到湖北省计委的报告后,先后于1986年11月22日、27日,二次致函国家教委,建议批准学院备案招生。同年12月底,国家教委专家专程来校实地考察。

1987年1月,国家教委发文通知湖北省人民政府(教计〔87〕字009号),同意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正式开办招生。同年3月,省教委批准学院1987年招生200名,其中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专业(含计划、物资、基建管理)100名,统计、物价专业各50名。

为了保证首届招生工作顺利进行,学院与省计委、省统计局、省物价局联系,对组织生源、举办考前补习班等工作提前进行布置。学院依托各地市、州、县计委、统计、物价、物资部门,积极组织生源,报考的考生达450人,计划招生与报名人数比例为1:2.25。根据报名情况,学院在武汉、宜昌、襄樊设点,举办考前补习班,经过全国成人高等教育统一入学考试,正式录取本省学员236人。同时,按照国家计委培训中心的意见,为河南省委托代培学生,正式录取10人。学院首届招生人数达到246人,超额完成招生计划。1987年9月5日,学院举行隆重的首届学生开学典礼。

1988年,干部专修科除上述4个专业继续招生外,新开设了基本建设计划项目管理专业,并于当年招生。

1989年,学院与湖北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办学,开办省电大直管班,设置计划统计、财务会计2个专业,招收普通专科生。1990年增设物资管理和对外经济与贸易专业。

为了提高办学效益,实现多种形式办学,学院开办自学考试助学班,1989年招收市场营销专业专科生,1990年招收计划统计专业专科生。

1990年,学院增设物资管理、对外经贸专业,财务会计专业停止招生。

1991年,全国成人高等教育生源严重不足。学院当年仅招生249人,比上年减少13%。全院仅国民经济计划和物价管理2个专业招生,专业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学院围绕培养宏观经济管理人才这一目标,按照计划系统(即计划、物价、统计等部门)的实际工作需要建设学科专业,以计划、统计、物价3个专业为主体,灵活、适时地对相关专业进行调整,初步形成了有自身特色的专业体系。

1992年,经省教委批准,学院试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当年招收市场营销专业新生23名,学制3年。

1993年4月20日,学院党委印发《改革和发展方案》,对专业设置作了大幅度调整,增设了一些为市场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专业。经过整合与改革,学院设有宏观经济管理、统计、物资贸易、市场营销、涉外经济、会计学、涉外会计等7个专业,当年生源大为改观,共招收新生580人,在校生总数由499人增加到927人。同年9月,学院成立函授部,在武汉内燃机厂开办函授班,招生40人。

1994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院开设了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是全国成人高校中少数开设成人本科专业的院校之一。当年,7个专业招生681人,还招收本、专科函授生500人。为适应市场需求,学校在基础课部基础上组建信息与计算机系,开设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并在统计专业基础上增设统计与计算机专业,在会计专业基础上增设计算机会计专业,并新开设经济管理专业。

1995年,新增统计与计算机、信息与计算机等市场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招生743人,在校生由1994年的1230人增至1550人。函授生规模达1300人。

二、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建立后,把组建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办学的头等大事。1985年5月,筹建办公室拟制了《关于调进师资和行政人员的几条决定》,规定选用教师的条件是:(1)必须具有大学本科毕业以上文化程度,从事大专院校教学工作五年以上教龄,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者;(2)必须专业对口,并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年龄在五十岁左右者;(3)近期分配的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必须学习成绩优良、本人热爱教育事业,由组织分期分批送出培养进修;(4)本人在“文革”中无重大问题,身体健康,并立志在本院从事教学工作,今后如要求调动工作,必须在本校任教五年以上。

为广开招贤门路,学院制作了联系信和情况简介,发往省内各大专院校和人才交流中心。至1985年底,来函联系和推荐人员70多人。学院派出40多人次,分赴湖南、河南、北京、河北、吉林、江西、甘肃、广东等8个省市以及本省的郧阳地区、宜昌地区、黄石市,并到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湖北大学等高校,考察、物色人才,挑选应届毕业生。到1986年底,正式调进教师41名;1987年又调进13人,教师人数达到5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人,讲师13人,研究生7人。经过历年补充,1991年教师总数达到7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13人,讲师22人,初步建立起了一支比较稳定、专业齐全、素质较高的专职教师队伍。

学院还充分利用武汉地区高校密集、师资雄厚的优势,从武汉大学、中南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院校聘请了24名兼职教师,其中教授、副教授16人;从省计委、统计局、物价局聘请了20名具有大学本科学历,长期从事计划、统计、物价工作的在职干部为兼职教师,形成了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1986年,学院还先后选送15名青年教师到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理工大学等院校进修或旁听专业课程,并安排6名青年教师到省直有关部门进行业务实践。

1987年起,学院先后与中国外贸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院校联系,委培研究生10名;安排教师到武汉大学等院校进行为期半年或1年的进修;安排教师参加高校之间的教学交流活动。

1988年初,学院总结开办半年来工作时,明确提出要尽快开展适应成人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研讨活动。学院成立教研室,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把狠抓教师的备课、教学、辅导、批改作业等环节,作为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落实。

1989~1991年,学院先后组织3批共15名青年教师,分别到孝感市、江陵县计委、统计局、物资局、物价局挂职锻炼1年,积累实践经验。

为使青年教师尽快走上讲台,适应教学要求,学院努力创造条件,积极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1987年招生开学后,即安排6位青年教师走上讲台教学,部分青年教师担任教辅任务。针对年轻教师较多的实际情况,各系部把培养年轻教师,提高其业务素质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来抓,对青年教师在政治、业务上严格要求,在工作中大胆使用,在生活上热情关怀,积极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锻炼提高。

1995年,学院选派5名教师出国学习、进修,举办35岁以下青年教师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培训班,26人参加学习,24人考核合格。

三、教学工作

(一)制定教学计划

在筹建阶段,学院广泛开展调查研究,1985~1986年,多次组织人员到中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物资学院等院校,调查了解经济院校干部专修科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情况。经过反复研究,制定了各专业教学计划。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各专业教学计划充分考虑了4个关系:一是理论的系统性与课程实用性的关系,既按照学科专业建设的要求注重课程设置的内在联系,保证基础理论教学的系统性,又针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的干部学员学习的客观需要,开设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二是专与博的关系,在突出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开设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三是长与短的关系,既注重学习、借鉴兄弟院校的经验,又考虑自身新办、教学经验和师资力量不足等特点,取人之长,避己之短,注重教学计划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四是普通高等教育规律与成人高等教育特殊规律的关系,既遵循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要求,又切合成人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根据国民经济宏观管理的要求,学院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还注重突出专业特色,以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

学院不断积累经验,汲取教训,逐步修改教学计划,完善课程体系。办学伊始,各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是参照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计划形成,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之后,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课程结构不协调。干部专修科学生绝大多数是从事计划、统计、物价和物资工作的在职干部,其自身原有的思想观念、知识结构和工作方法已不能适应国家经济体制变革的需要,亟待掌握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因此,学院对各专业课程结构不断加以调整,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课程体系。同时,针对成人特点,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到1989年,国民经济计划、物资管理、统计、物价4个专业课堂教学总时数减少了6~10%,课程门数也相应减少,实践教学时数有了扩增,提高了教学的实用性、针对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管理

学院逐步建立起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首届学生入学后,由于系部人员紧张,力量薄弱,教学管理全部集中在院一级。次年,学院充实了系部管理力量,提出了院、系二级管理分工的十二点意见,明确由教务处统筹、协调和衔接各系部教学工作,并为学院领导当好教学方面的参谋;各系部为教学执行单位,负责组织各专业教学活动和学生管理工作,从而初步理顺了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的关系,形成了二级管理机制。

1988年,制定了《(教学日志)管理办法》(试行)、《教职员工申请讲课审批办法》等;1989年,修订完善了《教师工作量实施办法(暂行条例)》、《关于外聘教师支付课时酬金的意见》、《关于教材使用与管理的规定》、《教材采购、管理及发放制度》等;1990年,制定了《关于教师工作量实施办法的补充规定》、《关于“自学助考班”管理的暂行规定》等。在制定和执行(试行)制度的同时,根据实践情况不断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1994年,学院编印下发《教学指导书》,继续推广“课堂讨论法”、“现场教学法”、“参观实习法”等教学方法。

学院成立后,紧紧抓住教和学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在教学质量和效果上做文章,坚持开展教学检查和教学评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保证教学质量,学院形成了教育教学质量检查制度,内容包括:教学管理、教学情况(教材、大纲、备课、授课、辅导、考试等)、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师资建设、教书育人等6个方面。由学院分管教学的领导及各系主任、教务处长组成领导小组,通过检查,总结经验,找出差距,促进教学水平提高。1988年,分3批对22名教师进行了教学质量评估,从备课到授课,从抽查教案到考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授课技巧、板书规范、教学效果等,进行全面评估,肯定长处,提出改进意见。

1990年5、6月,全院组织了一次教学情况大检查,通过问卷调查,全面掌握学院教学管理、教学组织、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师编写教学大纲、教材、教案、开展科研等方面的情况。

1992年3月,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传达后,学院党委立即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联系学院实际组织进行深入讨论。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学院党委提出了加快改革的基本思路。4月,院党委专题研究学院发展问题,决定实行全面改革,在办学方向上走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相关部门拿出学院人事制度、教学、后勤保障等工作改革的具体方案。1993年4月,《学院改革和发展方案》印发执行,《方案》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坚持教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以教学改革为动力,按照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以需定向,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学内容,逐步形成新的教学理论体系;改革内部管理机制,大力发展校办产业;提高教育培训质量和办学效益,全面增强学院综合实力。学院对教学系部、教辅机构进行了较大调整,将原计划系与统计系合并,成立宏观经济管理系;撤销物价系,组建市场经济系和财金会计系;保留基础课部,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信息与计算机系。1993年,学院先后组建了12个学科教研室,以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

(三)课程建设

1993年,学院对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改革,调整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在这轮改革中,加大了英语、经济数学、计算机应用等基础课程的比重,突出了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增加了选修课程。新的教学计划还加重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分量,规定学生社会调查时间,2年制为2周,3、4年制为4周;加强毕业实习,2年制为4周,3年制为8周,4年制为15周。学院还根据新的形势和需要,要求教师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学院把《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贯穿到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调整教学内容,补充、修改教材。同年7月1日,《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开始实施,学院组织财金会计专业系教师认真学习新的会计制度,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和讲义,并对毕业班学生进行新会计制度培训。

1995年,学院印发《教学大纲》。自建校以来,学院一直没有自己的教学大纲。为确保人才规格与质量要求,在学院领导重视下,各系部积极组织各学科主讲教师共同编写了学院第一本《教学大纲》,共汇集35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它是学院建院10多年来教学及教研活动全面的总结与概括,也是学院不断深化改革,规范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是学院教学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的标志,对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教学管理秩序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1995年,学院开展首次优质课评选活动和评教活动。上半年,各系部选听主课,产生10名教师代表。学院制定并下发了《优质课评比条例》和《优质课评估方案》等文件,并成立领导小组和学科专家评议组,确定了13个一级指标和49个二级指标。同时,下发6个附件,即《系级优质课教师评价表》、《优质课教学说明》、《优质课教案评估表》、《优质课讲课评估表》、《优质课命题评估表》、《优质课学生课堂评估表》,分别对教师的教案、讲课、命题等环节以及学生的课堂评估都设计若干个A级指标和B级指标,分为甲、乙、丙、丁四个等级,采取二级量化法,力求客观、准确、可操作。经过评选和审定,最后评选出10位优质课教师,其中,一等奖1名,二等奖3名,三等奖6名。学院还对全院83位任课教师(含外聘)的教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开展课堂评教活动。

作为国家计委系统和湖北省计委系统干部培训的主要基地,也是湖北省委组织部1985年确定的全省经济管理干部的培训院校之一,学院把干部培训作为主要工作来抓,积极完善培训条件,大力组织培训活动,认真履行培训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培训任务。1987~1991年,学院组织各类培训班28期,培训计划干部2085人。干部专修科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包括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院在办学过程中边摸索,边完善,不断根据干部培训的需要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形成了稳定、科学的课程体系。

1992年,学院开始试行“双证制”教育,即学历文凭与职业技术资格培训证书并存并用制度。为满足学生毕业后择业的需要,学院开办的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主要有珠算通级证书、新财务会计制度培训合格证书、会计证、英语通级证书、计算机录入员技术等级证书、英文打字员合格证书等。

四、科研教研工作

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教材建设为重点,积极组织开展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办学质量的提高。办学之初,学院同时采用了成人高等教育的教材和普通高校的教材。少数课程或没有现成教材,或教材内容陈旧。为此,学院组织力量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增加自编教材。1988年,编写出版了《第三产业价格学》、《企业经营计划学》。1989年,学院教师主编或参编教材9部,并编写了多门课程讲义。1994年,学院教职工编写教材近10本。

1988年,学院开始编印内部刊物《教研简报》,通报、交流教学情况和经验。

随着教学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学院把科研工作纳入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科学研究工作由以教材建设为重点逐步转向以经济理论研究为主。经申报,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以“(1988)鄂刊字第167号”文件批准《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为内部刊物。1989年7月5日,《学报》编辑委员会成立,1989年9月1日创刊发行,定为季刊,当年发表论文论文47篇,其中院内32篇。1993年,《学报》改刊为《现代经济》。

1990年3月,学院第一次科研工作会议召开,制定1990年科研计划,提出了与当前经济工作和教学活动密切相关的40个研究课题。学院组织力量对《农产品价格问题研究》和《全省劳动力素质研究》2个重要课题进行研究。

1990年10月,学院成立学术委员会,由副院长许其立高级经济师任主任委员,赵玄茂教授任副主任委员。各系部也确定了专人负责科研工作。学院科研组织领导工作进一步加强后,学术交流活动日趋活跃。同年12月,计划系举办了院内首届学术报告会,马桂信副教授等4位教师做了学术报告,自此以后,学术报告会形成制度并较好的坚持下来。学院还先后组织举办了中国经济写作研究会第六届年会和省成人高校外语教学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等多项学术活动。1990~1991年,全院共完成科研成果83项,其中参加编写或主持编写、正式出版专著和教材5部,自用教材、讲义9项,省以上报刊发表科研论文24篇。两年内有61人次参加国内学术交流会。

建校以来,学院先后有14人被选为全国和省各类学术团体理事或负责人。院长叶景哲教授担任全国高等院校计划学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计划学会理事;1991年7月,任国家经济信息主系统人才培训规划研究成果鉴定小组组长;9月,当选为湖北省计划学会副会长。1990年,张国藩副教授当选为湖北省价格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全国高校物价教学研究会理事;副院长毛学明当选为湖北省经济管理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副院长张奋勤当选为全国高校创造学研究会副会长;苏汉发教授当选为全国财经类高校经济学研究会常务理事;谢西越副教授当选为中国经济写作研究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马桂信副教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高校计划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人力资源开发中心湖北网副会长;陈位纲高级经济师当选为中国南方工业统计研究会第二届理事。

1990年8月,计划系讲师王少平撰写的《一个商品市场条件下的二个非均衡模型》论文被世界计量经济学会选中受到全额资助。作为学院第一个登上国际学术讲坛的青年教师,应邀到西班牙巴塞罗那参加“世界计量经济学会第六届年会”,在大会上宣读论文。这篇论文后来被刊载在法国杂志《建模仿真与控制》第23期上。

1993年,全院承担立项研究课题9项,全院教职工共发表论文97篇,编纂教材、讲义和主编、参编专著20本,有16项获奖。6月,王少平副教授应世界计量学会93’远东会议组委会主席、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于宗先院士的邀请,赴台湾参加“世界计量经济学会93’远东会议及海峡两岸经济发展座谈会”,并发表演讲;8月,赴德国参加“动态非均衡仿真与建模国际专题研讨会”。

1995年12月底,学院召开第一次教研大会,共收到教研论文41篇,内容涉及教育改革、教学管理、思想教育、教学研究及师资建设等方面。

五、改善办学条件

学院坚持边办学边建设的思路,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促进学院的正常发展。办学规模扩大到1000人后,原先征用的57.88亩土地已不能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经过积极努力和多方交涉,1987年9月再次征地10亩;同年12月,征用省文联东侧土地0.8亩。1990年,学院第4次征地,征用东湖苗圃土地29.56亩,占地总面积达到98.24亩,基本符合国家教委规定的每10名学生占用一亩地的办学标准。

1987年,学院完成了第一期建设工程的配套设施、教职工生活区的道路建设和绿化工作。1988年,开始第二期工程建设。在物价上涨、经费和建材紧张的情况下,当年即完成并交付使用了教工食堂、锅炉房、二号学生宿舍,总建筑面积4963平方米。同年7月,综合教学大楼(建筑面积12134平方米)正式开工。1989年,完成建筑面积为3480平方米、藏书30万册的图书馆和配电房建设工程。1991年,综合教学大楼的教室区交付使用,办公区部分也接近完工。

1987年开学后,学院还没有图书馆,暂时以西学生宿舍楼一楼的三间教室作为书库和借阅室,购藏图书22大类3500种共近2万册。1989年图书馆建成后,学院抓紧图书资料建设,平均每年添置图书1万余册,订购报纸、期刊600余种。至1993年底,学院馆藏图书70943册。

学院成立初期,为满足电化教学需要,购置彩色摄像机2部,编辑机1部,大屏幕彩色投影机1部,微机3台。1992年,投资近百万元,添置25台286微机和电教设备。1993年,学院组建电教中心,建成一主四辅可供300余名学生同时上课的电教室,1套48座语音实验室和课堂直播教学系统。

第三节 普通高等教育探索时期

一、转变办学方向,探索普通本科教育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南巡发表重要讲话。进入新一轮改革时期,学院领导班子变化概况为:1992年9月,省委同意省计委副主任黄国安兼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1993年6月,左东官任副院长;11月,省委免去黄国安兼任的院长职务,任命包玉斌为院长;1996年8月,张奋勤任副院长;2000年1月,左东官任院长;2001年,柯美录任副院长。学院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员工抓住改革机遇,在办学方向上走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相结合的道路,积极探索普通高等教育。

1992年11月,学院与湖北大学就联合办学进行多次接触、协商,共同签署了《湖北大学与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联合办学协议书》,双方确认:在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领导管理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建立“湖北大学经贸学院”。 湖北大学经贸学院由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领导,日常业务工作由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承担,教学上接受湖北大学的指导。湖北大学经贸学院设置12个专业,即国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会计、统计、涉外经济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公共关系、物资经营管理、金融、税收、审计、工商行政管理。经贸学院的招生计划每年控制在300人左右。协议书还就经贸学院的教学管理、学生思想教育管理、学生的毕业分配、联合办学中的经费问题及其他方面的合作等达成了共识。1993年3月,湖北省教委正式发文(鄂教高[1993]第026号),批复同意成立湖北大学经贸学院。

1993年秋季,湖北大学经贸学院市场营销、会计学、统计学、涉外经济管理4个专业招生296人,其中,会计学专业招收本科生96人,其他专业招收专科生。湖北大学经贸学院的设立,有利于学院拓展办学路子,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标志着学院办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98年11月20~22日,学院在广水市中华山召开会议,就学院面向21世纪的教改方向展开热烈讨论,分析了成人教育的形势,进一步明确了学院从成人高等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转变的发展战略,把学院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实现二个转变,达到二个为主”,即从成人高等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转变,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变,达到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主,以本科教育为主。到2000年,学院实现了这一目标。

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举办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学院自身具备了一定的办学条件。学院从创立之日起,就从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郑州大学等重点高校调入了一批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教师,到1993年,这些教师已占在校骨干教师的40%以上。与此同时,学院在调入的教师中注重物色具有普通高等教育的教学行政管理经验与能力的人才,其中有5位教师在普通高校担任过系主任职务,从而为学院开展普通本、专科教育奠定了师资基础。学院在基建、设备购置中,注重选定当时最先进的方案,而且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需求购置相应的图书资料,建立电教室、语音室和实验室,为开展普通高等教育打下了物质基础。学院为了营造开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校园氛围,在全院教职工中提出,要围绕普通高等教育实施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并制定了一系列的保证措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有益活动。

学院为了取得普通高等教育资格,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向省、中央的主管部门争取到了有关的资格认可和政策性支持。1993年,经省教委批准,学院与湖北大学联合办学,开始普通高等教育。1996年,《光明日报》在“高教改革”专栏刊登文章,将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与普通高校联合办学作为成人高校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予以肯定。当年,学院正式提出论证报告,并经省教委和省计委转报国家教委、国家计委批准,在《中国教育报》刊载公告,向社会公示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取得普通高等教育的办学资格并独立招生。当时在全国的省属管理干部学院中,只有4所院校具有这一资格。后来,学院经省教委批准,与武汉科技大学签署协议,从1998年起联合办学,培养普通本科学生。

学院在探索普通高等教育过程中,积极寻求办学的合作伙伴,除与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联合培养本、专科生外,还从1989年起,与湖北省广播电视大学合作开办了11年的普通大专班;1998年、1999年先后与中南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联合开办在职人员硕士学位课程班,尝试了研究生培养工作。

学院在探索普通高等教育中,开展普通高等教育的本科教学,锻炼了师资队伍,积累了办学经验,先后开办6个普通本科专业,为日后湖北经济学院大力发展本科教育积累了实践经验。

二、师资队伍建设

与湖北大学合作举办普通本科教育后,学院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根据学科建设、专业发展和教学的需要,1996年,学院印发了《关于教师攻读学位和进修的暂行规定》。规定35岁的中青年教师必须攻读硕士学位,并在经费上给予鼓励,对获得硕士学位的教师报销40%的学费。学院还开办中青年教师外语培训班,为他们攻读硕士学位夯实外语基础。1996~2000年,学院共有56名教职工攻读硕士学位,其中攻读博士学位10人,人员分布如下表所示:

1996年,学院启动引进高层次人才计划。11月,党委要求各系部每年至少有1人攻读在职硕士研究生或双学位,鼓励积极报考博士研究生,对率先实现攻读博士学位零的突破的系部,奖励1万元;对引进的博士奖励住房1套(3室1厅),家属随调,配置电脑。

1998年7月,学院党委研究决定实行“引博工程”,为博士毕业生免费提供3室1厅住房1套,免费装电话和配置586微机1台。学院对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保留原行政级别,完成学业并获得学位后,学院发给奖金1万元。

学院同时加大外聘教师的工作力度。1995年,制订《外聘教师暂行规定》。2000年,制订《外聘教师管理办法》,外聘教师达63人,其中10名外籍教师。

三、专业结构调整

学院与湖北大学联合开办普通高等教育以后,积极学习、探索普通高等教育规律,于1996年按照普通高校的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对学院4系1部6个专业进行了专业自评。经评估,6个专业全部达标。这次评估大大促进了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在继续办好国民经济管理、经济管理、统计学、会计学、物价管理、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同时,下大力气办好涉外会计、工商行政管理、计算机会计、经济统计与计算机、经济信息管理与计算机等新开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改造涉外经济、市场营销等专业。抓紧开办投资经济、经贸英语等新专业的筹备工作。

1997年,学院派人到京、沪、宁等地的12所院校学习、调研,完成了2个本科、1个专科新开专业的申报工作。

2000年,新增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等8个新专业。

2001年,学院对原有的4个本科专业和8个专科专业进行重新申报,同时还成功申报了统计学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新专业。至2002年三校合并时,学院共有6个本科专业、8个专科专业。

四、教学建设和改革

学院以教学改革和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抢手人才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整体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以适应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修订教学计划

1996年,学院重新编印《教学指导书》。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在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调整了系部机构和专业设置,修订了各专业全程教学计划,编印了新的《教学指导书》。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普通本、专科和成人本、专科各专业经过修订以后的全程教学计划;第二部分是学院新开的76门主干课程目录及内容简介;第三部分是近几年来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

2000年,对学院开设的16个普通本科和专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进行全面修订。同时,为配合三校合并,对未来可能开设的专业进行充分论证,进而编制了20多个普通本专科专业的全程教学计划。

2000年,学院对97级普通本科3个专业7个学期开设的课程和考试成绩进行全面清理、分析,结果表明学院教学计划执行良好,课堂教学任务基本完成。这期间开课36000门次,858人次重修、重考了30多门课程(重修、重考占总课的2.5%,不及格比例在正常范围内)。

(二)建设重点课程

1996年,学院根据各系部自评申报的情况,批准9门课程作为重点建设课程,并投资4.5万元,责成重点课程建设负责人购买图书资料,开展专题研究,编制新的教学计划和大纲,编写教材,互相听课,探讨教学方法及改革,建立试题库,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活动。

与此同时,为了使教研室在教学改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帮助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教研活动的规范化和制度化,1996年下学期学院开展评选优秀教研室活动。作为优秀教研室,必须在组织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教学研究、教学方法、群众性教研活动、学术交流方面有明显的成绩。学院制定了评价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共有19个教研室参加评选,最后评选出5个优秀教研室。为推动群众性教研活动开展,学校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教研室工作的意见》,对教研主任、副主任进行了充实和调整,重申教研室的地位和作用,对教研室的工作职能和工作内容进行了界定。明确了教研室五个方面的工作:①加强组织建设;②加强教学改革力度;③加强群众性教学研究活动;④加强学术交流活动;⑤加强领导组织工作。

1998年,学院对首批9门重点建设课程进行验收,并确定第二批重点课建设共16门,即SAS统计软件、现代企业管理、西方经济济学、国有资产经营管理、区域经济规划、国际贸易、经贸英语、市场经济概论、消费经济学、成本会计、财务管理、政治经济学邓小平理论、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等。

同年,学院开展第2次优质课评选活动,成立领导小组和3个专家评估组,通过听课、参阅教案、命题等步骤评议打分,并结合学生打分,评选出10位“优质课教师”。

2001年,全院组织开展期中教学检查,对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材版本的适用性以及新进教师的教案、课堂教授、作业批改工作进行全面检查。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带领教务处负责人到各系部进行“教学质量和改革”专题调研,重点了解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科师资梯队建设、教研活动等情况。

(三)教学改革

在认真分析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形势和任务以及面临的竞争压力后, 学院明确提出了要针对21世纪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积极调整专业及课程结构,培养厚基础、宽口径、有较强工作适应性和实际竞争能力,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免检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学院教改领导小组于1997年8月5~10日在广水三潭召开教学工作专题会议,就普通本科生试行绩点学分制、精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时数以及相关改革的配套工作,进行认真的专题研究,取得了共识,达到了思想上的统一,开创了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为了落实绩点学分制,学院领导和教务处人员先后到13所普通高校学习学分制的工作经验,拟定了本科绩点学分制的实施方案。同时,教务处和有关系部及时修订97级本科教学计划,并研究课时调整后各系教师的进修安排和第2门、第3门课的规划。1998年4月,学院召开专题研讨会,对1997~1998学年第一学期实行绩点学分制进行研讨,对学院实行的试点学分制中的绩点作了调整。具体做法是:60分以下绩点系数为0,60—69分绩点系数为0.5,69—84分绩点系数为1,85分以上绩点系数1.5。

1999年3月,学院在省计委信息中心召开春季教学改革会议,结合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两个文件,对学院建院以来的教学改革历程进行回顾,对学院面向21世纪新形势下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把1999年确定为学校的“深化教学改革年”。围绕素质教育,学院先后召开了春季教学工作会议、暑期教育改革工作会议、第三届教研年会,对学科专业、教学质量、课程质量进行研究,统一认识,按照国家教育部新的本科专业目录,对系部、专业、教研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由原来的4系1部扩充为5系1部。新增本科专业5个,专科专业10个。教研室调整为16个。同时调整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比例,着重加大了骨干课程、社会实践、计算机课程比重,使课程结构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000年,学院对《学分制管理条例》进行全面修订,开设选修课100多门。2001年,学院对《学分制学籍管理试行条例》进行修改,必修课和限定选修课实行绩点学分制,同时出台修改后的《本科学分制学籍管理暂行规定》。绩点学分制的绩点确定如下表所示:

(四)人才培养

学院围绕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经济需要的抢手人才的中心,在教学中注重夯实理论基础,扩大专业知识面,增强业务动手能力,提高外语水平。

在课堂教学中,提倡教师突出重点,诠释难点,归纳要点,介绍新观点,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基本理论。

在课程设置上,除开设100多门选修课外,还不定期举办专业知识的专题讲座,介绍学术前沿动态。

学院先后与省人事厅、劳动厅、旅游局等省直部门签署协议,取得开办10多个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格,并要求学生在毕业时除了毕业证和学位证外,还要获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和技能证。学院的这一做法被《湖北日报》作为培养人才的经验,在1996年进行了连续3天的系列报道。

从1993年开始,学院把提高普通本、专科学生的英语通级率,作为教学管理的重要工作常抓不懈。历届本科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的通过率在95%以上,专科毕业生也达到73%以上。

学院高度重视并大力鼓励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组织考前辅导,提供图书资料和学习场所,还对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给予1000元以上的奖励。学院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毕业生考取重点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历年考取的重点大学有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解放军军事经济学院等。

五、科学研究

为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学院在原有科研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制订了《学术委员会章程》、《科研成果奖励办法(试行)》、《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工作量年度考核奖励暂行条例》、《院级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暂行)》。

1996年,全院科研成果58项,主编、参编教材13部、3项成果获省计委“科技进步奖”。《现代经济》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由季刊改为双月刊。

1997年,学院在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第二届优秀成果评选中,有4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与省物价局合作完成的国家社会福利基金项目《宏观经济因素对物价总水平的影响》受到主管部门的好评,并公开出版发行。同年,召开教研年会,收到教研论文50余篇。

1998年学院印发《教研课题申请、评审书》,并确立10项课题为重点教研课题,分别是:《成人高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研究》、《学分制选课管理软件》、《试卷质量分析软件》、《外币投报表析算模式操作》、《SAS统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营销案例教学研究》、《加强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工商管理课程建设和案例教学研究》、《经贸英语教学研究》、《学生成绩管理信息系统》。1999年,对重点教研课题进行结题评审,评出优秀课题5项。

1998年8月,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刊物。

1998年,全院公开出版或发表论文100余篇(部),其中核心期刊25篇,教材17种,获省部级奖项4项。

1999年,全年科研成果100多项,获“全国成人高校优秀论文奖”1项,省计委“科技进步奖”1项。

2000年,学院承办或协助承办全国、全省多项学术活动,如“中国宏观经济教育年会”、“全国县城经济发展研讨班”、“省成人高校财会研究会”、“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学会年会”、“湖北省2000年度教育学年会”、“湖北省2000年度教育经济学年会”等。

2001年,学院首次在省教育厅争取课题5项。全年共举办重大学术活动11次,公开出版或发表论文、专著、科研成果177项。积极申报省计委科研成果评奖,获特别奖1项、成果奖1项。组织学生参加省成教学生优秀论文评奖活动,我院荣获组织奖,同时获二等奖1项、三等奖9项。

六、招生与就业

1996年,学院在校生达1747人,函授生1100人。

1997年,学院在校生人数增加到2200余人,各类校外生由1000人增加到4300人。

1998年,学院各类学生招生数1400人,在校生总数达3000余人,普通本、专科生首次以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名义独立招生。

1999年,学院普通本、专科生录取比例再创新高。当年学院共录取了本、专科生769人,其中普通本科生660人,比上年增长201%,在校本、专科生近2200人,教学班由58个增至74个。

2000年,学院在校生达到3500人,各类在籍生达到8500人。在校生中,普通生2560人,占73.3%;本科生2200人,占62.9%。学院实现了以成人教育为主向以普通教育为主转变、以专科教育为主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转变的两个根本性转变,为申报和转为普通本科院校奠定了良好基础。当年,学院还首次在新疆投放50个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实现普通本、专科教育省外招生零的突破。

2001年,学院招收普通本、专科生1325人,成人脱产及函授教育录取新生3710人,班级设置为100个班,在校生已突破4000人,其中近70%是普通本科生,校外生达到7100人,校内校外在册学生总数已突破10000人。此外,2001年学院还取得普通高校选拔优秀专科生升读本科学习的资格,共有14名学生通过考试升入本科学习。

进行综合改革以来,学院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稳固提高。1996年,与湖北大学联合招收的普通专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70%以上。1997年,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80%,居同类院校前列。1999年,80%的本科生、60%的专科生在毕业前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就业协议。2000年,本科生一次就业率高达90%以上,专科毕业生也达70%以上,大大高于省属高校的平均水平。2000年,仅财会系就有5名学生分别考上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的硕士研究生,全校考上研究生的学生近30人。

学院积极探索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的道路。1998年,学校与法国南欧大学、美国席勒大学、加拿大温哥华外国语学院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其中,与法国南欧大学互相承认学历和学分。1999年,学院先后组织2批共40多人赴法国留学,还先后迎来了美国阿姆斯壮大学、英国唐卡斯特大学、法国育嘉学院、法国路德维希堡公共管理大学等国外院校来访。英国最具权威的国际职业资格水平鉴定论证组织LCCI批准同意在学院设建立培训基地。

学院为提高办学效益,继续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办学。1996年,学院成立职教中心,开展函授教育、自学考试、普通中专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1997年,学院开始举办自考教育,开办2个短线专业,招收学生3300余人。1997年,学院成立中专部,当年招生870人。1998年,除原有的省计划干部培训基地、省人事厅公务员培训基地外,学院又先后增设省教委计算机等级考点、省劳动厅职业技能鉴定站、省劳动厅就业培训中心、省工商局经纪人资格培训中心、省财政厅电算化会计培训中心等多种培训机构。1999年,学院停招普通中专生,组建大专部(含高职)。同年,学院成立自修学院,2002年3月更名为继续教育学院

七、完善办学条件,酝酿筹建湖北经济学院 2000年,学院自筹部分资金共投资800余万元,新建5400平方米的新教学楼和1700平米的学生食堂,新建了可供查阅文献资料和上网的电子阅览室。2001年,新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计算机实验中心和语音室、电子阅览室、多媒体教室,共拥有3个计算机实验室、8个教学微机室、7个多媒体教室、4个语音室、2个电子阅览室,实现了学院局域网与外部联通。图书馆各类藏书达到16万册,期刊近千种。

1998年10月,学院党委根据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形势,讨论了学校改名和联合办学的可能性问题,就联合办学与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进行接触,商讨组建“湖北经济学院”或“湖北经贸学院”。2000年2月,学院坚持“几统一,几不变”的原则,进一步与湖北财专联系,加快组建湖北经济学院的步伐。后因种种原因,未能与湖北财专达成最终协议。

2002年,在湖北省人民政府的大力关怀和直接支持下,经教育部批准,湖北经济学院诞生了。这所由原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和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的普通本科院校,之所以能够在新世纪之始问世,既是三校的共同努力,也与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所作的大量前期工作密不可分。尤其是与湖北大学联合开办普通高等教育以来,大力尝试本科教育教学所积累的经验,为湖北经济学院组建后的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从此,湖北省计划管理干部学院与另外两校融为一体,走上了全新的办学历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