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2 10:04
“满洲国军”(Manchukuo Imperial Army)是中国近代史上出现的第一支伪军,因此又称伪满军。在1945年8月抗战胜利时,大量伪满军在苏联军队的攻势下迅速瓦解溃散。
1932年3月9日,溥仪就任“执政”的同一天,根据“执政权令”,任命马占山为“军政部总长”(马占山反正后由张景惠兼任),4月15日伪满政府发布“第1号军令”,公布《海陆军条例》。同时又公布了“第2号军令”,公布了海陆军分担区域,设立了奉天、吉林、黑龙江等警备军。
1932年4月,马占山反正,上述各部大部随之。“警备军司令官”由程志远继任,所部临时编成3个支队:第1支队张文铸部;第2支队贾金铭部;第3支队王克镇部。
1932年5月,以多田骏为最高头衔的顾问部,制订了分三期整顿伪满军的方案:第1期,建军时期;第2期,整军时期;第3期,练军时期。
1932年6月,伪满接收由关东军创立并指挥的靖安游击队,改编为靖安军沈阳移驻锦州。六月以绰罗巴图尔的部队为基干,成立兴安东警备军,驻博克固。
1932年10月,苏炳文、张殿九等举旗抗日后,改由张文铸任司令官,重新组建黑龙江省的军队,编成9个旅。在蒙古族居住的兴安地区,建立了兴安南、东、北警备军。
1933年2月,伪满军侵攻热河,派张海鹏为前敌总司令,率部下5个支队和日本军共同作战。8月任命张海鹏为热河省警备司令官,但部队是以洮辽军为基干,仍编成为8个支队。成立了兴安各分省的警备军。
1933年4月,”警备军“第4旅2500名士兵哗变;同年5月,”洮辽警备军“第2支队2000余人起义。
1933年4月8日,“吉林警备司令部”决定撤销“剿匪”司令部等,新设吉长、滨江、延吉、绥宁、农安等5个“地区司令部”。
1933年12月1日,又进行改编,设“新京”、吉林、滨江、延吉、绥宁、依兰6个“地区司令部”。
1933年春,关东军侵占热河后,又建立了“热河警备司令部”和“兴安西警备军”。原“洮辽警备军”撤销。
1933年5月28日,设立江防舰队司令部,属海军建制,归日本海军当局派驻东北的“满洲海军特设机关”,后改为“驻满海军部”指挥。司令官尹祚乾,司令部设于哈尔滨。至此,关东军完全占领了辽、吉、黑、热东北四省,“满洲国疆域”和“满洲国军”的警备区域确定下来。
1933年12月1日,又进行改编,设“新京”、吉林、滨江、延吉、绥宁、依兰6个地区司令部。
1934年3月,伪满傀儡政权实行帝制,“军政部总长”改称“军政部大臣”,仍由张景惠兼任。
1934年7月1日,伪满实行军政改革,撤销奉、吉、黑、热4个“警备军司令部”,新设5个军管区。各军管区下设若干警备区。兴安东、西、南、北4个“警备军”仍旧。同年底,伪满实行地方行政改革,实行10省(加上兴安4个省为14省)建制,各军管区随之有所变动。
1936年3月,关东军将伪满全境划分为6个防卫地区:东部防卫地区、北部防卫地区、西北防卫地区、中部防卫地区、南部防卫地区、旅大防卫地区。1935年8月,原高达15万的庞大伪满军被裁减近半,仅剩不到8万人。一般编制1个团约600人,1个旅约为2000人。伪满军共辖9个警备军,即第1至第5军管区警备军及伪兴安东、兴安西、兴安南、兴安北省4个警备军,另有禁卫步兵团、骑兵第1旅、靖安军等。
1936年7月,伪满军新设了第6军管区。将“第2军管区”的“间岛省地区”和“第4军管区”的绥宁地区(1937年7月改为伪牡丹江省)划出,归其管辖。司令官为王殿忠。后任依次为王静修、张益三、美崎丈平、李文龙、贾华杰。司令部设于牡丹江。所辖部队由伪第2、3、4军管区拨出。共辖:1个教导队,2个混成旅和1个骑兵旅;并辖绥宁、间岛两个地区司令部。
1937年3月,伪满设立兴安军管区,司令官巴特拉玛布坦,辖兴安东、西、南、北4个警备军。开始未设司令机关,1938年1月始在郑家屯成立“司令部”。
1937年5月,伪满实行行政改革。出于“治安”的需要,将民政部的警务局与军政部合并成立治安部。任命于芷山为“治安部大臣”。后继者为于琛澄、邢士廉。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关东军为驱使伪满军充当马前卒,对军队的限制有所松动,突破了《满洲国陆军指导要纲》规定的兵种和数量。伪满军中建立起了飞行队、高炮队、汽车队、特种部队等。兵员数量也不断增加。
1938年,伪满成立了征募科,实行半征半募的办法,各军管区和部队计划需要的兵数,由地方行政派选合一定条件的壮丁充当兵役,也规定了三年退伍的办法。
1938年10月,在“间岛省”明月沟成立了“间岛特设队”,300人左右,全部由朝鲜族士兵组成,属第6军管区,专门用来对付抗联。
1939年3月,撤销各军管区内的地区司令部,以加强对部队的直接指挥。
1939年5月,增设”第7军管区“、”第8军管区“。
1940年3月,撤销”兴安军管区“和兴安东、西、南、北4个警备军,分设第9、第10两个军管区。
1940年4月,治安部成立了兵事科,各军管区成立了兵事处和办事处,伪满树立了兵事制度。
1941年7月,开始征集第一次国兵入营。
1941年,伪满实行征兵制,规定服役期限为3年。但由于战争形势的需要,服役期满的士兵,一再延期服役,直至伪满垮台,无一人退伍。所以兵力有增无减。至1945年几乎膨胀了一倍,达15万人左右。其中,约7万人(包括“铁石部队”),配置在热河。
1941年10月,增设第11军管区。由伪第6军管区划出”东安省“及混22旅组成。司令官于治功。后任为王济众、关成山、郭若霖。司令部设于密山。
1943年4月,撤销治安部,成立军事部。任邢士廉为军事部大臣。
1944年3月,”铁路警护队“改编为”铁路警护军“,司令官濑谷启中将。司令部设于沈阳。辖6个铁路警备旅。
1944年12月,为补充侵略华北日军兵力之不足,加强对冀热地区八路军的围剿,关东军与华北方面军签署了一个“关于满华国境地带治安肃正协定”,规定由伪满军派一部分兵力进入冀东,归华北特别警备军指挥。据此,关东军命伪满军事部拼凑1个步兵旅,1个骑兵旅和其他伪军,组成华北临时派遣队,称为“铁石部队”。
1945年初,”第1师“由锦州移驻勃利,归第11军管区指挥。
1945年1月,进驻冀东,归华北特别警备军司令官加藤泊治(次)郎中将指挥。“铁石部队”的指挥机关——联络处,设在唐山的华北特别警备军司令部内。”铁石部队“包括铁血部队、铁心部队和直属部队。同时,”热河省“派出一支由10个警察大队组成的“一心队”,“热河省警务厅长”皆川富之丞任队长,进驻遵化,负责该地区的警备。
1945年3月,又由“铁路警护军”抽出3个支队,组成“铁路警护旅”,称为“铁华部队”,担任京奉线唐山至山海关的警戒。队长富永清一少将,队部驻唐山。
1936年,开始筹备成立独立第一自动车队,驻在奉天,归治安部直辖,主要先养成运转手技术,也是一个培养教育的机关。
1938年,在长春成立独立第二自动车队。
1940年,后在牡丹江、昂昂溪逐次成立第三第四第五自动车队,和靖安师、兴安师的自动车队。成立自动车学校,专作为自动车的教育和训练。
1937年2月,安田行秀与三谷胜正两位日本陆军中佐筛选三十名伪满军的士兵,前往哈尔滨接受地勤人员训练。
第1飞行队在奥野正的领导下于新京正式宣告成立。
1941年1月4日,第3飞行队的中士班长苏贵祥,受到投奔抗联第3路军第12支队的老同事刘远泰吸收,率领74名地勤人员起义,击毙基地的11个军官后,他们集体朝苏联撤退。《日苏中立条约》签订后,类似的大规模抗日运动再未在飞行队内发生。
1944年12月7日和21日,第2飞行队在奉天上空拦截美国陆航第20航空队的B-29轰炸机。
1939年,在长春成立独立第二高射炮队。
1941年,又先后成立了4个高射炮队,计为5个队。
1944年3月的改编,设立高射炮队司令部,驻奉天,张大任少将为司令官,统辖伪满第一至第五高射炮队,又同年成立高角炮队。
1945年,又在鞍山成立了高角炮队。
1932年1月,日军侵占哈尔滨后,东北江防舰队长尹祚乾投降。3月9日伪满军的军政部成立,改为“海军江防舰队”,尹祚乾为司令,司令部设在哈尔滨,军政部顾问部以伊藤海军大佐为顾问。舰队共有舰艇6艘,补充队一个,一切仍用旧制,并无变更,舰艇总吨数2200吨,兵员300名。
1938年11月,日本“驻满海军部”撤销。
1939年2月,决定将伪江防舰队改编为江上军,归陆军建制。同年11月改编完成。司令官李文龙。后任为宪原—曹秉森。司令部设于哈尔滨。初下辖两个地区队。
1942年9月,进行改编,撤销地区队,部队编为5个战队和8个炮艇队。
满洲国”设军政部(后称“军事部”),下辖奉天、吉林等9个警备军司令部(后改为11个军管区),由中国人出任主官。但军政部及各军区还设有“军事顾问部”,日本现役军官充任顾问,使“伪满一切军事活动、给养和装备等,皆不需经过“国务院”,转请关东军核示”“这些顾问直接签署批示,即可生效”。伪满“军事顾问部”历任“最高顾问”都是有名的侵华战犯,如多田骏、板垣征四郎等。
军政部的最高长官为总长,次长官为次长,在伪满政权时期,总长均由满系人担任,而后随着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次长由原来的满系人改为日系人。
卢沟桥事变后,由于需要在加强东北地区治安的同时,增强对苏联东部地区的警备和抽调部分伪满军入关作战,东北伪军得到了扩展,作战部队增设指挥机关,成立位于牡丹江市的第6军管区,佳木斯市的第7军管区,乌兰浩特的兴安军管区。成立了“满洲国皇帝”的咨询机关-军事咨议院,将军府。
1932年3月9日,政府成立,就成立了军政部,同时日本军方面也在军政部内设立顾问部,统率系统和指导系统相对的存在。当时军政部的机构是:
1937年7月,军政部改治安部,并入警务司,但次长是文官,专办警察事项。军事和警察虽在治安部大臣统属下,但互不得干预职务,所以事务上没有联系。军关系方面机构:
1939年,成立征募科。
1940,征募科改兵事科。新设防卫科。
1941年,调查科改精军科。
1942年,撤销防卫科。
1943年3月,治安部把警务司划出,并入了铁路警护队,使军和警分离,成立了新的军事部。机构是:取消文官的次长,新设军的次长,佐理政务和部务。
伪满军概分为中央直辖和军管区隶属两部分,初、中时期,主要力量是在各军管区,中央直辖者较少。
的军队,已达14万人左右。
1945年4月,伪满军队的改编:收缴步骑兵的重火器和扩编工兵及辎重。改编一部的部队是为应时局紧迫,限制伪满军的战力,同时还利用士兵给它服劳役的双层目的而实行的。当时各军管区的编制是:
日军派在伪满军中的顾问,除海军外,其原来的职务,均为关东军司令部附。
,按“日满军事守势协定”向伪军下达“军令第二号”,承认关东军对伪满军队的指挥权及全面控制权。军令的内容为:朕对与盟军权限调整之件已经裁可,兹予公布。依国军防卫法第29条,在帝国国内与盟军关于共同防卫上进行之防卫准备、训练及实施方面,必须受其节制。
1932年春,伪满各将领及日本在各作战部队中的顾问配置情况为:
1939年后,伪满军事上的变革,强化用日本人以统率伪满军的组织系统。新设的特种部队内不论部队长或执掌事务的人,绝大多数是日本人。中央机关和学校教育机关由日本人掌握全部事务、部队由团长以下和伪满系同等数由日本人充当部队长,兴安师长、旅长都任用日本人,部队内使用日本口令、文书废止汉文,全用日文,会议、讲说使用日语,避免使用翻译。部队士兵添设学习日语日文。
伪满军的军衔制度是日军、北洋军的当时中国军队军衔制度的综合体,同时也有其“自己特色”。在1932年3月,“满洲国军”正式成军时,其军衔分为三类六等十六级,将官校官尉官称“军官”、准尉以下称“士兵”,在“海军江防舰队”中,实行海军军衔,与陆军军衔基本一致,只是在二等兵以下有一个“练兵”军衔。
1934年6月,伪满发布《陆军武官、兵等级之件》,修订了军衔等级。主要有:1、把将官、校官、尉官、准尉官、军士统称为“武官”;2、把“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依次改称“少士、上兵、中兵、少兵”。在兵种设置上也趋于完整:在兵科(一般兵种)官兵中设宪兵、步兵、骑兵、炮兵、工兵、辎重兵等,在部门(勤务)官兵中设军需部、卫生部、兽医部、军法部、军乐部等。
1937年6月,增设荣誉军衔称号-将军,并规定 “对陆海军上将之勋绩卓著、历官有年者,表彰勋劳,并示尊崇优待之意,决定由皇帝敕授以'将军’称号”。
1939年,将“海军江防舰队”改编为“江上军”,其官兵一律改为“江上军”军衔,岸上官兵一律改穿陆军军服,船艇官兵称穿原海军服。(注:“江上军”中的日系军官仍使用原海军衔、穿用原海军服);1940年正式组建“航空部队”,并增设“航空兵军衔”。
1941年初,伪满军队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增设“技术部”,在上兵之上增设“兵长”军衔等。伪满军由军官学校毕业后初任少尉,满2年进中尉,中尉满2年进上尉,上尉满3年进少校。少校满3年进中校,中校满3年进上校。上校4年进少将,少将3年进中将,中将4年进上将。上将终身职,因军功可敕封为“将军”称号,身列“将军府”,这是伪满军人最高的荣誉职。
1941年初至1945年满洲国覆灭时的伪满军衔设置:
伪满军队中曾被授予(或晋升为)将军、上将军衔的“伪满高级武官”有:
满洲国中央陆军训练处,1933年4月于辽宁省沈阳市设立,1940年更名为满洲国中央陆军训练学校,1943年又更名为满洲国陆军高等军事学校并迁至吉林省长春市,该教育机构主要以培养现职团长以上的满洲国军高级军官为主,类似于日本的陆军大学校,也是满洲国的第一所军事教育机构,包括满洲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也都是在其母体下衍生而来。
满洲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39年3月于吉林省长春市设立,该教育机构完全仿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教程,作为满洲国军的核心教育机构,其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最为雄厚,原韩国总统朴正熙、原韩国陆军参谋总长丁一权都毕业于此。
满洲国兴安军官学校,1934年7月于吉林省四平市设立,1938年迁至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1940年更名为满洲国兴安陆军军官学校,该教育机构主要以培养由蒙古族人组成的兴安军军官为主。
满洲国军用通信本处,1933年7月于辽宁省沈阳市设立,1940年更名为满洲国军用通信养成部,1943年又更名为满洲国军用通信队并迁至吉林省吉林市,该教育机构主要任务是培养满洲国军通信方面的人才,为建立满洲国军的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服务。
满洲国军医学校,1935年4月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设立,该教育机构拥有独立的附属医院作为临床,并且该教育机构只负责培养满洲国军的军医军官,而卫生兵方面的培养则由位于锦州的军事部直属医院负责。
满洲国飞行学校,1940年于辽宁省沈阳市设立,该教育机构主要负责培养满洲国军飞行队的飞行员以及地勤管理人员,学员在满洲国军尉级军官中选拔,包括满洲航空的民航机飞行员也有在此深造学习的。
满洲国宪兵训练处,1934年7月于吉林省吉林市设立,是为数不多由军政部直辖的教育机构,主要培养满洲国军的宪兵以及宪兵军官,包括由蒙古族人组成的兴安军宪兵也基本是由满洲国宪兵训练处负责培养。
满洲国自动车学校,1942年秋季于辽宁省沈阳市设立,该校学员学习内容以后勤运输、汽车保养、驾驶维修为主,不同其他军校毕业学员被分配至满洲国军服役,满洲国自动车学校学员毕业后大多配属于关东军作战体系为日军后勤保障服务。
满洲国陆军兽医学校,1936年于吉林省长春市设立,该教育机构主要负责军马防疫和蹄铁改良的研究事宜,拥有独立的附属军马厂和蹄铁厂作为学员实习,是当时在中国都为数不多的兽医学教习场所。
满洲国军需学校,1939年于吉林省长春市设立,该教育机构主要培养学员掌握军需军官和军需兵的必要知识与技能,包括日常以及战时军用物资和器材的调配和保管。
1932年(大同元年)4月25日,“满洲国海军”第三号令《满洲国海军旗式》制定了海军旗。规定舰首旗和船旗使用和国旗相同的设计,1935年(康德2年)3月7日,发布《海军旗章令》以及《大同元年军令第叁号满洲国海军旗式废止文件》对海军旗进行了重新规定,将海军旗统一为上半部分红蓝白黑四色,下半部分黄色,与军旗相同样式。
满洲国军队的军服由1937年5月12日正式制定,由于满洲国军队实际上受到关东军的控制,其军服也理所当然的仿效旧日本陆军。无论带革采用斜革、军衣的胸与腰拥有口袋、正衣袖章的设计、正肩章与正帽等也继承了其独自的特色。军帽、战斗帽的帽章也为旧日本陆军的五芒星型,使用满洲国旗的黄、黑、白、青、赤色的五色章。
1932—1937年,伪满军制服,无论肩领章还是军服式样颜色,均沿袭了东北易帜前的奉军军服。
1937—1945年伪满军制服,肩领章、军服颜色都有显著变化,军人所配发的军帽除了图1中的协和帽还有大檐帽。中间是身著伪满陆海空三军大元帅制服的皇帝溥仪。最上方的帽徽是溥仪护军和伪满宪兵的帽徽。
在东北,伪满军的主要任务是协助日军“讨伐”抗日武装,实现“治安肃正”。1933年—1934年,伪满军多次参与“讨伐”行动,仅1933年7月—10月,伪满军就对东边道的抗日武装进行了230多次战斗。
1944年,日军兵力紧张之际,一面扩充伪满军,帮助防卫苏联;一面抽调伪满军精锐1.6万人,组建了“铁石部队”,入关扫荡冀东八路军。在苏军出兵东北后,铁石部队拒绝奉命回援,囚禁日系军官,宣布“反正”,接受国民政府改编。
对于关外地区,国民政府通过电台,令伪满官员等候中央接收。但伪满在大中城市的原有政权,都被苏军摧毁,如听命重庆的伪满第一军管区司令官王之佑,即被苏军俘虏。约15万伪满正规军,全部向苏军投降。
在苏军没有控制的乡村地带,国民政府通过任命原铁石部队指挥官姜鹏飞为冀东挺进军总指挥、新编第27军军长,让其收容散落各地的伪满军,一度扩兵至数万人,委任了谢文东、李华堂等16个师长。国民政府为收拢伪满军,普遍授予他们较高官衔。
这些被收编为国军的伪满军,并未能发挥关键性作用。在北满的伪满军,因无法获得国民政府支援,姜鹏飞等所谓“政治土匪”很快被中共击溃。南满被收编的伪满军(包含伪满地方军队),战斗力很弱,也无力帮助国军进攻北满。这些伪满军在内战中被击败后,有的又成为中共兵源。至此,“满洲国军”彻底不复存在了。