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阳扎肝

更新时间:2022-11-10 20:15

溧阳扎肝是以猪小肠,五花肉,猪肝,笋干为原料制作的一道菜品

经典名菜

溧阳2008年首届“溧阳十大经典名菜”评选获奖菜名单:砂锅鱼头、溧阳扎肝、溧阳白芹、南山雁来蕈、长荡湖大闸蟹、景壑咸鹅、社渚周城火锅、溧阳香瓜藤、南山手剥笋、北山地衣

烹饪工艺

把洗净的五花肉、猪肝、油豆腐和涨发好的笋干各一大片,用一小段猪小肠扎结实。放入葱、姜、料酒、糖、醋、酱油、味精、香料,大火烧开,中火再烧一个小时,收干卤汁, “溧阳扎肝” 就做成了。“溧阳扎肝”是过年的年菜,所以一般是一次做够,烧一大盆,待客时在饭锅里蒸热后上桌。

制作方法

主、辅原料

猪小肠、五花肉、猪肝、笋干、油豆付、绍油、姜片、葱结、精盐、酱油、白糖、味精

制作步骤

1、将小肠内外洗净,焯水去膻;五花肉洗净,切成0.8cm厚,8cm长的片;

2、猪肝切成与肉基本相似大小;2、笋干泡发洗净,切成略小于猪肝的规格;油豆腐取每根8—9cm长待用;

3、取五花肉1块、猪肝1块、笋干2块、油豆腐2块,将五花肉、猪肝、笋干抓一起,外围用二块油豆腐夹住,左手拿好小肠的一头,从左到右将其绕3—4圈扎紧,剪断小肠,收好头;

4、锅上大火,放冷水,扎肝烧沸,撇去浮沫,放入姜片、绍酒、葱结、精盐、酱油、白糖、转小火烧约1.5小时,捞去葱结、放味精即可出锅。

制作方法二

“扎肝”经过卤煮之后,三种荤食的味道混合在一起,味道非常的特别,五花肉肥而不腻,猪肝充满了酱香,而小肠烂而不散。两种素食吸收了荤食的鲜香和油腻,也有说不出的好吃!

材料:猪小肠,五花肉,猪肝,油豆腐,笋干。

辅料:料酒,生抽,老抽,八角,花椒,草果,辣椒,陈皮,冰糖。

(除了液体之外的辅料,没有的可以不加或更换,主要是去腥)

肠翻过来把内壁的油脂剥除,正反两面均用面粉和盐抓洗一遍。

冲洗干净的小肠入冷水锅,加姜片和花椒煮开,再稍煮几分钟。

焯好水的小肠用冷水冲洗干净。(表面摸起来没有粘粘的)

猪肝切成条状用水反复浸泡,直到没有血水渗出。

猪肝和五花肉也加花椒和姜片焯水,五花肉焯完水再切成片更容易

笋干焯水备用。

油豆腐对半切开。

小肠上分别放上猪肝,五花肉,笋干,油豆腐。

小肠绕3圈之后打结扎紧。不要扎的太紧,不易入味,也不要太松,防止散开。

把小肠的两头塞进去。(这样更美观也不容易松散)

把做好的扎肝放入砂锅,加所有辅料和没过扎肝的水煮开转小火炖1个小时左右。

卤好的扎肝可以直接吃。

勾芡收汁后的扎肝会更漂亮。

由来与传承

一【犒劳女婿的传说】:

“溧阳扎肝”是谁、什么年代创制的,没有人考证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是丈母娘疼女婿的杰作。 以前农村过年, “一表三千里”,上溯好几辈的表亲都会上门拜年;“拜年拜倒大麦黄”,拜年的时间拉得很长。那时候虽然生活条件很艰苦,但过年待客,面子还是要讲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差不多每天都要摆一两桌酒席待客,做好的年菜却只有那么几盆,怎么办呢?于是就有了彼此心照不宣的习俗:好多道菜在正月十五前都是“看菜”---只能看,不能吃。小时候我们到亲戚家拜年,临行前父母都要反复告诫,哪些是“看菜”。即使主人把“看菜”挟到你碗里,也要小心地把它再放回菜碗里。冒冒失失吃了“看菜”,是很失礼的行为,回家要挨打的哦。小伙子以“毛脚女婿”(定亲了,还没有结婚)或者“新女婿”(结婚后第一年)的身份拜年,都要被“探探底”。新娘子的哥哥、堂哥、表哥,姐夫、堂姐夫、表姐夫,甚至还有叔叔、舅舅、姑父、姨夫这些长辈们,轮番地劝酒、灌酒。理由是很充分的,“酒品就是人品”嘛,了解家属新成员的人品如何,难道不应该?但开席摆的一桌子菜,是咸得要命的咸鸡、咸鹅、咸菜。没有合适的下酒菜,新女婿往往一上桌就被灌得丢盔弃甲、烂醉如泥。新娘子纵然心疼,却不敢表露。更心疼的是在厨房里忙碌的丈母娘。当然,赤膊上阵,为女婿挡酒甚至代酒是不合适的,以后会成为亲戚、邻里的笑柄。也不知道是那位聪明的丈母娘,不仅荤素搭配创造了“溧阳扎肝”,还出台了明显倾斜的“政策扶持”:对其他人而言是“看菜”的扎肝,每次开席新女婿必须先吃完一个才能端酒杯。乡下做的扎肝,分量和一只猪蹄子相当,半斤以上。喝酒前有它打底,感受着丈母娘的温暖关怀,新女婿往往是精神抖擞、豪情万丈啊!

二【陆氏一门扎官的传说】:

扎肝,是溧阳民间流传千百年的一道传统名菜,也是过去农村百姓过春节家家户户必备的大菜,其发源地在竹箦镇。关于扎肝的起源,由于年代久远,谁也说不清它的来龙去脉。但一个民间故事,却基本道出了它的端倪。

宋朝,著名诗人陆游之孙陆立基,随叔父溧阳知县陆子遹(yu)来溧。他好游山水,周览形胜,见竹箦桥陆笪一带岚光掩映,得心悦志,遂定居下来,其后人遍布溧阳、常州等地。

明弘治年间,陆立基的后人陆征,自幼沉默笃志,苦读书经。1490年(明弘治三年),他通过乡试府试,即将赴京赶考功名。临行前夕,陆征的母亲犯了难,烧点什么好吃的给儿子饯行呢?她把家里的鸡蛋拿到集镇上卖了,但只换回了一小块五花肉,家中仅剩竹篮里的两块油豆腐。无奈中只得到隔壁的杀猪佬(屠夫)家去借点肉,但杀猪佬老婆讲只剩一点猪下水——一小块猪肝和一段猪小肠了!没办法,只有这么点东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陆征的母亲灵机一动,把两块油豆腐包住猪肝和五花肉,用小肠紧紧一扎,放到锅里烹烧。她想,小肠像做官佬的玉带,紧紧扎在“腰间”,这是好兆头;油豆腐,谐音“有头有脑”,做了官更要“有头脑”!此菜揭锅盛碗,岂料异香扑鼻,陆征边吃边说:好吃!太好吃了!

翌日进京,陆征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授江西抚州府师州知县,后升任广信府知府,广西布政使左参政。他在异乡几次捎信回来,说十分想念母亲烧的那道菜——用小肠扎着猪肝烧的菜!此事成为佳话,在乡间流传开来,以后凡是有考功名者,扎肝成了必吃的一道菜!扎肝,扎官,紧紧地扎着功名官运,乡音里的谐音,成了取兆的佳肴。

时间推至明崇祯十三年,陆家后人陆禹思又将进京求取功名,其母照例烧了扎肝给儿子饯行。她在扎猪肝时想,陆家有先贤做官,我家儿子日后也要做官,这叫官上加官,不如在猪肝中再加上一块笋干,荤中有素,肝上加干,取个好兆头!不久,禹思果然高中,授户部主事,差管九门盐法。一门两进士,一菜饷两代,扎肝逐渐在竹箦、前马一带流传开来,成了百姓餐桌上的“过年菜”!

【传承人】

民国时期,竹箦桥有一开饭店的老板潘正海,他广泛收集地方传统名菜,用以适合当地食客的口味。他把竹箦地方名菜扎肝作为饭店的招牌菜,很受大家的欢迎。他的儿子潘庆昌也继承了他的衣钵,一直把扎肝作为饭店的特色菜。

潘庆昌的外甥王新华,自幼对烹饪耳濡目染,浸泡在地方佳肴的浓香里长大。他后来创办了“王新华家乡菜馆”,扎肝成了其中祖辈传承下来的一道名菜。2003年,他在《家乡土菜100味》中,就对扎肝的制作进行了归纳提升。2010年,经王新华的整理、提升、申报,“溧阳扎肝”这道地方传统佳肴,一跃成为了“中国名菜”!

类似的杰作

溧阳还有“潽过过”等。“潽过过”就是糖水煮荷包蛋。不同的是,主人可以对他们看重的如何一个后生,上一碗“潽过过”。当然,新女婿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饱含着丈母娘的一片心意,带有如此的人文关怀,“溧阳扎肝”在“溧阳十大经典名菜”榜上荣登榜眼,的确是在情理之中吧?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