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02 21:40
广东湛江上古为百越之区,清代以前系雷州府与高州府属地。湛江傩舞是古代湛江地区人民祭雷遣灾、祷神求安的一种传统舞蹈,俗称“走清将”“考兵”“舞六将”“舞二真”等,流传于湛江市麻章区的湖光、太平,雷州市的南兴、松竹、雷高、杨家、白沙、附城、沈塘及吴川市的黄坡、博铺等地。
据《雷州府志》记载:“自十二日起曰‘开灯’,连至十五夜。每夜彩灯或三四百为一队,或五六百为一队,放爆竹,烧烟火,装鬼判诸色杂剧,丝竹锣鼓迭奏,游人达曙。城市为最,各乡圩间有之,是曰傩,谓之‘遣灾’,亦有至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乃傩者。”湛江傩舞在农历正月十三至正月二十八日或二月十二日祭雷遣灾保平安活动中表演,以雷首公与五方位雷公将的活动为主要表现内容。
奏请:在庙堂庭院中设坛桌供奉神主,桌上供品摆着:5盅茶、5盅酒、5个福禄寿猪鸡米饼、5个五谷丰登、5碟饼干、5小碗米饭。道士念经启奏上天帝主舞傩遣灾,手执尚方宝剑舞动脚步:右步、左步、上步、转身跳步、向前反复动作二次,面对神灵双手合掌,食指反扭扣住无名指展开出现“凸”字形,口含酒默念咒诀敕法点画镇符、鞭、剑、盅酒诸物付之于法力。即遵旨点将奉命,五雷公将、艄公婆、土地公婆到位表忠,插鸡血点10盅酒,各将饮1盅酒誓盟“齐心协力,忠于职守,严禁受贿”,绕坛桌走6圈受检阅训练。
誓师:玄坛雷首指挥五雷公将、艄公婆、土地公婆往村点将坛前集中,道士念咒语,各将绕坛走3圈后高呼“尽职尽力”,即奔赴遣灾。
遣灾:玄坛雷首指挥五雷公将到各家各户驱除邪恶,各家各户设供桌迎接,五雷公将驱除邪恶在船上由艄公婆押走,随后土地公婆进入送子孙送财宝,赐福平安。
押灾:玄坛雷首指挥五雷公将、艄公婆把邪恶押运到村外溪河边,设坛桌,首先由雷首检阅与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的五方雷将与艄公、艄婆、土地公、土地婆,在为村民们消灾解难的过程中是否尽忠职责,各自检查,走6圈围绕神坛,烧纸和放炮,并将纸船点燃放入河中,预示着厄运的离去。
庆功:雷首公与五方将士压灾后返回庙堂,开始庆功,道士要对雷首公和五方将士送经赞颂,劳苦功高,犒赏酒1盅,雷首公与五方将士走6圈围绕神坛,跳傩人脱下服装和傩面具,雷首公回到庙堂宝座。
考兵动作
考兵流传于广东湛江市郊区麻章区湖光镇旧县村及邻近的下、东岭、西岭、北塘、云脚诸村。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都由道公主持,在旧县村等各自村落所供奉的康皇庙前举行盛大的驱除鬼疫、遣灾纳福的傩祭活动。
考兵动作——香火诀:食指和末指张开伸直,中指和无名指屈曲指向掌心,拇指并压中指和无名指。傩舞步法:第一拍:上左脚成左“前弓步”,同时左手向前推出一下。第二拍:双脚原位,左手转腕成手心向前再向前推一下,上身随之稍向前倾。第三拍:上右脚成右“前弓步”,同时右手挥刀向左砍去,左手顺势叉腰。第四拍:双脚下、左手原位,右手拉至“山膀”位成虎口向前。第五至十二拍:做第一至四拍动作两次。第十三至十六拍:双手收至“提襟”位,身稍前倾,双脚“碎步”急速向后退回原位。考兵要在出游前先由道公在康皇庙内举行傩祭,再由土地公婆和车、麦、李、刘、洪五将的舞者各自戴面具。车将执斧、麦将执锏、李将执链、刘将执刀、洪将执旗,在打击乐和唢呐伴奏下面对康皇神像起舞。然后由众多村民手执五彩飘旗、罗伞等前导开路。道工走在神像前撒泼白米,谓之“撒粮”。雷五方将等随康皇神像在全村巡游,并到各家各户驱鬼逐疫保平安。
走清将
“走清将”为湛江傩舞的一种,流传于广东省湛江的雷州市雷高镇、客路镇、松竹镇、白沙镇、南兴镇、杨家镇、附城镇与麻章区的湖光镇、太平镇等地乡村。每年元宵或神灵诞生日,这些地方的村民都会在神庙及家中致祭“雷神”以驱邪避灾,为家人们祈求平安、迎祥纳福。
走清将动作:①上下绕手香火诀。②吸腿跳转。③绕腕横步。④抖鞭小跑步。⑤提腿扬鞭。⑥推山指将组合。⑦碎步点鞭。⑧扛鞭转身。⑨碎步移位。⑩举斧摆头。走清将在表演时雷首公及五雷公将各司其职,位置不同动作相互演用。走清将一般以6至8人为一组,戴上面具,穿上五彩衣,扮成“雷首”和“五雷官将”及土地公婆。傩队便前往各家各户,去“驱鬼逐疫”。以锣鼓引路,挨家挨户在堂前跳傩,每家堂前在八仙桌上摆满祭品。傩队从各家大门进院庭,由五雷将站成梅花阵演舞。土地公、土地婆在门前守候,以保护全村人民的平安吉祥。
舞二真
“舞二真”,双人舞,流传于广东省湛江市的吴川市大岸村等地。每逢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元宵节期间,当地都要举行“舞二真”傩祭活动,以示除邪护正,引福归堂的良好祝愿。
舞二真动作:①转身亮钺。②转身端钺。按祖传的七十二句口诀和动作套路,由车、麦两真君表演。车真君头戴红色黑须面具,身穿红色绣图元帅服,手执刀。麦真君头戴黑色黑须面具,身穿着黑色修图元帅服,手执钺。表演时舞者二人动作和道具执法完全相同,面对面所做相对称动作。舞蹈动作有基本步“提右腿左移步”和“左右转身步”。基本动作有“转身亮钺”和“转身端钺”。做动作之前,要做一次“转身亮钺”,动作过程中要边念口诀边舞蹈。
舞六将
“舞六将”流传于广东省湛江市吴川市博铺镇,是吴川村民们驱邪求福的娱神活动。
舞六将动作:①踏三戈。②举锏亮相。③倒戟。④横刀捋须。⑤跪斗扫枪。⑥举斧击凿。此乃各将动作特点。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一开始“北帝”神诞生日都要舞傩,当地村民要吃素三天,这也就是当地年历的“三月初三”。从初一开始,道士主持祭祀在北帝庙,神坛上要点香和蜡烛、摆上水果和糕点,庙前开始舞狮、鸣鼓,村民组成仪仗队,舞傩人戴上六位神将的面具,土地公随后,抬起北帝菩萨开始游神,北帝菩萨每到一个神台,都必须演舞六将。直到初三下午,转入“押舟”,即把纸船送往河边烧毁,以示送鬼驱邪,再回庙前升座送圣,祭祀至此全部结束。
湛江傩舞其人物形态特征是以雷首公与东(青)、南(赤)、西(白)、北(黑)、中(黄)的五方雷将为主要神灵舞傩,并带有土地公婆、艄公婆等人物形态。
湛江傩舞的工具有木质傩面具、橹罟质傩面具、牛皮质傩面具及彩绘傩脸谱等,是一项民俗事象,是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雷崇雷文化的传承。傩面具象征着神灵,也是驱疫的符号。古代跳傩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将对雷公和祖先的崇拜、对自然的敬畏和对雷图腾文化融合在一起,模拟出雷首公和五方雷将,并用青、赤、白、黑、黄五种颜色来绘制面具。
湛江傩舞用锣鼓、堂鼓、高边锣、大钹、小锣、小铃及古老的陶鼓等伴奏敲击乐曲。保留了“以乐通神”“击鼓逐疫”“以乐送神”的古礼乐制,形成对比强烈和原始粗犷神秘的氛围。
传承价值
湛江傩舞是湛江地区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古代雷州半岛人民敬雷崇雷的风俗,具有宗教、民俗、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傩舞被称为“舞蹈活化石”,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演化,不仅是一种舞蹈,还是一种世界文化,湛江傩舞在湛江地区与湛江当地的民俗相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其对音乐、歌舞、戏剧的发生和早期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具有研究参考价值。
传承状况
现代,湛江傩舞传承不力,影响到整个舞蹈的生存发展,亟待保护。
传承人物
彭英芳,男,1923年生,2009年5月被评定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傩舞 (湛江傩舞)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申报。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湛江市麻章区文化馆获得“傩舞(湛江傩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傩舞(湛江傩舞)项目重新认定保护单位为临海市黄沙狮子传习所。
重要活动
2013年6月12日,第二届岭南民俗文化节暨2013年老广州民间艺术节“五月五·龙船鼓”活动开幕,来自省内12个地市的30多支民俗队伍将参加表演和巡游,湛江傩舞等民俗表演聚集荔湾参演。
2015年9月24日至27日,第三届岭南民俗文化节暨2015年湛江民间艺术节在湛江举办,湛江傩舞在开幕式上进行表演。
2018年11月23日上午在广东中山市小榄菊花园拉开了“岭南风华 大美中山”第6届岭南民俗文化节序幕。从11月23日起至11月26日,湛江傩舞等广东全省各地60余种岭南传统民间艺术在小榄镇集中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