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26 15:50
滁州学院(Chuzhou University),简称“滁院”(CHZU),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由安徽省人民政府举办、教育部批准的省属普通高等学校。是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50年的滁州师范学校(滁县师范学校)。
1950年4月,皖北行署决定筹办“皖北滁州师范学校”。9月,新创办的滁州师范学校开始招生,首次招生计划100人。开办中师班、初师班,不少学生在读期间两次参加各类招工考试、参军入伍,到1953年首届学生毕业时,剩下56人。
1951年暑期,学校迁至定远炉桥办学,开设了师资轮训班,招收了一个初师班、两个中师班。
1952年初,学校回迁到滁县园艺场处(今滁州学院北校区)办学;皖北区滁县师范学校更名为安徽省滁县师范学校。
1966—1969年停止招生。
1970年秋始,恢复招生,连续招收两届一年制师范类速成班学生。1973年开始恢复考试入学,学制两年。
1977年11月11日,滁县师范学校经安徽省革命委会批准成立“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依托滁州师范学校设立的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1977年开始招生,首次招收中文、数学两个本科专业学生204人,这批学生于1978年春入学。
1978年,安徽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更名为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
1981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安徽师范大学(滁州分校)、滁县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滁州师范专科学校。
2001年3月9日,滁州市人民政府召开滁州师专扩建工作协调会,5月30日,初步决定征用正大饲料厂北侧土地建设新校区。4月4日,安徽省教育厅下发关于滁州师专新校区规划的批复,原则上同意校园设计规划,要求加快新校区建设,确保实现2005年新校区在校规模达到6000人的发展目标。6月12日,校党委研究决定成立滁州师专南校区建设指挥部。
2002年8月27日,南校区首期工程竣工启用,2540名学生正式入住。南校区与教学大楼遥相对应的实验楼、图书馆、风雨操场在2005年建成投入使用。
2004年5月,学校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升格为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更名为滁州学院。滁州学院首批6个本科专业,当年首次招收500名本科生。
2005年,滁州学院新增6个本科专业,其中,部分专业首次面向新疆、江苏等省区招生,这是滁州学院建校以来首次面向全国招生。
2014年,入选“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学校。
2019年11月,滁州学院凤阳花鼓传承基地入选《2019年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名单》。12月,滁州学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校企合作框架协议。
2020年3月,入选“应急安全智慧学习工场(2020)”暨应急管理学院建设首批试点学校。
2022年10月28日,滁州学院党委书记毕明福,党委副书记、院长郑朝贵为学校老年大学揭牌,滁州学院老年大学正式成立。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设有15个二级学院,开设62个本科专业。
截至2024年4月,学校“地理学”获批安徽省“双一流”建设国内一流学科(B类),入选安徽省高等学校Ⅲ类高峰学科。“电子信息”“生物与医药”入选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
截至2024年4月,学校现有教职工1371人,其中专任教师1058人、高级职称350人、博士389人。拥有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安徽省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安徽省最美教师等60人次。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有3个专业成功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测绘工程等17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省级特色(品牌)专业8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2个,拥有的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2023年起,17个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纳入本科一批招生。《管理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计算机网络》《空间分析原理和方法》4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获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教育部及安徽省“四新”项目22项。建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4个、示范实验实训中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创客实验室等15个。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与滁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支持滁州学院创建滁州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康佳集团、全柴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实质性合作关系。共建科技成果转化分中心、开展“一院一镇”结对合作促进校地融合;选派教师担任安徽省“双链融合专员”、挂职企业“科技副总”、组建“科技副总团”助力产业发展;与地方政府共建农业“科技小院”助力乡村振兴。
截至2024年4月,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塞尔维亚、韩国、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37所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交流合作。与泰国易三仓大学合作举办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建有安徽省桥梁结构数据诊断与智慧运维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办四届“食品低温加工国际学术研讨会”,承办中国侨联“亲情中华·为你讲故事”网上冬(夏)令营系列活动。举办十届“皖台物联网研讨会”,成为皖台教育交流合作品牌。学校获批“安徽省对台交流基地”,与省内应用型联盟高校共享资源。成立滁州学院教育发展基金会。
截至2024年4月,学校拥有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凤阳花鼓)传承基地、实景地理环境安徽省重点实验室、数字技术与乡村振兴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新型产业共性技术研究中心等省级科研平台21个。
截至2024年4月,学校获批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558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97项;在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类比赛中,获国家级奖项708项、省级奖项6856项;位列高等教育学会“2019—2023年全国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竞赛排行榜”第18名。
截至2024年4月,滁州学院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40.05万册,电子图书157.51万册,中外文纸质报刊1600余种。同时,该馆还收藏有清华同方《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中国优秀硕博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读秀学术搜索》《银符考试模拟题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人大复印资料》《Ebscohost》等60余个数据库。
《滁州学院学报》为综合性双月刊,逢双月月末出版,是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是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入网期刊。
《滁州学院学报》每年1、3、4、6期刊登社会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2、5期刊登自然科学研究类学术论文;开设“江淮分水岭研究”“皖东文化研究”和“皖东发展研究”三个特色栏目。
2009年学报被安徽省教育厅和原新闻出版局联合评为优秀学报;2010年荣获全国高校社科学报优秀期刊称号。
校徽以“滁”、“U”(University的缩写)和“1950”为基本元素。篆字“滁”为核心,呈现了滁州学院建设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办学目标。旗帜的形制,代表着滁州学院团结进取、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盾牌的形制,承载了滁州学院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奖杯的形制,抒发了滁州学院人崇高的集体荣誉感和不断创新的卓越情怀。结构精密的芯片形制,象征着滁州学院科技与人文并举的时代风范。校名“滁州学院”采用郭沫若的字体,突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1950”字样标志了滁州学院人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奋斗历程。中英文有机融合的方式,体现了滁州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豪迈姿态。呈现开放形态,展示着滁州学院人海纳百川的胸怀。汉字“滁”中的山、水、人的元素,描绘了滁州学院依山傍水的美丽校园,阐述了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
“滁州学院”四字系郭沫若先生书法字体。郭沫若曾于1964年为滁州学院前身“滁县师范学校”题写过校名,“滁”“学”二字均源自其中;“州”“院”二字均选自郭沫若的其他书法手迹。
校旗是滁州学院的旗帜和形象,涵盖学校识别系统的基本元素:校名、校徽、标准字、标准色等。校旗蕴涵学校的学术气质,彰显学校的文化理念,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展示学校的个性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徽章是滁州学院校徽在章形物品上的应用,展现学校文化,具有纪念意义。设计形制为盾牌形和圆形:盾牌的形制,承载了滁州学院人知难而进、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圆形是徽章的普遍形制,寓意着着学校事业发展和顺圆满的美好愿景。
修德、求是、博学、笃行。
“修德”,即做人之本,应努力提高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言行习惯。
“求是”,即勇于追求真理,探索规律。
“博学”,即广泛地学习各类知识。
“笃行”,即强调重视实践,实现知行统一。
思变尚新 务实求真。
思变尚新:思变就是力求改变现状,是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和自我更新观念;尚新就是一种追求卓越、敢为人先、独具一格的开拓创新精神。
务实求真:务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做实事、求实效,踏踏实实做人,实实在在做事。求真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探索,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
“思变尚新 务实求真”是滁州学院数代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生动写照,是凝聚并激励全体师生脚踏实地、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奋发图强的精神旗帜。
爱国荣校 尊学敬道。
爱国荣校: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滁州学院人最基本的道德情操,是推动滁州学院人志存高远、担当济世的巨大力量。荣校就是热爱学校,不计一己之得失,勇于为校争光,这是凝聚人心的思想基础和情感源泉。
尊学敬道:就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尊重创造。既要谦逊有礼,虚心好学,尊敬师长,又要重视自己品德和意志的磨练,提高自己的修养。
“爱国荣校 尊学敬道”浓缩着滁州学院人对国家和学校深沉的挚爱,寄寓着滁州学院人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执着。
博学善导 敬业爱生。
博学善导:“博学”就是广泛涉猎各种书籍,提高专业水平,掌握教学技艺;既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又要有广博的知识视野。“善导”就是要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疏导学生的困惑,对学生循循善诱。
敬业爱生:“敬业”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真心真意的投入,长期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工作踏实勤恳,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生”就是真诚地、发自内心地关爱自己的学生。教师只有以“爱”为出发点,才能对学生竭尽所能倾尽所有,做到诲人不倦,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博学善导 敬业爱生”是教师文化素质和人格修养的综合体现和简要概括。
勤学善思 知行合一。
勤学善思:“勤学”就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对真理和知识充满强烈的渴望,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善思” 取自《论语》中孔子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充分说明了学贵精思之理,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中国明代哲学家王守仁(曾在滁州讲学)提出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学说,也是陶行知的重要教育思想。“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行合一”,指在知与行的关系上,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勤学善思 知行合一”,要求学生勤于求学、善于思考、注重实践、强调应用,是求知问学的最好原则和方法,符合学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2003年11月27日,美国基督教协会东亚太平洋总干事朱晓陵先生(滁州籍人)来校参观考察时用大红纸为学校题词:“今天见到家乡有这样的大学,终生难忘。祝愿在新的进程中更有丰硕的成果。”
2010年4月22日,著名音乐人、滁州学院音乐系1992届校友舒楠用大红纸为学校题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灵家园,母校在我心中是永远的温暖和宁静!祝福她!”
2004年5月,时任国家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用大红纸为学校题词:“办好滁州学院,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社会经济、基础教育发展服务。”
滁州学院有会峰、琅琊两个校区,均与国家5A级景区琅琊山风景名胜区比邻,与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占地面积1647.8亩,校舍建筑面积48.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3.8亿元,馆藏纸质图书140.05万册,电子图书157.51万册。设有15个二级学院,开设62个本科专业。截至2024年4月,有教职工1371人,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7301人,联合培养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82人,成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在籍学生20196人。
该校区安徽省滁州市会峰西路1号,总建筑面积12.259万平方米(地上约12.021万平方米、地下约0.238万平方米)。
该校区琅琊西路2号,总建筑面积12.259万平方米(地上约12.021万平方米、地下约0.238万平方米)。
滁州学院依名山、傍名水、居城中。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蔚然深秀琅琊山;水是“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滁州西涧;同时学校两个校区都在滁州主城区,与琅琊山国家森林公园融为一体。
因东晋元帝司马睿王号封而得名,地处滁州市西南,是“天下第一亭”醉翁亭的所在地。琅琊山是文化名山,唐代以来李幼卿、韦应物、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辛弃疾、宋濂、王阳明、文征明等一大批历史名人为之留下文章墨宝。
西涧湖,亦名城西湖。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部,属长江水系,依傍在风景秀丽的琅琊山下,坐落在滁河支流清流河的小沙河上,为“滁州十二景”之一。
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设,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内有醉翁亭、琅琊寺、深秀湖景区、野芳园、丰乐亭、西涧湖、清流关等景点,林木荫翳,珍稀树种琅琊楡,醉翁榆苍郁挺拔,掩映山间古道;鸟语花香。为全国二十四大风景旅游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