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玉兰

更新时间:2023-12-22 08:28

滇藏玉兰(Yulania campbellii (Hook. f. & Thomson) D. L. Fu)是木兰科、玉兰属落叶大乔木,高可达30米,树皮灰褐色,叶片纸质,深绿色,椭圆形、长圆状卵形、或宽倒卵形,上面深绿色,下面灰绿色,叶柄基部具短小的托叶痕。花大,稍芳香,先叶开放;花蕾卵圆形,花梗粗壮,无毛或稍被柔毛;花被片深红色或粉红色,或有时白色,倒卵状匙形或长圆状卵形,花丝紫红色;雌蕊绿色,柱头红色。聚合果圆柱形,蓇葖紧贴,质薄,果梗粗壮,种子心形,侧扁,去种皮的种子白色,3-5月开花,6-7月结果。

形态特征

落叶大乔木,高达30米,树皮灰褐色,嫩枝黄绿色,老枝红褐色,无毛。叶纸质,深绿色,椭圆形、长圆状卵形、或宽倒卵形,长10-23(-33)厘米,宽4.5-10(-14)厘米,先端急尖或短渐尖,摹部圆或阔楔形,通常不等侧,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灰绿色,被白色平伏柔毛;中脉侧脉被平伏长绢毛;侧脉每边12-16条,叶柄长1-5厘米,被展开柔毛,基部具短小的托叶痕。

花大,稍芳香,径15-25(-35)厘米,先叶开放;花蕾卵圆形,长约2.5厘米,被淡黄色绢毛;花梗粗壮,长约2厘米,无毛或稍被柔毛;花被片12-16,深红色或粉红色,或有时白色,倒卵状匙形或长圆状卵形,长6-14厘米,宽4-6厘米,基部渐狭成爪。外轮3片平展,或外反折向下垂,最内轮直立,靠合,宽卵形或近圆形,长8-10厘米,宽4-6厘米,围着雌雄蕊群;雄蕊长1-3厘米,花丝紫红色;雌蕊群长2-3厘米,绿色,柱头红色。聚合果紫红色,转褐色,初直立,后下垂,圆柱形,长11-20厘米,直径2.5-3厘米;蓇葖紧贴,质薄,沿背缝线开裂成两瓣;果梗粗壮,直径1-1.5厘米,无毛;种子心形,侧扁,高1-1.2厘米,宽0.8-1厘米,去种皮的种子白色,腹面稍凹,顶端孔大,不凹入,基部具锐尖。花期3-5月,果期6-7月。

生长环境

滇藏玉兰对生存条件要求极为苛刻,适生环境为海拔2500-3500米山地针阔混交林或阔叶落叶林中。在尼泊尔东部,海拔2500米以上的落叶林以藏南槭(Acer campbellii Hook. f. & Thomson ex Hiern)和滇藏玉兰为主。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中国(西藏、云南、四川)、印度(阿萨姆邦、锡金)、缅甸、尼泊尔。在中国云南,分布于维西、瑞丽;在中国西藏,分布于聂拉木县、定结县、错那县。

繁殖方法

种子采收

滇藏玉兰的果实大多9月-10月成熟,成熟后应及时采收,采下后的果实摊于通风的室内,厚约20厘米,每天翻动1-2次,让其种子后熟2-3天后,再置于日光下晾晒,使果实裂开取出种子,将取出的种子在室内摊晾2-3天,厚约10厘米,并每天翻动2-3次,严防发热,待外种皮变黑或变软时,置清水中浸泡24小时,搓揉除去外种皮,将得到的净种在室内通风阴凉处阴干种子表面的水分,并用800倍多菌灵水溶液均匀喷于种子上灭菌,以防霉变,随后晾晒1-2天后进行沙藏。

种子贮藏

贮种用的沙子为洁净河沙,以中、细沙为好,过米筛,注意不能用过细的浮沙,易烂种。沙子的湿度以“手握稍成团,手松即散开”为好。然后,在地面上垫一层5厘米厚的河沙,将3份河沙与1份种子充分拌匀后堆放于5厘米厚的河沙上面,累计堆放高度不超过30厘米,超过30厘米时,要每隔30厘米竖一个缓气草把或小捆竹片,以利通气;表层覆盖5厘米的纯沙,四周用木板或砖头围起来。以后经常检查,发现沙子太干时,按上述方法加水拌匀,重新贮藏。如没有河沙,也可用锯末代替,湿度以手感带润即可,但贮种厚度以不超过15厘米为宜。

苗床整地

播种前1个半月,清理育苗地,除去杂草和石砾,深挖翻土35厘米左右,经过一段时间的暴晒和风化后,把土壤耙碎,土粒直径≤1厘米。由于冬春季节,雨量较少,应作低床,略低于步道3-5厘米,床宽1.2-1.3米,步道宽40厘米。苗床整地后施底肥5千克/平方米(腐熟的有机肥),并对土壤消毒,用1500-2000倍的敌杀死甲胺磷0.067%的溶液和多菌灵喷洒苗床,可防治小地老虎害虫和根腐病、茎腐病、叶枯病、灰斑病等的发生。

播种方法

滇藏玉兰可晚冬、早春育苗。为便于除草、起苗管理,采用条播,按行距15厘米开沟,沟宽5厘米,沟深4厘米,用细孔喷壶把沟面浇湿,然后将种子均匀点播沟中,种子与种子之间的距离为4-5厘米,盖土厚度2厘米,接着用松针覆盖苗床,以不见土壤为宜,浇水时通过松针滤水不易冲开盖土使种子裸露。为防止低温、霜冻,可用竹杆搭建弓形塑料拱棚,以利保温保湿。

幼苗管理

播种当日必须浇透水,以后只要保持苗床湿润即可,不可过干或过湿,浇水时间以早晚为宜。播种后40-50天,幼苗大量出土,应逐次揭去覆盖在苗床上的松针。待幼苗出齐后,即可全部揭去松针覆盖物,注意不要损伤幼苗。另外,随着气温转暖,棚内温度升至30℃时,应把塑料棚膜换成遮荫网。播种4个月左右应揭除遮荫网进行炼苗,以适应外界环境条件,提高苗木木质化程度。

营养土配制

腐殖土70%,粘土20%,火土10%混合,另加2%过磷酸钙,撒入少量的复合肥充分拌匀作为营养土。营养袋规格为15厘米×18厘米,装袋后带状摆放整齐,带宽1.5米,每行10袋,长度视苗圃地而定,步道宽度40厘米,步道高于营养袋口3厘米左右,利于保湿。

幼苗移袋

经过炼苗后的幼苗,即可移入营养袋中进行培育。起苗前2小时应先浇透水,起苗时应尽可能做到不要损伤幼苗的顶芽、皮层,保持根系的完整,在移装袋时随取随装,并保证不窝根。幼苗移植上袋后要加强水肥和除草管理。40天后开始施肥,肥料以三元复合肥、尿素为主,采用薄施、多次施肥的方法进行施肥,及时除草,每次每袋施三元复合肥2-3粒,每月1次,中途切换成尿素1-2次,同样薄施3-4粒,埋在距苗木根部3厘米处的土中,根据天气进行及时浇水,促进苗木生长。幼苗期要每隔10天左右用1:1:1多菌灵液喷1次,用1500倍-2000倍的敌杀死或甲胺磷0.067%的溶液喷洒1次。

换袋培育

当幼苗在营养袋内生长近1年后,平均高度已达50厘米左右,苗木根已穿袋或接近穿袋,此时要进行株行距调整,换成30厘米×30厘米规格的大营养袋继续培育。此时应重新整地开沟,沟深55厘米,宽50厘米,将沟内土粒耙碎,使土粒直径小于2.5厘米,就地装入大规格营养袋中。铲平沟底,把大营养袋平放沟中,严实饱满地将细土装至袋口的2/3,用剪刀去掉小袋苗塑料袋,连苗带土球置于大袋正中,袋与袋间的空隙也要用细土填实,齐平地面即可,以利于保水。

调整密度

合理密植是培育优质苗木的基本条件,密度过大,苗木生长空间小,通风透光性差,不利于苗木正常生长,所培育的苗木高粗生长比例失调,个体差异大,商品价值低。密度过小,单位面积上的苗木产量低,不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株行距应为1.2米×1.2米,当相邻植株的枝条相接时,应再次调整株行距,隔株移植。

水肥管理

移植到大营养袋中的苗木,其根系未被损伤,保持土壤湿润即可。随着苗木的逐渐长大,需要大量补充养分。第1年每40天施1次肥,采取薄施,每次20克三元复合肥,距苗木中心位置5厘米处的圆周上不同位置,竹签撬开土壤,放入肥料,细土覆盖,深度以不见肥料为宜;第2、3年,施肥方法同上,施肥量在头年的基础上每次增加50%,即第2年每次施30克,第3年每次施45克。

修剪

通常滇藏玉兰不需要修枝,但对枯枝、弱枝、顶枝和病枝要进行修剪。修剪时间为秋末至次年初春前,1年1次,此间树体蒸腾小,对苗木生长影响不大。枝剪要锋利,保持切口平滑,修枝后在树冠下及修剪口周围容易萌发小枝条,应及时清除,以减少树木养分消耗。修枝高度为树高的1/3,修剪后的冠高比为2:3。修枝工作要与病虫害防治相结合,病害枝和有虫瘿的枝条要彻底剪除,并集中销毁。

出圃管理

出圃前浇透水后,隔3-5天起苗。起苗时从苗畦一端按顺序出圃,注意保持袋体完整,防止散袋,损伤苗木根系。若苗木销售到外地,要对苗木进行检疫,填写苗木产地标签,随苗木同行。在运苗中应保护好苗木不受损伤,要做好苗木保鲜、遮荫、保湿、防止风吹和暴晒工作。

主要价值

花大美丽,早为欧美园艺界所赞赏,为世界稀有的珍贵树种。可用作木柴和木材,用于铺木板和制作茶盒。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7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高等植物受威胁物种名录》(2017年)——易危(VU)。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20)》——易危(VU)。

2023年12月15日,入选《云南省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

濒危原因

由于砍伐木柴和木材,该物种已大幅减少。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